登陆注册
43746700000007

第7章 找准得力助手比什么都重要(4)

在众人面前对某人亲,很可能诱发一部分人对他的嫉妒,也可能引发另一部分人对他的趋从:当着众人的面对某人疏远,很可能激发一部分人对他的同情,又可能招致另外一部分小人对他的蔑视。聪明的领导者,何必将自己对下属的亲疏远近,作为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工作关系,甚至影响领导活动的毒化剂呢。

在处理下属之间的纠葛和矛盾时,有时候,即使领导者严格按照原则办事,也难免遭到吃亏者的猜疑和不信任,假如你平时就违背了等距接触的原则,让下属看出你对他们有亲疏之别,远近之分,那你又怎能心情坦荡、从容不迫地去处理下属之间的纠葛与矛盾呢?

礼贤下士求人才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何世无才,急人不识之耳”。任何时代贤才都如过江之鲫,怕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有的领导没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认为“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殊不知,再怎么高明的领导也不是万能的神仙,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人的精力有限,身边没有几个能人干将,身单力薄是成不了大事的。

当然,贤才大多都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心理,如果领导者想揽为己用,就必须具备礼贤下士的气度,如果一味采取“顺我者用,逆我者除”的方针,则只能得到奴才或庸才,而失掉真正的人才。

东汉末期,战火风云四起,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刘备起兵较晚,势力最小,一直寄人篱下,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尽管他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但是缺乏一个运筹帷幄、把握全局的军师,故而始终打不开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在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

诸葛亮(公元181一234年),字孔明,素怀大志,博学多才,关心时事与政局变化,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知其者皆称他为“卧龙”,对他的才干极为叹服。

刘备偶得谋士徐庶相助打了几场胜仗,却被曹操施计将其逼走。徐庶有感备之情意,临别之际向他推荐诸葛亮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回答:“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言下之意,诸葛亮非比常人,是一位自尊自负的贤才,你必须亲自去请才行。

于是,刘备与关羽、张飞兄弟三人备厚礼同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只见到了守门童子,诸葛亮却杳无踪迹。问童子,童子却说,先生清早便已外出,踪迹不定,不知去往何处,也不知何时归来。刘备兄弟三人只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数日之后又前往拜访,是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一行顶风冒雪来到隆中卧龙岗,哪知在家的却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又未得见。无奈,刘备亲手写下一信,说:“玄德久慕先生高名,两次前来,均未遇而回,无限惆怅失望。”信中恳切陈述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了无限仰慕之情,表示还会再来求见。

次年春季,刘备择吉期,更新衣,斋戒二日。当时,关羽认为以刘备的身份,两次前往拜谒,其礼已是不菲,并猜想孔明肯定是徒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故意避而不见。张飞更是烦躁,直说不用刘备去,他自己去用一条麻绳捆来便是。然而刘备却用古代周文王及齐桓公敬贤之事开导两位结义兄弟。这次前往,孔明虽然在家,但守门童子却说先生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不忍打扰,不让通报,竟拱立阶下耐心等候。童子欲通报,刘备仍坚持不让惊动,直站立候了一个时辰,这位卧龙先生才起身下堂,接待了刘备。

诸葛亮素知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俊杰,又见到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于是,与刘备促膝而谈天下大势,详细分析了各方势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为刘备谋划了南取荆州,西据巴蜀,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进而一统的策略。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刘备闻言,颇为赞赏,顿时拜谢不已,并诚心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以致“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感其至诚,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随后,诸葛亮与刘备同归新野,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朝夕请教,并委以重任,拜为军师。这时,关羽、张飞都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做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诸葛亮确实没有辜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在他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一战中击败曹操的百万大军,随即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

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讲请出诸葛亮犹如鱼之得水,这一点都不过分。而诸葛亮对刘备的至诚礼遇也矢志不忘,终身报答,即使在刘备去世之后,仍南征北战,欲图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扭转局面,是因为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辅佐。然而他能够得到诸葛亮,关键在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刘备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诸葛亮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成大业的难得人才,所以他在求贤过程遇到挫折时,不顾关羽、张飞的埋怨,放下架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拜谒,以诚示人,以礼待人,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这才有了“隆中对”,做出了争雄天下的重大决策。

欲求贤才,必须礼贤下士。但要真正办到这一点,却又极不容易。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经过看,礼贤下士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礼尊。孟子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帝王和政治家往往通过谦让恭顺、虚怀若谷、尊敬贤才、礼貌待人、问病吊恤等形式和方法,表现出对贤能之士的礼尊,从而达到争取人才的目的。前文所述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即其一例。二、重用。许多贤俊决定自己去留的条件往往是“言听计从则留,不从则去”。如韩信,在项羽手下不过是个持戟侍卫的郎官:而到了刘邦那里,在萧何的力主下,被封为大将军,从此死心塌地为刘邦东征西讨。后来,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马上拒绝,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不用,故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刘项之得失显而易见。三、政策得人心。争取贤能,人才管理方法(如礼尊、重用等)的正确应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所奉行的政策必须得人心,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如商朝末年,商王纣荒淫无度,暴虐民众,以致民怨沸腾,贤才匿迹。与之相反的是,周文王待民宽惠,在其所辖范围内推行保民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文王仁政的感召下,大批贤士仁人不招自至,云集周围。

现代社会,人才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能动因素。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造就和吸引一大批人才,而这对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得到优秀人才,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个能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才能吸引有所作为的人才与之共同奋斗。那么领导者自身魅力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

第一,道德高尚。由于领导者大都掌握一定权力,所以要耍一耍权威大概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一般来说,单凭权力只能吸引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而真正的贤能之士并不会买账。贤才对那些只凭权力的领导虽然也能够服从,但对领导者个人却总是敬而远之的。他们对于领导,固然不能无视他手中的权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只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较高声望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干部,大家才愿意跟着他干工作。

第二,大度容人。胸中天地宽,常有度人船。作为领导者大度容人,首先要容人小过,容人小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他人的小过,需要有点糊涂。宽小过,总大纲,以纲行律己,不以纲行取人,这些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之谈。相反吹毛求疵,就会失去含弘气象,这样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领导者大度容人还要善于容纳异己。容人的要害之点在于容异,就是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人。领导者只有做到对人宽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尊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贤才。

第三,学识渊博。领导者的魅力不是领导权力带来的,而是凭其本身学识才干赢得的。没有学识才干,有了权力也不会产生多大威力。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所管业务的具体知识和懂得领导工作的规则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戴,贤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拢。

第四,重视、尊重人才。即降低身份,敬重上级,提拔群士。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尊贤思才、礼贤下士的逸事掌故,至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佳话,周公姬旦“一出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魏文帝“思贤甚于饥渴”,他对陈群“待以交友之礼”。这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之所以获得了大批治国安邦的贤才能士,使之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正是由于礼贤下士的结果。实践证明,只要领导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树立礼贤下士的形象,他的身边就会吸引大批人才。

有一双慧眼就等于成功

——唐太宗纸上慧眼识马周

用人必先识人。用才是艺术,识才也是艺术。

如何识别人才,除了要有一颗热心,还要有一双慧眼。因为有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古时有的官僚显贵动辄养食客三千,偶有可用者即可满足。现在则不同,什么都讲究效率,“精兵简政”反而成了管理科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一个机构、一个企业哪能养那么多闲人?这就要求用人者必须慧眼识真才,把真正的人才选拔上来,把俗才、庸才淘汰下去。

古人云:“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说的是:琢玉的匠人最担忧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相剑的人最担忧的是有像吴干那样的劣剑。这两句话常被用来比喻忠奸相混,贤愚相杂,不易识别。

事实也正是如此,人才在未识之前,如“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外攀未驰,与骛马相杂。”即好玉没剖出来时与瓦石相混在一起,如同一类:千里马没有奔跑时,与跑不快的马杂混在一起,分不出好坏,这就需要良工巧匠那样的贤能之士,才能识别其优劣。也就是说,“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贤明的人才,终究要贤明的人去发现。平凡之人,又怎么可能发现杰出的人才呢?

历史经验也证明:“高世之器,非浅俗所能识也。”唐太宗李世民也正因为具有一双慧眼,才识得了马周这样一位治世之才。

马周,山东博州在平人。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年过而立,尚未娶妻。但勤奋好学,精通书史,志气谋略,件件过人。他曾在博州做过助教,后因酒后失言受责,愤而出走,西游长安,成了中郎将常何家的一名食客。

时值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令百官上书批评时政。常何出身行武,带兵打仗虽堪称英杰,但是论经书则一窍不通。为遵循圣意,他只好下商马周,请其代笔。马周凭其雄才大略,连夜挥毫,代常何言论20余事。次日,当太宗看了常何的奏章,件件言简意赅,有根有据,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图,真是又惊又喜。但他突然意识到:常何是位武将,读书甚少,按理是写不出这样剖析人理、文从字顺的奏章的。于是,便问常何:“此等见识议论,非卿所及,卿从何得来?”常何急忙禀实上报。太宗大喜,忙宣马周上殿。太宗随即问了他几个问题,马周对答如流,句句切中要害。太宗断定他是位人才,就令他先在门下省供职。

贞观十一年,太宗想明确规定长孙无忌等14位功臣的职位可以世袭。马周上书阻谏,说:“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太宗认为言之有理,便收回成命。不久,太宗想去离长安数百里远的九成宫避暑。马周得知后又上书阻谏,说:“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太宗看后,深以为是,于是罢行。

久而久之,太宗认为马周识大体、顾大局,敏感性强,又办事公平,且勇于发表意见,于是先后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最后做到中书侍郎、中书令要职,成为贞观时期著名的枢要大臣。

马周作为一个穷困落魄之人而如此发迹,他既无裙带关系可资攀附,又无资荫关系可藉恩赐,全因唐太宗求贤心切,爱才如宝,慧眼识英,用才如器,所以才使一代奇才尽显才华。若无太宗自任伯乐,马周这匹良马也就只好湮没人间。对此,欧阳修评论说:“周之于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对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法?”

识人之慧,首先表现在正确的用人标准上。认识和选拔人才,需要在细微之处用心观察,见微而知著。

其次要有识才的好本领。有的人含而不露,等待知遇之人,有的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只好暂时埋没着,有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将有多大的潜力。这都要靠用人者有爱才、求才的迫切心情,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不拘一格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魄力,有长时间观察、考验人才的耐心,有不怕纠正在识别和使用人才上失误的胆量。

另外还要在实践中通过业绩来识别人才,而不能仅凭一些空言大话的表象,或是只凭文凭、评语、档案以及主观随意性较强的东西去识才和选材。

一个精明的领导者只有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从芸芸众生中撷取自己所需的各类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点即科学地识别人、选拔人,则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首先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而把握其本质和主流;其次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读人,人在实践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和发展前途:最后要在实践中验人,听其言、观其行,重实际表现,特别是要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推荐
  • 新党章学习问答200题

    新党章学习问答200题

    本书内容全面,内涵丰富,条目清晰,文字简洁。主要包括:准确把握新党章精神实质、总纲、党员、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关系、党徽党旗等内容。对学习好新党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新党章和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基层党组织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材料。
  •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
  • 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

    本书立足“浙江省十一五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对策研究”这一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考察了北京、上海、苏南无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扩展成一本专著,作为本套丛书第一期六本书的结篇。
  • 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资委研究整理了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工作重要文献,是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地人大常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工作的集中反映,有助于总结各地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宝贵经验,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污染成因,有利于各地人大和相关部门同志互相学习、借鉴,对督促和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本书包括:东北亚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东北亚非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具体有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与结构,东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意义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如果注定是你

    如果注定是你

    大学毕业小鲜肉初入职场,还没来得及遭受社会的摧残就被一只老狐狸套到怀里。心惊肉跳的表白,晕晕乎乎的怀孕,风风火火地结婚~每一步都踩在老狐狸为她设好的甜蜜陷阱里。他为她遮风挡雨,陪她成长;她是他的开心果,让他重新相信爱。他们的爱情让彼此的人生圆满;虽然偶有风波,却都被机智化解。她经常的迷糊和关键时刻的灵光乍现让他哭笑不得、疼爱不已;他心中绵长又深刻的疤痕让她心疼。
  • 末世:重生

    末世:重生

    主人公是一个高三的学生。末世来临对别人来说是一件坏事,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
  • 用我的全世界去爱你

    用我的全世界去爱你

    梁毅青爱何依槿,让何依槿用尽了生命祁江言爱陆乔希,让陆乔希记住了一辈子陆宇堂爱宋沐妤,让宋沐妤念念不忘李沐皓爱凌枝沫,让凌枝沫心里容不下别人每一段我爱你,都是绵长的故事,每一句我爱你,都永恒到光年之外。那是最简单的话语,也是最绵长的纪念,更是用永恒作为了牵连。
  • 今日是归时

    今日是归时

    她是自愿还是被动的我不管,我只知道谁是侩子手我就让谁偿命!朝光你冷静!元月的结局是在撰神志上书明的。你是要怀疑父神的撰神志吗!我说了,我要害了元月的刽子手偿命!元月是谁杀的,我便杀了谁。撰神志上有元月的结局,我便毁了撰神志!
  • 很正经学历史系列之三国

    很正经学历史系列之三国

    没事读三国志写的笔记,为啥找不到读书笔记这一个分类呢。老实说,作者其实是一个逗比。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回头偷偷看过你

    回头偷偷看过你

    如果你有回过头,那你一定会看到,那个满眼都是你的女孩。
  • 穿越万界抢机遇

    穿越万界抢机遇

    易宇再被公司开除后,再回家的路上被一道闪电击中,获得了万界穿越系统,开始了开挂人生……
  • 长车歌行

    长车歌行

    一卷《诡经》,誊抄的却不是吊诡奇谲之事;一部《食谱》,记载的却不是世间寻常之食。陈不修身有眼、耳、口、鼻之外的七窍,却能捕捉、忽悠、培育各色食材,杀心魄、不笑魂……均可烹出绝妙美食,至于口感如何?天地之间一张嘴,你不就是下一个客人吗?……“我自逍遥纵横起,我在之处心安乡。长车一路歌一色,乃是人间不过客。”“一个酸臭喂马赶车的,还心安乡?不嫌臊得慌,打今儿起,本掌柜说的,这叫归来驿!”苍茫中,据说有九座,不停旅人的驿站。今有一首长歌行,随意说与众人听。……本作又名:《论人体生物学之七窍游离构造》、《论超脱与开酒楼、当掌柜、兼厨子之间的内在勾连》、《论一辆破马车多维空间内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 穿成八零男主的心尖宠

    穿成八零男主的心尖宠

    周筱筱悲剧发现自己成了书中弱鸡的哑女,更悲剧的是家徒四壁面临死亡。她只得撸起袖子,一边虐渣一边挣钱养家,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谁再当她是软包子,一脚踹到太空去,任你是灰太狼也回不来!谁知道那个英俊的大佬是咋回事,他整天厚颜无耻的跑过来各种蹭蹭蹭,最后还蹭到了她的被窝里。喂,老娘只准备安安逸逸过日子不想生孩子!媳妇,要孩子的事你说了算,生几个?有本事你生个五胞胎……她立马捂住嘴,这个男人是她的白月光他的嘴开过光的(*?-?*)他要是开口……不要啊!陈明海邪魅一笑:好。周筱筱腿一软,小脸蛋狰狞的可怕:大佬饶了我吧,我不是你的心肝宝贝儿吗,你来负责生孩子嘛!作者简介废,还是移驾看正文,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本文轻松幽默诙谐有趣,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较劲!*****万水千山总是情,爱爱如花行不行(^.^)走过路过的小可爱们请动一下你的发财手帮忙五星好评,收藏,投票^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