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至境是不争
(一)
人生的最高境界,往往不是你穷尽一切,挖空心思,就可以达到的。有的时候,若是命中注定该你得到的,只要你努力了,争取了,想必就如取囊中之物一般不费力气就能到手。但是很多时候,那些你想要的都是自己欲望生出的贪念,那本就不是你该得到的。用尽了手段可能也不能手到擒来,反而会在争取的路上付出许多无谓的牺牲,莫不如就想都不去想,没有太高的期望,自然也就不会有疯狂的举动。
当下的环境,我们常常被期许去做一个淡泊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若是每个人都能如此这般,或许天下早已大同。可是,那终究还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因为总是有人选择急功近利,总是有人偏好浮夸轻薄,他们没有办法做到宠辱不惊,到头来,给予这些人过多地关注也只会是耽误了你自己前行的进度。一个淡泊的人也会偶尔笑闹,也会偶尔疯狂,不同的是心总是可以很快就收回来,犹如流水般慢慢流淌着,淡定安逸中看尽了世间的慈悲。
(二)
不管年纪有多大,只要还活着就还有机会。那么趁着时间还没有流逝到尽头,不妨试着将所有的得失,在自己还有心力能放下的时候,统统放下来。要知道,我们所见到的很多东西或者感受到的很多情感都只是过眼云烟,真正能在旁人面前侃侃而谈的事情,少之又少;真正能陪伴自己走到最后的人,也只是寥寥数人而已。所以,无论成王败寇,都只是昨天的故事,而那些曾经的功败垂成也都只是昨天的风景,既然连照片或画布都留不下它们的样子,又何必让那些如烟尘般的东西进驻你的内心呢?
在你还可以有机会用更多的东西填补自己的时候,索性让过去全部过去,让那些是非和争执远离你的生活。人生就好比是看完一段风景,你已经看过了它的美,就无须再于人山人海之际非要重温那风景,最后将自己的心挤得水泄不通。要知道,这世界上本就无人能左右逢源,也无人会花好百日。我们真正可以拿捏的幸福,就是在当下静静享受与人相处的温情,即便是踏实走自己的路,也美好如初。
(三)
有个故事说,在一处并不发达的小镇外,有一座寺庙。庙里修行的人没有几个,香火也不旺,可是修行的和尚们还是内心满足地在这里修行。因为这个庙里没有石磨,因此,庙里很多东西都要拿到外面去进行加工,所以掌管伙食的师父每天都要派和尚挑豆子到山下农庄去磨。
一天,有个小和尚被派出去磨豆子。要去外面磨豆子,再带回豆渣和豆浆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所以在离开前,厨房的大和尚交给小和尚满满的一担豆子,也许是看小和尚年纪还小,大和尚很严厉地警告他说:“你千万要小心,庙里最近收入很不理想,人多粮少,这一路上绝对不可以把豆浆洒出来。”
小和尚有点担心,却也没别的办法,于是点头答应后就下山去磨豆子。豆子磨完了,小和尚在回寺庙的山路上,一直在想着大和尚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他愈想愈觉得紧张,每一步都走得很累。就这样,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豆浆的大桶,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生怕有什么闪失。
越是怕的事情往往越会发生。很不幸的是,就在快要到厨房的转弯处时,小和尚前面走来一位冒冒失失的施主,正好撞到前面那只装满了豆浆的大桶,豆浆洒了一大半。小和尚非常害怕,心里想这回犯了这么大的错,被赶出去可怎么办呢,他紧张得直冒冷汗。
回到了厨房,大和尚看到小和尚挑回的豆浆时,当然非常生气,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浪费了这么多豆浆,咱们去喝西北风啊!”
寺庙里本来人就不多,禅师在禅房打坐就听见了大和尚的训斥,他走出来只看了大和尚一眼,大和尚就不再言语了。禅师看着年幼的小和尚,想了想说:“明天还是由你下山去,磨豆子回来的时候记着观察一下沿途的人和事,回来同我讲一讲这山下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记着要用你的心仔细观察。”小和尚已经犯了错误,哪里还敢再去,他连忙推脱,只连声说自己单是磨豆子都做不成,哪可能既要担豆浆,又要看风景,回来后还要一一复述呢。可是禅师依旧坚持要小和尚这样做,小和尚没办法拒绝,只好苦着脸答应了。
第二天,小和尚又一次忧心忡忡地上路了,这一次下山比之前还要紧张很多。可是在他回来的路上,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旁的风景真的很美,向远方眺望,可以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一层一层颜色渐变的梯田原来那么漂亮。走了不久,小和尚又看到山间的村口,有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耍,朗朗的童谣伴着风声,竟然意外地好听,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树下悠闲地下棋,而村子在落日的余晖中炊烟袅袅,一片安详的景致。就这样,小和尚一边走一边看风景,也不记得什么豆浆的事情了,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豆浆交给大和尚时,发现两只桶都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溢出。看着在禅房打坐的禅师的身影,小和尚和大和尚都会意了禅师的指教。
我们很多时候,都像小和尚一样为了结果而忧心忡忡,手忙脚乱间反而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又会像大和尚一样,以一个大局为重的理由狠狠地要求着别人。其实,与其天天在追逐功名利禄的日子里快步前行,不如慢悠悠地在工作或生活的奋斗过程中,用心去享受每一个瞬间的快乐,不争不抢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压力地成长起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真正懂得在生活中自得其乐的人,才能正确对待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只有这样对于压力丝毫不在意,还能心无旁骛享受生活乐趣的人才是真正化压力为动力吧!
(四)
不争的心情不仅仅是在对功利的追求上,不争还可以用在对于他人的态度上。我们常常因为年轻而无法无天,也常常会因为年长而自以为是,所以很多时候愿意同旁人在一些问题上争论不休。其实,细细想来,这样也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争论过后,未必谁就会说服谁,得到的结果也常常是彼此相厌罢了。
也许你说会有人利用你的不争攻击你,利用你的不争欺负你,利用你的不争践踏你,不要难过,你的宽容和淡然才是你自己可以依附于它且独立于世的资本。每个人活着都不是为了证明苦难,而是在经历过苦难后去收获甘甜。不要去争一个结果,真正的结果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已然产生,当你不在意这些了,结果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松一松生命的发条
(一)
你会觉得活得很累,其实未必要将全部原因归结于生活的艰辛,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自己会被外界所感染,最终被生活里的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还不自知原来是自己结了这根束缚着自己的绳子。我们有时候在尘世中流连,难免会遭遇别人的压制,硬着头皮容忍那些穿心掠肺的目光,红着耳根顶着那悉悉率率的流言蜚语,最终乱了心神,慢慢地将别人手中的丝线结成一个巨大的网,作茧自缚,让自己孤零零的存于其中。
你忘了,你从呱呱坠地起就是放声哭给自己听的,你要让这世界在你的哭闹中获悉你的到来,其实你是活给自己看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放在心上。那一时的欺凌,也许只会在那一时给对方增加些许快感,而你细细思量,他既然可悲到要以卑劣的手段从你的身上感到快感,可见他的生活也必定极其不幸,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你在拯救着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当你于他人身上获得不快时,不妨想想这不快是源于何处,如果不是自己胡思乱想的结果,那么权且当做是对别人的救赎,如此这般,你的生活发条也会变松许多。
(二)
有人说,女人结婚之后往往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有个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妇人来到禅师的面前,她不断地唠叨着诉说自己的苦恼。妇人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却没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证据。因此,我每天都忐忑不安,他走一步我都想紧紧跟住,甚至我心底竟然有些期望他是真的有外遇。”
大师问她:“你为什么会怀疑自己的丈夫呢?”妇人说:“当初和他结为连理的时候,我丈夫还是个穷光蛋,我恰恰是因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给了他,许多人说我嫁给他并不值得,我却义无反顾。可是今天我丈夫功成名就,事业上如日中天,为人豪爽大方,自然会成为众多女性追求的对象。而我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人老珠黄,魅力大减了。”妇人见禅师不语,继续侃侃而谈。“女人找对象就像买股票,”妇人说,“你买到了垃圾股,心里非常沮丧;然而一旦买到了绩优股,心里更是忐忑不安。看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说完这些,妇人脸上的表情更加悲哀。
禅师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苹果,随手又拿起了一把刀子,开始给苹果削皮。禅师一边削皮一边说:“这是一个好苹果,可是我现在就是怀疑这个苹果里面有虫子。”说到此处,禅师已经把皮都削掉了,又开始继续一圈圈地把苹果的果肉削掉。大师一边削,一边说:“你看,我花了这么大心思寻找虫子,越是找不到,心里越急躁,削苹果的速度也就越快。”妇人一边听一边点头,眼看着禅师一点点地削苹果,一直到最后,这个女人发现大师的手掌中只剩下了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禅师停下来,将果核放在手掌中,说:“你看,多么美好的东西,因为怀疑它有虫子,我一圈圈地削,削到最后,我们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苹果。所谓虫子,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等我们明白的时候,苹果已经没有了,最终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果核。”
别像这个妇人一样为了莫须有的东西患得患失,纵然中国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去操了没用的心,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圈一圈地让自己生命的发条越上越紧,最后亲手削去了多姿多彩的岁月,只留下干巴巴的过往和悔恨的一生。
(三)
擦亮你的双眼,放开你的心,你会不难发现,那些生活中看似强势的人却未必是强者,就好像电影里最先出来亮相的多是炮灰一样。要知道,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总是懂得如何让自己委曲求全,并且在不言不语中思量每一步的走法。正所谓“刚者易折,柔则长存”,你看流水时缓时急,可你无法用刀劈断它,甚至它有种水滴石穿的力量让大地都为之折服。
曾有人说:“任性是事业最大的敌人。”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知道自己的性格里有哪些不足,有哪些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过度任性而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滚滚的红尘里恋上了纠结和孤独,甚至常常有人拿这些来作为自己的特质和标签,其实这本就是价值认识的扭曲,用这样区区两个字就定位了自己的人生实在不可取,况且它们还是负面的两种状态。学着摒弃这样的负面情绪吧,不管你心里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是否在时间的流逝中,这已经变成了你的习惯,只要这些依旧让你的生活倾向于痛苦,那么就咬牙改变这些它们。松一松人生的发条,只要你心里愿意,那么掌握其中方法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四)
有个故事说,有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出了名之后,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却又在寂静的午夜感到深深的疲惫。恰好这时,作家有个朋友要去和一位禅师品茶论道,作家听了就也想一同前往,顺便向禅师求教。
一盏清茗过后,作家深思熟虑了很久,终于向禅师问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禅师饭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作家想了想,就如实回答说:“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禅师想了想,然后打开了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也买了不少优质的衣服,现在请你将这些衣服都穿在身上吧,也许你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作家觉得禅师的要求有点好笑,于是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禅师就说:“这个道理你自己明明也懂,为何要来问我呢?”作家听了只觉心中一动,就继续听禅师说道:“你心里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也毫无意义,反而会让你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不舒服。你是一个作家,并非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既然如此,你又为何要去扮演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演说家、一个政治家的角色呢?又为何要去做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演说家、一个政治家的事呢?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不禁叹道:“每一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其人生才会轻松愉悦啊!”
别想不该想的人,别用不该用的心,学着把自己人生的发条松一松,就能让我们自己更容易经营自己的人生,快乐和满足也自然而然就来了。
所谓三境
(一)
你说人生有三境,其实每个人心里又何尝不是有三境呢?无论你的境界如何,归根结底都是最通俗的:自己、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最后说大一点才是为了这个社会。
为自己的很简单,只要自己独立于世界上,就无意去管别人的死活。这样的人不知是否还想对社会负起责任,但希望他们至少能对自己负起责任。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所以为了自己而活的人,请你先做好自己,用一颗正常的心和健康的体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世界不需要你为它改变什么,但求你为自己而活,治理好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一方小小天地也就足矣。
为家庭的人,总是会多一些责任感,也许有的人追求光宗耀祖,有的人追求小康生活,有的人追求夫妻恩爱,有的人追求后继有人,有的人追求豪宅美车,有的人追求金钱无数,在这些发自内心的追求面前,为了家庭而活的人的欲望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妻子来说是好丈夫,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是“好人”。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庭,这两重境界都是凡夫俗子最先想起的两种境界,为了这两个目标而奋斗,也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平常且最有动力的两种。
(二)
世间情况本就复杂,我们总是很难说出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提到为了社会这个层面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