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99200000014

第14章 琴棋书画: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

1.坚信你的孩子都具有艺术天赋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这是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的临终遗言。但在生活和实验中,有无数事实证明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是千真万确的。

新生儿对色彩具有比成人更强烈的兴趣。当孩子小床边有彩色飘带时,他会目不转睛地望着。孩子在听到音乐时,会自动地手舞足蹈。孩子高兴起来也会像原始人那样“呵呵”地叫。

孩子的画与普通成人的画相比,其生动与神韵是不可比拟的。许多成年人,如果不看见实物就画不出实物来。而孩子则不然,一般都不会为常识与形式所束缚,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愿,潇潇洒洒地一挥而就。

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孩子经常可以即兴作诗、作曲,然后再演奏出来。即使简单的曲调,一般成年人也不能够如此之快地完成。原因不是成年人害羞,而是成年人的这种能力在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在细胞的家族里,没有美术细胞与音乐细胞的分类。可是,孩子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形成各种感觉与接受器官的细胞时,就开始对周围的事实与环境构成情绪、情感的反馈系统了,这种反馈在孩子还不能与周围的人们交流时,便开始了在自身内部各个系统的循环,有关“细胞”不断“增殖”。有的幼儿心理学家把这种细胞分裂、增殖现象比作储蓄,即把孩子在某个年龄的智商——细胞能量比作基金,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到该年度所积累的基金(基本细胞数)乘以利率(增殖细胞)。它是以复利的形式来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额就高。如果都处在某个年龄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细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则增加量少,总是处于低水准状态。

这似乎产生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为什么这个世界却不是由艺术家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孩子长大后艺术家的内质为什么消失了?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每一个父亲与母亲都应该自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我们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不要自怨自艾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作为父母,应该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寻找教育的责任。

2.及早地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观察和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具有“艺术细胞”的艺术型孩子,父母应及早地因才施教,开发其才能。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在会“唱歌”的雄黄雀大脑中发现一种新的生命组织。这种新的生命组织控制着雄黄雀的“音乐兴奋中枢”。在小心地把这种生命组织破坏之后,原来会婉转鸣唱的雄黄雀变得痴呆沉默,丧失了“音乐的感觉”。把雄黄雀的这种生命组织经过特殊手术移植进雌黄雀的大脑中后,原来只是被动聆听情歌的雌黄雀,出人意料地一鸣惊人,居然无师自通地“唱”起了迷人的“歌曲”。也许这种还没有被命名的生命组织,就是黄雀的“音乐细胞”吧!

人们也许会问,那么人也会有“艺术细胞”吗?可惜的是,生命遗传学至今还没能证明人的大脑中真的有“艺术细胞”。

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也就是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区分出三种类型的人。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是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人脑功能活动的不同特点,把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的。

(1)艺术型

艺术型是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

(2)思维型

思维型是第二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

(3)中间型

中间型是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的人。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也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在教育中间型的孩子时,父母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得以迸发。

从学习绘画、音乐中可以考察一个人在脑功能及生理功能方面显示的能力的类型差异。对于幼儿来说,接受艺术教育、从小培养“艺术细胞”不但是才能或英才教育,而且是对其一生发展的考察。因此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和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明显的艺术型的孩子,父母应及早地给予较多的艺术熏陶。

3.及早开发孩子艺术天赋意义重大

人们通常认为,教孩子画画、弹琴、唱歌才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提高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其实,这种幼儿艺术教育还只是浅层次的片面教育。

一位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做过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把十几个刚出生的正常婴儿放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每天按时由专人喂食物和水。半年后,这批可怜的孩子来到太阳下面时全都成了痴呆儿。后来,在人们的极力关怀与帮助下,这些孩子中只有两三个恢复了正常的智商程度,其他的只能终生饱尝低智商的痛苦。

无数的实验已经证明,刚刚出生的孩子可以辨别明亮与黑暗,愿意倾听母亲的声音,能够闻出母乳的气味,双手能够积极地活动,两眼也会与母亲互相交流视线。日本医科大学研究小组曾经对胎儿做过多种实验,实验之一是通过扬声器反复多次播放同首短诗,待婴儿降生后,再让婴儿听这首短诗,结果发现,婴儿的心跳频率显著变缓,很快进入平静状态。此后,再让婴儿改听其他短诗,却没有发现任何反应。由此可见,婴儿虽不懂短诗的具体意思,可在母体中却记住了吟诵这首短诗的语调、语气和形象。人在胚胎期间眼、耳基本形成时,就开始对外界的声响做出反应,并逐步准备形成人的性格。

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4~5亿个。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新生儿都是如此。刚出生的婴儿直到一岁的时候都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行为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却有强烈的接受能力与感受能力,虽然他们对生命的接受是被动的,但是这些贮存会有增殖、分裂、爆发、升华的时候。许多父母亲都不理解这个道理。以为新生儿的大脑是一个空壳,什么也没有,从而忽视了新生儿大脑中潜藏着的令人惊异的巨大艺术能力,错过了最初教育的有利时机,等到想起来要艺术教育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这不仅使父母抱憾终生,也贻误孩子终生。

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唤起孩子纯真的对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这恰恰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动力。

——[意]蒙台梭利

4.早期艺术开发教造就艺术天才

不能否认,“艺术天才”是一个伟大的存在,然而没有后天的发现和勤奋,天才也会成为庸才。父母对孩子艺术天才及早发现和辛勤培养,对于孩子施展艺术才华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历史上有一些天才人物,从小就才华毕露。大音乐家莫扎特5岁就开始作曲,10岁写出歌剧《简单的伪装》,十二三岁时,就已经使整个欧洲的“权威”人士大为吃惊。贝多芬和海涅都是从13岁开始作曲的;诗人但丁7岁时就给阿特丽斯写情诗……,他们所以如此出众,难道说仅仅决定于天赋的聪明吗?不!这些人后天的早期环境影响、家长的辛勤培养、教师因人施教的方法、自己的勤学苦练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请看看诗人歌德的童年生活吧,试想想,如果他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能成为那样伟大的诗人吗!

歌德的父亲从小就精心培养他。为了使他能够欣赏美,就经常带他到城里参观建筑物,一边参观,一边讲述有关的历史,以便同时培养他对历史的爱好。也给他讲自己游历过的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培养歌德对地理的爱好。当歌德四岁半的时候,祖母就送给他木偶剧模型,以培养他对戏剧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对歌德更加关怀,差不多每天都给他讲故事,歌德从小就学许多种外语,除德语外,他对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都很精通。他也学习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歌德钢琴弹得很好,还吹得一口好笛子。正是由于歌德童年受过这样好的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才使他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诗人。

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不能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成不变。人们不管是职业的不同,还是男女老少的区别,为随时适应这个时代潮流,更加迫切需要的正是思维方式的转换。信息大趋势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为开拓崭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具有善于探索、富于想象的创造性头脑。

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为改变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旧意识,曾向当时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领域,提出过各种大胆的挑战。

而现在我们只要认真去研究他们,并设法与他们对话,那么哪怕是进一步,进半步,早晚总能接近他们的。至少能够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

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他们既不是神又不是宇宙人,是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只要不惜付出艰苦的努力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那么在我们平凡的人看来,他们也并不是什么另外天地的人。不能否认,“天才”是一个伟大的存在。然而,“天才”是天生固有的呢?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才”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天才”的能力超越于一般人,它多半来自于勤奋和探索,即长期致力于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人物只能说是由普通人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则认为,“天才”的创造力和灵感是普通人的努力所达不到的,说得神乎其神,不可思议。当然,一句话很难作出公正的断言,但也很难认为凡是经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因为还有各种时代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请读者不要误解,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努力和训练都是徒劳的。托尔斯泰说:“天才就是异常的忍耐者”,而罗丹却更干脆地说:“世界上决没有什么天生之才,所谓‘天才’,只是靠勤奋和学习得来的。”

当然,“天才”人物中,确有人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特殊才能。比如,“某个数的三次方,加该数二次方的5倍,等于该数的42倍再加40的数是多少?”即被问到x3 5x242x 40的问题时,据说有一个10岁零4个月的牧童,在一分钟内说出了准确答案是:“5”。

那么,接近这种“天才”人物的捷径是什么呢?答案还是归到智力的锻炼上。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单纯地观察,需要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考虑过程,甚至思维的过程有时还需要展开到多维的空间。看来,我们的确是要善于把自己的头脑驱使到无限的思维中去。

换句话说,首先来自于“发现问题的敏锐”和“对现实失调感的感受能力”。创造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从牛顿的苹果园的故事中也可看出,他们能以锐利的目光,揭露隐藏在平凡现象深处的本质。布尔通有一次作了超低温下的固体氦的热传导测量实验,发现不可思议的测量结果:固体氦的热传导率,竟达当时公认值的5倍。再次测量,结果还是相同。他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中断了他的实验。数年之后,英国年轻化学家发表了他的测量结果,正好和布尔通几年前所得到的结果相同。于是,布尔通说:“那时,为什么我不想一想自己的数据可能是对的呢?如果当时脱掉‘习惯’的帽子,再戴上‘创造’的帽子,那也许……”他觉得很羞愧。

强烈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是他们能力的另一个来源。也可以说是他们的高度集中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就能忘掉一切,他们的头脑始终是被那个问题所占领,并且全部精力灌注到它的上面。不管有多少次的失败,也不管有多少无知的人们的讥讽和干扰,全都置之度外。歌德曾回顾自己说:“天才能返老还童。”他们自己也从未想过,那种创造力的精神火花是从哪里点燃的。但人们从他们生活和作品中都不难发现,这精神火花的确点缀着年轻人旺盛的精力。

看来,怎样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培养,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许多当家长的不也应深思吗!

如果说,“创造性”是“天才”的最大特征,那么导致这种创造性的能力又从何而来?回顾一下“天才”人物的经历,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不同于一般人的。

——[美]朗费罗

5.艺术有天地,父母巧设计

即使是遗传因素相同的双生儿,如果把他们放到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养育,也会得到不同的教育结果。只有在充满艺术情趣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些孩子的“音痴症”并不是遗传造成的,而是由环境造成的。并认为想了解父母,只要看看孩子就知道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父母的思想与能力水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二环境,大自然是孩子的第三环境。假如父母的艺术情趣比较高尚,那么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就会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小天地”。第一环境是孩子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构成的第二环境将为推动兴趣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二环境为孩子成才、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做什么样的人,造成最初的意识环境。如果第三环境充满着天地的灵气、山水的秀媚,无形中会给孩子的心灵提供广阔的艺术想像条件,为铸造艺术的纯真、陶冶艺术情感垫下质朴而又深厚的基础。

初生的婴儿,听觉十分敏感。与婴儿谈话,给他唱歌,让他听各种声音:钟表的滴答声、调羹碰杯声、海浪声,看起来他好像无动于衷,可事实上他却把这些声音贮存在脑子里了。父母们如果这样做了,便给了孩子极有价值的心智刺激。

眼睛是婴儿感受美好景色的窗口。婴儿的小木床就是他的大世界。现在,许多孩子的小床太单调枯燥了,假如大人住在一间四壁空荡的房间里,感受会如何呢?那么就请装饰一下婴儿床吧。使它生气勃勃,色彩缤纷,形成对视觉的良好刺激。还要带婴儿到各个房间或户外走动,那么婴儿就会有许多不同的有趣的景色观赏了。

待到孩子长大些时,多带他到大自然中去,看红日、白云、蓝天的美好;和小花、小草、绿树交朋友;看高山的伟岸、大海的宽广……大自然的种种光彩。

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父母情感与情操的美,对孩子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吸引着孩子,使孩子兴奋、愉快,对生命感到满足,并会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便是在家里摆架钢琴,墙上挂着小提琴,地上支着画架或乐谱架,每天不停地督促孩子学琴、练画、写毛笔字。实际上,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活动追求。

给孩子一个艺术天地,是通过美的环境,给孩子一个美的心境、美的理想、美的感受与美的追求。也许,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成为音乐家或画家,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具有较高层次审美情趣的人,他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懂得纯真的、道德的是非标准,谁能说这与懂得“人类之美”没有关系呢?

(1)让孩子自发地爱上艺术

父母想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时,不要过于性急。过于性急的父母急于训练孩子,从而打乱孩子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孩子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结果会使孩子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2)尽量为孩子创造机会

对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热,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致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的艺术活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应该尽量地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最科学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可以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孩子,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孩子,这不仅可以使孩子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能够刺激孩子视觉的发育,使手指和胳膊得到运动与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父母看到孩子因画画而撕破了纸,把笔也扔在了地上,便训斥孩子,就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里种下笔与纸不可以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这个孩子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遍的文化用品了。

(3)让孩子体验进步的乐趣

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的赞赏。即使是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在培养孩子艺术才能的工作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父亲与母亲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理解与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发挥父亲与母亲的作用。

学龄前的教育主要是接受父母的教育,一个人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获得的。在这个教养过程中,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美]惠蒂尔

6.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特长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孩子需要音乐,喜欢音乐,父母应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音乐特长的培养。

天真活泼的儿童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帮助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信念:每个儿童都需要音乐,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愿望和要求。音乐的启蒙就是要满足并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

(1)儿童天性爱音乐

儿童满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明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儿童需要音乐,那么,音乐对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南斯拉夫的一所实用音乐学校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的音乐启蒙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抱有很大的热情,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人。他们认为,这便是音乐启蒙的成就。音乐启蒙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致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对于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例如,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唱和演奏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便得到了锻炼。

儿童的观察力在分辨旋律乐句的细微变化(音量大小、强弱、音色)中得到发展。因为儿童必须对他所听到的音乐作细致的观察,即听觉上的“观察”,然后才能去努力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唱好歌词和曲调。

唱歌也发展了儿童的记忆力。老师通过简单的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孩子,儿童的音乐记忆力便在他自己的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音乐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比方说,空间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视唱教学中手势语的帮助,即用手的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对儿童的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是很有意义的。

音乐活动还锻炼了儿童的意志。例如,一个乐感较弱的孩子学习音乐,他要唱准曲调,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正确的乐声,并模仿出来,这就要求儿童做出意志方面的努力。

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我们的音乐教育观是很有启发的。他们重视对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的音乐启蒙,切切实实地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提倡:学习音乐就是为了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孩子的心。他们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音乐的启蒙。

音乐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首先必须让孩子喜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

(2)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音乐细胞”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的细胞,因此,一遇歌唱活动总是不让孩子参加。

音乐是大脑细胞发育的“催化剂”。对于人的大脑来说,它的主要作用是开发人自身很少使用的右脑。右脑主管人的形象思维,具有知觉、认识几何空间和音乐绘画等功能。而大多数孩子从小习惯用左脑支配右手,致使左脑承担的会话、计算、逻辑思维过重。而右脑的“开工率”不足。如果用音乐训练自己的右脑,不但使自己具有“音乐细胞”,而且也发挥了本身的智力潜能。

如果孩子多学会唱一些有益的歌,不仅锻炼了注意力、记忆力、模仿能力,而且在流畅欢快、变幻无穷的音乐旋律中,犹如插上飞翔的双翅,将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扩大视野,唤起对美的追求。这时你就有了“音乐细胞”。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一把是文字。”从现在就开始锻铸这三把金钥匙吧!

(3)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欣赏音乐

美妙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呢?

欣赏音乐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名称、时代背景和民族特征以及作者等。

如中国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悼念和歌颂中国近代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作者通过音乐表现了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

还要了解作品的标准。标题是说明作品内容的文字,如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作品前有一段乐曲说明。

第三要知道作品的曲式和体裁。曲式是音乐的结构布局,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体裁就是音乐的品种,如歌曲、舞曲、进行曲、叙事曲、夜曲、序曲、交响曲等。

最后,还要了解一些音乐语言。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和调性等。

小学生欣赏音乐应当经常听一些内容健康、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可以欣赏一些现代音乐,比如摇滚乐、电子音乐等,提高欣赏水平,拓宽知识面。

(4)怎样培养孩子用其它艺术形式表达音乐的能力

在很久以前,原始人用歌舞来表达感情,最早地把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这说明了人的身体对于音乐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经过一定的训练培养就成了表达音乐的一种方式。

“体态律动学”就是训练学生用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一门学问。这些动作并不是简单地晃动身体,也不是复杂的舞蹈动作,而是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用各种贴切的动作表达出来。比如在欣赏音乐《摘苹果》时,小朋友们就。

(5)怎样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孩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当听到“滴嗒”、“滴嗒”的声音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钟表的形象,这就是联想力的表现。在音乐欣赏中,我们的脑海中也会随着音乐想象的山川,奔腾的大江,辽阔的草原,小鸟的鸣叫,盛开的花朵等等各种各样的形象。

怎样才能在欣赏音乐时展开丰富多采的联想呢?首先,要积累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表象和特征。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见闻广博才有可能使联想和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如果我们没有见过钟表,根本就不会由“滴嗒”声想到它。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音乐的标题。表意性标题,就是标准本身概括了音乐的基本内容。如《天鹅》、《旱天雷》等。

在音乐欣赏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于培养和锻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在音乐美妙的天地里翱游吧!

(6)教孩子学习视唱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为什么一些经过音乐训练的同学,不依靠任何帮助,也不经过预习,就能根据曲谱把一首生疏的曲调,准确地唱出来呢?

这是经过视唱练习的结果。视,就是看。视唱,也就是一看就懂,就会唱。在视唱练习中,要掌握好:a.音准。就是以调式为依据,训练中牢牢地掌握主音和主和弦。b.节奏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的音值关系感。c.分句。是表现作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乐曲的内容正确划分乐句,在分句的地方进行呼吸和顿挫。d.多声部视唱。即通过努力协调各声部,使它们在音准、节奏等方面融合为一体。e.指挥。在视唱训练中,必须边唱边指挥,巩固演唱者的节拍感和节奏感。

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练习,掌握丰富的乐理知识,视唱才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①进行唱歌的基础训练

唱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文艺活动。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声更优美动听吗?

唱歌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曲调唱准,不跑调。音高和节奏都应按乐谱的要求演唱,并将歌词配合在一起。一般来说,音唱不准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视唱练耳的音乐基础训练,特别是“4”音或“7”音往往偏高或偏低。这就要求平时多练习,跟钢琴或电子琴一起轻唱;有时,我们也可能轻唱很准,放声高唱就跑调了,这主要是不会控制声音,平时可多唱些练习曲加强声乐的基础训练。

在节奏方面,刚开始可用手或脚打拍子来助唱,直到完全掌握了乐曲的基本节奏后才可以在速度上作适当的自由处理。此外,还要注意演唱时的分句,可以根据歌词和音乐安排好换气的地方,使别人听起来清楚、自然。

学习歌唱千万不能忽视歌唱的基础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了基础,才能攀登艺术的高峰。

②培养节奏感

音乐必须依靠一定的速度和节拍建立节奏才能优美动听。节奏感的训练应从速度、节拍和节奏3个方面进行。a.速度感训练。要学会用手打拍子,控制速度和节奏的疏密变化。b.节拍感训练。要把握住出现在强拍上的重音。比如,解放军踏着整齐的步子,伴着军歌,威武地走过来了,他们的右脚总是踏在强拍的重音上。c.节奏感训练。节奏是音乐中生动、活跃并产生推动力的因素。节奏感的训练主要是掌握好节拍的变化。

我们在进行节奏感培养时,可以在口唱乐谱的同时,右手敲着节奏,左手打拍子;还可以用口唱、拍手、跺脚、拍击身体部位的方法训练。

节奏感不光在歌唱中的很重要的作用,在欣赏音乐时也能够使我们把握音乐的旋律,增加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③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

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好的歌唱技巧,那么唱出的歌声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舒畅。

歌唱的技巧就是唱歌的基本方法,包括姿势、口形、呼吸、咬字、发声等。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如果姿势不正确(如仰头、伸颈、凹胸、夹肩、挺肚等),就会影响呼吸、发声和歌曲的表达。

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自然直立,双脚稍微分开,也可以一前一后,但身体的重心要稳;双眼平视前方,前胸微挺,双肩稍向后张;小腹微收;脸部表情自然、生动;精神饱满、振奋;不要用手或头打拍子。这样的歌唱姿势不但有利于呼吸、发声,而且有益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于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④保持良好的呼吸循环

你欣赏过合唱队演唱歌曲吗?在合唱艺术中循环呼吸是一种艺术处理方法,它也称为链式呼吸。

在合唱作品的演唱中,有时一个长时间的延长音

乐句或段落,因为艺术处理的要求,需要一口气唱下去,中间不许换气,这时便常常采用循环呼吸。合唱队员不统一换气,而是在不同的时间陆续换气,这是为了保持歌唱的连续、流畅和高低起伏。在吸气时,要轻轻地中止歌唱,保持换气以前的面部表情、口形,然后轻微地扩张腰腹部,迅速吸气,再顺着集体的音响所要求的力度和音色,悄悄地加进去,使整体的音响不受影响,使听众感到好象是一口气唱下来的。

循环呼吸是合唱艺术中特有的手法,常用来表现连绵不断的效果。如果乐句(段)是渐强或渐弱,则要特别注意顺着力度的发展而中止或加入,千要不要使个人声音突出,破坏合唱效果。

歌唱中运用正确、合理的呼吸法能直接地影响到歌曲是否优美动听,感情是不是丰富,歌曲的旋律是不是流畅自然。经过认真的训练后,你会在歌唱时感到胸腹式呼吸法是一种理想的歌唱呼吸法。

⑤进行唱歌的语言训练

说到歌唱中的语言训练,有的同学会认为歌唱用不着语言训练,谁都会唱歌,把字音唱清楚有什么难的?但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唱歌声音清晰、圆润,使人心旷神怡;而有的人声音含糊不清,嘴里像含着鸡蛋一样,没有美感呢?

歌唱语言和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不同,它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一种表达手段。我们在唱歌时,应该把每个字都唱得真切,做到吐字清楚、字字珠玉,随着旋律的起伏使字字自然流畅,不含混,不拖泥带水。所以,要唱好一支歌,不但要具有发音技术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掌握吐字清晰的语言基本功。

⑥学好咬字和运用口型

为什么有的人唱歌吐字清晰,腔调圆润呢?这主要是演唱者咬字准确和有适当的口型。

如果只追求声音的洪亮而不重视咬字,就会使我们的歌声形成只有声音而辨不清字的毛病。声音从喉头发出到口腔,要用唇、舌、齿等器官,将声母(子音)咬清楚,并且改变口腔形状,正确地唱出每个字。

咬字清楚,口型正确能够使我们的歌声更加悦耳动听,这也是唱好歌曲的一项基本功。

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音乐刺激儿童产生与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的感情体验,使儿童的幻想更美好。儿童的想象越丰富多彩,他从音乐活动中得到的愉悦也就越多。

——[美]安·比尔斯

7.培养孩子的绘画艺术特长

绘画是人类表达思想、抒发与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孩子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要培养孩子的绘画艺术特长,家长必须要明白儿童画的特下以及孩子在画画时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够因势利导,采取正确有效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好孩子绘画的启蒙老师。

(1)儿童画的特征

孩子不是按照看到的那样去画,而是画自己感知和经验过的事物,因为受年龄的局限,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

①透视画

孩子在画汽车时,画外形也要同时把他知道的车内部的一切画出来。就像通过透视能看到人体内部的情况一样,把司机、方向盘、脚踏板都画出来。这种“透视”的画法和大人的透视画法完全不同。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在画窗子外部形状时,房子内部的电灯和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的情景都“透视”地画了出来;画衣服的口袋,也将装在袋里的物品画了出来。孩子的这种画法并不异常,这是孩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形式,因此,父母不必求全责备,说这不像,那不对,要懂得孩子的绘画心理活动过程。

②展开式画(把折叠的物品展开)

孩子在画电车时,会同时把电车的侧面、正面和后面都画出来,并把道路两旁的树,画得倒在道路的两旁。不仅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而且放宽视野把自己所知道的整个事物都画下来。展开式的画法也是儿童画的特点。孩子的这种画显得稚拙、可爱、富于想像力。

③把远处的事物画在纸上方

孩子们总是先把眼前的事物画出来,然后再把远处的事物画到纸的上方。如果斜着从上方看,就是全景画式的表现。这也是孩子绘画思维的正常表现,并不异常,做父母的也不要指责孩子画得杂乱无章。孩子能够运用科学的远近法来绘画,需要到十一二岁以后。

(2)孩子画画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思维都是比较具体的。他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都是一个一个认识的。因此,儿童在绘画上表现出“突出中心事物”这一特点,想要画什么就去画什么。

儿童没有完全建立起合乎逻辑的空间概念。因此,他们不能完善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概念。他们对比例估计的能力发展又比较晚。让孩子在平面纸上画出表现出具有三度空间的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孩子的画就具有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任意排列的平面构图形式。儿童“求全”,力求表现和反映真实生活,技巧欠缺。这实质是儿童绘画心理活动的反映。

他们看月牙像个秋千,就想上天去做游戏。这一点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成年人见多识广,想像力反而受到压抑,自由发挥的余地受到限制。孩子画画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技巧能不能胜任。

儿童画创作,在色彩使用上也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孩子们普遍喜欢色泽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不喜欢灰暗的色调。孩子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也主要靠色彩,如“红苹果”、“红皮球”、“红皮鞋”、“红花”、“绿树叶”……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些颜色本身的特性与孩子的颜色视觉有密切的关系。

色彩的差异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对比感受。因为从颜色本身的特性来分析,在可见光谱上,每一种色调都发出一种做为主体的电磁波长。每当人们接触时,颜色的主体电磁波便影响人的脑电波,诱导人的情感转移。如红颜色的主体电磁波波长是最长的,一旦影响人的脑电波,人的反应是警觉、惊醒。而蓝颜色的主体电磁波波长最短,人脑电波反应也就最慢,人感受到的是安详、深沉。正是由于儿童对颜色具有强烈的心理对比感,所以,孩子画画,或大红,或大绿,或深蓝,或凝黑,参差杂错,不拘一格。这是孩子由颜色对比产生的夸张感受的表现。孩子生理、心理上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儿童画具有朴直的心理特征。

(3)启蒙老师是父母

常常听到父母问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画画有发展前途吗?”“我们不会画,怎么去辅导孩子呢?”

事实上,会画画的父母总是少数,大多数父母既不是画家,也不擅长画画,只具备中小学时学过的一点点美术常识。

当然,父母会画画对孩子会有直接影响,辅导起来也方便,但不会画画的父母也不必为此气馁。因为,许多孩子画画好并不是由于他的父母及祖辈画画好而遗传来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完全可以借助环境的影响,依靠父母的因势利导,跨进绘画艺术的大门。

父母作为孩子画画的启蒙老师,首先要对孩子进行艺术情感的教育。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充满艺术气氛与情趣,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室内的布置力求美观、朴实、整洁、大方,富有艺术性,墙上的优美绘画,桌上造型别致、色彩新奇的装饰品,都会给孩子以美的启迪和美的感受。

作为艺术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好奇心,则是父母要注意的事情。父母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他们高兴画的时候,要多多地表扬鼓励。孩子做什么事情往往都没有常性,针对孩子兴趣容易转移的特点,想方设法巩固孩子的画画兴趣,经常变换方式、办法来引导他们。

常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绘画情感与想象力。多带孩子到野外去玩,可以扩大孩子的生活视野,感受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对生活、事物的感受能力。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眼看、脑想、手练的三结合学画习惯。

总之,父母的启蒙教育对孩子学画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老师也不能替代的。

首先,让孩子在玩中画。

在宽阔的马路旁、雪白的墙壁上、住房的门上、路边的电线杆上,凡是有孩子玩耍与嬉戏的地方,都可以欣赏到孩子们的“即兴之作”。这些画,与其说是孩子们在涂鸦,还不如准确地说是孩子们在玩笔、玩颜色。

孩子的绘画兴趣通常和玩分不开。玩的时间长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动力,就会用极大的劲头与信心去钻研与获取。这样就发展了某一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意志,逐渐地萌发了小小的志向,培养了作风,久而久之,便可创造出成绩。

先是玩,然后由玩中产生了兴趣,又由兴趣的牵引走入绘画的大门。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手腕骨与指骨比较娇弱,动作不够协调,也不够稳定准确。如果给他们几支漂亮的彩笔和几张白纸,他们会无忧无虑、不假思索地画出一些曲曲折折的线条或歪歪扭扭的圈圈、断断续续的点点。此时父母与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沿着孩子思维的路径引导孩子,例如,可以指着斜线条说:“呵,天正在下雨”指着圈圈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空多美啊!”可以拿起笔给下面连在一起的两个圆圈简单添上几笔,说:“看呵!小鸡也跑出来捉小虫了。”大人们这样做,能加深孩子对绘画的理解,使孩子画画的兴趣得以萌发。形的概念、美的诗情,会像细润的春雨点点滴滴地渗入孩子们稚嫩的心田。

为了激发孩子学画的兴趣,还可以说出有趣的题目让孩子画,如“上幼儿园的路上”、“我的家”。此外,也可以教孩子进行添画游戏、涂色练习等。

绘画是人类表达思想、抒发与交流感情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还应该培养孩子乐观愉悦的情绪,使生活中的事物形态、色彩、特征变成孩子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语言,让孩子能运用这种语言去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成年人绘画必须讲究的技巧与技能,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去效仿。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与锻炼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与表现能力。

其次,跟着变化激发兴趣。

教孩子作画时,要内容丰富,变化才能使兴趣持久。

①命题画。命题画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教育要求,为孩子规定画画内容,使孩子根据成年人的要求进行绘画练习。

作为父母,怎样要求孩子进行命题画画呢?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首先,大人一定要求孩子画他们所看到的事情,画他们所经验过的事情,画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能引起孩子想象的题材。

②意愿画。意愿画是在教师与父母的指导下,由孩子自由确定内容的画。孩子在画意愿画时,不受任何束缚,画得自由活泼,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意愿画训练中,大人既不应替孩子规定内容,也不要教孩子画什么形象。在孩子画画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启发与帮助,使孩子将画顺利完成。另外,命题画与意愿画应该交替着画。

③装饰画。装饰画是以花纹装饰某个物体的绘画,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这种画的构图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整齐、对称和有节奏,体现出图案的美。学习装饰画一般在5岁以后进行。画画时可将方形、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几何形体作为生活中的用品(手绢、盘子、头巾),预先画在纸上,教孩子画;也可以直接剪出各种日用品的纸型,如茶杯、暖水瓶等,要求孩子在上面装饰花纹。画画时,还可以使孩子认识几何形体的方位,如几何形体的中心、角隅和边缘,以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画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的空间几何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使孩子初步接触本民族的绘画艺术。

④欣赏绘画。看画(单幅画、连环画)对孩子来说,如同学生看教科书和看小说一样,孩子非常渴望从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受到具体而生动的教育。父母应该学会搜集充满艺术趣味的书册及图画,让孩子们学会看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画,在引导孩子看画之前,自己要了解每幅画的主题、画家的意图和艺术手法,然后,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介绍画的内容,要讲得清楚、明白和自然,并可适当地提问孩子,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导孩子欣赏画的时候,首先向孩子说明内容、主题,再结合人物的动态及风采来叙述故事情节。介绍内容时要从画面的主要形象开始,根据情节逐渐展开,再涉及到其他形象,讲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安排。在此基础上,再看色彩的真实感和画面的环境气氛。这样,才能使孩子较深刻地理解画的内容与主题,画面的形象会在孩子的心目中长时间地的留存。

(4)孩子画画的环节与关键

学习画画的孩子们度过第一个无目的画画的学习阶段后,便进入有目的画画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画画要借写生、临摹、速写、默写等绘画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父母可以经常为孩子提供一些范画观赏,使孩子从中悟出些道理,学到一些方法,藉以加深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但是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临摹,视临摹为主对绘画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做,既缺乏生动活泼的趣味性,又会僵化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孩子成为不爱动脑筋的小画匠。

在写生训练中,注意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对明暗体面关系精雕细刻。防止孩子形成视觉反映的惰性,失去对生活形象敏锐的反应能力。为此,在孩子进行写生练习时,最好穿插安排一些速写练习,锻炼孩子在短时间内用简单概括的手法把所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记录下来的能力。

写生、临摹、速写,都是对照实实在在的物体形态作画。如果把这些方法作为惟一的训练手段,会使孩子养成很多弊病。假如长时间这样做,将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造成不对照实物或图像就不能作画的恶果。因此,必须辅以默写及其他绘画方式的练习,以巩固提高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不断积累众多的生活感受。让生活中的事物形态、色彩、特征变成孩子自己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语言,让孩子能运用这种语言去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成年人绘画必须讲究的技巧与技能,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去效仿。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与锻炼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像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与表现能力。

8.培养孩子的舞蹈艺术特长

舞蹈艺术培养的根本宗旨在于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而不是成人化舞蹈的专门训练。对孩子舞蹈艺术的基础培养要从儿童本能动作入手,放开动作,发展动作,引导动作是其指导原则。

在对儿童进行舞蹈艺术培养时要尊重孩子动作的愿望和能力、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引导孩子用动作舞蹈去发现,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些东西,让人类天性具有的动作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动作舞蹈艺术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与创造美感的能力。

(1)让孩子踩着节奏快乐

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起点和关键是让孩子学习踩节奏,“踩”点而舞。节奏训练可以在音乐伴奏、口令、儿歌下进行,唱歌,舞蹈前可以先练习拍击乐曲的节奏。只有掌握了节奏的孩子,才能轻松自然,有表情地舞蹈。

另外,父母亲可能会思考是否应该送孩子去舞蹈班学习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应予考虑:

①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性格特征

如果孩子天性好静,对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着迷,则不宜压抑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但如果孩子未表现出爱好趋向,而舞蹈表演又利于改变他(她)羞怯胆小的性格,又有一个较好的舞蹈老师,则可以送孩子去学习。

②舞蹈老师的辅导水平

所谓好老师不一定要是舞蹈家,但却一定要是个幼儿教育方面的行家;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动作表演技巧,但却一定要懂得音乐对启发幼儿舞蹈的魅力;不一定要熟练众多曲目的表演,却一定要懂得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表现力,懂得什么样的音乐伴奏适合幼儿舞蹈。

(2)家庭儿童舞蹈动作设计

家长指导孩子训练舞蹈,应做好舞蹈动作的设计。

①脚的动作设计

在舞蹈运动中,脚就像一个尽职的记时员。可以通过脚的走、跑、行进、跳跃等动作记录和把握节奏,它像以地面为键盘一样,出色地完成乐曲演奏。因此,脚的动作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

可以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设法鼓励他随乐曲速度的变化而运用各种走步和跑步。并试着用足跟、足尖、足内侧、足外侧踏步或慢移动,体会不同的感觉。

为增加动作的变化,可由基本的走步和跑步过渡到跳步、跑跳步、滑步、跑马步等。并且将脚的动作与腿的动作结合,如前踢腿、侧踢腿、后抬腿时运用自然和谐的脚的姿势。

这些练习都可以在简单的音乐伴奏下,重复进行,孩子很喜欢这种游戏,可以玩很长时间不厌倦。

但是,请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用脚踏所有的节奏,简单明快的节奏用脚表现即可。踏更复杂、更准确地节奏应在学龄期进行,并且宜用其他方法来表现。

②手的动作设计

手的动作更精细复杂,它能增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美感。

最基本的手的动作是摇摆双手、拍手、舒展和合拢手掌,摩擦双手、手指的不同屈伸等。可以教孩子玩“你拍一,我拍一”的传统游戏,它们简单易学,又富有趣味,多年来一直为儿童所喜欢。

还可以利用手指的不同造型,玩“影子游戏”,也可以发展手的精细动作。另一种方法是,将十指分别取名或编号,如,“大拇哥”,“食老二”,“中老三”,“无名老四”,“H点点小哥”等,由家长叫一个名,要求孩子立刻有节奏地伸出相应手指。由此引伸,还可以进行手指节奏游戏。

利用手和手臂的结合,更是可以做出许多动作。手臂就像树枝,像鸟翼,使动作保持平衡。手臂呈直线弧线与手的姿势相结合,能做出许多优美的造形。听一段轻柔的《月光曲》,家长与孩子对面盘坐,引导他用手的动作表现如泻的月光,悄逝的流水,拂面的轻风……,让孩子体会到手的动作的抒情性和精巧性。

③模仿性动作

模仿性动作是幼儿舞蹈中用得较多的一类动作,运用孩子爱模仿的天性,抓住被模仿对象的鲜明特征,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便是幼儿舞蹈中的模仿。

从最常见最简单的小鸟、小兔跳到较复杂的小鸭走、小马跑、大象走等,都是易于被孩子接受,乐于被其学习的基本动作。

另外,还有模仿其他人物的典型动作,如军人训练时的踏步,农民的锄地、挑担了,清洁工人扫地,司机开车、抡捶等,以及模仿某些情节,如小雨沙沙下,小河哗啦啦流等。这些模仿性动作形象生动,可以重复练习。孩子在做这些动作时,仿佛被模仿对象再现于眼前,多次重复而兴趣盎然,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很好的游戏,因此,在音乐或无音乐伴奏下,都可以教孩子学习此类动作。以后鼓励他自己观察模仿,随着音乐表达自然地做出类似动作。在稚拙可爱的模仿动作中可以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一面。

父母家长不可功利目的过重,按照规范化机械化的方式去训练可能使得孩子丧失了对舞蹈艺术的趣味与信心,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在儿童舞蹈艺术的美感培养活动中,舞蹈表演更多的是一种手段,是发展孩子动作能力、提高动作表现力、增强其综合审美能力的手段。

——[美]安妮·罗伊

同类推荐
  • 做个智慧的家长

    做个智慧的家长

    换一种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倾力推荐。知道点儿家教心得,平凡家庭飞出不平凡的孩子。家庭教育中有规律可循,但绝对不能以僵化的思维去扼杀孩子!
  • 少年儿童安全成长不可不知的80个常识

    少年儿童安全成长不可不知的80个常识

    家是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很多欢笑和眼泪;它留藏着我们很多希望和憧憬。如果你珍视这个家,那就一定要关注安全,因为安全是家庭幸福和谐的保障。
  • 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为了让广大父母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斯托夫人的教育经验,我们为此编写了《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一书。与《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不同,本书对斯托夫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虽然本书也大量引用了斯托夫人教育女儿的实例,但是它只是作为阐述斯托夫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引子出现的,本书着眼于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指导。在本书中,每一小节内容大体由事例引用、教育启示、延伸阅读和教建议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后两部分内容就是侧重于实际应用指导来写的。并且,后两部分内容都是结合当前中国家庭实际总结出的教育启示,这对于广大中国父母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父母与孩子最有效的沟通。从父母的改变开始!放弃那些对孩子没有帮助的说话方式,不再对孩子大声嚎叫和训斥,恰当地运用沟通艺术。让亲子沟通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热门推荐
  • 大阿弥陀佛经

    大阿弥陀佛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家女主,苏炸了

    我家女主,苏炸了

    【点个五星半点不亏,正文超甜,女主超帅,男主超man!】 如何在短时间内赚到一笔巨款?南望舒:可能......要有一个巨逆天的男朋友吧......南望舒一直以为自己是靠实力通关,然后被啪啪打脸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有了兆亿余额

    我有了兆亿余额

    碌碌无为的年轻人,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透明屏幕。没有任务,没有惩罚,没有各种强化身体,科幻商品。有的只是兆亿的余额,兄弟们,有喜欢同人的兄弟们,希望大家把票票投给小弟的新书。新书:从斗破开始刷副本。
  • 消散在风中的情诗

    消散在风中的情诗

    没有故事,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你,“我喜欢你,所以你要更好。”
  • 穿越上古世纪之纵横

    穿越上古世纪之纵横

    这是一个被称作光芒与玫瑰的时代。这是一个关于神与英雄的记载。这是一个爱恨交织,毁灭和拯救的故事......新的世界就在眼前!魔法,秘宝,城战,角斗场......生存的丛林之中,全能才是王道!一场匪夷所思的穿越事件!一场化蝶重生的涅槃锐变!热血疆域,正在苏醒的神秘版图--原大陆!与你一起去探索,与你,不战!不休!......粉碎世界藏在某处的阴谋,拯救世界!!!
  • 宠佞天下

    宠佞天下

    他是人人痛恨的九千岁,心狠手辣,圣上宠信他,妃嫔讨好他,太子殿下誓要除掉他,群臣恨不得噬其骨啖其肉。奸佞拉拢他,贤臣要杀他,百姓看不起他他就是别人口中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然而即使这样他却依旧得到了一份想都不敢想的情感,那抹冷香依旧不离不弃,隐隐约约,始终围绕着他,像解药却又好像带着毒,让他疯狂。若你不离不弃,那我便倾其所有,为你百岁无忧!当赵子慕为林庆摘下第一根白头发的时候,他抿着唇崩着脸问道:“你嫌弃我了吗?”赵子慕用唇碰了碰他的额头笑道:“怎么嫌弃?你是我想要一起变老的人,如今,只是比我更勤快了一步而已。”哪怕血雨腥风刀林剑雨此世必陪着你,看花开花谢,雪化春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作系列之神魔契约

    神作系列之神魔契约

    希望每一本作品都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支持正版。
  • 合金装备之末世虐杀

    合金装备之末世虐杀

    末世,一个恐怖的世界。丧尸病毒爆发。在这里,没有任何法律。十五岁少年机缘巧合获得了“虐杀原形”专属系统,还有父母留给他的高科技合金铠甲,从此肩负保卫人类的使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丧尸被有效抵抗,背后却是惊天阴谋?让我们一起见证主角的爱恨情仇,成长之路!
  • 魂石传奇

    魂石传奇

    爱恨情仇,恩怨纠缠,世间的善,世间的恶,总是让人难以捉摸。一个遗忘过去的仙人,一对相隔两世的恋人,一道无法逾越的封印。红尘梦醒,善恶从心,离愁是苦,相聚何尝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