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有计划的,谋定而后动的激怒,那么消灭对方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对方的反应都已在你的掌握之中,而对方在被你激怒之后,常会因失去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你甚至可以不动声色,便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说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去激怒别人,好达到你的目的,事实上,要激怒别人,还得有两把刷子才行,费心筹谋,多辛苦。但是,你不去激怒别人,别人却有可能为种种目的来激怒你,你若察、不慎,便会掉人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一般来说,激怒别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言语上激怒你,譬如说讽刺你、笑你、挖苦你,或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第二种是在工作上激怒你,譬如故意为难你,左一句“很难配合”,右一句“可行性不高”……如果对方有心激怒你,这些动作都会使得不愠不火,甚至姿态摆得很低,你明知他是故意的,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一的办法只有忍下来,不动声色;他的言语,不要去理会,若要反驳,也要笑着反驳,轻柔地说明;他在工作上的为难,只好平心静气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或央请同事朋友帮忙,他姿态低,你的姿态要更低。
你千千万万不可被他激怒,你一怒,大家都会看着你而不看着他,大家只看到你丧失理性的怒火,而没看他的伎俩,于是,本来你是无辜的,怒火一烧,你也变成理亏了。如果你不易,怒火可能让你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也给了别人很多把柄,他分毫未损,而你已遍体鳞伤,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千万别被激怒,有老僧入定的心情,那些激怒你的动作自然会消失于无形。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来激怒你。
吃吃小亏又何妨
是你的不用求,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正所谓:命里有时终久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中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亲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适当放松心情
给自己一个心灵处方,你也可以尽享天年,一谓地强求自己,活在世上只知道累,就是赚钱了,地位高升了,你的人生也没有多大的乐趣。
近日在翻看日本书时看到,有位叫河原茂雄的先生,他曾是个在日本奈良警察局担任要职的警察人员,因为经常和犯人打交道,情绪常常不稳定,为了使自己放松一些,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到佛寺去,只是他专挑观光客不大会去的地方,例如,上贺茂的大德寺、光悦寺,以及三尾的西明寺、高山寺、山科的随心院等,他说,一看到广隆寺中弥勒佛像在无言的世界里永远微笑的模样,心里的杂念就会顿时全消而内心感到安详,而自他离职定居兼仓之后,他亦为了欣赏奈良的四季景色而两地往返。
我个人也常在初春的寒风中造访幽僻处的寺庙,在那里,我会乍然发现它土墙的美,进入佛寺庭院,看到佛塔在蓝天衬托下,展现出鲜亮优美的形状,历经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依旧闪耀着金黄色光芒,至于微风吹过,更使人妄念全消,永恒的大自然是洗净人类迷惑心性的最佳良方。
另外我还有个与众不同的纾解郁闷情绪的方法,那就是到各处的坟场去,这是我小学老师所教的方法:“凌晨五点左右到坟场去,读读刻在暮碑上的名字或其事迹,你会发现不管是多么了不起的人,一旦去世之后便只剩下墓碑而已,想到这里,你又何必太执着于人世间某些无谓的事呢!”
于是,我心里一感到烦闷,就到各处的坟场去走走。我曾在山谷墓地里看到不少著名人士的坟墓,当我一个个仔细阅读那些著名人士或无名者的墓碑时,脑海中便自然浮现小学老师所说的话,原本忧闷的情绪即一扫而空。墓地不仅是埋死人的地方,也是埋藏活着的人烦恼心结的地方。
当你心情不好时,不妨到佛寺走走,但请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向神佛请求帮忙,而是佛寺等清静场所,是让人们恢复平静心情、解开心结的地方。
忍一时之气
落泊的凤凰不如鸡,但当它的羽毛干后,鸡还是没法比的。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以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曹操约刘备人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鬲人都喜欢隐藏自己,这样会显得更高。
忍耐和信仰
忍字头上一把刀,不懂得忍,你只有被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