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风很大,有一个南极的科考队员,竟差一点就被风吹跑了。
这位科考队员是每天要采集样品,需要爬到驾驶台的顶上才能完成,而且最好是在船逆风行驶的时候,样品的质量才高。驾驶台有7层楼高,再到顶上去就算是8楼了。有一次她去换样品,突然感觉到脚下不稳,像是要被吹跑,还好被背后的人一把抓住。有惊无险。
即使在南极的夏天,风暴也常倏然而至,把正在野外工作的人们困在现场,几天不能返回营地。有时候,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一队将要进入内地的探险队即将出发,可是,突然狂风从大陆内地吹来,天空骤然变暗,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结果原订的考察计划只好中止。
TU6-10在南极还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狂风卷起满天冰晶,太阳光透过冰晶,反复地反射和折射,形成了日晕现象。有时候,冰晶使天空变成白茫茫一片,看不见远山,看不见地平线,甚至对面看不见人。行进中的考察队员就会迷失方向;开着牵引车的拖拉机手可能把车开翻;在空中飞行的飞机,由于无法靠地物辨别是上升还是下降,可能弄得机毁人亡。人们把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叫做“乳白天空”。即便这样,全球每年赴南极考察研究人员多达数千人,这块不适合人居的冰雪大陆,看上去热闹得很呢。
南极的科学考察队员们一般不单独外出。出去的时候,都要作好在野外露宿的各种准备:带上几天的食物,简易的防寒帐篷,还必须带上无线电收发报机,万一发生意外能跟基地取得联系。
即使躲在营房里,讨厌的天气也使人不得安生。一夜的暴风雪就可以把整个营地埋在一片雪海之中,房门被堵塞了,为了到外边去进行观测,人们不得不全体动员,出动所有的扫雪车、推雪机,忙碌一整天才能搞干净。
但是山姆教授要说的是,风还不是科考队员们最危险的敌人。
温度才是。
如果把一桶汽油放在外面,第二天汽油就会变成“冰”。一定要加“热”融化才能用。在南极飞行的飞机,行驶在冰原上的牵引车,开动前也都要事先预热。
放在房屋过道里的汽油,使用的时候也必须小心。如果把它溅到手上、脸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因为汽油的冰点在-50℃到零下-130℃度之间,即使没有结冰,温度也十分低。
低温会使各种机件失灵,使金属材料变脆。一部手提式摄影机在外面拍摄,往往因为气温过低,使各种不同金属材料的机件收缩变形,弄得打不开快门,无法拍照。
在露天工作的时候,不能让手表暴露在空气中,因为低温能使手表里的机油凝固,很快就会停下来。
就是雪,在低温下也会失去它润滑的特性,变得像沙子一样地粗糙。这样,雪橇、滑雪板滑行的时候,也就不像在其他大陆的雪地上那样快速。
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在室外工作,不管身体的哪一部位暴露出来,就要冻伤。最容易冻伤的是耳朵、鼻子、面颊、手指和脚趾等离心脏比较远的地方。
开始,皮肤出现黄色或者其他颜色的斑状冻伤,接着渐渐变紫,肿起水泡,以致整个组织坏死。
在过度疲劳或饮食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当身体感觉不大舒服的时候,如果外出活动,往往会造成全身冻僵,皮肤青白、嘴唇和四肢青紫,甚至失去知觉,不及时抢救,就会死去。
如果身上的衣服弄湿了,冻伤的危险性就更大。许多在南极工作的人们,常因为手套里或皮靴里的汗不能蒸发出去,里面潮湿,冻伤了手脚。就是在室内,由于睡袋里的温度高,室内温度低,也会使睡在睡袋里的人们感到潮湿难忍。
因为严寒,在南极工作的人们必须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来补充热量的消耗。有人曾经在极地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人主要吃肉饼,一个人主要吃饼干,一个人各吃一半,到了第二个星期以后,第一个人和第三个人的健康状况良好,第二个人因为主要吃含热量较低的饼干,一再受到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