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13000000009

第9章 史传

“原文”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苍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哲。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

“译文”

从开天辟地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远了。生活在现在的人要能了解古代的事情,就得依靠历史书籍。相传轩辕黄帝的时候,仓颉就担任过史官,主管文史方面的工作,自此,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曲礼》里面说:“史官随时随身携带着记事的笔墨。”所谓“史”,就是令使,就是让史官在帝王周围执笔记录。在古代,左史专管记事,右史专管记言。记言的经典有《尚书》,记事的经典有《春秋》。唐虞时期的历史记载在《尚书》的《尧典》、《皋陶谟》等篇中,夏商时期的历史记载在《汤诰》、《甘哲》等篇中。周朝从文王时代开始有所变化,周公制定了记载历史的法则;从此,以历法的推算来编排年月,以四时来记载事件。诸侯建立了邦国,也各有自己的国史,表彰善事。批评过错,树立起良好的风气。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代开始衰弱,政治不如西周时的昌盛,法纪散乱,道德败坏。那时孔子忧郁于帝王的正道被废弃,哀伤道德礼乐的衰落,闲居鲁国时曾慨叹凤凰没有飞来,到五父衢哭泣麒麟的出现不在太平时期。于是在和鲁国乐官讨论了音乐之后,校正了《雅》、《颂》的乐曲;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了《春秋》。他在《春秋》中列举人物的得失以表明称赞或贬斥,列举国家的兴亡以起到规劝和警戒的作用。有谁受到《春秋》中一个字的赞扬,比高官厚禄的价值还珍贵;遭到片言只语的批评,比斧钜砍杀的分量还沉重。但其精深的意义不太容易为人所知,《春秋》的行文又很简约;只有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能够领会到它的精微言辞,并系统地阐明其始末,写成《左传》,创造了为经作传的体例。所谓“传”,就是转达,转达出经典的含意,并将此传授给后人。这是圣人著作的辅助读物,也是最早的历史专著了。到了战国时期,修史的官职仍然存在。秦始皇统一七国,这个期间有许多策划谋略。因为有书只是对这些加以记录而未作系统编次,所以就用简策的“策”,名为《战国策》。

“原文”

汉灭赢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勣。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用《世家》以诸侯,《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观夫左氏缀事,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则?庖牺以来,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迁、固,元平王后,欲为立纪,谬亦甚矣。寻子弘虽伪,要当孝惠之嗣;孺子诚微,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何有于二后哉?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

“译文”

汉朝消灭秦朝和项羽,其间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汉初陆贾追朔这些史迹,写成《楚汉春秋》。到了西汉的史官司马谈,他家世世代代都担任编修史书的职务。司马迁继承父业,对历代帝王事迹做了认真研究并进行描叙。对比于《尧典》而称为“典”,而其中所写的又不全是圣主贤君的事迹;以孔子为例而名为“经”,文笔上又不能和《春秋》相比。因此采取《吕氏春秋》的方式,叫做“纪”。从“纪纲”的意义来命名,这也是一种宏大的称谓了。所以,用《本纪》来叙述帝王,用《世家》来记述诸侯,用《列传》来记叙历史上各种重要人物,用《八书》陈述政治体制,用《十表》记录各种大事的年月和爵位,这些方式虽然和古代史书不同,却把众多的事件处理得很有条理。《史记》按实记录不作隐讳的优点,记述广博典雅而高谈阔论的特点,偏好奇特而不同经典的错误,以及在体例安排上的不当等,班彪已作过详细的评论了。到班固编写《汉书》,继承了前代史家的事业,他又特别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受益颇多。《汉书》的《十志》相当丰富,赞辞序言写得华丽,的确是文词谦逊,意味深厚。至于学习儒家圣人和经书的典雅;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的成绩;避开班彪的成绩而窃取其成就的过错,接受贿赂而编写历史的错误等,仲长统已讲得很清楚了。从《左传》的记事方式上看,它以《春秋》为蓝本,偶尔记叙到的其他一些史实,由于在文字上比较简约,因此对某些历史人物就很难做具体记载了。从《史记》中的各部分列传开始,才开始分别对历史人物做了详细记载,从而便于研读,这是后继者所赞同和效法的。至于汉惠帝死后,吕后代理执政,《史记》、《汉书》中便都为吕后立本纪,这是违反常理而有失忠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从庖牺以来,就从未听说过有女人做皇帝的。汉代的这种遭遇,难以成为后代的规则。“母鸡不晨鸣”,这是周公在誓词中早就讲过的;不允许妇女参与国事,齐桓公也这样写在盟文中。从前宣太后扰乱秦国政治,吕后使汉王朝发生危险;岂止国家大事不能失真,而且还要慎重对待名号的问题。张衡在从事历史工作时,也和司马迁、班固同样糊涂,竟主张为汉元帝、平帝皇后写本纪,也是够荒谬的了。按理说,惠帝的儿子刘弘虽然是假冒皇后之子,但总是惠帝的后嗣,孺子刘婴虽然年幼,但他才正是汉平帝的继位者。刘弘、刘婴两人应立本纪,哪有给吕后、元帝后立本纪的道理呢?东汉的史书,开始于《东观汉纪》。后来袁山松的《后汉书》、张莹的《后汉南纪》,都写得非常偏颇杂乱,违反伦纲。薛莹的《后汉纪》、谢承的《后汉书》,都写得粗疏谬误,很不可信。如像司马彪的《续汉书》,详细而真实,华峤的《后汉书》,准确而恰当,就可算是东汉史书中写得最好的了。

“原文”

及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至于晋代之书,繁乎著作。陆机肇始而未备,王韶续末而不终,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又摆落汉、魏,宪章殷、周,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及安国立例,乃邓氏之规焉。

“译文”

到了三国时期,记载史迹的著作不断出现。如孙盛的《魏氏春秋》、鱼豢的《魏略》、虞鸿的《江表传》、张勃的《吴录》之类。有的言词过于偏颇,与众不同,却难以令人信服;有的粗疏而不精密,不着边际,很少抓住要点。只有陈寿的《三国志》,文词和内容都清晰恰当;晋代的荀勖和张华,把《三国志》比之《史记》、《汉书》,是比不过的。到了晋代,史书的编写工作属于著作郎。陆机开始写的《晋纪》,写的是晋初的历史但不完善;王韶之的《晋纪》,写晋末的历史但没有写到东晋结束。干宝的《晋纪》,推求得当而有次序;孙盛的《阳秋》,以简明扼要为特长。考察《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有一定的编写规矩。从《史记》、《汉书》以后,就没有标准作为编写的依据了。到东晋邓粲编写《晋纪》,又开始拟订条例。他抛开汉魏的史书,而取法殷、周,可见即使居住在湘江的边远学者,也注意到学习古代的典、谟。孙盛编史也立条例的做法,就是取法邓粲了。

“原文”

原夫载籍之作也,必贯乎百氏,被之千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是以在汉之初,史职为盛。郡国文计,先集太史之府,欲其详悉于体国也。必阅石室,启金匮,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于稽古也。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昭整,苛滥不作矣。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

“译文”

编写史书,必须上下贯汇诸子百家,记载千秋万世的事件,表明历代盛衰的现象,作为后世兴亡的借鉴;使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和日月一样长存于世;王道霸业的事迹,和天地一样长久光大。因此,在汉朝初年,史官的职务较为重要。各州郡和诸侯国的文件,首先要集中到太史府,以便史官能详细了解全国的重大规划,他还必须阅读国家珍藏的文件史料,收集一切残旧的帛书竹筒,以便能广泛而熟练地熟悉古代的事迹。因此,在确立意义和选用言辞上,应以典籍为准则;在进行规劝、警戒的取舍上,必须以圣人为根据;然后才能对史实阐释评价得明白而正确,这样就不至于产生多而不实的记载了。但史书的基本格式,就是按年代顺序编纂有关事件,文字上不能进行空泛的议论,而要按照实际记叙。不过年代太远的事是否写得符合事实,就很难做到准确了;要写的事太多,对每件事的始末就容易忽略,这确是作总体记叙所存在的困难。有的同为一事,但和好几人都有关联,如果在多人的本传里都写到,就会造成重复;如果记载有所偏重,则又会出现不周全的缺点,这又是在权衡轻重、做到能相互配合上的不易。所以,东汉张衡指出了《史记》、《汉书》中的不少错误,晋代傅玄批评《东观汉记》的过失和烦琐,都是由于上述困难造成的。

“原文”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略近详”,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理欲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臣乎!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译文”

如果追述很久以前的历史,年代愈远,不可靠的就愈多。公羊高曾说:“传闻的东西往往在言辞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荀况则说:“远的从略,近的从详。”凡是有疑问的地方宁可暂缺不写,这是由于史书以真实可信为原则的。可是一般人都喜欢一些奇异的事情,不顾“按实而书”的原则。听到点传闻就想夸大,记载遥远的事情又想做详细的描写;于是抛开共同一致而追求奇异的事情,牵强附会;过去的史书上从未记载的东西,自己写的书中就有记载。这就是史书错乱不实的根源,是追述前代历史的大害。至于编写当代的历史,虽然处于同时但往往也有虚假的东西。虽然孔子在《春秋》中,对和他同时的鲁定公、鲁哀公的不当之处,也有委婉的讽刺,但一般的世态人情,就很难超脱当时的利害。对功勋荣显的贵族,即使是平庸无能的人,也要加以粉饰;对遭受困顿不幸的人,虽然有美好的品德也会常常加以嗤笑。任意褒贬,形之笔端,这又是歪曲同代史实而令人叹息的事情。所以,记述远的是那样虚假,记载近的也如此歪曲,能够把事理剖析明白而记叙得当的,就只有左丘明了吧!至于对尊长或圣贤有所隐讳,固然是孔子的圣意;因为细微的缺点不能影响整个品德高尚的人,而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警戒,那正是优秀史家应有的直笔;这就正如农夫见到野草,必然要把它锄掉。这种精神,也是万代必遵的共同准则。至于从繁杂的事件中,抽出纲要来统领全史的方法:力求真实可信,排除奇闻异说的要领;明白交代起头结尾的顺序;斟酌品评人事的原则;能够掌握这个大纲,编写史书的各种道理就都可贯通了。但史家的使命,负担着综述一代史实。要对全国负责的重任,不能不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指责。一切写作任务,没有比这更费力的。司马迁和班固已是精通史学了,他们的史书尚且屡遭后人诋毁,如果随意乱写,记述不当,这就很危险了!

“原文”

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译文”

总之,史官开始于轩辕黄帝,史书完备于周公孔子。对世代经历的事编成历史,无论好人坏人都总括其中。史书上传以褒扬,断以贬辞,长期使人惊心动魄。文辞方面应学习左丘明,记事方面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正直秉公。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古文观止)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古文观止)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易经尚书

    易经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 孝经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道以“尊老、敬老、养老、送老”为基本内涵,《孝经》即是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著,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本书收录了《孝经》原文,以详细的注解及译文重现了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严谨性,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本书对于延续与推广先贤圣哲的智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名著,孙武阐述了战争的用兵之道,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以其极具价值的思想创造,为后人的兵学思考开辟了无数法门。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以三十六为纲目,总领古今经典谋略,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作用,是计谋学图书的一大创新。
热门推荐
  • 回首往事云烟

    回首往事云烟

    回首往事就如云烟一场,当初为何执著,为何坚持。
  • 花落了你走了

    花落了你走了

    这是一个虐心的故事女主等了男主10年女主就了男主6条命。。。。爱成殇夜微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夫君难驯:邪王霸宠小萌妃

    夫君难驯:邪王霸宠小萌妃

    她是一国公主,刁蛮任性。他是一朝王爷,高贵冷漠,不近人情,本来没有交集的二人扯到一起。世人都说这王爷冷若冰霜,没有半点柔情,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她惹他烦他犯他,七出之条哪样没做过?他却宠她,任由她胡来。一开始本来想得到那刁蛮任性公主的一颗真心,到后来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深陷。“夫君君,要举高高!”“好好好。”就这样一直宠下去,宠她个无法无天。
  • 都市唐僧

    都市唐僧

    范强失恋,轻生跳海,恰巧遇见来尘世历练的佛主,见其万世之前竟是与自己有些因果,故而出手相救,将一佛珠赐下,令范强重生。重获新生的范强,却是发现一切都回不到以前,因为无数的妖魔鬼怪闻风而来,都是为了他体内的那颗佛珠,他竟然成了如唐僧一般的存在,真是·····
  • 嫡女重生:王爷,来经商

    嫡女重生:王爷,来经商

    现代有名的花旦一朝穿越,穿到了父亲战死,没有母系的国公嫡女李清冉身上。更可笑的是,在这个一荣俱荣,一败惧败的年代,被庶出二叔骗卖到了青楼。为了留住清白之身,承诺老鸨三千挣一千两银子,李清冉只好上街寻找商机,丫鬟流影带李清冉来到了安阳城最有名的‘德来酒楼’。古代的饭,除了蒸就是煮,李清冉从中看到商机,在‘德来酒楼’大显身手,因此开启了经商之路……
  • 重生风云少女

    重生风云少女

    她,是传说中风云谷的神秘谷主。亦是杀手界排名第一的凰杀、黑客界的H…………“她”,是Z国云家家主的“私生子”、是帝都有名的废材云凰初。当她变成“她”又会掀起怎样的风云?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百倍奉还。他是Z国女人心目中的男神亦是所有人心中的魔鬼。他冷漠无情、厌恶女人直到遇见了她。
  • 此生与你无缘

    此生与你无缘

    遇到你花关了我所有运气,结局却还是不好,我与你此生无缘
  • 我的QQ有灵气

    我的QQ有灵气

    主角一日登上QQ,却突然发现QQ完全改变,关键是,它居然还能带我修仙?神马累计发送一千条消息可获得一次灵气潮汐;神马累计添加一百名好友可获得一柄仙家法器;神马累计获得一百个赞可获得灵丹一瓶......好了,不说了,刚刚又发满了一千条消息,我得忙着去渡灵气潮汐劫了......
  • 无道剑主加入聊天群

    无道剑主加入聊天群

    穿越到了“巅峰次元”,张无道成就无道剑主,以无道之资问顶纪元第一!千万年过去了,一个打破了小次元壁的小物什被张无道发现了。“请问尊敬的“无道剑主”是否愿意加入万界聊天群?”张无道千万年未出现的好奇心被这个小物什激发出来了,于是……面对群里的一群“大佬”,张无道表示我只是比你们强了亿点点,真的,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古月娜:“普通人.jpg”少女唐三:“普通人.jpg”妖怪贤者:“普通人.jpg”Q群群号:550560104欢迎大家进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