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一日,纷纷小雪后的雒都。
司徒府,董卓嗟叹不已神情之间颇多感慨,深深的为难。
等最后一名心腹在门前抖落斗篷上积雪进入厅堂后,董卓环视诸人:“大将军立不世之功,即将班师回朝。至今,已传檀石槐二孙扶罗韩、步度根首级于雒中,天下震怖。然而大将军所请不过是立三部都督,追赠孙坚、夏育及盖勋殊荣。我听人言说大将军欲归雒后,从容拟定从征将士功勋,不知诸位对此如何看?”
长史刘艾直身跪坐着,神情淡然:“董公,今雒中空虚,实难供养大将军麾下十万虎贲。冀州富庶适宜养军,不若还请大将军驻屯河北,为国柱石支撑北方大局。”
“若大将军执意入雒,又该如何?”
董卓语气咄咄,明显不满刘艾这幅淡然仿佛事不关己的姿态,环视诸人董卓腔调渐高:“大将军留下大好局面,今败坏至此般地步,岂能善了?关东之贼在劫难逃,难道我等就守身严谨,无有罪过?”
王允起身拱手,声音朗朗似有某种信心在支撑:“大将军挥师入雒,实乃两虎相争之局,以大将军之智岂会不明白?”
“那子师可有良策解我忧愁?”
“请太傅蔡公主笔,加拜大将军太保,加食邑万户,兼领冀州牧,如此或可留大将军于河北。”
董卓听了挥挥手神情不快:“过轻,难以酬大将军破灭鲜卑之功。不说大将军如何想,北征将士必然忿忿,还需再加。”
反正他是不会主动开口越过那条线的,这么大的责任没人担待的起,谁开口谁就是祸国之贼!
王允暗暗咬牙:“大将军立此不世之功,又与平阳长公主订有婚约,乃是天子姐夫,帝室臂膀。老朽以为,不妨再晋大将军爵位一等,加拜上大将军,太保、大司马,食邑两万户。”
县侯再晋爵一等,这是什么?
对董卓来说这不是重点,故意忽略这一点,董卓却去计较末节:“上大将军?”
王允微微颔首,笑容淡淡:“大将军立此不世之功,本职该有所进增以示殊荣。”
刘艾身为宗室,却不能刻意忽略,对着王允拱拱手,追问:“不知王中郎所言晋爵一等,是指为何?”
王允抬手还礼反问:“以刘长史来看,眼前该如何安抚大将军?”
见刘艾眉宇晦涩阴沉,王允缓缓道:“以老朽来看,非重爵殊荣不可,唯有安抚大将军,使之安心牧守河北,朝廷才有余力讨灭关东群贼。待合关东之力后,董公据朝廷大义,可从容迫使大将军上表自减名号、爵位,此事后患消泯于反掌之间,易也。”
董卓听着连连点头,终于走到了正式与魏越对立的这一步,回想前后颇感不易,故有感而发:“今先授之以解眼前燃眉之急,我能授之,亦能取之,诸公勿虑。”
刘艾垂眉思索一二,拱手:“愿遵董公号令。”
王允、周毖、赵戬等人齐齐抱拳施礼,异口同声:“愿遵董公号令。”
雒阳的公卿、士族为什么要反对魏越封公?
不能反对,他们更怕魏越拒绝封公提议。
为什么?
树大招风而已,魏越拒绝封公提议,在行为品德上就没有大的纰漏可供人攻讦、批判。
如果魏越接受封公,甚至一步步走向独立建国的地步,那实在是太妙了。
不管今后是朝廷公卿集团吞并关东集团,还是关东集团吞掉公卿,都能以大半个天下的力量及朝廷的正统名义向河北进军,讨伐****魏越!
雒阳方面如此,关东方面也是如此。
在这个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魏越再一次通过取巧,达成了很多人耗尽一生都无法达成的割据梦想。
蔡邕是愚忠的人么?
不是,如果是愚忠的人,早就在卢植、何进、袁隗先后被阴谋杀死时跟魏越翻脸了。
看看现在的陈留人,有的跟着蔡邕在雒阳,有的跟着魏越去了河北,有的则跟着郡守张邈站在了关东阵营,甚至还有跟着刘焉入蜀的。
当下这个世道,特别是宦官们被魏越诛杀一空,州郡宦官朋党被大清洗之后,真正愚忠于汉室的人已经很少了。
公卿、士族们愿意看到魏越封公,立魏氏社稷坛、裂土建国的事情发生,武人们也是乐于见到的,因为魏越开了一个好头,将大将想做却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做成了。有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今后他们再动手时阻力就会少很多。
又因为处在这敏感的十字口路,公卿也好,士族也罢,还都得憋着不敢叫嚣、污蔑、斥责魏越是国之大盗。
别说这些人,就宫里帝室之中的人物,也不觉得魏越封公是多么坏的事情。
太皇太后董氏,对政治的变化缺乏足够直观的认识。
可她也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在她的标准中,魏越形象十分光彩,比董卓、黄琬、刘焉这些人好太多。甚至,这些人加在一起,在董氏心中也不如魏越来的重要、亲近。
魏越是灵帝给女儿阳平公主找的女婿,又各种扶持,某种意义上可以引申为刘协今后的庇护者,帝室最可靠的支持者。
受限于年龄、威望不足,魏越稳定雒阳政变后却被暗流所迫,妥协性的退出了雒阳,跑到边塞杀鲜卑人立威去了。
相对于跟帝室亲近的魏越,看看现在的公卿与关东州郡长官,双方就跟咬了一嘴毛的斗狗一样,红着眼睛死不后退。看看魏越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不愿激化矛盾主动退却……如果董卓及公卿们,或黄琬及关东郡守们能有魏越这样的胸襟、见识,各自小退半步,天下形势也不会紧张到眼前这一步。
所以太皇太后董氏是支持、赞同魏越封公,甚至建国的,反正她的理念中,天下有那么多刘氏宗亲王爵,郡王国,县侯国比比皆是。这些刘氏宗亲除了河间孝王一脉与帝室亲近外,其他的王侯与帝室还有多少感情可言?
这些血脉隔了七八代、十四五代的刘氏宗亲于国无有寸功,于帝室又没有感情羁绊,都能享有王爵,占有郡王国、侯县国,作为她孙女婿的魏越凭什么不能列公、王之位,享有封国?
太皇太后董氏是旗帜鲜明的支持魏越,出嫁从夫的平阳长公主自然不会考虑太多虚无的东西。如果魏越列公位有封国,那么她的孩子必然是嫡子,是今后魏越所有一切的继承者。
看看桓帝三个女儿的生活,其地位完全是一种直线下降的趋势,子女别说沾帝室的殊荣,能跟其他贵戚子弟比起来不落下风就很不容易了。
公主的孩子,帝室的外子,受到来自上层、下层的共同打压排挤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以一个妻子和今后母亲的身份来说,平阳长公主是支持魏越封公的,甚至能封王更好!
至于隐患?公、王之位的继承者是帝室外子,身上有一半皇室血统,做个大汉的公、王又怎么了?
现存帝室之中,天子刘协最重要的亲人就剩下了这么几个,自幼抚养他的太皇太后董氏支持魏越封公建国,他的姐姐也支持并积极活动此事;他的弟弟刘嘉尚不知事,但刘嘉的母亲宋贵人态度自然也是倾向于魏越的。
她的底线甚至更低……魏越出塞的战绩已经彻底吓住了这个疯女人,她宁愿以封王为代价,换取魏越支持刘嘉继位。刘嘉年幼,这样她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了……好好想一想,朝会之时自己坐在儿子身边摄政,朝堂之中魏越以王爵之尊引领公卿群臣,想一想还真让人向往,促成此事的操作余地很大,不是么?
就在魏越撤军进入雁门,途径常山、巨鹿,向冀州治所魏郡行军的过程中,他封公建国一事仿佛众望所归一样,所有人都在赞扬称颂,整个帝室连着小皇帝都赞同此事……给人一种前汉末期,满朝公卿及刘氏宗亲倾心于王莽的离奇感觉来。
“王莽年四十五进位安汉公,又三年进位宰衡加九赐位在诸侯王之上,又一年成帝病逝王莽拥孺子婴为帝,进位假皇帝。又四年,王莽篡汉为帝。”
南宫兰台,走廊中,陈留平丘人毛玠与钟繇低声浅谈,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落下,染得天地一片白。
毛玠握着木棍倒着铜炉中木炭,语气缓缓而从容:“今帝室、朝野无不倾心于大将军,大将军所立功勋已升无可升赏无可赏,进公位乃是人心所向,谁能阻挡?只可惜,朝中公卿与关东群雄之争,远非大将军所能说和。大将军若能说和,当初也不会被排挤出雒,寻鲜卑人出气。好在大将军得蒙神人庇佑,一战破灭鲜卑,成就了眼前这离奇的一幕。”
钟繇听着嘴角翘起:“的确离奇呀,朝廷、关东都劝大将军该进公位,目的却是出奇的一致,所求不过是请大将军坐镇河北置身中原事外而已。只是帝室皆妇孺,不明权变所在,受人蒙蔽皆以为重赏大将军,可使大将军重领朝纲,消弭兵灾。”
两人年龄相仿,对局势又有类似的看法,朝夕相处在兰台之中,想不成为朋友都难。
顿了顿,毛玠补充道:“司徒董卓所言,加大将军九赐之事用心十分歹毒。就此事还需细禀太傅早作应对,免得污了大将军威名。待公卿、关东虎狼相争一死一伤之际,正该大将军出面清扫残局,中兴社稷。”
钟繇轻轻点头,只是神色慎重,不似毛玠那么乐观。
董卓、黄琬两个集团决战之时,岂能不防备虎踞河北的大将军魏越?
自太傅蔡邕入兰台征集青年俊彦整理兰台、东观藏书、资料以来,一帮兰台令史出身的英杰就这样登场了。
这是一股继承蔡邕早年政治理想,意在剪除董卓、黄琬两个集团,与魏越一起中兴汉室的政治派系。
没有这个中兴汉室的政治号召,蔡邕很难发动这批人……那些耐不住寂寞,心思躁动的英杰已经投奔四方去了,聚在兰台的这批人是蔡邕召集来细细挑选、磨合形成的。
这些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很有耐心,不急于一时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