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学界无人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少人挂念在心,怅恨久之。此问题见仁见智,太大,不言也罢。好在新的“经济事实”(系笔者杜撰新词)总在发生并改变着人们的“旧”想法或说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人们提了个醒,并促使不少人转过脸来重新打量“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学家对本国经济的说法。厉以宁教授的《经济漫谈录》就是这样一本供人们正视中国经济的有价值的说辞。厉教授稳健、平实的说道,恰似一位风流倜傥的中年汉子随意的言行,没有少年的过多热情,没有老年充足的经验教训,知己知人,知世用世,无限风光,不知不觉之中牵动了一群青春少女们的芳心,似社会上正流行的围城城堡外的某类现象一样。
说厉教授的漫谈风流倜傥,还基于这样的事实:1993年,厉以宁教授应香港《大公报》社社长王国华先生之请,在《大公报》上以“经济漫谈”为名开设专栏。从1993年7月1日到1997年6月底,一共刊出250余篇,每篇大约1500字。《经济漫谈录》即是集250余篇中的132篇而成。全书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财政、金融、证券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就业、私营经济、收入差别、消费、环境保护、教育、社会发展等14个部分。厉教授视野开阔,纵笔谈来,如数家珍。笔墨间透出一股“羽扇纶巾”的神气,实非少年小伙所能为。从时间角度来看,“当时”是“问题”的问题现已在经济政策下有所改观,不复旧时模样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当时厉教授的专栏”有了回头看的味道,也正因这一回头看的机会,我们可以放胆探一探厉教授的眼力。在《再论经改两种思路之争》中,厉教授一开篇提出问题:为什么价格改革主线论在同企业改革主线论的长期争论中,价格改革主线论的主张总是比较容易被决策部门所接受并得到实施呢?为什么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最初总是迟迟不能被决策部门所认可,后来即使被采纳了,但实施时却大大滞后于价格改革呢?经阻力、触动要害、姓“社”姓“资”、牵动利益调整等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要使经济改革真正取得成效,非大步实行企业改革不可。回顾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可见厉教授所言正中要害,并可看出这几年政府知难而进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致价格改革正从我们眼力的焦点处淡出。在论述“私营企业向公有企业的挑战”一文中,厉教授在条分挑战三个方面后总结道:“有生命的公有企业是不害怕私营企业的挑战的。公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竞争对双方都有好处,都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服务方式的改进。至于没有生命力的公有企业,那么迟早都会垮掉,这也没有什么可以惊讶的。适者生存正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快改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这才是公有企业应当从这场挑战中得到的启示。”从几年的事实看来,厉教授的1995年写就的“启示”确有前瞻的味道。像这样的例子,细心的读者是不难多发现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经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信心。厉教授的漫谈正是在中国经济的信心下对中国经济热点、难点、要害问题“望、闻、问、切”后下的“方子”(当然他的信心不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是他从理论和实践中自找的),切中“病理”,有益建设。在此底气基础上,厉教授中年的调子平和冲淡。这,还表现在厉教授的语言风格上,看似平平常常,实则逻辑严密,每篇一个主题,条分缕析,步步推进,中气十足,平实中内含劲道。
在现实生活中,稳健、平实的中年汉子不光逗引青春少女的眼光,而且中年气派还常常暗暗的被同龄人乃至老年人知音、赞赏。面对厉教授的《经济漫谈录》一书,你如果不具备资格,做不了同龄人、老年人,不妨做一个青春派的少女。——像我这样。一册在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