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准备到完成写作到出版,前后有五年时间。五年的时间里,我主要的心思精力都用在了这本书上,时间是长了一些,但书终于写成了也出版了,我觉得很值。
我是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魏书生的书,因为他使我很佩服,很感动,又使我感到很神奇,所以就觉得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
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又是不具备的——我占有的资料,我的工作条件等都是不具备的,我只能将这个美好的愿望深藏在心底,一方面收集资料做些准备,一方面等待时机的成熟。
记得是在2003年的春季里,是我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作出版了《陕北有个王思明》这本书的几个月时间后,我想写魏书生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经过一番考虑后,我觉得现在可以切实地准备,实施这个大的写作计划,实现深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在《陕北有个王思明》出版后,我的好几位朋友赐读后表示肯定,鼓励我应该继续写,不要停下来。朋友们的肯定鼓励确是提高了我的自信心,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很感谢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我不想写也不行了,朋友们时常在有意无意地督促我,见了面或打电话总要问:“最近在写什么呀?”“最近有什么大作呀?”我不能总说“没有”,总让他们失望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不得懈怠,不得缓慢,心中常觉得有一股力量在升腾,有了紧迫感。于是,我就给自己下了命令:赶快行动起来,现在就着手准备写作“研究魏书生”的这本书。
于是,我就把这个大的想法向朋友们公布。我这样做,一方面是让朋友们知道我没有停下来,我现在有大的计划和行动,一方面也是为了得到他们的帮助,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想让他们给我提供一些有关魏书生的资料和书籍。朋友们表示出了很大的热情,多数的意见是支持,觉得应该写,应该写好,也提了许多好的建议。也有朋友表示了一点担心,他说现在写魏书生的书已有好多本了,担心我写不出新意,写不出独特的地方,建议我慎重考虑。这位朋友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他说的这一点我也是多次考虑过的,为了不让他担忧,我向他详细地谈了我的基本设想和构思。
我说:“魏书生现在就像鲁迅一样,是博大精深的。鲁迅研究已经70余年了,研究的文章书籍车载船装,但还在继续地研究,而魏书生的研究还是开始,研究的领域很广阔。我觉得,用尽我余下的几十年时间来研究魏书生都是研究不完的,我是不会步别人的后尘,落别人的窠臼,会有自己的感悟、理解和发现的。”朋友听了我的诉说,觉得有道理,也表示支持,还把他心爱的两本魏书生的着作也借给我用。
我向朋友们公布了我的想法,这也是下了“死决心”,那就是一定要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能放弃。一方面,这是我的一个夙愿,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是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另一方面,我已经向朋友们说了,他们已经对我有了一种期待,我可不能说空话,让朋友们失望。同时,我心里也明白,这是一项大的工程,是比较复杂且有较大难度的,没有几年的时间是做不成的,而且要有比较好的条件。如果要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那就不知道要写多长的时间。我当时的心里确实感到有压力,有风险,但决心已下,也就义无反顾了。
我下了决心,拿定主意要写“研究魏书生”的这本书,但我当时的准备又是不足的,主要是资料不足,我手头有的关于魏书生的资料书籍很有限,而我的设想又是比较宏大。我的设想是要对魏书生丰富深刻,多姿多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以及他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地研究、总结、评价,对他的巨大贡献和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要予以评价。我也认真阅读了好几本写魏书生的书,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借鉴,同时我也发现,好几本写魏书生的书里,还缺少对魏书生的总体评价,也对魏书生十年教育局长的业绩少有涉及,我觉得这是两方面不小的缺憾,我的这本书一定要把这两方面写上去,要设法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丰富的、生动的、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魏书生的形象,要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清楚地、快捷地了解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他许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我的想法是宏大而美好的,这使我感到激动,但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路是要一步一步地走,路漫漫,路上会出现些什么情况也不可知,要鼓起勇气向前走。
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时间,这一路走来,虽然步子迈得不是很轻快,比较费劲,也受到了一些困扰、干扰、影响,但总的情况还是好的,是比较顺利的。首先是我们单位的领导,我们教育研究所的范全民所长给了我相当大的支持。我当初抱定了写书的想法,也就去找范所长谈,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我把想法向他说了后,他当即表示同意支持,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选题,好的设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努力做成,并明确地说:“你看,都需要单位提供哪些条件和帮助?”我说:“主要的是时间,需要几年的时间,我需要集中精力来做这件事。”范所长说:“那你就安心地,集中精力来做这件事,单位尽量保证你的时间,尽量给你少安排或不安排其它的工作。写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来,一同想办法解决。”他明朗的态度和大力支持,使我感到激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几年的时间里,他是说到做到,尽量保证了我的时间,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他是不给我安排一般事务性工作的。我两次提出要去魏书生的工作地——辽宁盘锦市去考察采访学习,他都痛快地答应。几年的时间漫长而艰辛,但我的心里始终比较踏实,心情也是愉快的。
我收集资料的工作也比较顺利,我们单位的杨学良老师,他是我的一位良师,我们很谈得来,他的藏书比较多,我到了他的书房里,看到需要的什么书就拿,他是高兴地给。我们单位的吉庆鸣老师,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藏书比较多,他又是一位热心肠的人,我到他那里也是看到有关的书就拿,他不仅是满心欢喜地给,还热情地向我推荐有关的书。还有我的几位老师、同学、朋友,他们若是看到了有关魏书生方面的杂志、报纸、书籍,或打电话向我推荐,或把书、杂志给我送来。尤其是我的一位朋友姜小卫,他为人很是厚道,知道了我要写魏书生后,他不吭声地邮购了一套、共10本魏书生方面的书,亲自送到了我的家里,并坚决不要我的钱,惟希望我早一天把书写成,送给他一本签有我名字的书。朋友的这种支持和情意令我感动,铭记不忘。
在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共收集到研究魏书生方面的书20余本,还有30余篇好的文章,资料还是相当丰富,这使我感到兴奋而有信心。接下来就是认真地研读这些书籍和文章,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地仔细地读,要全神贯注地,危襟正坐地读,要不停地用笔在书上写,在书上画,在本子上做笔记,随时写上自己阅读中的心得体会。这样的阅读是缓慢的,着急不得,而且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是不能读的,晚上半躺着、靠着床头也是不能读的,那样读是印象不深,保证不了质量的。
因为我的这本书中计划着要写魏书生十年当盘锦市教育局长方面的内容,我想这方面一定大有东西可写,也是必须要写的,而我对这一方面的情况了解的又不多,我看的书和文章中写到的又比较少,这就使我必须要到几千里远的盘锦市去一趟,认真地考察学习,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这是我一直很向往的事情,因为一直崇拜信奉魏书生,能到他一直工作着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那是我感到很荣耀的一件事。到了2005年4月里,春暖花开的时候,正好全国中学语文界有一个研讨交流会在盘锦召开,我就借着参加这个会议的机会,登上了开往盘锦的列车。
我第一次到盘锦待了足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的感觉很好,我对盘锦的一切都感到新奇,都想看得仔细,也很想多看多了解一些。盘锦是一座中等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整齐整洁的、繁荣昌盛的、干净卫生的城市。城市绿化很好,草木葱茏,鲜花烂漫,城市的雕塑、景观,供市民们休憩、娱乐、健身的设施比较多,城市建设布局好,这使我感到高兴,使我赏心悦目。在盘锦期间,我三次造访市教育局,观赏到了许多,也终于见到了我要写的主人公,我崇敬的教育家魏书生,他确是在百忙中接见了我,使我感到荣幸。教育局办公室的张锋主任以及几位同志先后接待了我。
他们工作很忙,但待人很客气、热情、耐心,尽量满足我的请求,给我提供有关的情况,送给我好几本资料,使我感到温暖。盘锦市“魏书生研究室”的张志德主任应我的请求接见了我,和我长谈了近两个小时,给我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我又经张锋主任的介绍,观瞻了位于盘锦市实验中学里的“魏书生展览馆。”实验中学就是魏书生开始当教师、当校长并工作了十余年的学校,是一所闻名全国的名校。站在这样的校园里,人的感觉真是不一样,又仿佛到处都能看到魏书生的身影和他的教育思想。
在全国中语会举办的研讨交流会上,我又一次观赏到了魏书生的语文示范课,聆听了他的一场生动丰富的报告,感受良多,印象深刻。盘锦市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议在大洼县举办,大洼县的几位县领导特意看望了与会的教师们。盘锦市歌舞团还为与会的教师们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演出了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节目。与会教师们每人还得到了一袋5公斤的盘锦大米,听说是盘锦市赠送给每位教师的。
我几十年有早晚散步的习惯,在盘锦的时间里,我也是每天早晨和晚上散步,而且走得比较多,走了好多条大街小巷,有的街道走了好多遍。我想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就是,魏书生出现在盘锦,这一定与盘锦这块地方有些关系,我也终于看出并明白了一些。盘锦这个地方也确是人文底蕴深厚,文化气氛浓,有许多优良传统,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着名的张学良将军的祖籍就在盘锦。
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我是于2006年4月的中旬开始动笔写的,于2007年10月底写完了初稿,修改又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中间也有一些事情,有一些耽搁,我也写得比较慢,每天平均能写三千字。征得范全民所长的同意,我是在家里写的,环境比较安静,心里也踏实。每个星期一上午是我们单位的例会,我要参加会议,接下来一星期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我就在家里安心地写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真像是一个人的长途徒步旅行。也背着行囊,目标在远方,在心中,是诱人的,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擦把汗,喝几口水,还不知道休息好了没有,就不由得起身又向前走去。一个人徒步旅行是辛苦的、寂寞的,但心中有目标,脚下有路可走,手中有事可做,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是感到快乐的。
这本书终于写成了也出版了,我也觉得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也有一点成就感,也觉得给自己的生命增加了一些意义。不过近来我又不停地问自己,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是一本研究魏书生的书?是一本赞美魏书生的书?也可以这么说,不过,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我对魏书生的解读。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伟大人物的一生就是一本巨着。像魏书生这样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一本巨大的书。一本巨大的书每个人都是可以读的,但读的程度、理解的程度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自认为对魏书生这本“大书”是反复认真地、下功夫读了,是兴致勃勃地读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还不能说理解得很深刻,理解得很全面。
所以,在我的这本书中,一方面我要忠实于魏书生“这本原着”,一方面我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化的解读。没有我的观点也是不行的。在这本书中,我对魏书生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使我很佩服,他使我常能觉得自己“皮包里的那个小”,他使我常常“须仰视才见”,他也常常催我自新,催我奋进,我对他除了崇敬,还有一分深深的感激!他教给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由于接近了他,我从他那里也获得了很多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由衷地称魏书生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座高峰”,称他为“当代中国的孔子”,为“精神楷模”,为“当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家”,为“教育艺术大师”等。这些高度的评价,有的是许多人的评价,我表示赞同,有的则是我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有的读者可能不一定同意我的有些观点,这也没有什么。不过我想说的是,我书中的一些个人的观点,都是我经过一番认真地研究考量后发自内心表达的。
我还想说的是,这本书我从愿望上,从构思上是想对魏书生丰富多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写了28万字之多,但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他真是太丰富了,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仍须努力。
这里我要特别地感谢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严安政先生!应我的请求,严先生对我的书稿进行了多处必要地修改,并应我的请求,为本书写了很好的《序》。严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肯下功夫、颇有成就的人,又是一位很认真,乐于帮助人的人,他为这本书花费了比较多的宝贵时间。
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鸿女士!她是一位很仔细、认真、负责的编辑,她对我的书稿看了几遍,做了多处修改,并对书稿中多处字句上的问题、细节处的问题进行了校对、修改。
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我的朋友们对这本书长期地怀有一种期待,我也总算把一本新书交到他们手里,似实现了对他们的一种承诺。我对朋友们的帮助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敬请朋友们,包括读者朋友们对这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利于我的提高进步。
田建德
200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