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桑效应:学会适时宣泄负面情绪
品读小故事:
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进行了一项试验: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人们对此开始感到很疑惑,但经过仔细研究后,专家们得出了下面一个著名的效应。
原来,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满,但却无处发泄,一直积压在心里,“谈话试验”给了他们一个发泄的机会,让他们把这些不满都倾倒了出来,从而使他们感到心情舒畅,工作热情也跟着极大提高,生产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心理学解读:
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又称为“宣泄效应”。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待不良的情绪,与其堵塞不如疏导。当我们产生不良的情绪时,想办法将其宣泄出去,心灵才会恢复平静。例如心里有悲伤就找到适当场所,让眼泪痛快地流出。当然宣泄情绪也不能不计后果,不分场合,不顾影响,应该选择对其他人无害的方式。比如找人倾诉、写日记、唱歌、从事体育活动等。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他的电话铃突然响了,他拿起电话,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电话那头的那个孩子就说开了:“我不想上学了!”这让刘老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就礼貌地说:“小朋友,你是不是打错电话了?”然而小孩子却根本不理会老师的话,接着说:“我再也不上什么学习班了,别的小朋友周末都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逛公园,而我却被逼着去上讨厌的钢琴课、二胡课……爸爸妈妈根本不理会我的感受,说是为我好,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小孩好像根本没有理会刘老师的话,继续我行我素的讲着,老师有好几次想打断她,但他还是坚持他自己的话说完了。
最后,陌生小孩才说:“对不起,老师,我的确不认识您,可这些话憋在我心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如果不说出来的话我会发疯的。但我又不能和爸爸妈妈说,只能用这个办法来倾诉了。现在我觉得舒服多了,谢谢您!”
这是关于“霍桑效应”的一个典型故事。
“霍桑效应”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人,即使是个小孩子都会产生数不清的这样那样的意愿和情绪,所以,他们也需要发泄,需要有人倾听,特别是父母的倾听,这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一生中会产生许多意愿、情绪,而最终能实现或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压抑、克制意愿和情绪,会在心理上积蓄能量。虽然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转移,却不会被直接消灭。我们在压抑、克制阶段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那就会使自己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潜在压力。过分压抑会造成我们从心灵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导致精神抑郁、孤独、苦闷和窒息,一旦控制不住,会导致其冲破心理堤坝,使我们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韩国有一个民间故事,叫做“皇帝长了驴耳朵”。说的是一个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这个秘密只有理发师知道,皇帝命令理发师发誓不准泄露秘密,否则就处死他。理发师答应了。日子久了,理发师把这秘密压在心里难受,几乎要发狂。然而,他又不敢对外人说出这秘密。如果说了既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又将招来杀身之祸。后来,他终于想了一个两全之策:在家里的空地上挖了一个大洞,每天对着大洞狂吼几句:“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于是,他发泄了,心理也平衡了。
每个人都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果长期积累,会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宣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在与人沟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心情。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敢或不能把许多复杂的心情大胆而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会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朋友、同学听,说出自己的困惑或不满,这样,我们在“说”过以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我们自己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我们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会获得成就感;即使不能被采纳,在沟通过程中,也能让我们的困惑得到解除,心情自然轻松了很多。无论怎样,只要我们的心情愉快,我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当然也就会有更好的成绩了。
有些孩子在遇到一些自己解不开的心结果,不敢和别人说,怕受到责怪或嘲笑,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我们把自己心中的难题说给父母或老师、同学听,他们一定会凭自己的经验,给我们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即使他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帮助,我们说出来以后,心情也能得到放松,避免了我们在心理压力过重时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老师、家长、朋友的信任,得到更多的帮助,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我们的心态更加平和,对生活也更加充满信心。
此外,啼哭也有助于宣泄我们的坏情绪。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都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孩更是如此。这样的枷锁,让我们压抑了哭泣的本能。研究证明,想哭而强忍着不哭,容易导致忧郁症,并且危害生理健康。当我们任凭痛苦和悲伤啃噬身体的同时,也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模式。其实,眼泪是情绪的宣泄,是压力的抒解。因此,如果感觉到心里有委屈时,找个没人的地方,或伏在最亲密的人肩膀上,大哭一场,来解除自己的压抑情绪。
心理学应用: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如果不释放出来会很危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属于自己的释放情绪的独特方法。当然,发泄负面情绪应以不伤害别人为底线。
(1)哭泣。眼泪常被看成是软弱的象征,但哭泣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哭泣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而且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大声喊叫。在心中烦闷、压抑的时候,可以在没人的地方或自己的房间里大声喊叫,这样可以很好的释放自己。
(3)诉说。向同学、朋友诉说心中的苦恼,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当然,父母也是最好的倾诉对象。
(4)运动。心情不好时,到操场上踢踢球、跑跑步,自然会轻松下来。
(5)旅游。如果时间允许,出去旅游一次也是很好的办法,离开产生负面情绪的环境,投身大自然,让身心彻底放松,然后再勇敢地面对现实。
2.抑郁心理:
品读小故事:
吴敏学习成绩一般,父亲花钱使其进入重点中学学习。入学那天,他感到“这下完了”,因为他听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学习都非常好,而自己却是花钱进来的。别人一定看不起自己。再说,学习也不一定能赶上去。
于是,他向爸爸提出换一所学校,爸爸不同意,结果他一整晚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上学便出现头痛和心悸的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
此后,吴敏只要遇到考试等事件就会出现这种症状。他感到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觉得索然无味。半年后,他感到记忆力下降,而且出现严重的失眠。
吴敏深知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
心理学解读:
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义务并逐渐形成自我价值的观念。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不能正确对待,会感到不愉快、情绪低落。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会使人处于抑郁不安的状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通常的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许多事情都缺乏兴趣,甚至原来很热衷的活动也觉得枯燥乏味;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后悔不已。这些人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
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已造成很多青少年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以致出现头昏脑涨、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疲劳、体重下降……进一步发展成没有心情进行日常活动,无法集中精神学习。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脾气暴躁、坐立不安,甚至还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
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历时很短,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也有一小部分人,长时期的抑郁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会转发抑郁性神经症,也就是常说的“抑郁症”。有调查表明,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的初中生高达2.35%,高中生达5.39%。
抑郁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交际遇、孤僻、多疑、执拗、依赖的儿童,常注意事物消极面很容易产生抑郁。另外,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较差等负面生活事件等,均可能诱发抑郁情绪。此外,家族遗传性因素对儿童抑郁也有一定的影响,专家调查发现50%的抑郁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抑郁的倾向。
长期的抑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使人无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要想避免抑郁或从已有的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方法:
⑴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看清自己的长处,建立自尊,增强自信。不盲目地把自己同别人做比较,不管别人是否比你得到更多的好处,都不要太在意,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要调整个人的期望值,例如,我们在学习上不可能次次是第一,在生活上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人际关系上不可能与人人交好。树立切合实际的期望,可以让我们从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以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
⑵换个角度看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给你留下不同的印象。很多表面看去会使人生气或悲伤的事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另一个观点去看,就可以发现其中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同样是半瓶水,悲观的人看到有一半空了,而乐观的人则看到有一半满着。
⑶扩大人际交往。
不要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面临事件时提供支持、安慰、辅助和信息,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恶化。研究证明,青春期同伴间的交往和沟通可以大大降低青春期所带来的麻烦和困扰。因为同龄人之间往往有共同的发展任务,遭遇共同的危机和困难,广泛的交流会给他们以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
⑷学会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在激动的时候,做些消耗体能的运动或活动,可以释放出积聚在身体中的紧张能量。在情绪不安的时候,找要好的朋友谈谈,倾吐心中郁闷,把话说出来之后,心情会平静许多。或者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画画、听音乐等来发泄情绪;或者借用旅行来使自己离开那些容易引起激动的环境,避免心理上的纷扰,等到旅游归来,心情不再紧张了,且事过境迁,原有的问题或许已经不存在了。
⑸尽可能使生活有规律。
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学习、按时锻炼等有规律的活动会简化人们的生活,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别的事情。而多完成一件事,就会使人多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
还要提醒孩子们注意的是,抑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问题。心理学家魏斯曼的研究表明,大约25%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抑郁也因为常见而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感冒”。因此,当遭遇抑郁的困扰时,我们也不要太紧张,因为我们自身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即使是真的患上了抑郁症,只要积极进行治疗,也是可以痊愈的。
心理学应用:
“自我及时强化法”是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人们之所以患上抑郁症,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抑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
“自我及时强化法”的具体方法是:
⑴坚持正常活动。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务,却不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这是很有害的。越这样越感到自己没用。实际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只要该干的坚持干,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
⑵定计划留有余地。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计划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要太低,充分留有余地。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果实来”。
⑶及时肯定自己。
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天的成绩和进步,不讲消极的东西。能写日记最好,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都这样记日记,觉得生活会越来越有意思。
⑷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也不听患者的消极的言谈。
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的是亲友听患者谈消极的东西,会强化他们好谈消极的东西。
3.嫉妒心理:徒增自己的烦恼
品读小故事:
有一只飞得慢的老鹰嫉妒另外一只飞得快的老鹰。一次,飞得慢的老鹰对一个猎人说:“你能帮我射死前面那只飞得快的老鹰吗?”
猎人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的箭上缺少一根羽毛,请拔下你身上的一根羽毛。”老鹰就拔下一根羽毛给猎人,但猎人未射中。
猎人说:“还得再拔一根。”老鹰说:“好。”便又拔了一根,然而猎人又未射中。到最后,飞得慢的老鹰的羽毛所剩无几,但猎人还是没能射中飞得快的老鹰。飞得慢的老鹰见没希望了,便想飞离,可这时候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结果,它自己成了猎人的猎物。
心理学解读:
有些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会嫉妒、憎恨,仿佛别人的优秀会妨碍自己的进步一样。其实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他人有他人的优秀,你有你的精彩,无端的嫉妒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是笼罩在人生道路上的乌云,它总是以恨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嫉妒是在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无端地生出许多怨恨和烦恼。
有心理学家称嫉妒为“灵魂的疾病”,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像一颗毒瘤一样危害着人的心灵健康。莎士比亚把嫉妒形容为:“它就像一只绿眼怪兽,像苍蝇一样飞过人的身体,不在健康的部位停留,却偏向受伤而疼痛的地方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