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存储过去的资料信息,并能重新唤起与再利用这些信息。记忆与表象相联系。表象本质上就是记忆中的事物的形象。因为它是记忆中的所以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是客观存在于主观之中。同时,任何一种记忆形式的出现,都不是表象一成不变的记录,从本质上讲,记忆是对原有信息材料的初步相加与重新组合,或是从一个表象向另一个表象初级转换与变形。第一次表象的重新组合与转换,都必须带来“新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创造异变。
从表象的分解与组合看记忆再现的创造性,表象的分解是指把表象因素从表象中突出出来,割断它与其他表象因素的暂时联系,使它获得独立的表象意义。表象的组合是指把不同的表象或表象因素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指令性课题组合成一个新表象或表象体系的过程。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个学生看一张画有枭枭的象征图形,然后让这个学生根据记忆复绘这张图;接着让第二个学生看前一个学生所复绘的图形,再根据启发重新绘制,如此依次实验,及至第十个学生,枭竟然质变为“猫”。这一实验表明,记忆并不完全单纯摹写始状物,而只能从心理角度上去描述记忆唤起(提取)时的表现形态,因为记忆每次唤起时,其表现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分解和组合,至于说能够毫厘不差的“还原”,那简直是一种幻想。
从梦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看记忆再现的创造性,“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从心理学角度看,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通过创造主体的感官传入大脑时,必然落在创造主体以前经验的积淀上,从而激起曾经感受过的类似的体验。也就是说,在外界信息与记忆表象“叠印”在一起时,才可能重组一个新的、完整的心理表象。创新活动的这种主客体的反射交流很符合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记忆与梦境都是现实的一种条件反射,当记忆被唤起时,其模糊、漂动的表象再现于意识空间兴奋状态的心理视屏上;而梦境由潜在记忆的牵动,回映在潜意识空间抑制状态的心理屏幕上。从这一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只存在大同之中的小异。事实上,梦无一不是创造主体直接、间接从现实中获得的某些印象的简化、再现的反映。由于梦境是无意识、潜意识作用于自由联想的结果,是以往记忆再现的重建,正常时空顺序被打破,因而往往带有一种陌生、新异的创造色彩。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年)在《梦的释义》中指出:“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迅速把我们内心的生活塑为外界的形象。”这表明梦与现实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创造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一)记忆力在创新中的作用
记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为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提供一定的材料和信息,所以,记忆力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记忆是创新活动的智力条件。创新活动是在前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就要认真的学习,而学习的重要基础是记忆。创造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就必须详细地占有科学事实。正如巴甫洛夫所说:“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做以后的事情,决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胆的猜度和假设作为借口来掩饰。”创新活动在占有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过程中,记忆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前人的成果,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记忆力在其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贫乏的人难以在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创造主体博学多识、博闻强记,记忆保存的信息丰富,对创造性地应用前人的成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年)曾说:“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创造主体主要靠在创新活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加快知识更新,保证创新活动在前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起步。
2.记忆是开展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力与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离开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力都无法进行。在创新活动中,依靠记忆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借助记忆储存的材料进行思维,借助于记忆保存的经验,想象力才能翱翔驰骋,凭借记忆保存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操作。记忆力为创新活动运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与操作力提供了基础。良好的记忆力可以保证创新活动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提高智力效应。不良的记忆力可使创新活动的进行受到影响,降低创新活动的效率。
3.记忆力为思维与想象提供原材料和必要的信息。众所周知,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力作用。良好的记忆力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既能够提高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广度,又提高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速度。创造性思维对记忆提供的已有知识进行加工、联结、融会、创新。创造主体的记忆力很差,提供创造性思维需要的知识的速度就会很慢,产生新设想的机会就会减少,从而降低创造性思维速度,影响创新活动的效率,创造性想象是在创新活动中以记忆保存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创造主体头脑中能够唤起的表象越多样、越正确,创造性想象的内容就能越丰富,创造性想象就能顺利开展。正如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只有在创造中通过记忆保存的科学事实,创造性想象才能展翅飞翔。
爱因斯坦是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家,他也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高度发展的杰出科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就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典型范例。有人把相对论的创立说成是纯思辩的产物,爱因斯坦针对这种错误看法提出:“我急于要请大家注意到这样的事实:这理论并不是起源于思辨;它的创造完全由于想要使物理理论尽可能适应于观察到的事实。”
(二)对青少年记忆能力的训练
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成果表明:创造主体的记忆力并不表现为非凡的机械的简单的记忆的能力,而是表现为非凡的理解记忆的能力。当然机械的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只有与高度发展的理想识记相结合的机械记忆,才是有价值的记忆。人脑的高度完善化是任何电脑或机器人的记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不过,人脑虽具有如此惊人的认识世界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可惜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也未能达到这种记忆潜力的1%。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加强创造主体的记忆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1.对注意力集中的训练。良好的注意力是保证记忆成功的首要和必要条件。注意力集中,大脑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就容易记牢。人的大脑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能,这只是能把起始由愿望、意识所引发的东西在作为注意的结果后转变为自发的行为。人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大脑紧张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就不能进行任何创新活动。因此,强化集中注意力可以使创造主体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随着创造目标的接近而使这种大脑紧张逐步得到松弛。从本质上说,注意到的地方即创造主体意识到的地方,当意识指向一定的客体时,同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脱离开其他的客体,这就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它将使创造目标更加清晰和明朗。
2.对知识信息量储存的记忆训练。科学的理解记忆必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谓理解记忆,也就是在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因此,创造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愈广博,他在记忆新材料的过程中也就必然愈容易建立多方面的意义联系,记忆也就必然愈富于各种积极的品质,特别是愈富于记忆的敏捷性、保存的牢固性以及记忆的准备性。一个人的记忆力越好,知识就越广博,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还应该看到记忆力与知识之间的相反的依存关系,——即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他的记忆力也就越优越。因为创新活动是内容十分丰富的活动,而创新活动的形态又总是通过创新活动的内容体现出来。因此,加强知识量的储存对创造主体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知觉的过程表现为创造主体积极组织的过程,这种积极的组织过程不可能脱离不同的经验的指导,它是在一定的对象中组织一定的“力的图式”。这一“力的图式”,如果与已有经验结构达到“同构”,就意味着对象被纳入了创造主体自身的经验体系,早已形成的经验判断立即就成为创造对象的直接判断。由此可见,创新活动的成功也是具体经验的结晶,这种具体经验即表现力量的形式的知识。
3.对记忆的思维主动性、积极性的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记忆活动是和思维活动同步进行的。在记忆活动的过程中,多用大脑琢磨,主动去思考,记忆的效果就会很好。如果在记忆活动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果绝对不会令人满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这样的实验:记忆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16.5次才能背诵;记忆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4次才能成诵;而记忆480个音节的一首诗,却只要8次就能成诵。这个实验表明,有意识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理解在记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思维可以增强记忆的强性,使记忆具有容纳更多与创新活动有关的信息,搜寻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经验、知识与创造目标的“联网”,这是很明显的。例如,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移植、对接和加工是建立在创造主体积极的思维基础之上的。它突出的心理性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优势作用,把有关记忆表象的暂时联系打乱,把表象的某些特征突出,然后与现实中的异乎寻常的现象化合,建立新的暂时联系,从而孕育出创造成果的最初“胚胎”。
促进记忆的思维主动性、积极性训练还要注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及时对记忆材料或信息进行复习。艾宾浩斯还发现,遗忘的发展具有“先快后慢”的现象,即开始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就逐渐减慢。因此,对记忆的材料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中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复习对巩固知识和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复习要及时,要在还没有把记住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就复习,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知新”的目的。如果等到忘得一干二净,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
三、没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就没有创新
想象力在创新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列宁高度评论了想象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最严格的科学也不能否认幻想(想象的一种)。他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他曾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郭沫若概括了科学工作的特有风格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他说:“科学也需要创新,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
(一)想象的类型分析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作家在写作时所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在创造主体的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或称消极的想象,是缺乏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顺其自然地进行的想象,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做梦。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解释,做梦的内因是大脑皮层上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重新活动和改组,外因是外界刺激的影响或体内某些器官受到刺激等。
有意想象或称积极的想象。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和调节之下所进行的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的想象。如想象主体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的想象,就属于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按其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新想象。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言语、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想象主体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一方面是指这些形象不是独立创新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者示意再造出来的。如看了鲁迅的《祝福》之后,眼前会出现一个活生生的祥林嫂。这是靠再造想象而产生的形象。再造想象除了通过文学作品的文字描述可再造出来外,音乐也可以通过由各种音乐符号所组成的乐谱唤起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可以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机械工人根据机器图纸可以想象出机器的形象。这些依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通过图表、图解、符号、模型、说明书等),而“再造”出来的想象,都是再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