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某重点中学高一共有近600名学生。对12个班中的某两个班级学生的各门成绩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学生本人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100名学生中有将近30%的学生存在着偏科或严重偏科现象,而偏理科现象又尤其突出。
偏科现象在孩子们中间普遍存在,孩子的偏科也会引起家长的焦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偏科呢?
心态问题
学生自身的心态也造成偏科现象的产生。有的学生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科目,并不安排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复习、巩固,仅凭自己的喜好安排。久之,他不喜欢的科目成绩越不好,他就越不愿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同学用在不感兴趣科目上的时间并不多,不好好听讲,作业能糊弄就糊弄。而用在感兴趣的科目上的工夫却很多,从而造成了不同科目成绩的差异。还有的同学由于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就对这个科目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会逐渐下降。一旦学生出现了偏科,且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就容易形成偏科和讨厌该科的恶性循环。
有一名高三的学生,他的薄弱科目是数学,平时也最讨厌数学课。在课后的复习中,他总是把数学放在最后,这时已经没有多少精力了,常常一复习数学便困倦了。就这样,他的数学课越落越多,成绩下滑得厉害。他现在充满了困惑,怎么办呢?放弃数学吧,不行,这是主课,没有这门课的分数考不上大学;继续坚持吧,他又怕拿不到多少分数。
就如同这位高中生一样,很多偏科孩子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自身的能力上,而是出在他们对待“瘸腿”学科的心态上。因为他们恐惧这一学科,所以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学。可以说孩子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瘸腿”学科本身,而是他们自己。孩子对“瘸腿”学科的恐惧和逃避,使得孩子不自觉地将这一学科的复习放到最后。因此,可以说是恐惧造成了孩子的偏科。
此外,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于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感兴趣的科目,轻视或不学讨厌的科目。如果学生对某门课兴趣较浓,那么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这门课;如果对某门课兴趣较弱或没有兴趣,自然不愿在这门课上下多少工夫。很多老师说思想品德课、劳动课不好上,原因就是学生对这两门课没有多少兴趣,又不是考试科目,学生自然懒得去学习,有的索性放弃了这两门课。
教师及学校方面的问题
引起青少年学生偏科的原因中,教师和学校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上课死板、单调,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讨厌成绩差的学生;学校在任课教师的配置上不合理等。这些都可造成学生的偏科。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偏科,一般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个科目往往是因为喜欢该科任教教师所致。如果偏爱某一科目,花大力气去学,那么该科学习成绩就会好,成绩好了,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反之亦然,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就常常不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也不会花时间去学习,那么这个科目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下降,从而丧失了学好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某个学生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原因是数学老师动辄批评他,他对数学越来越没兴趣了;而语文老师则不然,每当他有一点进步时,老师就给他以鼓励和表扬,于是他越学越有劲。这样,数学便成了该生的“弱科”,而语文则成了该生的“强科”。
杨伯最近很为孙子的学习偏科问题头痛。据杨伯说,孙子正在念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向来都是中上,但近来却有一门主课成绩下滑得厉害。问孙子原因,孙子只是说对那门课不感兴趣。初一是很关键的一年,如果打不好基础,那么以后就不好补了,会影响考重点高中。
后来,杨伯到心理诊所咨询。心理专家经过与其孙子交谈后得知,导致孩子对那门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在老师身上。据孩子说,上那门课的老师每天40分钟的课里,至少10分钟都在骂人,还有10分钟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孩子看似是对那门课没有兴趣,实际却是对那位老师的行为不满。
孩子出现偏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责任得归结于老师和学校。调查显示,学生偏科主要是与不喜欢任课老师有关。一方面,有些任课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讨厌成绩不好的学生,致使某些学生对任课教师不信任、不喜欢,会直接导致偏科现象的形成。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提问时,总是喜欢提问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一些成绩不太好、上课又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另外,教师如果与学生沟通过少,也会使学生对教师有意见,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科目形成偏见,从而出现偏科现象。
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调,上课照本宣科,陈词滥调,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和学生发生过正面冲突,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招致学生厌恶,于是产生了偏科现象。
从学校方面来说,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中学具有明显的“四多”现象:学生多、老师多、书多、科目多。在学校生活里,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新鲜,再加上老师经常轮换,就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孩子偏科有时也与班主任有关,学生一般都会比较重视班主任所教的科目,而班主任也可以较方便地占用较多的时间来讲自己所教科目,这也造成了学生偏科现象的产生。
对此,心理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的许多心理问题,表面上在孩子身上,其实往往是在家长、老师身上。比如孩子的偏科问题,家长一方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把内心的不满说出来,并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建议学校合理配置任课教师。
父母问题
孩子的偏科与父母的干预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考虑,而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强行要求孩子去学一些对未来就业和发展有利的学科,结果造成了孩子对另一学科的厌恶情绪。
很多时候,家庭也成了促使孩子偏科的一部分因素。有些父母总是不顾孩子的爱好与专长,而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求孩子学一些不爱学的学科。尤其受到近几年来社会上颇为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影响,很多父母对子女理科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文科的重视程度。更有甚者,因为文理两科成绩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主动要求学文科的孩子,硬是在父母的压力与“循循善诱”之下弃文投理。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文科排名为十几名,理科排名为三十几名,在文理分科时孩子理所当然地填报了自己的长项——文科班。然而,在志愿填报最后敲定的那一天,他的妈妈却在儿子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儿子的报考志愿改为了理科。于是,儿子只能硬着头皮在理科班里挣扎、奋斗,两年后考大学时,儿子只考了个三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由于吃了“文理分科”这颗“定心丸”,过早地强调孩子某些学科的成绩。他们并未意识到偏科将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反倒认为孩子的偏科无碍大事,没有必要文理两科的成绩都要好,只要能迎合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就万事大吉了。
而且,有些家长通过媒体或一些小报消息得知,在未来几年里,学某一专业将会有利于毕业大学生找工作,或者是未来社会需要某种类型的人才。于是,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报考相关的专业,或者强迫孩子去学习某一学科。这样一来,不但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不能学想学的学科,被逼迫去学不想学的学科,结果哪一科都没有学好。最终造成了“两极分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也就出现了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团糟、理科生的人文知识几乎为零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科”。
同时,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兴趣爱好以及家长的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孩子的偏科。比如有些家长是音乐或美术老师,家庭艺术氛围浓厚,则孩子往往偏爱唱歌或画画;有些家长爱好体育,喜欢运动,则孩子就特别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家长是搞文学的,他们的孩子也会偏爱学语文。
智力差异及社会问题
如果孩子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功课上,而将其他学科丢在一边,就会妨碍孩子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及以后工作中的健康成长。
偏科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偏科容易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在学科方面出现“瘸腿”现象,直接影响升学考试的总分成绩。偏科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缺一就会不协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偏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有学科能够一碗水端平的很少见。所以,我们在实事求是看待偏科的基础上,要积极找出孩子出现偏科的原因,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偏科。那么,还有哪些原因造成孩子的偏科呢?
学生的智力差异。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七种智力,而每个人的各种智力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语言智力发展快,表现在学习上偏爱语文学科;有的人数理智力发展好,学习上偏爱数学;有的人节奏智力比较强,在学习上就会偏重音乐学习等。可见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与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社会原因。社会上的重理轻文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及家长对理科的重视及对文科的淡漠。社会有句流传广泛的俗语:学好数理化,行遍全天下。其影响显而易见,于是,出现了一些理科天才而文科平平或极差的人。
高考招生和就业方向的诱导。高考文理招生比例,从学生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倾向;同时,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招聘单位的用人取向,也是中学生产生偏科的一方面原因。
学习方法失误。很多孩子偏科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没有得当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些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对于不擅长的科目,常常是一上去就选那些太难的习题做。
而由于自己这个科目上基础差,做难题只会浪费时间,摧毁自信心,对“瘸腿”科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所以偏科只能持续下去。
单亲家庭因素。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爸爸,数理化的成绩通常不太好;如果孩子没有妈妈,这个孩子通常在艺术方面造诣比较差。所以一个家庭失去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孩子容易形成偏科,不是理科不太好,就是文科不太好。
教育小贴士
孩子偏科,家长应正确对待。首先,家长要从大的方面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尺度等,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其次,面对偏科的孩子,家长必须针对孩子的自身情况,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在弱势科目上的点滴进步,如课堂发言、读书笔记等,引导孩子主动去接触弱势学科,加强对弱势学科的日常学习;也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出突破点,进而带动弱势学科的提高。
随着中高考的临近,复习节奏的加快,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及人生前途、理想的重大抉择,许多考生心理负担过重。一些考生因不适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其中考试焦虑即为最普遍的一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中考或高考中由于过分紧张以致发挥失常导致考试失败的案例。有关调查表明,高三学生考试前18。58%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25。38%的学生高考期间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女学生在考前坐立不安的占一半以上。如此看来,考试焦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也是考生、家长和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
通常,考试焦虑可以分为低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高度焦虑。不同层次的焦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同。焦虑的程度与考试效果之间关系是“倒转的V形”曲线。中等焦虑为适度焦虑,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大脑正常的兴奋和感受刺激性。它尽管能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紧张和压力,但能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因此,可以说适当的焦虑对学习和考试具有促进作用,它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使学生做好准备。而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反倒会影响考试的成绩。因为过度焦虑会使考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使考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焦虑之中,就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躁或抑郁,缺乏信心,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作为父母,对这样的问题不能熟视无睹,重视起来并研究其原因是很必要的。
心理压力过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目前中国父母较普遍的思想。有的家长在中考或高考前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规定孩子拿多少分,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时刻牵挂着成败得失,影响心境和正常思考。
学生出现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过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父母的高期望和老师的高期待。父母在学习上不断地施压导致孩子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一旦难以达到父母的目标和要求,就容易出现焦虑。教师也一样,往往对学生的成绩充满期待,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学校和老师争光。这种期待无疑会给学生增添压力。
有一位高三的学生在面临高考之际经常感到苦恼。在高一时,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在年级也是前20名。到了高三,就糟糕了,常心烦意乱,无法安心复习。高三前半年的时间几乎都浪费了,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在第一次模拟考试时,刚坐下来,就头晕目眩。结果他的成绩,在全年级只排在120名,他对自己这种不争气的状态又急又气,特别是想到其他同学能专心致志地复习,学习成绩日益进步时,更恨自己,恨自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恨自己辜负父母、老师的殷切希望。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普遍过高。有位重点中学的学生说:“我害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我怕考不出好成绩,令父母失望”。还有些父母因为对孩子充满高期望,所以更加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结果导致孩子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烦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