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推广《民情日记》和其他地方实行《下乡工作日记》、"入村记录卡"的实践看,笔者想,要使《民情日记》真正为百姓所欢迎,而不搞形式主义,应该做到:
《民情日记》是"真情日记"。时下有些乡镇干部包村或驻村工作不到位,作风飘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群众有意见,干群关系疏远。建立《民情日记》制度,作为对乡镇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就有利于激发下村干部带着感情勤政为民。乡镇干部进村工作时,发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困难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要认真加以解决,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解释清楚,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要及时上报,并要将对某一问题的内容及处理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民情日记》上。这样,农村工作就会出现"知农家情、问农家苦、解农家难"的新气象。《民情日记》不就是"真情日记"吗?
《民情日记》是"平安日记"。当前,一些农村还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如民间纠纷时常发生;某些村干部作风霸道,违规侵权,或办事不公,欺压群众,或滥用职权,执法违法;个别村痞流氓为非作歹等,影响了群众的安居乐业。实行记《民情日记》,下村的乡镇干部把维护农村的稳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及时了解情况,调解纠纷,缓和矛盾,查处问题,打击邪气,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该有多好!浙江省嵊州市1200名乡镇干部,在3个月内通过《民情日记》处理的事有2876件,其中处理纠纷800件。这《民情日记》也就成了"平安日记"。
《民情日记》是"富民日记"。"发展是硬道理",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农村的中心任务。所有下村的乡镇干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情日记》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促进乡镇干部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他们通过下村走户,对村情、民情更加清楚,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帮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提出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诸如帮助新上致富项目,请示范户为贫困户出谋划策,联系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协调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等。如此,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来,记《民情日记》不但可学,而且会更得民心。
(原载1999年10月10日《湄洲日报》)
"零距离"交流好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西省长治市委、市政府,日前拆除了院墙,撤掉了门岗,推行开门办公。这一"零距离"举措受到了群众的称赞。一位来市里反映他们村干部吃喝问题的农民说:"进门没有拦,也不用登记,这好呀!开门办公,这才像共产党的机关。"2002年是党中央确定的作风转变年,各地各部门纷纷推出转变作风的措施,"零距离"交流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零距离"交流,就是党政机关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干部与群众对面、平等、无间的沟通交流,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其形式颇为多样。
有的是欢迎来访。长治市委、市政府拆了与百姓隔离的院墙,撤了挡住群众的门卫,与群众之间实现了"零距离",群众可自由上访。该市一位领导同志说:"对于群众的上访,不能老是堵着、盖着、捂着、压着,那样的话,较起劲来,情绪越扭越犟,谁也不信任谁了。现在撤了门岗,欢迎群众来访,再没见过一起集体上访。"有的是入户走访。不少地方干部还进村串户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脱贫致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浙江省三门县开展以"察民情、听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为主题的"干群零距离"活动为主要抓手,进村入户遍访民情,疏通民意,排忧解难,现场办公,已解决各类问题174件。
有的是定期接访。安徽省淮北市政府纠风办与淮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办"行风热线"栏目,定期组织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窗口行业单位的"一把手",现场接受群众质询、投诉。这种领导干部和群众"零距离"交流的做法,深受群众好评。还有的是领导下访。一些地方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在基层开展领导信访接待日活动,与群众"零距离"对话,解决了不少群众上访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河北省石家庄市纪委还建立一支下访工作队,及时下去了解群众来信来访中举报的干部腐败问题或作风问题,该查处的查处,促进了党风好转,理顺了群众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突出问题是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他们与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表现是与党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的,是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相符合的。"零距离"交流的推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转变作风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的实际体现;是人民的政府树立亲民、为民形象的得力举措。因而,可以这样说,推行"零距离"交流,对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大有裨益。
(原载2002年5月28日《湄洲日报》)
善哉,《光荣簿》
翻开2000年6月7日《湄洲日报》二版,一条消息《好人好事记在"光荣簿"上》映入眼帘,读后引起思索,也有感要发。
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新阶段的新情况,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各地面临的新课题。从媒体上看到,不少乡镇、村都在积极探索新路子、新办法,比如城厢区城郊乡开展争创"十星文明户"活动,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也有一些乡镇、村至今仍为"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所困惑。现在,又看到《好人好事记在"光荣簿"上》这条消息,着实令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这条消息报道的是,1998年底,莆田平海镇清洋村村两委决定设置《光荣簿》,记录村里的好人好事,并采取红榜上墙、广播表扬,以扩大影响。从此,《光荣簿》成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笔者认为,清洋村推出的办法,是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活动的新载体,使创建文明活动更具体、更扎实、更深入;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招,它遵循和体现了思想工作要以表扬为主的规律;是村民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教育大家,显得真实、贴近,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如果每个村都设置《光荣簿》,把普通百姓的一件件善良之举,诸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移风易俗、破除迷信、计划生育、敬老爱幼、和睦相处,邻里友爱以及爱国家、爱集体等方面的好事,都记录在其上,必定产生良好效应。不仅让人觉得上了《光荣簿》是件光荣事,有一种温暖和荣誉,而且更让人有一种责任和追求。清洋村的实践已证明,设置了《光荣簿》之后,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有利于正气上升村风好转,有利于密切村民之间关系,有利于村里社会治安稳定。
当然,清洋村设置《光荣簿》的举措,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记录好人好事由村民自己记录就不尽得当,应该由村两委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核实、记录。但毕竟瑕不掩瑜,笔者不禁赞之,善哉,《光荣簿》!
让荔城上档次
(原载2000年6月14日《湄洲日报》)说起荔城的变化,无疑是应该给予足够肯定的。但仔细想来,这些变化仅仅是纵比而已,倘若与周边城市横比,则甚不如人意。
2000年7月10日某报刊了一篇《网上说莆田》,其内容就集中评说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有的说,莆田的城镇规划,是"眼前规划"、"利益规划",别墅建到寺庙边上了,真不知道怎么规划的;有的说,规划要高标准,要先行,宁可要质量,要精品,而不要乱铺摊子;更有有识之士撰文《赤日炎炎思绿洲》,认为"纵观荔城,绿洲太少",呼吁"荔城,多几块广场绿洲,多几许广场文化,不亦乐乎"?对此,笔者颇有同感,也想给城市规划进几言。
一曰观念更新。时下,在某些人的脑海里,仍存在着"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就是城市的传统观念,于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几乎沿街都是商住楼,城市变成了"商店的组合"、"建筑的丛林",没有余下多少空间,给人以拥挤、狭窄之感。因此,在城市规划上,要树立现代化、开放型城市意识,莆田市不仅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应把它规划建设成为港口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二曰规划要精。一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规划要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务实性。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并做好与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用水用电、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二要多出精品,突出特色。城市规划设计要既有民族传统,又有地方特色,既体现时代风貌,又有文化内涵。要有标志性的建筑点缀荔城,要让风格各异的建筑精品为城市增辉。
三曰起点要高。城市规划要适度超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特别是要学习大连、珠海、厦门市的好经验,像他们那样有大魄力、大手笔。厦门市人口密度全省最高,可是在该市繁华地带,不但马路宽阔,而且随处可见大块的绿地或街心公园。反思莆田市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免有小打小闹之感,至今没有一条六车道的主干道,新开辟的"梅园路",也被人称为"梅弯路",成了"遗憾工程"。
四曰执行要严。当前城建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的违反国家《城市规划法》,有的公然未批先建或违章建筑,有的擅自占地扩大建筑面积,如此种种,破坏了城市规划。而有关部门有时却听之任之,这就迫切需要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对违反规划法规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拆除的坚决拆除,决不能讲关系、讲交易,以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一座美丽的城市,包含着它的规划美、建筑美、环境美、绿化美和文明美。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人们期望这张蓝图画得美些、再美些,让荔城真正上档次。
(原载2000年7月23日《湄洲日报》)
高歌人间真情
翻阅10月20日《湄洲日报》"记者视线"版,笔者被版面上方的三条社会新闻所吸引,遂逐篇仔细读之。
这是几篇为民、便民、助残的的鲜活新闻。头篇《张素梅下岗再就业记》,反映的是市县领导亲自督办解决来自三峡移民的下岗女工张素梅重新上岗的事;第二篇《医生上门,健康到家》,报道了涵江城区卫生院推出为病人"送医送药上门"的新举措;第三篇《情暖残疾人》则报道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张国庆一家送温暖。读后令人高兴,令人感动。
下岗职工、病人、残疾人等属于社会特困阶层,极需要我们的社会为他们送温暖、解忧难。市县党政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迅速落实下岗女工张素梅的就业岗位,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关怀;涵江城区卫生院以方便患者为宗旨,以送医送药为保障,开展"一条热线一片情"活动,是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体现了该卫生院对病人像亲人一样的关心;埭头镇党委、政府、埭头一中、莆田县交警大队等向受伤残疾人张国庆伸出援手,帮助渡过难关,是发扬社会公德的生动反映,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爱。这是一片片人间真情的奉献,也是一曲曲人间真情的赞歌。
报纸是宣传精神文明的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歌人间真情,是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的要求,是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题,是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内容,是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歌人间真情,应是新闻宣传的题中应有之义。
时下,有的报刊的采编人员对弘扬主旋律的报道没有兴趣,却热衷于大量采写编排暴露阴暗面的报道,还称之为"客观反映社会真实",这是与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背道而驰的。《记者视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善于捕捉反映人间真情的新闻,刊发在显著位置,值得称道。
愿高歌人间真情永驻我们的党报。
(原载2000年11月13日《湄洲日报》)
村级零招待费,好!
近日读报,两篇报道吸引了笔者,一篇是河南省滑县改革农村招待费制度的实践,一篇是福建省诏安县太平镇取消村级招待费的调查,读后不禁为这些地方实行村级零招待费叫好!
多年来,村干部大吃大喝之风屡刹不住,农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就拿河南省滑县来说,原来全县农村招待费每年支出都在1500万元左右,占全部村提留的50%。有个村的农民气愤地编出顺口溜:"喝光村提留,吃完承包费,卖完路边树,又卖大队部,东西全卖完,工作没进展。"再说诏安太平镇,每个村平均每年支出5万多元招待费,全镇一年就吃掉上百万元。群众反映说,吃来喝去,吃光了集体积累,吃坏了党风,吃掉了干部的形象,村干部是"满嘴酒气,一肚油水"。莆田市城厢区城南乡有个村的干部就曾吃遍城里90多家酒家、饭馆,仅招待费每年就超过4万多元,在群众中影响极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