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三章5 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有效教育是教师的职能
一个人的知识是可高可低的,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没有人会在某一个领域永远权威。教师是一门学问,不是说读了牛津、剑桥就能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他的相对优势,这是一个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职能。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龙永图
有这样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暂时折断了翅膀。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一直想要寻找到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而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而只有老师,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给他们以呵护、理解、宽容、尊重和引导,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
老师是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好诠释。
每个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天使。有一个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那么老师到底该怎样为天使缝上翅膀呢?龙永图认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教会他如何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发挥这样的职能,才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从而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在中国著名学者于丹的成长道路上,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用生命去提携学生前程的人。
初中的时候,于丹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上学。语文老师是一位北大的高才生,他才华横溢,说一口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他对古文有着一种狂热的兴趣,当然也有很深的研究。这位老师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他的手里教出一个学文科的大学生。因为当时刚刚恢复高考,在那么一个普通的学校里教出一个考上中文系的学生,很不容易。但这位老师每天把一腔热情投在学生的身上。于丹当时只有十四五岁,老师发现了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潜力。于是,老师经常自己带很多材料来给于丹,说你要学古典文学。他经常给于丹开小灶,而于丹自己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因为她还没有发现自己对于古典文学的天赋。半年多后,老师说,你到我家来,我还有很多的资料,我教你做研究的方法。这在其他老师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一个初中生哪知道什么是研究。
后来,于丹就去了老师家,一看,墙上有一架一架的小抽屉,特别像中药的格子,那里是什么呢?拉出来一看是卡片,上面记录着老师几十年来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老师告诉于丹怎么样去整理这些学问。整个初中的语文学习,这个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培养于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
后来,于丹真的考上了中文系。在于丹上大学期间,这位老师患了癌症。在老师临终前,于丹在他的病榻前说:“老师,我还想考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当时老师身体非常虚弱,已经一周没有说话了,但在听完于丹这一句话之后,他突然抓起于丹的手说:“好!”然后离开了人世。
于丹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学者,她主讲的《论语》通过《百家讲坛》栏目让中国的观众家喻户晓。如果没有这个老师的慧眼识珠,她可能不会发现自己身上隐藏的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巨大潜力。没有老师的潜心栽培,于丹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她不会讲《论语》,也不会讲《庄子》。
于丹的恩师是为师者的楷模。他的古典文学知识也许并不是很高深,但他让于丹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相对优势。
龙永图说,一个人才具有的潜能不可能是全面的。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的特长和相对优势。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否则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领地。怎样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是老师最应该具备的能力。
于丹说,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什么是自己,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他人,什么是爱,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收获,什么是价值,这些观念远比任何学业更复杂,也更重要。” 让学生学会这些,就真正达到了有效教育的目的。
每一个老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变为“学海无涯巧作舟”。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相对感兴趣的科目,注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在学习与思维中的个性优势,进而指导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效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教育。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
在中国即将开始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的同时,中国的教师应树立起21世纪教师的形象,明确肩负的责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奉献强大的力量,因为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就寄托在教师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