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64800000009

第9章 作息有常——起居养生(4)

语意:安置坐榻的时候,如果不贴着墙壁,就会被后面吹来的贼风所侵袭。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坐榻》。曹庭栋认为,为了避免坐榻后面贼风的侵袭,应当做三扇屏风,中间高两边低,围在榻后,这就是所谓的“山字屏”。古时的文人墨客,常在山字屏上书写座右铭或者格言,陆游诗中所说的“虚斋山字屏”即是。

依据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理论,风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认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也就是说,风邪侵袭人的时候,在病变上有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风等的不同;在侵入的部位上有外侵肌表和内侵脏腑的不同。在病原上同为感受风邪的侵袭,但是在症状上却有不同的变化。《黄帝内经》又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也就是说,风邪开始入侵的时候,是由浅入深的。待其变化时,乃为各种疾病,所以说风是百病之长。风在变化的时候,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黄帝内经》说它无常方。风所致的病症,虽然是变化多端,但其致病的根源,只是风气而已。正因为如此,防风是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

语意:杖又叫扶老,既可以在行路时借力用,又可使手足相顾,行走的时候不急躁。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杖》。《礼记·王制》指出,老年人五十岁即可用杖于家,六十岁可扶杖于乡,七十岁可以用杖于国,八十岁上朝也可用杖。古时的杖比人要高,出入门户时可能不太方便,然而古人故意这样设计,大概是有深意的。曹庭栋认为,依据《礼》的规定,老年人适合用杖的时候,就可以用了,不要勉强把自己当做少年而弃置不用。

用竹子做杖,是因为其轻而易举。竹子的种类不一,质厚结实的才能做杖。藤亦可做杖,但有人说藤不如竹,因为藤较重。但也有人说竹不如藤,因为竹子年代稍久即变得脆而易折。物无完物,大抵如此。然藤、竹两种杖的不同特性,使用者不可不知。近年来,老年人多用短杖,其长仅及腰,顶端有四五寸的横杆,以便于手执。此种短杖,非古时之杖也,为区别于古杖,人们称之为“拐”。用天然分叉的梅柘条做拐,坚硬致密,选适宜于手握的为好。年轻人游山的时候,也可以带着,颇借其力。老年人在旷野散步或者闲立庭院时,也可以偶然用一下拐。然而,喜欢方便易行而不喜欢委曲求全是人之常情,所以现在人们常用拐而很少用杖了。杖高于人而拐仅及腰,二者一长一短,效用有短有长。行于坎陷之地,杖优于拐;出入门户之间,则拐便于杖;杖可一手持,亦可两手扶;拐则一手拄极方便,两手用难为功。故荀子认为,“便者,不便之便也”,此古人之意欤?

杖有铭,所以寓劝诫之意,古人恒有之。

语意:杖上刻有铭言,有劝诫之意,古人常有这种做法。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杖》。杖是一种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古人所用之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杖头悬物与杖头铭记上。杖头悬物,以取其象征意义为主,有时兼有实际价值:鸠鸟是不噎之鸟,《后汉书》记载古杖端有以鸠鸟为饰者,是祝愿老人饮食不哽不噎之意;有人以钱挂于杖头,叫做杖头钱;也有人以小瓶插花挂于杖头,叫做杖头瓶;修道者常于杖头挂葫芦,《抱朴子》指出,杖悬葫芦可以贮丹药,若是出入于山林,杖悬葫芦还可以避山怪。

杖头铭言因人而异,曹庭栋曾自铭其杖,“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此铭记何意?他自己解释说,“左之”的意思是说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杖与左脚随其后,步履方为稳顺,扶拐也是这样。作为拐杖的使用方法,这样解释当然不错。实际上,曹老先生只说其一,未言其二。此铭亦可见其人之精神境界:古人书写时,竖行自右向左,故右为先,左为后。“左之左之”,即是说靠后啊、靠后啊,这与“毋争先”是一个意思,可见曹氏是以杖铭劝诫自己不要与人争先。不与人争先,就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对于养生而言,当然是很重要的。“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又可看出曹氏虽到老年,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平和而充满自信,这就是这位清代著名养生家的晚年精神境界。何以曹庭栋先生自己只说杖铭是使用方法而不言其他呢?唯其不言,方能见其人真如其铭也!

寒欲渐著,热欲渐脱。

语意: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

语见宋代养生家蒲处厚的《保生要录·论衣服门》。蒲处厚认为,“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也就是说,穿衣服要随天气增减,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到有凉意,但凉意不应使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吕氏春秋·重己》指出,“衣不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也就是说,衣服不要穿得太多,若使人感到极热,则可使人的肌肤纹理堵塞,这样卫气不能透达而易致病。相反,若是衣服穿得太少也易生病。《黄帝内经》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在冬季感寒而伤其邪气,到春天多会引发春温之病。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指出,“背宜常暖,暖则肺气不伤”。也就是说,背部应该常保持温暖,这样肺气就不会被外界凉冷邪气所耗伤,人也就不易患肺病。正因为如此,养生家特别重视随时增减衣物。宋人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真记》认为,应“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也就是说,天气转寒之前就得加衣,但一次加衣不可太多;天气转暖之前就得减衣,但一次减衣也不可太多。唐代孙思邈的《卫生歌》说得更为具体,认为春天还有乍寒的时候,切莫穿着花哨而且薄的衣裳闲逛,这是很容易受凉生病的;夏季暑热出汗较多,被汗浸湿的衣服应及时换下来,以免受暑湿而为患;秋冬天气已寒冷,应渐渐添加衣服以保温暖,切不要等生病了才去服药,而宜预防为先。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

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

语意:寒、暖、饥、饱,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往往容易被疏忽,自己应当随时注意。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燕居》。曹庭栋主张,衣服可加就加,不要以为不太冷而稍加忍耐;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因悦口而贪吃。《济生编》中说,衣服不怕穿得多些,饮食不怕吃得少些。这些话虽然有点偏激,但有一定的道理。春天冰未融化时,下衣一定要足够暖和,上衣倒可以略减,此即为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以立即穿,稍暖又需要暂时脱。北方谚语说,“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谚语说,“若要安乐,频脱频着”。夏天夜里在月下纳凉,这是以阴乘阳;冬天围绕火炉取暖,则是以阳乘阴。阴阳都不可以违背时令。《黄帝内经》中说,智者的养生方法,一定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起居动静。然而,冬寒时节还可以近火取暖,因为其火在表;夏热之时,应尽可能避免纳凉,因为阴寒之气进入体内,对身体是有害的。《济世仁术编》中说,手心通心窍,故在非常热的时候,可以用扇子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曹庭栋认为,扇手心的方法,不及民间俗语所说的“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值得回味。

生活起居中的很多细节,人们往往不重视。然而,明代养生家张景岳的《类治·摄生类》指出,“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也就是说,生活起居没有节制,以致不到五十岁即现衰者,这都是因为损伤了精神,许多事都违背养生之道,故不能长保健康而终其自然的寿命。

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

语意:人头部的阳气最盛,宁可使其稍稍冷一点儿,也不要太热。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帽》。《通典》中说,上古的时候,人们以毛制衣、以皮制帽,这就是帽子的来历。古人用狐皮、貂皮做的帽子,只有在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才戴。曹庭栋认为,若是冬天经常戴帽子,可能会遏抑阳气,使人眩晕。到了春天是阳气宣散通达之时,尤其不能戴皮帽取暖。《黄帝内经》认为,春夏是养阳的季节,但是如果头部过暖了,就会对阳气遏抑过分。如果因为戴帽子而造成头部经常出汗,就可能导致阳气外泄。这些都不是养阳之道。戴帽子或者戴围巾,主要意图是为了御寒,感觉温暖为上,稍凉一点儿也无妨。脑后的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腧穴,这两个穴位都易受风。外出时戴帽子或者围巾,应当注意保护好这两个部位。曹庭栋说,梁代有无顶帽,隋朝有半头帻,大约与现在儿童所戴的帽箍相似。这种帽子露出头顶使阳气畅达,四周有边又可防脑后受风,是较理想的帽子。也常有人仿照这种样式做成睡帽,在顶部留孔,可以达到睡眠时“冻头”的养生效果。曹庭栋认为,春秋之季,平日居家也可常戴这种帽子,虽然不太美观,却很舒适,符合养生之道。

头部为诸阳之总,不戴帽子恐受风寒,太热了则有害而无益。与衣服随季节增减一样,帽子也应当因寒暑不同而有异。

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

语意:衣带宽松一点儿,可使气血通畅,胸膈舒畅。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带》。衣带是用来束缚衣服的,有宽有窄,形式各异。古人讲究轻裘缓带,就是尽可能使衣带宽松一些,只要衣服不显得散漫就可以了。《南华经》上说的“忘腰带之适也”,陆游诗中讲的“宽腰午饷馀”,都是指缓带可以养生。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人之三宝,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的《类经·摄生类》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也就是说,元精能生发元气,元气能生发元神。要使营卫之气护卫周身,莫大于精气的充盛。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必定会十分仔细地维护阴精。只有阴精充盈才能有充盛的元气,气盛才能使神智健全,神全才能使身体健康,身健才能不生病。《黄帝内经》中指出,“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也就是说,依据中医理论,身体的健康,是以营卫之气周行于身为前提的。明代养生家李梴的《医学入门·保养说》认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即是说,神智精神非常需要静养,气血营卫非常需要动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才有缓带养生之说。因为,如果衣带过紧,腰间不免感觉拘板,这样会影响营卫之气周行全身,于养生不利。

两足四时宜暖。

语意:两脚于四季都应当保持温暖。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袜》。《黄帝内经》中说,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就是说,人体经脉的循行,三阴经都起于足下。曹庭栋认为,即使是盛夏穿厚袜,也并不觉得热不可耐就是这一理论的明证。

古代的袜子都是缝制的,因此有很多讲究。如今时代变了,虽然不实用,却依然有很多启示。曹庭栋认为,缝制袜子如果针脚太密,虽然看起来匀称美观,但穿起来未必舒服。可见袜子是以感觉舒适为上的,美观与否并不重要。白居易有诗谈道,“老遣宽裁袜”,主张袜子应当宽松,不是为了穿脱方便,而是更有利于保暖。古时的袜子很长,上可过膝,这样膝盖也可以保暖。《黄帝内经》认为,“膝者筋之府”,也就是说,膝盖不受寒,就不易患筋挛、转筋等病。古人穿袜子,常和药物养生结合起来。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如果将木瓜研成粉末和棉絮一起装于袜内,可防治腿转筋;在袜底先铺上薄棉絮,再把花椒、肉桂研末缝制于袜内,天气刚开始寒冷的时候穿上,可以防治冻疮;把樟脑放入袜内,可以治疗脚气。陶弘景说,腿转筋时,但呼木瓜名,或者写上“木瓜”两个字,都会有治疗效果。显而易见,此说纯系精神疗法,未必会有实际效果。

鞋之适足,全系乎底。

语意:鞋能否合脚,关键在于鞋底。强调鞋要适足、暖足。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鞋》。曹庭栋认为,鞋面可以随便一点儿,鞋底必须平坦,若是鞋底弯曲就会磨脚趾。布鞋底不错,但用毡做的鞋底是最好的,盛夏穿着,脚也不感觉很热。鞋底的薄厚要适当:鞋底薄了,天气晴朗干燥的时候穿会感觉很轻软,但太薄了则容易透入湿气,导致足寒;鞋底厚了,会感觉坚硬沉重,穿起来不舒服。穿鞋宜宽紧适当:行路远道,鞋紧则便捷;居家休闲,鞋宽则舒适。《南华经》曾指出,“忘足,履之适也”。只有鞋不紧脚,才会感受到鞋是否合脚。古人为能使鞋子穿得宽松,又不至于掉鞋,常常要系上鞋带子。足宜暖,故穿鞋与穿袜一样,以宽松为佳。因为,愈宽松愈暖和。冬天脚冷,不要用火烤脚,那样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而应当脱鞋盘膝而坐,曹庭栋把这种方法称为“暖足第一法”。除此之外,用热水烫足效果也不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脉法》曾经明确指出,“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医家泄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不宜接近高温;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是最易受到寒邪侵袭的肢体。特别是严冬季节,双足倍感寒冷,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古人认为,暖足有驱散寒气、温暖全身、消除疲劳、健脑强身、改善睡眠之功效。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语意:若吐唾液,朝远处吐不如朝近处吐,朝近处吐不如不吐。注:养生的人不得不唾时,常用痰盂。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杂器》。据《西京杂记》记载,广川王发掘魏襄王的墓,得到了玉唾壶,这是关于痰盂的最早记载。现在一般家庭通常备有痰盂,特别是家中有老年人或是病人。偶尔想唾,非此不可。《黄氏日抄》中说鬼怕唾,所以在民间,如果人们觉得遇到了鬼祟,常常用吐唾沫的办法来驱鬼。曹庭栋认为,唾液本身并不可怕,鬼怕的应当是人的阳气。唾的时候,人一定会用力量喷吐出去,阳气逼迫,所以鬼会害怕。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养生之道以不唾为贵,正是因为担心唾时会造成阳气外泄。

古人称唾液为华池之水、玉泉、甘露、琼浆。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一百多岁。宋代大文学家、养生学家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每天用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他认为其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唾液是人体的精华,与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一定要珍惜。

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神安也。

语意:卧房宜在住宅东侧为好。一人独睡一个房间,安静则有利于心神安适。

同类推荐
  • 营养与膳食指导

    营养与膳食指导

    本教材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营养、营养调查、食品编制和营养教育、特定人群的营养、特殊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等内容。
  • 排毒治百病

    排毒治百病

    大家都知道要排毒,可是究竟什么是毒呢?究竟要排什么毒?什么时候该排毒?用什么方法排毒?还有更多排毒问题,本书都将一一为您解答。本书秉承了中国传统医学回归自然、尊重个体的“自然养生法”,通过对饮食、精神、运动、拔罐、按摩、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调整,重视人体的自愈机能,启动身体原有的康复系统,帮您轻松、快速打造无毒、健康、美丽的身心!要健康,就要排毒;要美丽,更要排毒!了解排毒,让您一生都健康!
  • 食疗不如心疗——心态决定健康

    食疗不如心疗——心态决定健康

    本书内容包括:好心态成就好人生、心态关乎健康大问题、积极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基础、让自信和乐观赶走自卑、做情绪的主人、做个知足常乐的人换个角度看幸福等。
  •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病症,而为了生活忙碌的我们都被贴上了“病人”的标签。那生活中的这些病症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们?此书带你看穿生活中肆虐的病症,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目前,生活中各种盛行的“病症”肆虐着我们的生活,本书经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分析,帮助大家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无论顺境逆境病症与我们同在我是谁?这是古老而未有答案的话题。从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理解来看:“我”包括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的头脑、我的理想、我的灵魂、我的身份、我的名字、我的角色、我的归属、我所拥有以及其他可以想……
  • 手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手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现代健康丛书)

    手掌作为与人体各系统联系最为密切的器官,能自然、准确、及时地反映机体内部的活动状况,成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反映出人体尚未公开暴露出来的种种潜在疾病。人的脏腑器官在手上几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地方,可以通过这些反映部位上气色形态的变化看出人身体的各项机能。
热门推荐
  • 绝代医神在都市

    绝代医神在都市

    苏子恒一场冤狱,偶得丹阳天圣仙道传承,为了病重失魂的妹妹,毅然选择了由医入道!漫漫医道前行,各种病症千奇百怪,一双灵神天眼,看透疑难杂症,一身丹阳天圣传承,震慑魑魅魍魉!不知不觉间,苏子恒便走上了绝世医神的巅峰之处!
  • 少年听魂师:隔世的羁绊

    少年听魂师:隔世的羁绊

    你愿意听听我的心愿吗?孤独无助的游魂轻声请求,而莫名闯入了听魂领域的少年会做何决定?那个人说,这是你的天赋,也是你无法逃脱的命运。为了追寻自己的真理,他踏上旅途。沉浮在“它们”的故事中,渐渐地,少年自己也慢慢产生了变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魂气息记

    龙魂气息记

    异空间门产生裂缝,小杨被穿越到异世界,经历各种冒险。
  • 太和录

    太和录

    存在,是为了遗忘。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而在后来,轻而易举地被淹没在茫茫烟尘之中。那是不知名的太和年间。那是些或知名,或无名的人们。
  •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本书收录的是世界散文最经典的顶级作品,是值得读者反复阅读的优美名篇,是诸多文学大师奉献的华章盛宴。传世名篇开卷有益,作者逸事雅俗共赏,展现出一道靓丽的文坛风景线。
  • 五方刀神

    五方刀神

    五方大陆武者为尊,修武者不计其数,苏昊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天赋、努力,一刀在手天下我有,刀能劈山斩海、能裂地灭天!本书属于凡人流,不开金手指,身上也不带无所不知的老头,全凭苏昊自身的意志再加一点小小的机遇,成就至尊之位。
  • 药王传人

    药王传人

    天生异象,奇宝问世!唐朝神医孙思邈用尽毕生心血,著作的《药王残笔》后被世人发现于五莲山上。遭众人抢夺,最终,残笔被一分为二,落到了两人手中。拿着上下两卷的人,再十数年之后,却又再度相遇。师仇不得不报,残笔最终能否合二为一?ps:剧情需要,药王残笔是虚构的,并非真实存在。
  • 遗失六记

    遗失六记

    做为华斯家族唯一的血脉——华斯·安格,被撸去敌国,踏上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 三颗梨花树

    三颗梨花树

    高中开学了她们依旧是她们她们也不在是她们“李思凡,等等我”“哎呀,纪溧快点,黎慕语呢?”“来了来了,我来了快点快点马上迟到了”在小巷里熟悉的三个女孩还是肩并肩去上学她们相互约定一定要并肩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人从相识到相别他们经历了三年的岁月岁月不长留而你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