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反复试验,兄弟俩还获得了“人工育苗与养成”的巨大成功,自己育苗,自己养鲍,年年盈利,事业兴旺。物以稀为贵,当时东山岛室内人工养鲍还是空白,1公斤商品鲍竟卖400元以上。鲍为海产“八珍之冠”,素有“软黄金”之称,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补肾明目,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更成为国内外大中城市和港澳市场、酒家、宾馆的抢手货。另外,鲍壳就是中药石决明,因此市场供不应求,价值高,效益好。可以说,养鲍好比是养“金”育“银”。
尝到甜头,兄弟俩劲头倍增。1996年春,他俩在西埔镇冬古湾畔兴办“东山县宏洋水产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0多亩,采取边建池、边养殖的办法,分三期建成,总投入超过1250万元,拟建成450多口、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规格化鲍培苗池、养成池。他们引进并养殖台湾九孔鲍良种150万多粒,成为当时全省最大规模的陆上工厂化九孔鲍养殖公司,事业可谓一片红火。
鲍养殖业是一种被称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四高”产业,很难规避不测之风云。1999年5月,东山县几十家鲍养殖场像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瘟疫”一样,半成品鲍纷纷得病死亡,陈家的鲍养殖场也难逃厄运,兄弟俩心急如焚。尽管他们采取了许多防治病害的良策,仍然无济于事。省市有关专家闻讯,急忙赶到东山现场“会诊”,疫病到陈氏兄弟办的宏洋“把脉”,虽然开出了一贴贴“良方”,但效果不甚明显。不久,第一批投放的100万多粒鲍苗几乎“全军覆灭”,随后,兄弟俩又投放了第二批、第三批鲍苗,但均以失败告终。那一年,陈氏兄弟共损失近百万元。
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陈氏兄弟心不灰、气不馁,他们刻苦钻研技术,最终在国家省市县水产、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及县台办等领导的指导下,找到鲍发病的主要原因——海水受外来污染,加上水温、气温偏高等多种问题酿成如此大的灾难。随后,他们根据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对症下药,科学管理、科学投饵,抓好水温调节及勤换水、勤清箱等技术环节,大力实施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并有序使用药物的陆上工厂集约化养殖新模式,终于使鲍大面积得病死亡的情况明显好转,度过了难关。
养鲍业就像海面上的波涛,时起时落,但陈家兄弟坚信爱拼才会赢。1999年9月,正当他俩束手无策时,在海南岛从事养鲍业的朋友、台胞李先生传来了好消息——海南没有发生鲍死亡现象。兄弟俩当机立断,由弟弟陈正阳到海南岛发展,投资1100万元,在海口市龙牙湾建成一个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规格化鲍养殖场。
次年,海南的鲍养殖场分批育出鲍苗700万多粒以供应东山的鲍养殖场,从而解决了鲍苗紧缺的问题。两年多来,东山鲍苗都面临“培育难”的问题,陈建龙抓住八九月鲍苗盛产时机,从海南、广东等地买来1粒只有0.5厘米、价格仅0.1元的小鲍苗,待暂养越冬成功后,他再将苗出售或自养,预计至中秋节前就可出售商品鲍。这样一来,比买1粒2厘米、价高1元钱的鲍鱼苗节省成本1倍以上。
10多年来,陈家兄弟为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山岛的鲍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从台湾引进九孔鲍良种,供应东山本地、广东和福建漳浦、龙海等县的鲍苗共达3000万多粒,还积极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养鲍技术;期间还引来台商在东山兴办了7家养鲍公司,有力推动了该县鲍养殖业的发展。至今年7月止,东山县共有鲍养殖场195家,陆上工厂化鲍养殖面积达40万多平方米,商品鲍年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产值达4亿多元,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取得创业成功,国家允许的任何行业都可以从事。立足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比盲目跟风要有效的多。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一味追求高工资,与别人攀比跟风,结果在岗位上不能迅速适应,以至于时常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生活确实很累,也很无趣。如老把青春时光浪费在这些方面,那对自己以后的发展肯定不利。顾澄勇就是意识到这一点,才选择自己有潜力的行业进行针对性发展,结果取得极大成功。
【案例】4:
当年决定回乡卖鸡蛋,顾澄勇一度十分犹豫。像他毕业的复旦大学这类名校,又是计算机专业,想要找一份工作非常容易。他的好多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月薪差不多在3000元左右,这对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单从眼前利益来看,或许应该和别的同学一样找家软件公司上班也是可行的,总比回乡一年365天都在和鸡打交道而收取一点卖鸡蛋的薄利好吧。但是,顾澄勇似乎对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发展欠缺某种热情,而对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农村,却有着深刻的感情。在大学里,顾澄勇曾经有过多次实习,在那些企业里,他看到了工业、金融业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见惯了工业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相形之下,父亲那种传统的农业操作模式——养鸡、鸡生蛋、卖蛋,让他深感农业发展的落伍。
顾澄勇认为,在工业、金融业内,信息化进度已相对成熟了,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毕业生,进入这类企业后所要做的无非是修修补补,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依然是非常滞后的。顾澄勇认定,越是起点低的地方,越有发展空间。这个理智的推断让他坚定了利用自己的所学,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做些业绩的信心。基于这一考虑,23岁的顾澄勇做出了一个足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复旦名校毕业生、计算机这样一个当前正火的专业,和臭烘烘的鸡笼子、交通不便的农村生活圈子,看似天壤之别,却统统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生活就是这么充满奇幻色彩,命运的转变权系一念之差。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顾澄勇一走出象牙塔,就钻进了臭烘烘的鸡棚。 初始的工作是乏味的,养鸡棚里跟着饲养员学习养鸡的经验,包装间里看工作人员如何将大小不一、质量不一的鸡蛋分开包装,到一家一家超市了解市场……正是在这些非常基本而无趣的工作中,明锐的顾澄勇慢慢发现了农产品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质量,这是一个被越来越多市民高度关注的话题。他立刻联想到,是否可以开发出一种软件系统,让市民可以了解自己买的鸡蛋是在哪儿生产的、在哪天生产的、是否经过检验等等,从而对自己买的鸡蛋质量作一个全面评估。
顾澄勇是个想到就做的人。2002年年底,他凭着大学四年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对鸡蛋的初步了解,开始了他在农企里的第一步:开发一个鸡蛋质量查询系统。为此,他还求助于精通计算机的大学同学和朋友,通过半年的探讨、实验,终于研制开发出“阿强”鸡蛋的“网上身份查询系统”,这在上海所有农产品营销系统中属于首家。
从此,“阿强”鸡蛋的包装盒中多了一张薄薄的卡片,提醒消费者可以根据卡片上标明的查询号码和生产日期,到上海农业网上查询与这盒蛋有关的信息,比如:产蛋鸡舍、蛋鸡周龄、蛋鸡品系、饲料饮水及检验结果等,甚至还能看到鸡舍及员工消毒、喂养的视频画面。打那以后,市民购买“阿强”鸡蛋就更放心了,而消费者放心的结果,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增长。有了“身份证”的鸡蛋销量迅速大增,仅2003年7月到年底半年时间,阿强鸡蛋的销量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倍。
小试牛刀的顾澄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味道,不过,这离他所追求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在日复一日同鸡蛋打交道的生活中,他发现小小的一枚鸡蛋,里面的学问很大。通过对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研究,他又认识到,知名商品,其实就是在卖一种理念,“阿强”鸡蛋如果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鸡蛋就永远只是一枚鸡蛋,想要做大做强很难。
于是,年轻而富有创意的顾澄勇从包装开始重新打造自家的鸡蛋品牌。他逐一设计并修改了阿强鸡蛋的包装,将“父亲时代”那些缺乏时代气息的包装,改造成了时尚、方便的样子。设计包装图案,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没用半年时间,厂里95%的鸡蛋包装全被他改了,且所有的鸡蛋上都打上了“阿强”两个字。
包装改得差不多后,小顾灵活的脑子又转出了新的念头。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蛋鸡刚开始生的鸡蛋,俗称“头窝鸡蛋”,虽然个头小、蛋壳硬,但营养价值却极高,系传统概念中的“滋补品”。如果单独把“头窝鸡蛋”挑出来,应该很有市场吧……想到就做,万不可懈怠。自去年年底,上海市面上蓦地出现了阿强“头窝鸡蛋”的身影,很快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由于“头窝鸡蛋”数量有限,价格自然比普通鸡蛋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单凭“头窝鸡蛋”,小顾一年就可以多赚35万元。
仅仅是自家厂里的经济效益有了提高,这对小顾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多么希望能够带动整个大农业的进步,于是,他一鼓作气,又开发了茄子、青菜、黄瓜等蔬菜的身份证查询系统,随后向闵行、金山等郊区的龙头企业介绍和推荐,试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整个大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作一点贡献。他的想法迅速得到企业家们的相应。如今,农业这片大天地已经在他们的手中经营得红红火火。
无论是工作抑或创业,如果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行业,最容易取得大成就。不过,一旦真正面临选择时,按此去做的并不多,象顾澄勇这样理智而有胆识的大学生为数很少,更多的是奉行这样一个理论:名气选大的;待遇选高的……就像当初考大学选学校时,让大家都绞尽了脑汁。如果选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还好,倘不是,就很不划算了,那不等于白白浪费青春时光吗?一些年轻人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认识到这一点的,秦英林就是这样的代表。
【案例】5:
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祖辈都是农民。1985年,他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9年毕业,他被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结婚后,他和妻子过起了许多农村娃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上班坐办公室,下班回家,一切按部就班。但时间久了,秦英林的心里突然没有没落了,他思索起来,干的与学的关系不大,自己刻苦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他又想到,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在农村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呢?秦英林一下子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还是犹豫了3年。
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更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1992年秋,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开始了“猪倌”生涯。
回家后,周围是一片反对声,但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无论白天和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1993年6月,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梦寐以求的事业起步了。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专门制订了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的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时,他亲自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考察与学习……
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随后,他还主持了国家级星火项目———瘦肉型猪的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不仅使数千人实现了就业,还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更好体现。
从事农业的人大多是农民,他们靠传统经验经营农业生产,几乎没有商业因素含在其中,自然就不会产生更多效益了,这和当今社会的整体形式不相适应。所以,一旦我们将先进的管理方法融入这个行业,必然会产生显著效果,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几千年来,中国的经济皆以农业为主,即使是在工业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旦脱离农业,社会一样无法运转。既然是从商,就不存在行业贵贱,只有利润的高低之分。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开辟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对于掌握高科技及工业管理知识的大学生,在求职困难的情况下,更应该考虑回到农村发展新型的农业经济。
而今,国家采取了新措施,最让人振奋的是“土地也可以采取规模化的经营了”,此为当代中国领导人明智的决策,其中蕴含的机会巨大,这也意味着又一座巨大金矿马上要开始挖掘了。当然,迈第一步是最困难的,这主要是心理障碍,其实,你应该明晓,农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商业经济,和计算机、金融等高科技无任何实质性的区别;只要放开思想,深入其中,不惧闲言琐语,始终坚守自己的思想和方向,定能有所作为。
第三招,作物种植
和畜牧养殖相比,作物种植更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所谓种植,相对于畜牧养殖而言,就是在土地上耕种作物的一种经济形式。就传统的农业经济来说,种植显然没有养殖的效益高,因为无论大米还是小麦,都无法和鱼肉等产品相提并论。不过,作为经商者而言,利润回报高的不一定可以赚钱,这就像解数学题,大家都知道简便算法好,但万一自己想不到好的简便算法呢?所以,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其他的方法都不便考虑。商业也如此,只有自己能够赚钱的商业才是适合自己的事业,一旦专注于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强,一样可以与其它行业并驾齐驱。
【案例】1:
林枫读的是林业,很多人认为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同农民也差不了多少,但林枫的选择更出人意料。他从北京毕业后直接回到浙江老家,承包了一个苗圃,扦插、嫁接,甚至用上了组织工程,实施大规模种植,还专门进行日本红枫、美国红枫、黑橡胶树等进口彩色树的引种,效益惊人至极。
彩色树在园林绿化中起“画龙点睛”作用,很受宠幸。随着上海等各大城市广植绿化,以打造色彩斑斓的城市绿化,不仅城市公园、大片绿地需要,住宅小区的绿化缺不了它,甚至连私家庭院也逐渐对彩色树情有独钟起来。彩色树需求量扶摇直上,价钱自然水涨船高,一年龄的红枫苗一枝单卖就是近百元。林枫创业两年后,资产已经有数百万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