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车在大山怀抱下的崎岖公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后,再也无路可驶了。我和县扶贫局的领导下了车,跟随早已等候在此的乡干部,沿着蜿蜒的山路,开始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的目的地是坐落在雷公山北坡海拔1800米处的排羊乡南刀村,考察那里的天麻种植情况,实施扶贫项目——建立南刀天麻种植基地,帮助那里的苗族同胞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一路上,我尽情地欣赏着四周崇山峻岭的伟岸,细听热心的乡干部讲述苗族的民间传说和风情习俗,不知不觉已临近了南刀村。这时,只听陪同的小赵说声“快看”,于是,我和我的同行者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去,只见前方拐弯的小山冈上,笔直地站着一位系红领巾的少年,少年正将他的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向渐近的我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再往前走,看到少年打着补丁的衣衫,满脸的稚气充满了认真,雕像般令人肃然……
在接受这一礼遇的刹那间,我的整个身心被震颤了,所有的行动和语言此刻都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我不得不用手捂住怦怦乱跳的心,开始用我的眼睛和心灵认真地、虔诚地感知这块壮美的土地、这里的村寨和生息于此的苗族同胞。
被称作“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一道绵长巍峨的雷公山脉和深邃秀美的清水江界定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两千多年前,苗族先民迁徙于此,披荆斩棘,开辟疆土,兴建田园。经过世代繁衍,生齿日盛,使台江成为名副其实的“苗疆腹地”。
苗乡人民素有热爱祖国、追求和平的理想,农民领袖张秀眉揭竿抗清,苗民自发抗击法国侵略者捍卫疆土,近代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谱就了一曲曲令人敬仰的赞歌,至今广为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苗族同胞创造和继承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苗疆文化”,写下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
然而,悠久的历史和曾有的辉煌没有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富庶。大山如锁,小路如链,奇特的地理环境犹如一把生锈的铁锁,锁住了苗人的思路,禁锢了苗人的脚步。于是,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流逝中,这片土地沉寂在漫长的贫瘠中。
但是,共和国没有忘记这片土地。“绝不把贫困带入二十一世纪”的庄严承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20世纪末最大的扶贫攻坚战。在这片不甘沉寂的土地上,这里的班子、这里的干部、这里的苗族群众,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摆脱贫困的战争。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向这里伸出了帮扶的手,我就是作为第三批宁波赴贵州挂职干部踏上这片土地,履行对口帮扶的神圣职责。
知道我们的到来,全寨的老老小小赶到村口,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们。几位村干部边陪同我们参观他们已获收益的试验地,边介绍天麻的生长习性、南刀村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他们的发展规划。从随行技术人员赞同的目光中,我意识到这里就是种植天麻的理想基地。
扶贫局的领导告诉我,南刀村曾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寨之一,全村半数苗家短粮缺衣,儿童无处上学,姑娘远嫁山外,寨内光棍成群,群众在贫困潦倒中度日,南刀几乎成了贫困的代名词。然而,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荒芜的山地,这儿的人们没有被贫困压垮,没有望山兴叹,而是从骨子里透露出更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因地制宜,探寻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种植天麻等药材获取较好的经济收益,就是他们成功的探索。站在村头的山冈上,俯视漫山雕刻般的层层梯地,我被南刀人那种由勇气、骨气和志气铸成的魂魄所折服。那齐刷刷随风摇曳的庄稼,不就是企盼奋争的生命火把吗?因为有了这不屈不挠的魂魄,饥寒闻声逃逸,贫困开始让路。有这光彩夺目的生命之火燃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推托或拒绝这渴望和求助呢!
即将告别南刀时,好客的苗族群众端上了牛角酒,小伙子吹起了欢快的芦笙,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和笙起舞,不时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吆喝”,我不必听懂这“吆喝”的语意,已能深深感受到对我这位远方来客的敬和情了。
正当我陶醉在这热情洋溢的歌舞情景中时,一位苗族大娘在两位寨老的陪同下,手捧蓝布包,来到我的跟前。我正为此不知所措,身旁的小赵凑近说:“你为他们的事费了不少脑子,大娘要送一包天麻给你,让你补补脑子!”“嗡”我的脑海瞬时一片空白……望着这张饱经风霜的脸、这驼曲的背和满是老茧的双手,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赶紧上前,躬身接过蓝布包,我知道,这颤抖的双手捧过来的何止是天麻啊!
难忘的南刀之行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深处抹不去那敬礼的少先队员、那手捧蓝布包的老人定格的画面。毫无疑问,那红领巾、那蓝布包中有动人的真诚,有虔诚的敬意,更有对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文明、幸福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猛然,我领悟了我应该为那些站在山坡、路边和田地的少先队员,为那些年迈的苗族老人,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同时,我默默地向所有为摆脱贫困而拼搏、献出心血和汗水的台江人民庄严地致敬!并祝愿苗疆的明天更美好!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