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按摩局部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病因按摩时手法过重。
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柔按摩,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按摩时手法不要太重,特别是对血友病受术者,手法更要柔和,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受术者不要急于使用湿热敷(一般在一两天后,皮下出血停止,再配合使用),可以防止出血现象。
按摩宜忌,不容忽视
现如今,按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在疲乏的时候通过按摩使精神振奋,起到兴奋剂的作用,而且还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此外,按摩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对于一般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健体的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肺炎、肺结核等,按摩只能起辅助作用。如果患有肿瘤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因这些病凶急,应速转医院急诊,决不可应用按摩而延误病情。对于闭经两个月左右,突然发生下腹部剧烈疼痛的已婚妇女,为了确诊是否有宫外孕或其他急性病发作的可能,也应该急速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耽误。
1.适应证
(1)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失眠、咳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秘、腹泻、神经衰弱、阳痿、早泄、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2)外科疾病:乳痛初期、乳腺增生症、术后肠粘连、冻疮、褥疮等。
(3)骨伤科疾病: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腰肌急慢性损伤等。
(4)五官科疾病:黑眼圈、眼袋、面部皱纹、颈纹、青春痘、麦粒肿、近视眼、鼻炎、咽喉炎等。
(5)妇科疾病: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性冷淡、产后小便失常等。
(6)儿科疾病:腹泻、小儿臀肌挛缩、胃肠炎等。
2.禁忌证
(1)年老体弱、病重、极度虚弱经不起按摩者。
(2)骨折早期。
(3)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骨关节炎、脊髓炎、丹毒等。
(4)皮肤破损、感染、烫伤,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者,其病损局部和病灶部位禁止按摩。
(5)严重的心脏病患者、有脑血管意外先兆者;精神情绪不稳定者。
(6)急性传染病患者,如急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脑膜炎等。
(7)高烧热者、酒后神志不清者;恶性肿瘤和艾滋病患者。
(8)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如外伤出血、胃肠溃疡性便血、呕血、恶性贫血等。
§§§第三章拔罐疗法,拔掉病痛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做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不断改进,使拔罐疗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因此,在拔罐养生治病之前,了解拔罐的常识是正确施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有助于增加疗效,事半功倍。
初识拔罐,消除病痛→罐具选择,各取所需
辅助材料,提前准备→操作程序,心中有数
拔罐方法,不可不知→拔罐注意,心中切记
拔罐宜忌,不容忽视
初识拔罐,消除病痛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或角吸法,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治病方法,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竹筒、陶器或玻璃等作为罐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具吸附于人体一定部位,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肺腑、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治疗疾病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经络畅通、气血旺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拔罐疗法施术于皮部,在防病治病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行气活血
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瘀血现象,拔罐正是通过吸附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化散瘀血,消除凝滞固塞,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这一点,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拔罐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拔罐的吸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2.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对于经络而言,疾患的生成其本初就在一个“通”字。中医学认为,经络气血通达则人体健康;若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经络之气亦随之逆乱,气血运行被阻,则可发生各种疾病。人体的组织器官保持着协调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疏通经络就可以使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气血温养濡润,身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拔罐就是利用相应病所(如阿是穴),使阻塞的穴位、经络得以开通,气血得以通达。因此,利用拔罐疏通经络,可以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痛症患者进行施治。
3.解表祛邪
通过局部拔罐吸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皮肤出现毛孔开泄、发汗,有利于散表邪、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如肌肉中的乳酸等),使体表之病邪从表面发散。
4.扶正固本
人体气机顺畅了,各种气血来往各安其所,整个身体就会运转正常,机体正气自然便可安康。反之,则会出现气机横逆的现象,那么体内“纷争四起”,或者气行狂飙,或者凝滞不前,就会元气大伤。
即使从现代医学来看,拔罐也可使吸附部位毛细血管破裂,继而局部出现血液凝固,但不久即可引起自身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新的刺激素即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全身组织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罐具选择,各取所需
罐具是拔罐疗法的主要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提高,罐具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从原始的兽角到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橡胶罐,直到现在较为流行的真空抽气罐,可谓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医者可根据病症灵活选用罐具。
1.牛角罐
牛角罐是最为古老的拔罐治疗工具,多以牛角制成。其制法为:
截下牛角,取其中角质部分,将中间制成空筒,牛角近端截断处边缘打磨平滑,作为罐口。此罐在农牧地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吸附力强,易于操作,但是不易消毒,而且不透明,不易观察罐内情况。其一般不用作刺络拔罐。
2.竹罐
牛角罐竹罐
竹罐用毛竹制成。其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便,价格低廉,轻巧,不易摔碎。竹罐能吸收药液,多用中药煎煮后做药罐。其缺点是容易爆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3.陶罐
陶罐用陶土烧制而成。其吸力较大,但容易破碎,较重,不便携带。
4.玻璃罐
玻璃罐用玻璃制成。除药店和医疗器械商店所售的大号、中号、小号三种专用罐具外,也可用罐口边缘光滑的广口罐头瓶代替。玻璃罐质地透明,可观察到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程度,以便随时掌握情况,进行调整,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其缺点是容易破碎。
陶罐玻璃罐
5.橡胶罐橡胶罐是仿照玻璃罐形状以橡胶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罐具。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携带方便,不必点火,操作简便。但是其吸附力不强,无温热感觉,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不能高温消毒。
6.真空抽气罐
真空抽气罐是近年来利用机械抽气原理在传统的加热拔罐法(如火罐、水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研制而成。材料用树脂注塑,罐体透明,重量轻,又可通过阀门调整罐内负压大小,且无玻璃罐容易破碎、不便携带的缺点。其不足是无温热感,不能用于走罐等手法。
橡胶罐真空抽气罐
辅助材料,提前准备
拔罐操作时所用的辅助材料有以下6类。
1.燃料
酒精:火罐法是以燃烧作为排气手段的,所以在治疗时一般均选用热能高而又挥发快的酒精作为燃料。酒精作为燃料的特点是火力猛、热量高,能迅速排出罐内空气,吸拔力强。而且,一旦吸拔在皮肤上,火可迅速熄灭,不容易烫伤皮肤。
食用油:食用油也可作为拔罐的燃料。但它的缺点是燃烧比较慢,而且有烟,容易把皮肤弄脏。
纸片:纤薄的纸片也可作为燃料使用。
2.点火工具(1)火柴或打火机:拔火罐时用于点火。
(2)镊子或止血钳:用于拔火罐时夹持乙醇棉球。也常用细铁丝弯成15厘米左右的长柄,一端用纱布包绕一小撮脱脂棉,外用线缠紧,用来蘸取乙醇。也可以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子装乙醇,用一根较粗的铁丝穿过瓶子的橡皮塞,铁丝的一端扎牢一团纱布、棉球或海绵等作为点火端,另一端作为手柄用。蘸乙醇时以不滴为度,过多则易滴到患者身上从而导致烫伤患者。
3.介质
拔罐疗法可以不用介质。但对于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一些介质作为润滑剂,以防止皮肤划伤。如在施走罐手法时,需要用介质润滑,以免拉伤皮肤。常用介质有液状石蜡、按摩乳、甘油、松节油、凡士林、植物油等。再如,进行刺血拔罐或使用水罐时,还应准备消毒液,如75%乙醇或1%的苯扎溴铵(新洁尔灭),以及针对相应病情使用的中草药等。
4.药物
药物主要用于浸泡罐具或涂抹于患处,以加强拔罐的治疗效果。
药物配方主要是根据不同病情而选择的不同中草药,一般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药物为主,如桃仁、红花、延胡索、香附、生姜等。
5.消毒用品
在进行拔罐治疗前一般都要清洁皮肤、消毒罐具,这时就需要有消毒用品。拔罐选用的消毒用品一般都为酒精脱脂棉球。进行刺血拔罐或使用水罐时,还应准备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1%的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6.其他用具
如果要施行针罐法,则要准备好毫针;如要施行刺络拔罐,则需要准备好皮肤针和三棱针;如果施行药罐法,则要事先准备煮竹罐用的锅、炉等;如果需要对骨骼隆起不平部位拔罐,则需要准备好薄面饼,贴于治疗部位,这种方法称为“垫罐法”和“间接拔罐法”。
操作程序,心中有数
(1)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不同口径的罐具。
(2)在拔罐前用酒精给罐具消毒。
(3)对初次拔罐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4)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无关节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漏气和脱落。
(5)任何病症宜先拔颈项部。一般原则是先头颈部、腰背部,再胸腹部,最后四肢和关节部。
(6)拔罐时,操作动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
(7)一般留罐10~20分钟,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时间,以免起水泡。
(8)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拉伤皮肤。真空拔罐器的起罐方法是,一手握着或按着吸附的罐体,另一只手向上(向外)拉动排气阀门杆,使之与胶塞松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内负压消失用手提起罐体即可与皮肤分离。同样不可用力猛拔罐具。
(9)拔罐完毕后,宜饮一杯白开水,以利排毒。
(10)拔罐间隔时间应根据瘀斑消失情况和病情、体质而定。
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体质强者,间隔时间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体质弱者,间隔时间宜长。通常间隔治疗时间为3~7日,7~10次为1个疗程,若2个疗程无效,应改用其他疗法。
拔罐方法,不可不知
1.单罐法
如果病位范围较小,可根据病变或压痛的范围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进行治疗,如胃痛单拔中脘一穴,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腰痛选命门穴等。
2.多罐法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治疗时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或敏感反应点较多的患者。采用此法时,可根据经络走向或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或数十个罐,如某一肌肉劳损时可按肌肉的走向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适用于身体强壮、症状明显的患者,拔罐数目多而排列紧密(罐距小于3厘米)。若体质弱或症状不甚明显的患者,拔罐排列宜较稀疏(罐距大于7厘米),称散罐法。
3.闪罐法
闪罐法是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患者患处,随即将罐取下,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紫痧点为止。这种反复的牵拉、松弛,使皮肤血液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兴奋作用。此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肌肉痿软、皮肤麻木、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脑卒中后遗症等。由于此法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瘀斑,故较适合在面部使用。操作闪罐法时,应注意闪火入罐时要快,快速送入罐底。火切不可在罐口停留太久,以免罐口太热而烫伤皮肤。如果反复闪罐,罐体温度过热,应更换罐具继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