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成皇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初立,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
己卯,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太皇太后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
和明朝的大礼仪问题一样,哀帝初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样,君无二父也是一个大原则。哀帝继承的是成帝的帝位,按照宗法制度,他也应该把成帝当成父亲,反过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就变成叔父了,这样帝系很清晰,大家很轻松。
在宗法制度完善的清代,光绪出任皇帝,他的身份是咸丰帝的儿子,他的亲生父亲醇王“降格”为叔父。后来,慈禧再确立宣统的帝位,宣统从血缘上来说,是光绪的亲侄子,也是同治的从侄,但是宣统的定位抱养紫禁城时就明确了,他是兼祧同治和光绪。醇王府连出两个皇帝,但他们的身份仍然是亲王,这是既定不变的,帝系仍在咸丰这一脉是确凿无疑的。这种明确的规范,为皇室和朝廷省了不少口水,也少流不少血。
哀帝刘欣登基后,尊赵飞燕为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这是顺理成章的;紧接着,他就抛出一个尖锐的课题:我的祖母、父母以及死掉的老爸该怎么称呼,相应的待遇该怎么定?是帝级还是王级?(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
大宗小宗一旦和权力斗争相结合,问题就会很复杂,也不是一般礼仪专家可以解决的。
在尊号这个问题上,以王政君、王莽为核心的老外戚和傅太后为核心的新外戚之间,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
有投机分子高昌侯董宏上书,“宜立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王莽等立即反扑,哀帝新立,不愿也不敢多生事,把董宏办了。傅太后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不妥协,直接找同床姐妹王政君(她们都是元帝的女人),结果是,哀帝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定陶恭皇”, “定陶太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恭皇”比王高,比帝低,算是双方都有妥协。
傅家鸡犬升天,傅太后从弟傅晏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其他傅氏、丁氏死去的有尊称,活着的有官做,新朝果然新气象。
王政君授意王莽先回避一下这帮暴发户,王莽对十几岁的新皇帝说:“您饶了我这把老骨头吧。”(上疏乞骸骨)——这是王莽第一次下课。用意是探对方虚实。
新皇甫定,最重要的大臣大司马就辞职,这个里里外外好说不好听,况且王家在朝廷几十年,有相当的权力基础,皇帝刘欣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竭力挽留。皇帝让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以及卫尉傅喜(这是自家人)到太皇太后王政君那里说软话:“大司马不上班,皇帝也不敢上班。”
王家面子很光亮,算是小赢一局。
第二局:
皇上整一饭局,内侍们安排座位,把傅太后和王太皇太后并排安排在一起。
大司马王莽对这个细节很看重,责骂内侍:“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锐圆琢磨了半天,没法把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这语调,这措辞,精确无比,不容再动。)
傅太后不是省油的灯,这件事上一旦退步,整个家族的利益就会一退再退,傅太后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王莽故技重演,再辞职一次。这一次小皇帝刘欣没有挽留,呵呵,不就是辞职嘛。不过皇帝还是给王莽许多赏赐,待遇标准不变。——这是王莽第二次下课。以辞职相威胁,一般是基于这样的心理,离了老子地球真的可能不转哦。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这个鸟地球离了谁都还继续转。第二局,王家输了。
如果哀帝命长一点,做得好一点,王家也就从此Over了,大汉从此就拐到另一条路线上了。历史总是有很多可能性。
王莽自觉一腔正义,两袖清风,颇孚人望,以为自强不息就真的自强不歇了。在这次权力斗争中,我们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谋略和行动。小皇帝让他歇菜,他就歇菜。我们都知道,篡夺是一种能力,起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王莽有这种信心和能力。汉之被篡,亦天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