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经常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感到非常苦恼。某小学曾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调查:当孩子在家里做事时,家长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多,还是说“你不行”的时候多?结果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你不行”的次数要比说“你能行”的次数多得多。
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妈妈总说我不行,我学骑车妈妈说不行,会摔着;我学炒菜妈妈说不行,会烫着;我学游泳妈妈说不行,会淹着;我学滑冰妈妈说不行,会崴着。不行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
如今,时常有中学生、大学生自杀的报道见诸报端,有识之士也多次对社会、对教育部门提出了警告,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加强“赏识教育”。现在的孩子是一个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的群体,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距,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能够发掘孩子的潜能。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做,都要替他们做好。殊不知,这么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这样,大人们也忘记了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磨炼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的道理。所以,要努力避免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用激励的办法去促使孩子主动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龄为由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星期六上午,阳光灿烂,微风习习。妈妈带豆豆出去玩。
在大街上,豆豆看见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走在前面,她们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豆豆露出羡慕和向往的神情。他拉了拉妈妈的手,悄悄指着前面说:“妈妈,你听,她们的英语说得真好!”
妈妈趁机鼓励道:“豆豆,试着上前跟她们说说话吧,把你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用上!”
豆豆说:“妈妈,我不敢。”
妈妈说:“去吧,孩子,你能行!”
在妈妈的鼓励下,豆豆跑了过去。可是说什么好呢?他想到了英语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问候语,于是他鼓足勇气说了一句:“How are you。”(你好!)
对方看到一个黑头发的小男孩跑过来打招呼,感到很有趣。她们回答了一句:“Fine。Thank you。And you?”(很好,谢谢你。你呢?)
豆豆很兴奋,觉得两位大姐姐很友善。可是,他不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好。想了半天,才说了一句“Byebye。”就跑回了妈妈身边。两位外国女孩看着他可爱的样子,笑了。
一整天,豆豆都沉浸在第一次和外国人用英语对话的激动和兴奋之中。回到家里,他就迫不及待地把整个过程讲给爸爸听。爸爸也趁机鼓励道:“豆豆真棒!第一次和外国人对话都没有出错!”
从此以后,豆豆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他还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英语活动,寻找各种机会练习自己的会话能力。爸爸妈妈也意识到孩子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想尽各种办法来为豆豆说英语创造条件。
一句“你能行”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就是这样,告诉他能行,他就能行;说他不行,他行也不行。这就是孩子,他需要的是观众,能为他喝彩的观众。你为他雀跃,他就会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你说他不行,不如他人,他会证明自己真的很笨。看似寥寥数语,却塑造着一个孩子的一生。批评是一盆冷水,赞美是一股温泉;批评使人凛然一振,而赞美却丝丝沁人心脾。
“你能行”,这是家长大脑中首先要设定的一个前提。应该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也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随时随地都应该学习生活的本领。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而影响孩子自身的价值,关键之处在于孩子是否敢于尝试,敢于面对失败,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受到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做事情,既不能打击孩子,也不要过分赞美,因为过分地赞美容易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赞美,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增强自尊和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样的例子很多。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著名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索因卡,出生在一个戏剧之乡。有一次,一个剧团正在演出,最先出场的是一个比索因卡大不了多少的演员。这个演员是一个名角,刚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但是,这次他没有很好地发挥,他的嗓音沙哑,眼神呆滞,刚表演片刻就晕倒在地了。演员晕倒了,戏就不能进行,这对剧团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可是,一时又没有合适的演员替代,把团长急得团团转。此时的观众席里,口哨声、尖叫声、讥笑声响成一片……
台下,小索因卡和父母一起等候看戏。这时,周围认识他的人对他开玩笑说:“索因卡,你去试试,保准行。”
小索因卡心中一动,他想:对呀,这个剧目早就熟悉,台词也烂熟于心,何不去试试,肯定不会冷场。
渐渐地,周围的人不再是开玩笑,而是认认真真地向他提议,让他去试试。小索因卡扭头看了看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父亲微笑着说:“孩子,我看你行!如果你有把握,就去试试吧。”
“爸爸,我真的能演得好吗?”小索因卡有些犹豫。
“不管怎么样,试一试还是有好处的。没关系,你平时在家里独自演戏的时候,不是很精彩吗?”父亲对他说。
于是,台下便有人冲台上喊道:“演员已经有了,请欢迎索因卡上台表演。”小索因卡便在人们的簇拥下走上了台。
小索因卡尽管开始有些紧张,一旦进入了熟悉的舞台,看到熟悉的布景,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演戏情节之中。他的动作越来越娴熟,感情越来越投入,一下子征服了观众。
从此,小索因卡对戏剧的爱好更强烈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长大以后,他仍然丢不掉戏剧,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戏剧作家。
作为家长,对孩子,特别对一时问题比较多的孩子,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东西,去努力认真地调动孩子的潜能,要让孩子感到:“我能行!”别看我现在在这方面不行,可我在其他方面能行,就一定能在这方面也行!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他们不仅会使自己沉重的心轻松起来,而且会使“我能行”的自信乐观的心理坚定下去。
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这门课程;反之屡遭失败,就可能引起孩子对该门课程的憎恶。可见,成功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多么重要。
20世纪初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路易·诺勒被人称为“20世纪初国际间唯一权威公判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鼓励与期望。小诺勒早年丧父,母亲对小诺勒给予厚爱,同时也寄予厚望。她对孩子总是情深意切,循循善诱,利用一切机会,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启发他,教育他。由于母亲的教育与熏陶,诺勒自小就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他考入大学法律系后,就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暴,不怕权势,宁死也要维护法律尊严,为人民伸张正义的律师。
与此相反,有一位父亲,大学毕业,还从事教育工作。孩子非常聪明、可爱、活泼。可是这位爸爸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潜在的能力,稍不遂他意,孩子就要经受打、训。更要命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结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灵抵不过世俗的“咒骂”,最终成了一个庸才。结果,这位爸爸更像个得胜的预言家,每日摇头晃脑,口中仍是振振有词:“说对了吧!我早就说过,你不行!”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亲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成才。由于他们不懂,甚至不相信赏识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只是一块石头。赏识孩子,更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做孩子的指路人,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
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做”,“无限夸大”地说一句“你能行”,一定会有惊人的效果!反之,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