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白金锋
舞蹈音乐:作曲郝建宁
舞蹈首演:2006年海南
首演演员:王佩砚
荣获奖项:2007年参加新加坡“胡姬花”奖国际舞蹈大赛,荣获创作、表演金奖
海南省群星奖编导二等奖表演二等奖
光阴荏苒,
岁月如梭。
漫漫人生,
岁月留痕……
人到暮年,值得感怀的太多,尤其是最让人不能不怀想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作为至情至性的人,每每到了自己的花甲之年,总会驻足回首,慨叹生命中岁月摇曳后的轨迹,留下的种种记忆,或是年幼的稚嫩欢娱,或是年少的狂羁俏浪,或是中年的贤淑良德……女人的一生,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故事,从少女怀春到为人妻、为人母到垂暮的老人,每一段经历,都深深地烙印在心里,却无奈岁月匆匆,厚厚的胭脂怎么也掩盖不住脸上的皱纹。
一直就想用舞蹈来展现女人一生不平凡的经历,然而,把女人这漫长的一生浓缩在舞台的几分钟里,我很清楚,这对编导的舞台驾驭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对自己编导能力的检验。我在心里酝酿了很长时间,最终于2006年把它变成了现实,搬上了舞台,这个独舞就叫《岁月留痕》。
舞蹈《岁月留痕》,我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以常见的三段体形式来表现主题,即:体态佝偻的老妪——回忆青春的感慨——再回到体态佝偻的老妪,这种倒叙手法的表达效果,使整场独舞的线条十分流畅,思想脉络也十分清楚,作品的段落清晰、结构明显,达到“艺术留白的效果”。
《岁月留痕》在编导构思上,我力求通过肢解重构后的舞蹈语言形式表述出来,而不是按照我们所有习惯的有故事、有情节的传统舞蹈编创模式,一步步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晰演绎。所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向观众倾诉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角色在做什么、在说什么的感觉是第一位的,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作品所刻意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用动作去述说一个完整虚构的故事。
在作品时空与动作语汇的处理上,通过不同时空、不同幅度、不同力度,不同性质及不同层次的动作来体现,以巧妙而独特的手法铺张,对音乐节奏、动作时空安排与发力方式都融入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在空间的安排上,高、中、低三度空间以及舞台由后至前、由左到右的线路,都加以运用。虽然台前是舞蹈表达的主要区域,但是并没有忽略对舞台其他部位的关照,这种多角度、多线路、多方位的空间利用,营造了较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柔和的定点灯光中,以轻缓的速度当引子开头,一开始把演员定点在舞台的黄金表演位置上,定点灯光的斜打,犹如落日黄昏斜辉……这一笔的起始,看似简单,但却是“点睛之笔”,它是对主题的衬托——岁月留给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可能是这副佝偻的模样,走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我们该怎样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华章,这是我的思考,也是我给观众的思考。
随着慢悠悠的老态过后,利用滚地作为时间上的倒流,迅速地滚地,迅速地起身造型,一回身已是回到了年少的青春,在青春中的各种尽情挥舞,表现了女人一生走过的种种足迹……大幅度动作高潮的推进过程中,利用蹿翻身提速落地,形成造型,回到年老——回到现状……短短几分钟的舞蹈,动作流畅,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表演者的舞蹈专业水平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舞台灯光也随着舞蹈情节的深入,由点到面,由暗到亮,烘托出女人各个时期的性格特点。再者,通过音乐的渲染,由远到近——从远处听到杂杂的水流声音,而后是越来越清晰的潺潺流声水,伴着阵阵鸟鸣声,这是岁月如流水的一种巧妙暗示。随着舒缓的音乐,接下来一声声“唉—唉—唉”,如歌似泣,是对岁月的缅怀,亦是“西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音乐的渲染随着人物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老年时的舒缓沉吟,变成青年时的欢快、激越,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态演绎,达到声情并茂的完美结合,使主题更加突出明确。结尾灯光、音乐、人物造型对开头的照应,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
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刻画一个既符合观众审美期待,又不失特征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我致力追求的。作品一开始,以老妪的背影出现在舞台,然后老妪慢慢翻转着身体,似乎想要努力地伸张着生硬、变形的四肢,无奈一个踉跄跌坐下来,用左手摸摸自己的脸,满是皱纹,再用双手摸一摸,还是布满皱纹。内心思绪万千,起身佝偻着腰身、迈着蹒跚的步子……一个年迈的女人的生动形象,跃然出现在舞台上,给以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我捕捉了几个生活状态,在搬上舞台加工提炼后显得尤为突出主题。例如:女人在梳妆打扮时的涂脂抹粉,怀春少女的俊俏摸脸和体态龙钟的老妪摸脸,同是摸脸,但摸的手法和姿态却迥然不同。老妪摸脸的动作手是由上而下,缓慢地来回抚摸至松垮的肩臂。而少女摸脸的动作,手是由下往上,还伴有一点俏皮表情。年轻的容光焕发、活泼洒脱,动作的提速显示出青春的力量,同时也体现了女孩儿的羞嗔与矜持;年老的舞步蹒跚、抑扬顿挫,动作抽搐显示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远方,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美丽——年轻时少女舞步轻盈,笑靥如花地在舞台上跑动、跳跃、旋转,她伸出手臂,挥舞着青春的热情,欢快的歌声萦绕在你的耳边;她脚尖轻点、高抬起腿的一招一式,传递着勃勃生机和年轻的美好气息,让人由衷地感叹年轻真好。她回首顾盼,却令人无限遐想……当她一个蹿翻身提速落地,形成造型,回到年老,所有美丽都戛然而止,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思考意味深长……
舞蹈《岁月留痕》采用了中国古典舞中传统的身法与韵律,结合现代舞中的气息发力,使动作尽量流水线,避免陈旧,迎取新奇。不是摹其形,而抓其神韵,以神带形,融入“心行气,气运身”,以意为主的呼吸……这样大胆创新,能充分发挥人体的动作特点,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
本舞蹈动作细腻柔和,舒展大方,点线清晰,能唤起观众的情绪,激发思维,给予很大的想象空间,富有现代感。作品中的动作语汇在编导过程中进行刻意分解和细腻组合,挖掘重组后的动作利索干净,符号结实。动作过程中点与点的连接清晰,点清晰形成了动作上的流水线,于是气口连接就着实顺畅,使整个作品结构通顺、动作流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这也是当舞蹈创编追求的打破传统动作的、含有现代特征的处理方式。
2006年,《岁月留痕》进行第一次公开演出,那是参加文华教学剧目奖第八届桃李杯女子古典舞蹈级别的比赛。不过很遗憾,在决赛的角逐中,演员不慎失误,与决赛失之交臂。这次的失败虽然令我和演员深感惋惜,但过后我们进行自我反省,觉得失误是有理由的。我们把这种理由当成前进的动力,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终于在2007年参加新加坡“胡姬花”奖国际舞蹈大赛,荣获创作、表演金奖。这一成功说明了一点,跳舞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
习舞感受
《岁月留痕》在我心
初识白金峰老师是在2006年的7月份,那时我的专业老师马艺锋老师一直想让我去参加“全国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最后他把我引荐给了白金峰老师,让他作为我的剧目编排老师,而马老师则担当我的能力训练老师,就这样,我和白老师认识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认识的缘分,才有了后来白老师为我量身编排的古典舞剧目,就是我后来拿奖的《岁月留痕》。
白金峰老师在创作《岁月留痕》中主要运用中国古典舞元素将其自己的奇思妙想与中国古典舞完美的相结合,在保存古典舞传统韵律上将古典舞动作语言化,情感化,并参入一些现代舞的元素动律与基本技法,将舞蹈推至高潮,《岁月留痕》这个作品,舞蹈结构清晰,动作动律丰富多彩,人物形象朴实准确,舞蹈的结构和内容简单明了但所表演的意境与寓意却是很深远的。
《岁月留痕》作为我参加“中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的参赛作品,从编导白金峰老师开始创作,到舞蹈与新创作音乐的融合,再到这个舞蹈作品的最终形成,过程实属不易。我记得为“桃李杯”准备的那段时间真可谓是魔鬼的日子,每天七点起床,八点就准时到了练功房,开始练功练舞,先我自己练一会,等马老师来带我练早上所要练习的能力上的内容。我一天的生活,一天都泡在练功房里,中午休息我也是在练功房的毯功垫上睡上一小时,下午就是白老师来给我排练《岁月留痕》,白老师是一个负责,认真,严格的老师,他常常认真到忘记时间,实属废寝忘食那种,所以我们常常排舞到晚上十二点,甚至一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时我才和妈妈回宿舍洗洗休息。那真的是吃在练功房,睡在练功房。
《岁月留痕》是编导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的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
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大家闺秀的形态特征。《岁月留痕》的舞蹈动作语汇大部分采用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律,姿态和造型,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动律细腻,深情。在对舞蹈形象的构思中白老师极为巧妙的运用了人类生理到心里的一个变化过程,从小到老,从老回想到小,人心中那复杂的情趣,人对时间飞驰的叹息,对青春的渴望,对衰老的无奈,舞蹈中那复杂情绪让人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种感伤,白老师在编排动作方面,也运用的极为巧妙手法,开始一个老婆婆的样子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那驼了的背,弯曲的双腿,走路时无助样子,让观众的心凝聚在着个年老的婆婆身上,当大家看到这位婆婆回想起年轻的时候,那动人的身段,美丽的面容,轻巧的舞姿,人物从心到身的解放,那种对青春的渴望,让人有了更深的叹息,后来音乐忽快忽慢,这时候人物的心里在梦幻与现实之间不停的徘徊,那种渴望的到青春而又被现实拉回来的痛苦让观众对这位无助的老人深感同情,这时我们看白老师的编排手法那精妙之处就从中体现了出来,他抓住了观众的心,一个极为现实的题目。
白老师在排练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细心的,我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要反复琢磨,对舞蹈动作中的每个细节,每个小的气口,白老师都观察的非常认真,还有我对舞蹈感情,动作,以及音乐的处理上,也是一遍一遍的排练,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出手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反复反复再反复的练习着,记得舞蹈当中有一连串滚地的动作,训练这一连串的滚地动作我的肩膀,膝盖,胯骨,手肘滚的青一块紫一块都是肿的,为了达到白老师的要求,我和白老师都不嫌辛苦,记得有一次这一连串的滚地动作我们整整排了有一天。在感情与意境处理的排练中我还未能感受到年过花甲老人的心里感受,为此,白老师也是用了很多方法启发我,白老师要求我去马路上观察行走的老人并每天对着镜子摸索老人的形象不少于半个小时,一定要做到人物形象的准确。
在舞蹈编排和训练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舞蹈中气息气口的处理,古典舞身韵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和舞蹈中对其音乐的处理,以及舞蹈编导学中舞蹈的编排手法、舞蹈语汇的升华和舞蹈结构的安排和处理。一个舞蹈演员往往在舞台背后付出的要比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看到的东西要多的多,这些就是观众无法想象和看到的汗水,眼泪和辛苦,这就是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排练《岁月留痕》后,也深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的意义。小时候学习舞蹈开始是模仿,熟练后开始揣摩,成熟后就开始求精,跳了才会知道,老师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反复练习后得来的,即使是一个看似很随便的姿势也是经过时间沉淀过的,掌握了基本动作后,就要学会控制,每一个动作到达一定位置都是需要一定的控力,不能不够,也不能太过,就像为人处事,学问哪里都有。要将一个作品演绎出自己的感觉来,别人都学不会,模仿不来,那才是一个好的演员演绎了一个好的作品。真的谢谢白老师,白老师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舞蹈的奖杯,还有真正舞蹈这个词在艺术中的含义,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