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股市消息的反效应
1.股市消息具有反效应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消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一条重要的消息有时可成为引发其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政治领域中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领域中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姓社姓资”的讨论,“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国民经济的高增长;金融领域中的利率降低,通胀率的压缩;贸易领域中的降低关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是生产力”的界定,超导、硅谷的发现,基本粒子的再分割,通信、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行业的新突破等,其所产生的效应一般都是正效应。当它们从“自在之物”演化为“为我之物”,给人们带来“好”和“利”时,人们就会感觉其可喜、可爱,并在很长时间里给予正面的评价。
唯独股市不然。在股市中,正、反效应往往是被颠倒的。利好兑现,其效应却如同利空;而利空兑现,其效应却如同利多。例如,1992年十四大,1993年东亚运动会,1994年国庆前;1996- 1998年六次降低银行利率、1997年7月香港回归和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1998年底传证券法即将出台,以及个股业绩大幅增长,大比例送股方案出台、资产重组成功等。这些重大的利多,却往往被市场当作利空做。据说,多数人并不否认这是利好,但更注重的是,其后还有没有比此更大的利好,若没有,则就视其为利空,其效应与社会上的喜庆气氛恰恰相反。而1995年1月实施T +1,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1997年4月至5月管理层推出20多条规范化、打击过度投机的举措,包括提高印花税70%、发40亿可转债券、1996年增发50亿新股,1997年新股额度由预期中的170亿增加到300亿,1997年底《刑法》的正式出台,以及个股业绩大幅下降,送配方案落空等,这些重大的利空,都被市场当利好做。甚至说:“利空出尽就是利好”,“该跌不跌,理应看涨”,其效应与人们先前的悲观气氛恰恰相反。
2.消息的反效应在于其超前效应
股市的奇妙之处在于:消息的正效应和魅力仅在于其处于朦胧状态时才显现出来。而一旦消息兑现时,就出现了反效应。这里所说的朦胧状态,也就是指消息的超前反应。
消息的超前效应首先是通过市场传言和媒介“传染”的。于是,就造成了主力和市场各方人士对它的预期,即期望值和想像力。有利好的精神寄托,市场一般都采取往上做。当消息离兑现的时间越远,其正效应就越大;离得越近,其正效应就越弱。已知的消息是已经反映在股价中的消息。当消息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其效应就走向反面。例如,当绝大多数股民都知道“7·1”回归和党的十五大时股市会涨,却跌了;当人们都知道中国股市死捂长虹、发展两只股票包能赚钱时,其上涨行情就在65元和49元时结束了,最终跌到了14元和13元。这就是股市的“超前效应”。
其次,消息的超前效应与主力行为有关。主力一般总是比大众更早地知道消息,尤其是关于上市公司业绩和方案的消息。于是,他们就能领先一步或领先几步地做多或做空。随着消息由“秘密——朦胧——半公开化——公开程度”的提高,主力必然是与消息、人气和大众的正常思维和行为反做:或利用利多消息顺利地拉高出货或拉平台出货,或利用利空消息顺当地打压进货或跳水进货。这样,市场走势必然是:利多消息变成了利空、下跌走势,而空消息变成了利多、上涨走势,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惯性思维。
3.消息的反效应是静态预期的产物
在经济学的预期中,比较普遍的是静态预期和适应性预期。
所谓静态预期,是以前一时期的实际结果作为对后一时期结果的预期。这种预期最为消极和不切实际,往往形成市场的一种惯性思维力量。例如,1997年,许多人从“7·1”回归时股市下跌的事实,预期9月十五大时股市也要下跌,都想在这一时刻出货,便导致了提前“连下五城”的结果。又如,人们从前面一只股票业绩大幅提高和大比例送配方案出台,股价不涨反跌的事实,预期后一只股票也会这样,便抢先抛售,遂又导致了相同的结果。
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他们以前预期的误差,来修正现在的预期。这虽然比静态预期是一个进步,但仍然属于一种回顾性预期,具有被动的一面。例如,1996年5月和8月两次降息消息公布,沪市都出现见利好下跌的反效应,在739点和894点两次形成M 头,分别跌到620点和750点。当时抛售的人都认为是正确的。但过后回头一看,那不是抛在顶部,而是抛在两个“小土丘”上。于是,人们就想在第三次降息或第四次的消息预期中来修正原来的偏差,将利多消息的兑现当作正效应来对待,但仍然不能如愿。因为他忽视了在强势市场、平势市场和弱势市场中,市场对消息的预期所存在的差异,忽视了大众的习惯性思维是很难扭转的。一味回顾过去来纠正现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据“金融市场是效率市场”的理论,某特定的市场主体总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迅速地获取比大众更早知道的重要信息,并且将它有效地反映到股价之中。大众是很难通过预测事件而获利,因而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是一种“随机漫步”。
4.消息的反效应终究不能取代理性预期
不少人十分欣赏黑格尔“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名言,其实此观点是片面的。按照唯物辩证法,“只有合乎规律的现实才是合理的”。
股市消息的反效应虽然是现实,却未必是合理的,它最终应该是与理性预期相一致。所谓理性预期,就是以过去的事实为基础,并对将来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这就是:经济主体必须充分、适当地利用当前所能获取的所有消息,全面地考察其对未来事态的影响,并作出合理的抉择,以期与事件的最终结果相一致,且更合乎事理。
首先,符合政策取向的消息,必然具有正效应。例如,1996年1月512点时,报上刊登了“朱副总理高度评价证券市场的作用”的讲话,有人误认为这是为了扩容的需要,视之为利空消息,看低400点。实际上,此消息是实实在在的利多,结果引发了512~1510点,1025~1422点两年半的牛市。又如1997年7月29日1066点时,报上又发表朱副总理视察辽宁的讲话,称要“通过股市直接融资,用三年时间,帮助国营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
1997年11月1114点时,朱副总理又发表了要把纺织板块作为资产重组、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和“领头羊”的讲话。但有人将此理解为将大规模扩容,是利空消息。实际上,这也是利多,表明政府对股市的地位和作用,对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的高度视。结果,又引发了持续一年的资产重组行情。
其次,合乎经济、金融规律的消息,应具有正效应。例如,美国失业率下降、利息调低、经济增长,都导致了道·琼斯指数连创新高。尤其是利率调低的消息,其正效应是符合世界各国股市的规律的。
再次,能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消息,同样具有正效应。以“7.1”回归和十五大这两大消息来说,即使在兑现之日,香港股市都视之为利多,出现连续放量上涨到16800点的情况,唯沪、深股市却相反。这表明,内地股市及投资群体尚未成熟、理智,仍具有较多的投机和情绪化色彩。尤其是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纲领,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把国企改革作为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这与股市的命运是多么的休戚相关。然而,市场却一度将此消息产生出相反效应,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其应有的走势。
再次,随着信息披露和交易日益规范化,有关上市公司业绩和方案的消息、资产重组的消息,最终也将产生正效应。只要市场事先未对消息作出反应,上市公司的利多消息就是利多消息,利空消息就是利空消息,市场理应作出正常的反应。例如,1998年5月6家公司资产重组和增发新股,2005年股市全流通改革,在2006年至2007年得到验证。可以相信,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化,目前那种靠内幕消息、靠资金实力的非理性炒作来对消息进行扭曲的情况,必将逐步得到改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财政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股市政策对股价的影响、产业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心理预期与市场行为、对各种因素的预期、消息和股价。
财政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包括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功能、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投资对股价的影响;货币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手段及功能、货币政策的运作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股市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包括股市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证券法》的实施对股市的影响。产业政策对股价的影响,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政策的实施对股价的影响、WTO对产业政策及股票价格的影响,政治及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心理预期与市场行为,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含义及种类、心理预期与市场运行、掌握投资大众心理预期的途径。对各种因素的预期,包括经济周期预期、政策预期、企业前景预期。消息和股价,包括消息的种类与特征、消息对股价的影响、如何对待股市消息。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利率的升降与股价的变化呈反向运动关系?
2.试说出我国现在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会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3.以汽车这个产业为例,说说产业政策对股价有哪些影响?再尝试说明其他产业的状况。
4.举例说明心理预期如何影响买卖股票?
5.结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如何看待各类消息与股价的关系?
实训项目
请你对照沪、深股市历史行情,分析股指的每一次大涨和每一次大跌的原因,以此验证股价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