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方言
我每次从老家回来,女儿就听不懂我说话了。老家在山西闻喜,方言和普通话相去甚远。下面我编排一个故事,显示一下区别和距离。
【方言版】
e在zi da给你fie ye事。是ze回事:da qian ge我回了一趟老家。wu da离北京很远。e是cuo火车qidi.qian ge才到。一ha车,e就往weibie.bie se?有luo.e wei cai san,na da有luo.回到wei,e kan ce ya ya、ni-a、dia、me-a.都hao lai.ni-a fie:"kan jin cuo xia,喝fou."dia cai干活,fie:“你tian tian di,be tong."ti se hao de ma ma ti fang.shang jian ci tiao qi,喝lian te.
隔壁的王二来看e.wo人te个,可ao zao呢,tita着hai,ha喜欢xian hua.都fie他si han bai,ha老xing tuan人。有回让人que了,ha bu zhao ze回事。e叫他cuo wu se.他问weixian ze样,tiefie waitou的女都可xi gou.你dou过dide好,e dou和cisong差不de.红tou和liutou qiu不一样。他胡qiufie一会,e想拿dian hu给他倒开fou,ya ya tie他fie di po烦di,qiu说,qiu wo,bo fie,你qia.
晚se喝lite.要用se-ao舀到碗he,再用se se喝。heilao,e ke foudi不行。不一会,e就fou che.半夜lie xie.lie di和se xie.
ya ge hou se e qi qiu qiu wei.一chou门,就碰ce人,问:"ni zou sela?"e nian si ge qi过一回。qiu qiu fie:"zi ge mu事吧,不zou se吧?"efie:"不zou se,你有se si?"qiu qiu fie:"看你han di,给e做ye si吧。"qiu qiu zou sixifa.e sihuo ha."qialie zoutisou siha yuta ofou."好ce si间不zouti活了,geiji gai磨破,pi geida和he po也疼。caiye geilao里,我bua cue ye小鸟,它pielie gei gong.qiu qiu fie:“你ze zihulie."
hou ge大早se,e kan老师。想到xe校,e qiu xing起wu句fen口溜:拿本fou,端杯fou,cuo在tefou ha,看一ha fou喝一口fou,你fiefoufou不fou fou.老师喜欢fie:"dinao和dinao qiu不一样。”
【普通话版】
我在这里给你说一(个)事。是这回事:大前个{天}我回了一趟老家。那儿离北京很远。我是坐火车去的。前个{天}才到。一下车,我就往屋{家}跑。跑啥(呢)?有狼。我屋{家}在山(里),那地(方)有狼。回到屋{家},我看见爷爷、奶奶、爹,妈。(他们)都健康。奶奶说:“赶紧坐下,喝水。”爹在干活,说:“你静静的,不(要)动。”地上好多蚂蚁。晌间{午}吃面条,喝面汤。
隔壁的王二来看我。那人大个,可邋遢呢,踢踏着鞋,还喜欢显摆。都说他是傻瓜,还老想(着)骗人。有回让人打了,还不知(道)咋回事。我叫他坐凳(子)上。他问外边咋样,听说外头的女(人)都可好看呢。你们过得多好,我们和傻瓜差不多。红豆和绿豆(就是)不一样。他胡说了一会,我想拿暖水瓶给他倒开水,爷爷听他听得不耐烦的,就说,就这样,别说(了),你走(吧)。
晚上喝米汤。要用(大)勺舀到碗里,用(小)勺勺喝。(天)黑了,我瞌睡得不行{很}。不一会,我就睡着(了)。半夜(里)冷{冻}醒(了)。冷得和什么似的。
昨个{天}后晌{下午}我去舅舅屋{家}。一出门,就碰见人,问:“你做啥(去)啦?”我去年去过一回。舅舅说:“这个{今天}没事吧,不做啥吧?”我说:“不做啥,你有啥事(吗)?”舅舅说:“看你闲的,给我做一(个)事吧。”舅舅做事细致,我试试吧。“咱俩走地(里去)收拾下玉米。”好长时间不做地{农}活了,膝盖磨破(了),鼻子和脖子也疼。在一(个)角落里,我抓住一(个)小鸟,它拼命扭动。舅舅说:“你咋这(样)聪明。”
后天大早上,我(去)看老师。想到学校,我就想起那句顺口溜:拿一本书,端一杯水,坐在大树下,看一下书喝一口水,你说舒服不舒服。老师喜欢说:“头脑和头脑就(是)不一样。”
【符号说明】
“()”中所包含的,是方言版转换为普通话版时需要补充的字。“{}”中所包含的,是前面一个字的替换词,更符合普通话的说法。
【简单总结】
就发音而言,包括这样三种情况:第一,声母不同。譬如舅舅(jiu jiu),方言为qiu qiu.第二,声母和韵母都不同。顺(shun),方言的发音为fen.第三,发音不同,勉强可以注音。水(shui),方言的发音为fou.第四,无法注音。中(zhong)、抓住(zhua zhu),方言里的发音无法用现代汉语拼音字母予以标示。
就音和字的关系而言,大多数具有一一对应关系。zi ge和今天对应。也有一些无法对应,如ma ma tifang和蚂蚁不对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不对应不是方言的错误。方言原本就是一种口语,时代相传,并不一定要获得文字形式。文字出现之后,一些口语未能找到“落实”的方式,但仍然留存下来,表明口语和文字相比,具有更大的丰富性、生命力和地方色彩。文字是有限的,口语是无限的,它持续不断地在日常交流中发挥作用,表明人类原初的感觉和思想意识无法被文字彻底收编。
一些词语有规律可循。如zi da(这里),wu da(那里),都有一个“大”。zi ge(今天)、liao ge(明天),都有“个”。zao se(早上)、hou se(下午),都有“se”。
很多字的发音和普通话相同,但调门不同。相对来说,闻喜方言中的声调大都比较平,二声也有一些,这大概是疑问句式的需要,四声也有一些,可能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情感。三声似乎很少。
还有一点,上面的故事中没有体现,我忽然想到了,就是20世纪以来的新词,闻喜方言中的发音和普通话几乎没有区别,比如,礼拜天、洋火、洋条{铁丝}。这是否可以归结为外来词的特殊效果呢?外来词作为书面语言传入,对使用方言的人们来说,外来词一开始就是文字和语音的统一体。那么,若一个地区的文字和语音严格对称,是不是意味着它的语言完全是外来的呢?
遥远的地方
顺手敲出“遥远的地方”五个字,紧接着,就有很多的话要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遥远的地方”。可能是老家。18岁离开家乡,到异地读书,后来,在另一个异地工作。辗转不已,家乡渐渐成了老家。于是乎,也就“遥远”了起来。遥远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人和事,过去的景和物,过去的喜悦与悲伤,凡是过去了的,连带着曾经的自我,都在“遥远”的幌子下远离了。当然会有留恋和怀念,可无论怎样,遥远的愈来愈远,在异国他乡努力地回忆,只能是扑朔迷离。偶尔回到老家,和昔日的朋友举杯感怀,老家依然是老家,在前言不搭后语中,恍惚比身处异地时愈加遥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未来。3岁的孩子有未来,30岁的成年人有未来,80岁老态龙钟的老人也有他的未来。未来始终是美好的。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去,未来一步步向后退着,它始终在我们想象的视野之中,我们的手却不可能把握到它。有时觉得,未来就在眼前了,可是就那么一晃,它又轻轻地躲开了。而且,即使在感觉很近的时候,未来也是遥远的。亲近的遥远,遥远的亲近,我们追寻的美好抽象而宏大,作为生存的背景和涂写的画布,未来任由我们涂抹,但无论怎样的线条和纹路,都难以透显未来的影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遥远的地方”。可能是现在。此时非此时,此地非此地。人们喜欢说,立足现实,这谈何容易?现实其实是在“遥远的地方”。我们双脚踩上去的是现实吗?双手握住的是现实吗?小时候,村庄的东边有一座山,从村口望过去,山好像很近,不需要走几分钟,可真的向山而去,走大半天才能到山脚下。也曾和伙伴们一起努力向上爬,却都没有结果。山绵延无尽,天黑了,我和伙伴们只好原路返回。
我们生活在“遥远的地方”。世界太大了,举目远眺,无不有遥远的地方,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所伫立的场所岂不也是“遥远的地方”?生活在别处。我怎么就不能是我自己呢?随之新的疑问产生,第二个我究竟是什么呢?巨大的空场,有待填补的漏洞而已。这样想想,一切都释然了。
贾君鹏的故事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帖子牵动男女老少多少人的心哪,一时风舒云展,跟帖猛健。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小朋友玩得起劲,忽然跑来一个邻家的小孩,气喘吁吁地通报:“快回家,你妈妈喊你吃饭!”
可以演绎出很多版本。
唤你回家的可能是你要好的同学。你平时和他一起玩,常常上他家去,妈妈不见你的人影,就照例去寻。同学在家,你却不在那里,同学大概知道你的去处,自告奋勇,让你妈妈先回家,他去传达。
唤你回家的可能是个女生。你不一定喜欢,却比较发憷,或者你喜欢,且愿意听她的话。你总不着家,妈妈没辙,就动用杀手锏。女生往你面前一站,气势汹汹:“哎,贾君鹏,你这人怎么这样,赶快回家,你妈妈喊你吃饭呢!”一看这架势,你乖乖地就回家了,身后是此起彼伏的一片“嘘”声。
唤你回家的可能是你的舅舅。舅舅来串亲戚,妈妈饭做好了,左等右等不见你回来,舅舅想先动筷子,不被允许,只好唉声叹气:“好吧,我去喊这臭小子。”按照指点,舅舅去你惯常出没的地方寻找,看到你的身影,远远地,大声嚷嚷:“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听这口气,哪里有舅舅的恩爱情怀啊,可怜舅舅大老远来,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难免不耐烦加气急败坏。
上面的几个场景,我把地点限制在乡村,地势平坦,没有“居高声自远”的山坡,人口和面积都比较有限,从东头到西头,或者从北边到南边,步行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小孩子撒开腿跑,十分钟就可以找到“贾君鹏”。时间限制在1980年代,年龄通常在5岁到15岁之间。
我的想象力有限,只能从自己早年的经历出发。其实,贾君鹏的妈妈喊他回家,不一定是要他吃饭。可能是家里有活要干,也可能是作业要做,但直截了当地传话,好像怪怪的。农村人也懂得外松内紧,就是说,关起门来可以着急忙慌地发财致富,给外人看来,还得悠闲自在,好像啥事也没有,一身轻松。还有,我们那时候,谁家父母揪着孩子做作业,是很傻很无知的表现,读书有什么呀?不就是认几个字吗?贾君鹏的妈妈是下乡知青,把功课看得很重,又不能明言直说,就拿吃饭做借口。
贾君鹏正和朋友们玩牌,眼前冒出一个女孩,趾高气扬:“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更值得怀疑。女孩想和贾君鹏谈点事情,关乎恋爱或者其他,这无所谓,关键还是在于,不能怎么想就怎么说,只能借着贾君鹏妈妈的名义,把他从伙伴们的游戏中支应出来。起初贾君鹏傻乎乎的,立马就往家跑,第二次,不用女孩开口,贾君鹏心知肚明,主动宣告:“肯定又是我妈喊我回家吃饭了。”第三次,不等女孩开口,也不必贾君鹏自己表白,伙伴们就嗷嗷起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电话开始普及后,会有新的版本出现。
贾君鹏家在村子的东头,还没有电话,邻居家有。妈妈知道他在西头的王二家,就对邻居说,帮个忙,喊我那小子回家吃饭。邻居熟练地拨号,那边传来王二他娘的声音:“谁啊?”邻居说:“找贾君鹏,他妈妈喊他回家吃饭。”电话里随即听到,王二他娘理直气壮:“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王二他娘嗓门很大,一是给电话这端的贾君鹏妈妈听的,意思是说,我可是说到了,你儿子回不回家,不关我的事;二是给贾君鹏听的,快开饭了,还歪歪唧唧赖着,势必要蹭饭吃,王二他娘小气,巴不得外人赶紧离开。
再杜撰一种情况。媒婆上贾君鹏家提亲,妈妈说,孩子的事我可做不了主,现在不是婚姻自主嘛。媒婆说,君鹏这孩子我了解,你喊他回来,我给他讲。妈妈就让邻居家的小孩,或者通过邻居家的电话,发出指令。“奇怪,还不是吃饭的点啊?”奇怪归奇怪,贾君鹏是个孝顺孩子,还是转身回家。
贾君鹏这时,已经满18岁了。
作为及其资格
走在大街上迷失方向,向交警求助,没有结果,向路人打听,才知道何去何从。过后,交管部门对该路人给予通报并立案审查。通报称,该路人在不具备道路指挥资格的情况下,进行方向指点,违犯了《交通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