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37100000026

第26章 开创历史新纪元——当代文化拾萃(2)

青铜峡市政协主席(连续计算届次):

第四届王景斌(1987年3月~1990年4月)

第五届蔡成林(1990年4月~1993年3月)

第六届蔡成林(1993年3月~1998年1月)

第七届李全洪(1998年1月~2003年1月)

第八届郑岩松(2003年1月~2007年11月)

第九届宁文孝(2007年11月~)

第二节当代移民

青铜峡当代移民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的。一批优秀干部、科技文教人才、工农业生产建设者为青铜峡的建设作出了无私奉献,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1951~1965年,先后从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河南省、浙江省迁入青铜峡移民1.3万余人,从广武库区搬迁6564人。

1950年12月,宁夏、北京两省市人民政府商定,由北京市向宁夏移民,第一批移民人数为1500人。宁夏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在银川设立两处移民招待所。1951年,先后从北京移民795人,安置农村从事农业生产583人,其中安置在宁朔县100人,分散安置在全县4个区内。

1955年5月~10月,北京移民陆续抵达宁夏,宁朔县安置241户,1041人。集中安置在邵刚沙湖。宁朔县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了生产队和生产小组,以队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分配。劳动报酬采取评工记分,秋收后兑现的办法,在收益前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7.20元,两口之家每月供应口粮150斤,每增加1人加发5斤。住房为2~3人一间,有土炕、炕席、锅台等。修建学校1所,房屋23间,保证了移民生活和子女入学。

1955年8月,安置上海单身或带子女的妇女80人,分别安置在大坝、瞿靖、李俊、叶升、邵刚、宁化、蒋顶等7个乡。

1956年,北京和上海移民陆续到达,宁朔县安排245户,1114人。分别安置在10个乡的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投资50余万元,建房708间,购置车马农具,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

1956年5月,从陕西华阴县迁入700余人,安置在大坝乡、叶升乡、蒋顶乡、仁存乡,政府帮助建房2365间,并从当地拨给土地。

1958年3月17日,从河南民权迁入600人,安置在中滩乡。从郸城迁入1000人,安置在大坝乡、小坝乡、蒋顶乡、邵刚乡、叶升乡、仁存乡、宋澄乡。建房510间。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外省区支宁掀起了高潮。在巩固原有移民的基础上,又接收安置了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兄弟省市支援宁夏的建设人员。这批移民被充实到农业、工业、科技、卫生、教育等各行各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1958年,广武地区划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库,迁移安置从1960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在旋风槽、二道梁、三塘墩就近安置1000人,大坝农场安置4000人,营门滩安置500人,市机关农场(大坝刘家滩)安置500人,迁往永宁县618人。

1959年1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动员内地青年参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宁夏和浙江两地商定5年内由浙江省动员30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当年5月4日,第一批浙江支宁人员到达宁朔,安置到国营农林场、工矿、财贸、文教、卫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和国家机关。

参加青铜峡水利工程建设的2400名浙江支边人员,经常突破劳动定额,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在1959年国庆节评比中,有7个青年队(组)被评为先进集体,1700余人得到跃进奖金,140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39人被授予“红色青年”的荣誉称号。

1959~1960年,浙江支宁青年7716人,分两批迁入宁朔县。其中嘉兴2034人,安置在小坝公社13个点;桐乡县1252人,安置在李俊公社14个点;海宁县1289人,安置在连湖农场;倡化县424人,安置在时坊、古光等3个点;建德县734人,安置在瞿靖公社的9个点。其余1983人,安置在县农牧厂(树新林场)。政府帮助建房2080间,划拨耕地90.8公顷。

1966年6月,浙江舟山地区800名支宁青年到青铜峡县插队落户,分别被安置到邵刚、蒋顶公社28个生产大队的73个青年点,与当地社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

舟山和青铜峡对支宁知青的生活都做了妥善安排。舟山方面为每个支宁知青做1套新被褥、1件灰色棉大衣,每4人配制一个木橱柜。青铜峡县还盖了4人一间砖木结构的住房和半间库房,炊具齐全。知青的口粮先由国家定量供应10个月,每人每月45斤,70%的大米、30%的白面,每月供应食油四两,发10元生活补助费,每个知青集中点划给了集体自留地。考虑到知青开始不会做饭和种自留地,各生产队还派专人为他们做饭、种地、腌制过冬蔬菜。县人民政府设知青安置办公室,有4名专职干部,由1名副县长分管。普陀县还抽调1名干部列入蒋顶公社编制,专管知青工作。

舟山知青的住地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以利于生产和管理教育。每队安置8至12人。定海、岱山两县知青安置在邵刚公社的39个生产队。普陀县知青安置在蒋顶公社的34个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这些知识青年大多返回原籍。

此后,外来移民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

1966年12月~1967年春天,青铜峡水库淹没区的渠口农场的两个生产队迁移到连湖农场,共98户,459人,另外两个生产队迁移到灵武农场,共163户,745人。

1970年2月,青铜峡水库搬迁区的渠口农场职工迁往简泉农场459户,2315人。

1990年,国家实施“三西”扶贫战略,宁夏南部被列入“三西”地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引黄灌区划出大片土地,将生存环境恶劣且人口承载量已高于国际人口承载临界标准的西海固地区的部分群众,移民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川区垦殖。经自治区批准,青铜峡市在玉泉营划出3万亩土地,移入西吉县移民1.5万人。

当代移民为青铜峡地区的农业、工业、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传播和融汇了历史文化。

第三节编史修志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再现历史、资鉴当今、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古人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

宁朔县修志始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湖广提督俞益谟(广武人)、中卫知县高嶷修成《(新修)朔方广武志》(约3万字)。清乾隆年间,宁朔县知县周克开编修了《宁朔县志》,未刊行,遗失。

1959年,宁朔县虽有修志之举,但未果,无片言只语留存,相关历史资料几乎是空白,又无旧志可稽,资料奇缺。

1982年2月,青铜峡县志编写领导小组成立。1984年2月,青铜峡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吴怀章同志被任命为志办主任,临时聘任几名退休干部做编写人员。县志编纂委员会通过了县志办拟写的县志编纂方案、篇目、征集资料通告,并以县四套班子名义行文全县。

1985年,市委以12号文件正式任命吴怀章同志为《青铜峡市志》主编。既负责修志的组织工作,又主持修志业务。《青铜峡市志》编修工作正式启动。

市志编纂委员会确定:建国前的资料由市志办征集;新中国成立后的资料靠各部门组织编写“专志”提供。召开了全市110个部门负责人会议,布置了“专志”编写任务,举办了为期五天的“专志”编写人员业务培训班。一时间,“专志”编修工作如火如荼。市志办编写人员在指导督修“专志”的同时,利用电话、信函、走访等形式,通过购置、录音、复印、摘录等方式,征集“市志”历史资料,先后编写油印《青铜峡市志资料》共10集,修志工作形成热潮,为“市志”编修创造了良好开端。自治区内县市修志同人纷至沓来,相互交流学习。

1986年10月,青铜峡被评为全区修志进展较好的四县市之一,并向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报送了典型材料。

1988年8月,市志编写人员按照编制充实到12人。市委56号文件任命吴怀章同志为市志编委会副主任,至2000年5月,连任五届。

为了更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人员四处奔波征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为“市志”编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编写人员参加各种文化、业务学习,逐步提高了工作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对撰稿时如何恰当正确地选取使用资料,掌握编纂原则和方法,产生了良好效果。

1990年,《青铜峡市志》开始撰稿。工作人员坚持对资料精选慎取,反复考证,做到有据则书,有疑则阙,有讹则辨,力求志稿真实、具体。同时,吴怀章同志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清代编修的“专志”——《(新修)朔方广武志》进行整理校注。1993年10月,《康熙朔方广武志》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3年开始,吴怀章同志利用修志的空闲及节假日,开始编纂《古峡揽胜》一书,1996年3月,《古峡揽胜》(20万字)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1996年9月,《青铜峡市志》初稿通过了自治区地方志编审委员会评审,被专家誉为良志。次年,青铜峡市志办被评为自治区修志先进单位。这期间,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先安排将“市志”下限1995年延至1998年,后来又延至1999年,并进行了补写。

1999年7月,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报请宁夏人民出版社对《青铜峡市志》进行终审,同时与宁夏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截至年底,共完成“专志”70部。2000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对《青铜峡市志》终审定稿115万字,同意出版。后因市上及志办领导的变更,《青铜峡市志》的出版、印刷工作被搁置。

2002年9月,市委办和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续修〈青铜峡市志〉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市志内容由1999年续修到2002年。

整个续修工作是在原《青铜峡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终审定稿115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加补充相关资料,下限延至2002年。市人民政府将此次续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004年6月,《青铜峡市志》在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市志办把编辑出版地情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志办编辑参与了《青铜峡市志资料》(1~10集)《青铜峡双拥纪实》《古峡双拥潮》《青铜峡市画册》《青铜峡市情》《县情大全》等地情书的撰稿、编辑和审定工作。为全市各族人民、驻青部队官兵,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为社会各界了解青铜峡、认识青铜峡、宣传青铜峡、建设青铜峡以及全市的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督修出版“专志”,丰富地方志文献宝库。督修“专志”是地方志工作的又一重要职责,市志办安排部署了全市67个部门的“专志”编修任务,并举办了“专志”编修业务培训班,建立起了专、兼职修志队伍,培养了一批专、兼职修志工作者。全市先后编辑出版了《青铜峡军事志》《青铜峡市大坝乡志》《青铜峡市水电厂志》《青铜峡市瞿靖镇志》《青铜峡市财政志》《青铜峡市卫生志》《青铜峡市人大志》《青铜峡市组织史》《青铜峡市法院志》《青铜峡市教育志》《青铜峡市民政志》《青铜峡市工商志》《青铜峡市农机志》《青铜峡市水利志》《青铜峡市水泥厂志》《青铜峡市石油站志》《宁夏水利制管厂志》《青铜峡市峡口乡志》《青铜峡造纸厂志》等专志30余部,其中,《青铜峡军事志》荣获宁夏第九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着作三等奖。

1999年8月,青铜峡市志办公室始编《青铜峡年鉴》。十年来,连续编辑出版了《青铜峡年鉴》(1998版、1999版、2000版、2001版、2002~2004版、2005版、2006版、2007版、2008版、2009版)共10部。

青铜峡地方志工作,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大局和搭建宣传信息平台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四节档案工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宁朔县政府接收旧政权党政档案121卷,档案由县委、县政府秘书兼管。1954年宁朔县始建档案室,1957年设立档案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处于混乱状态。1978年,档案馆恢复正常工作,隶属县委领导。1990年成立档案局,1997年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学会宽心

    学会宽心

    人生在世,求生、求钱、求权、求欢乐、求健康长寿……凡尘俗世,芸芸众生,有谁能无欲无愿?又有谁能逃离了烦恼?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还有一二是满意。因此,为了快乐、为了健康长寿,应学会常想一二,忘记八九。现实中,宽心一些,健康就多一点;宽心一些,幸福就多一点;宽心一些,机会就多一点。通过宽心,送走几分抱怨,就能留下一份平和。
  • 校园少年王

    校园少年王

    少年林枫和他的损友尾随美女老师来到女士公共浴室的窗口下;正欲偷窥却不料意外连连、麻烦不断----------看林枫如何解决麻烦、寻找双亲、成就王者霸业、游历众美身边。
  • 玩出来的智慧(2~3岁)

    玩出来的智慧(2~3岁)

    本书作者从2~3岁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为家长揭示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让家长轻松掌握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作者还创编了50多个朗朗上口的、极易操作的亲子儿歌互动游戏,将宝宝的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融入游戏中,使宝宝在快乐游戏的同时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本书既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又是早教从业人员的工具书。
  • 都市猎皇

    都市猎皇

    你眼中灯红酒绿,繁华令人向往的都市,却时刻存在着危机,它可能永远不会靠近你,也可能已经在你身边。你能选择的不仅仅是逃避,还可以选择猎杀....猎人与妖兽之间的斗争,他能否一挽狂澜?
  • 来自十级文明的系统

    来自十级文明的系统

    大学生陈世,在外星文明入侵前夕,穿越到了三百年后,获得来自十级文明的科技系统。陈世拍死一只外星嗜血蚊,免疫力加0.1陈世捡漏拍死一只外星黑风虎,获得力量加1慢慢的陈世发现这个末世有点不一样,地球上多了许多新型元素,从而诞生了许多元素能力者。PS:本文写的是平行地球,请勿与现实对照。
  • 智力比拼

    智力比拼

    经典智力大比拼,看看你的智商如何,没个简短的问答里都藏有大智慧,快来开启你的智慧之门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碎散

    碎散

    我有一点点小故事,搬个小凳子,来杯白开水,加点糖,徐徐道来。
  • 究级天赋

    究级天赋

    天降异能,原本的平淡人生从此改变。同居女友,傲娇警花,各种美女迎面而来,躲都躲不了。在混乱的都市之中,变形异能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石宇只会笑着说,“没有废物的异能,只有废物的使用者。”
  • 我还剩一张车票

    我还剩一张车票

    故事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高三结束后走到了一起,同时也开启了异地之旅,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