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这位丈夫选择的对错,仅就这位妻子的行为就令人敬佩不已。在丈夫作出选择的瞬间,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她没有迟疑,没有恐惧,更没有憎恨与诅咒,而是“自动松开原本紧拽着丈夫的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丈夫与儿子,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滔滔不绝的江河上,抒写了一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生命赞歌。在经历过这一幕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之后,妻子完全有千万条理由去责怪、训斥丈夫,或以一种冷战的方式就此同床异梦,形同路人。但在记者追踪报道中,这个平凡的三口之家事后竟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而且其乐融融。记者发现,他们的潜意识非常简单,简单到只要三个人能够重新聚在一起生活就是幸运,就是幸福。如此质朴的生活态度,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思想光辉和心灵的震撼。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听到过年轻的妻子这样问丈夫:“如果我和你妈一起掉进了水里,在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下,你是救她还是救我?”我还听到过热恋中的少女这样问男友:“假如有一天家中发生火灾,我和你爸都被困在屋里,你冲进来后,第一个是背我还是背他?”类似这样的提问,真的很难让人作出回答。假如你说先救父母,说不准她们即刻就会与你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或者也要与你从此隔心隔肚、貌合神离了。如果你说先救她们,她们也一定会认为这是忽悠、搪塞,因为她们知道即便你此时豪言壮语、信誓旦旦,也不过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能有多少含金量?所以,在这左右为难之际,最好不要讨好式地作回应,而可以采取机智的方式把话题引开,是理智的选择。试想,都是至亲同时陷于绝境,积极施救在所不辞,也是人之常情。但在施救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诸如被救者体能、技能、经验、胆识以及所面临的威胁程度会有不同,就是施救者本身在实施救助中还要对距离、条件、环境、风险以及成功率大小进行评估等复杂因素,都需要当机立断,才能积极作为,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取最大的成功,绝非顺手牵一只小羊或者拿一件衣物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还有隐藏在施救者心中与对方情感的厚薄、关系的亲疏以及价值取向等诸多心理,这些无法用天平衡量的要素更会增添临危抉择的难度。所以,谁想利用这样的问题来测试对方对自己忠诚的深浅程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当做玩笑或幽默可以,如果一定要纠缠不休,就不仅显得自私无知,而且愚钝迂腐了。道理很简单,换个位置,你怎么回答?
西班牙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在他的名著《堂吉诃德》中就写了这样一个事与愿违的故事:古意大利一个小城里有两个好朋友,安塞尔模与罗塔琉。安先生娶了个美貌贤惠的卡蜜拉,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就恳请罗先生测试他妻子的忠贞。罗先生禁不住朋友的苦苦哀求,终于答应假装追求他的妻子。安先生经过精心策划,给两个人制造了各种在一起的机会。卡蜜拉的美貌就是石头人也会动心,罗先生尽管严厉地约束自己,可最终还是忍不住爱上了她。终于有一天,卡蜜拉携了家里的细软与罗先生私奔了。安先生在寻找他们的路上伤心地死去,罗先生心有愧疚,上了前线,不久战死沙场,卡蜜拉最终也抑郁而终。
这个故事令人伤感。一个原本幸福且令人羡慕的家庭,就因安塞尔模自己对爱情的底气不足,私心作怪,胡乱猜疑,弄假成真,自编自导了一个家庭的破灭。这出悲情剧的根源不在别人,而在于安先生这一个体缺乏对事件逻辑关系的充分认识:一是主体优势。既然美貌贤惠的卡蜜拉肯下嫁于自己,就说明自己肯定有与其他男人不一样的优势存在,也许正是因为这么一点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才成了吸引卡蜜拉与自己结为伉俪的最大魅力与潜能所在。二是客体诱惑。人都有七情六欲,谁也难以保证自己在美好的事物面前能抑制得了心旌摇荡。假如有一种诱惑持续且强烈,又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扰与约束,时间一久,意志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产生许多联想,在幻想的不断作用下,不知不觉就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了。三是生理现象。生理学说人的情感有亢奋期与衰退期。一般情况下,夫妻之间互感新鲜就那么几年,所以有了常说的“七年之痒”之现象。情感一旦进入衰退期,任何一方都容易被外来的新的情感因素所吸附,如果此时双方又缺少相互交流、关心、体贴与信任,任其放纵,自然难免或红杏出墙或列车出轨,安先生的测试偏就掉入了这一强大的情感旋涡。四是必然后果。卡蜜拉不仅貌美,而且贤惠,应该说人品已是无可挑剔、出类拔萃的了。而罗先生也应该说是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如果安先生能珍惜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勇敢而精心地呵护这让许多男人都求之不得的幸福,而不让出“雀巢”,不仅不会造成卡蜜拉的背叛,就是罗塔琉也可以躲过这一诱惑的煎熬,跳出身败名裂的情爱陷阱。有人曾说:“实际上很多人平静地过了一生,倒不是由于他们意志多么坚强,品德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犯错误的因缘,或者说没有人肯诱惑他们。”这是对社会一种存在现象的深度剖析,很有见地。所以,当我们不属于这类“有幸人”而处处充满诱惑的时候,千万别把它当做一种因缘、一种机遇,总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明明是擦肩而过,却一相情愿起来,非占有不可,这就错了。且把它当做人生旅途中的雾里之花、水中之月,看看就行了,不会属于自己。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像安先生一样轻易地放弃了爱情,也不会像罗先生那样随性地选择了堕落。
所谓的理解,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内部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越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越深刻,把握也越准确,从而产生的个人行为与目的就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表现出比别人更为崇高的意识境地。犹太谚语曾说:“上帝要人类受苦受难的时候,就会给他们传递无穷无尽的理解力。”这话一点不假。人的一生,只有当他受尽了磨难,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深刻内含与弥足珍贵,比如落水的妇女;也只有历经苦难,才能真正懂得这世上的幸福与快乐其实很简单,比如安先生的初始婚姻。有了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思想就处到了一种比较高的境界了。当然,关于境界的话题,从古至今有不同的界定:亚圣孟子说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种;哲学大师冯有兰先生则归结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而著名学者张时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度的高低程度,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无论怎样定义与划分,境界“始终离不开人的修养、学识以及道德等所处的一种高度,反映一个人的生命品质和价值”这样一个核心。任何人,只有洞悉了不同层次的境界,才能向上攀升更高的境界,最终达到至上的境界。但不管处在哪一种层次的境界,都需要理解作基础,需要理解当阶梯,需要理解固高远。否则,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解会让人化解矛盾,消除恩怨;理解会让人换位思考,开阔胸襟;理解会让人产生明智,学会宽容。而明智与宽容,不仅是人生的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和生命的层次。所以,在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进程中,不妨让我们都从内心深处共同发出“理解万岁”的深情呼唤,因为世界需要这一时代的强音。
远方
今夜无眠,脑海间突然闪现出一则读过的故事。有三个旅行家,一长两少,他们计划穿过一座绵延千里、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森林内不仅隐蔽着毒蛇猛兽,还面临着缺水、断粮、迷途的威胁。出发前,长者对两个年轻人说:“我在前面带路,你们抬着箱子跟着。记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们都得把箱子抬到山的那边去,因为箱子里装着珍贵的文物。送到目的地,主人会给你们一生受用不尽的金银财宝。但中途千万不能开箱,否则将一无所获。”当他们进入腹地,果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迷途后,长者因体力不支,长眠在半途上。两个年轻人含泪告别了长者的遗体,记住了长者的嘱咐,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终于走出了死亡之林。他们千寻万找,就是寻访不到长者所说的主人。于是好奇地打开箱子。那一刻,他俩都惊呆了,原来让他们历尽磨难抬着的箱子里面装的竟然是几块石头。
故事看似简单,但却能给人深刻的启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人,只要有精神支柱,有希望期盼,有远方在召唤与吸引,再困难、再险恶、再危险的环境,生命都能焕发出无穷的潜能与力量,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出乎意料的人间奇迹。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撩人心旌的词语——远方。不管什么人,从生到死,心中总刻满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方。饥寒的时候,远方是温饱;离乱的时候,远方是安定;病痛的时候,远方是健康;探险的时候,远方是征服;比赛的时候,远方是奖杯……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甚至相同的人不同的际遇,都会有距离不同的远方。尽管远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无论哪个方向的远方,都是一种向往与追求。也许,与我一样都是农家出身的子女,都会有这样相同或相近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远方是故乡碧绿的原野。当松软的泥泞孵大了我们布满厚茧的脚丫,和煦的春风吹开了我们拌着泥土芬芳的汗花,炙热的骄阳烤黑了我们细嫩的肌肤,沉重的担子压挤出我们健壮骨骼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春天的播种,学会了夏季的耕耘,学会了金秋的收获,也学会了把歌声撒播在田畴冈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乡村的童年,就这样带着纯真与无瑕,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看原野绿涛翠涌,听田畴蛙声一片,数草尖露珠点点,荡胸间心潮阵阵,枕着花香鸟语,鸡鸣犬吠,让一个多彩的梦寐沉醉在乡野清鲜而美丽的画意之中。
当我们阅览青年的时候,远方是恋人甜美的微笑。沐浴着乡野浓郁的泥土气息,如萌芽破土,似修竹拔节,那颗被青春躁动、纤尘不染、清如甘泉的心终于迎着阳光、迎着春风荡开了对美追求的涟漪。当天仙般的倩影秋波暗送、笑意徐来,那朵朵的笑窝,就永恒地绽放在了心灵的处女地上,云的留影,浪的柔波,琴弦般轻揉慢抚在每一个白天与黑夜、清晨与黄昏。爱的旋律从此不再相信雨季和寒冬。只有笑——初恋的笑,如闪电,激活所有的灵感与梦呓,把爱意助燃;像鲜花,分送不尽的美丽与芳香,把世界装扮;似泉流,鼓荡一路的婉约与酣畅,把心囊注满……也许,那如花的俏容从来就不曾拥有;也许,那如歌的笑靥注定随风飘逝;也许,那如梦的港湾一直未曾停靠;也许,那如诗的故事只留自己心上……不必哭泣,也不必怨恨,既然曾经有过,就得真心守护。为青春的回首,请留下一条琼浆玉液般的溪流,一片洒满灵光的碧绿田野,一首永难忘却的爱的歌唱。
当我们步入中年的时候,远方是果园收获的呼唤。走进这样的季节,我们已渐渐把浮躁、固执、片面与功名等许多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与丑陋性都隐藏到了生命的年轮里。因此,我们少了被客观存在的事实所左右的幼稚与无知,进入了孔老夫子所界定的“不惑”的黄金时期。因为“不惑”,而有了阳光渗透的思想;因为务实,而有了洞悉事物的目光;因为阅历,而有了从容淡定的心态;因为磨难,而有了更为执著的信念。曾经的浮想联翩逐渐凝聚成了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目标,曾经的锋芒毕露也渐渐收敛成一条条刚柔相济的处事哲理,在人生的另一种高度上展现沉稳与成熟。有阳光的时候,就把曾经凄风苦雨般的记忆翻转出来晒晒,让那些发霉的日子也显现鲜亮的色块;是阴雨的时候,就把殚精竭虑的文字捧出来滋润,让美妙的音符装点人生的参天大树。不必急功近利,总会在某一个季节或晨昏吧,在地平线上,在高山之巅,传来一阵阵果实熟了的浓郁芳香。鲜花用笑脸,鸽子用哨音,告诉你我,我们用辛勤与汗水、执著与坚守的心灵果园终于丰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