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31500000001

第1章 在祖国的日子里

天资聪慧的好学女孩

居里夫人的智慧和科学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她从小就聪慧过人,坚强好学,想要了解居里夫人,就从她的家世开始吧!

玛丽的父亲斯科罗特夫斯基教授,是世代居住在华沙北方一百公里处的斯科洛第的波兰贵族,本来拥有上百亩的田地,但因动乱全都丧失了。好在玛丽的父亲毕业于列宁格勒的大学,因此得以在华沙中学担任物理、数学教师,并兼任副督学的职位。

玛丽的母亲也是贵族出身,比丈夫还好学不倦。她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玛丽就是在学校二楼的校长宿舍诞生的。

玛丽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她是老幺。玛丽出生在1867年11月7日晚上,在她即将出生那天,父亲告诉大家:“孩子们,你们都过来。今天晚上大家要乖一点,假如你们都很乖,凤鸟就会衔着一个小宝宝来送给妈妈哦!”

“哦,真的吗?”长女罗莎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问道。

原本趴在木地板上玩积木的约瑟夫和希拉,一听晚上凤鸟要带小宝宝来,都惊讶得回头看父亲。才3岁的小布洛妮亚在隔壁的木床上睡得正甜。走廊对面的房间里,母亲即将临盆,由助产士照顾。孩子们都吵着让父亲讲故事,但焦急的父亲一心注意着对面房间的动静,故事也讲得漫无头绪,惹得孩子们频频追问:“后来怎么样了?”

突然,对面房内传来了一阵响亮的婴儿哭声,大伙儿都站起来,罗莎高兴万分地喊道:“爸爸,凤鸟带小宝宝来了!”

门开了,助产士捧着一个用毛巾包着的正不断啼哭的红脸宝宝。

“是个女孩。”助产士笑着说,并把宝宝抱给大家看。

“我太太还好吗?”

“她很好,您不用担心。”

“噢,那太好了。”

父亲松了一口气,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因为你们很乖,凤鸟真的把宝宝送来了。”三个小孩都很兴奋地望着刚出生的小婴儿。小婴儿被取名为玛丽,她深受父母和兄姐的宠爱,虽然身体瘦了些,可是很健康,她就在这个亲情包围的环境中慢慢地成长着。

在孩子们的回忆中,最高兴的事就是住在乡下亲戚家。一到暑假,全家就离开酷热的华沙,到乡间和亲戚们小聚,亲戚们也很欢迎这些来自华沙的“城里人”。

远离都市尘嚣,徜徉在森林茂密、河川清澈、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这样甜美快乐的回忆,即使长大了,也难以忘记。玛丽在结婚之后也经常利用周末举家出游,到美丽的田园漫步;如果经济许可的话,有时也去山上、海滨度假,陶醉在大自然中来忘却工作的繁重以及研究的疲劳。

玛丽4岁那年夏天,父母带他们到乡间度假,当时布洛妮亚已经7岁,父亲让她开始认字;可是,布洛妮亚却喜欢玩扮老师的游戏,而且总让妹妹扮学生。布洛妮亚装模作样,神气万分地把该学的功课都教给玛丽学,才4岁的玛丽也记性颇佳,只要是布洛妮亚教过的,她一定不会忘记;不管怎样考她,她都不会答错;当然,除非布洛妮亚教错了。这样的师生游戏玩多了,布洛妮亚渐渐觉得厌烦,倒是玛丽始终乐此不疲,她常常催促布洛妮亚说:“姐姐,时间到了,我们来玩老师教学生游戏吧!”

暑假结束的时候,父母把布洛妮亚叫到跟前,想考考她在暑假中所认的字。父亲递给她一本课本,要她朗读。布洛妮亚读得结结巴巴,站在一旁的玛丽再也沉不住气了,一把夺过姐姐的课本,大声地朗读起来。

正当她得意扬扬的愈念愈起劲时,突然惊觉大家正一言不发地看着她。那种沉默让玛丽害怕,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父母亲眼中流露出的难以形容的神情,让玛丽以为自己要挨骂了,赶紧甩掉课本,哭着说:“姐姐,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

母亲紧紧抱着玛丽,说:“玛丽乖,别哭。你好棒哦,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么多字?爸爸妈妈都在夸你呢!”

这件事后,玛丽对念书的兴趣愈来愈浓厚了,但父母亲却反对她这么小就看书。这对教育家父母根据自己经年累月的经验,小孩子过于早熟,有时并非是好现象。有时候,玛丽捧着图画书向他们提问,他们都会设法引开她的注意力,并对她说:“玛丽,你看,今天的天气多好啊,到院子里玩玩吧!”

玛丽终于到了入学年龄了,这对从小就爱看书的玛丽来说,是件多么让人雀跃的事啊!她每天早上都穿着白领浆得笔挺的蓝色制服,拿着书包,连跑带跳地赶到学校去。上课时,她那专注的神情就像是在跟谁生气一样,总是瞪大双眼盯着老师,生怕漏听了老师的话。她各科学习成绩都遥遥领先,即使周围的环境嘈杂不堪,她依然专心致志,所以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第一。

玛丽的聪慧让人惊讶,即便是艰深晦涩的诗,只要听过两遍,她就能一字不漏的照背不误,有同学不相信,还拿各种诗来考她,但她都能背诵自如。所以,同学们对她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她天资聪明,只需要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把学习任务完成。剩下来的时间反倒让她感觉烦恼。

回答督学的问话

“铃——”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突然响起了一阵细小的铃声,接着有人小声说:“来了,来了。”整个教室顿时骚乱不安起来。老师和学生们的脸色都变了。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赶紧把一些简陋的印刷书藏起来,学生们也忙不迭的把波兰文课本和笔记簿收好,让五位学生匆忙地藏到学生宿舍的门板背后,然后,他们又立刻飞快地奔回教室坐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些工作在铃响后不到一分钟就完全做好了。不久,教室门打开了,一个短头发、脸庞油腻、戴着金边眼镜的高个子男人挺胸阔步地走进来了。这是华沙私立学校的督学。跟在其后的校长,脸色苍白得可怕,并流露着害怕和不安的神色,学生们看得清清楚楚。

校长担心铃响后不久督学就已进入教室,而师生们来不及把波兰书籍收好。

现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摆放着布片、线圈、缝衣针,他们都在忙着做针线活!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翻阅着俄文书,好像从刚才就一直在看着一样。

看到这幕情景,校长这才松了口气。

督学冷冷地扫视着全场,然后问老师:“这是一堂家事课吗?”问话的语气看似很平静,但整个教室的气氛很凝重。

“是的,今天有两小时的家事课。”

“可是,刚才我好像听到有人在念波兰语。”

“不,刚才学生们在缝衣服,我一面念俄国短篇小说给他们听。”

督学神情疑惑地掀开了学生的课桌,结果里面什么也没有。校长和老师面面相觑,彼此流露出心照不宣的神情。督学如果看到他进来之前教室里有过的那一幕景象,不气疯了才怪!

当时,整个华沙的人非但不能读波兰文,也不能读波兰历史。督学也曾耳闻学校背地里教波兰历史的事,只是没有抓住实据而已。今天,他来视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校为了应付督学的突然袭击,就在校门的门房装置了暗铃,只要轻轻一按,细微的铃声就可以传遍各个教室。

督学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神色很不高兴,他对老师说:“你来叫个学生,我要问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教室里最紧张的就是玛丽了。她坐在第三排,此时的她把脸扭向窗外,心里不停地祈祷着:“神啊,不要让老师叫到我!”

玛丽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她的俄文成绩名列第一,甚至比老师还好;每当俄国督学前来视察,她都逃不过回答问话这一关。玛丽的祈祷,神似乎没听见,因为老师还是叫了她的名字。

“玛丽·斯科罗特夫斯基,你起来回答。”

她只好浑身虚脱般地站了起来,低着头,试着不去看督学的脸色。

“自凯瑟琳二世以来,统治神圣俄国的皇帝是谁?”

“凯瑟琳二世、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字正腔圆的俄语,从玛丽的口中滔滔而出。

回答让督学很满意,但是他心中不免暗想:“如果她是波兰人,俄语说得实在太棒了,也许她是在列宁格勒生长的呢!”他问玛丽:“你是在俄国出生的吗?”

“不,我是在华沙出生的。”玛丽坚决地回答。

他又用怀疑的口吻继续询问:“俄国皇帝全家的尊称,你知道吗?”

“皇后陛下、亚历山大陛下、大公殿下。”

“尊称皇帝什么?”

“陛下。”

“对本督学称什么?”

“阁下。”

一连串紧迫逼人的询问毫不放松,玛丽仍然对答如流,但下一个问题却使玛丽愣住了。

“统治波兰的是谁?”教室里一片沉寂,玛丽闭口不答,因为她实在不愿说出那个名字。督学以不愉快的口气问:“到底是谁在统治波兰?”校长和老师脸色发青,同学们也都神情紧张地望着玛丽,督学的语气,显然已含有愠意。玛丽面色苍白,好像在做无言的抗议。

督学怒视着校长:“你难道没有告诉过学生,俄国最神圣的人是谁吗?”校长噤若寒蝉,半晌都说不出话来。这时,玛丽只好心不甘情不地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陛下。”问话到此结束了。督学以蛮横无理的态度让校长开门,然后神气地又进入了另一间教室,继续做“督学视察”的工作。

失去亲人的悲痛

从玛丽记事起,一直很疑惑的事就是妈妈从来没有亲过她的脸。不光玛丽,她的哥哥姐姐们也有这种感觉。

其实早在玛丽没出世时,她的母亲就罹患了肺病,为了避免传染,她的母亲只能把疼爱放在心里。不能亲吻自己的孩子,她心里比儿女们更痛苦,她给自己另外准备了一份餐具,可孩子们还小,根本体会不到她的苦心。

玛丽两岁的时候,父亲因为担任副督学,全家一起迁入了公家宿舍,母亲也辞掉了女子学校校长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料理杂务。母亲气质高雅,她每天起床总是先穿戴整齐,再开始为五个孩子忙得团团转,谁也看不出她的病情在逐渐恶化,身体日益衰弱。操劳一天,每到晚上她就会不断地发出无力的咳嗽声。父亲很了解她的身体,所以每次全家聚集晚祷时,他都会向神祈祷:“神啊!求你赐给她健康吧!”

玛丽的父亲虽然身兼副督学及中学教师二职,但还是常常为了五个孩子的学费而到处奔走筹措,所以玛丽的母亲只好学做鞋子。她弯着腰做针线活儿,身体很难支持。

“玛丽,你看,妈妈做的鞋子多漂亮,这是妈做给你穿的!”这一幕是玛丽永远不能忘记的。那时的她,还常常跨坐在父亲的膝盖上,看着母亲缝鞋子呢!后来玛丽回忆起来,那段母亲为他们缝制鞋子的时光,还真是一段幸福的岁月。

后来,母亲的病情更加恶化。医生劝她离开华沙到乡间疗养。几经磋商,母亲终于决定由长女罗莎陪她到法国尼斯养病。临走的时候,母亲搂着玛丽说:“玛丽,要乖哦,妈妈去养病,等身体好些就回来,你要听话哦!”

玛丽点点头,她以为母亲很快就会回来。但母亲一年后才回来,而且回来时,玛丽看到原本高贵美丽的母亲,竟变得如此消瘦、憔悴。玛丽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她的母亲!

从此,玛丽一家的不幸就开始了。

1873年,玛丽6岁那年的秋天,全家刚在乡间度完暑假返回公家宿舍,准备为新学期的到来忙碌,赫然发现父亲桌上有一纸公文。父亲看过之后,神情骤变。原来,当局决定收回他们一家居住的公家宿舍,革除父亲副督学一职,薪水也要减少。为什么?父亲心里明白,因为他曾经当着俄国校长的面袒护波兰学生,所以,即便提出抗议,也没用。从此,玛丽一家人都得亲身去体验那种无国无家的惨境了。

当局催他们尽快搬家,仓促之下,他们只好先搬到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一两个月后,再搬到距离中学不远的一幢小公寓内。但是,安身之后又将如何呢?薪水减少得不够一家人的生活,只得动用微薄的存款,转眼间积蓄也没了。玛丽的父亲只好担任了两三个学生的家教,后来甚至增至十来个学生,还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为了照顾这十来个学生,就得牺牲全家人共享天伦的机会,不但要抚育五个孩子,还要筹措妻子的医药费,父亲心里又累又痛苦。尽管生活如此困难,但命运之神仍没放过这家人。

1876年1月,罗莎和布洛妮亚被同住的学生感染上了伤寒。环境经过消毒,病童也被隔离,一两个星期过去了,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玛丽幼小的心灵中,感到一股恐惧。她向神祈祷:“神啊,求你赶快治好罗莎和布洛妮亚的病吧,求你了!”但祷告并没有灵验。某个星期三的早上,父亲神情哀伤地把约瑟夫、希拉和玛丽叫来,对他们说:“你们都到罗莎房里去吧,小声点,不要吵了她。”于是,他们三人跟随着父亲,走进罗莎的房间。布洛妮亚已被抱到隔壁,床上只躺着罗莎一个人。

酷似母亲的罗莎,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紧抿着的嘴仿佛含着笑意;她穿着纯白的衣裳,双手交握在胸前,闭着双眼似乎在沉睡。

“啊,罗莎姐姐死了?”妈妈不在家时,罗莎最疼玛丽,给她讲有趣的故事,轻声唱赞美歌,她就这样死了吗?这让玛丽不敢相信。

16岁的姐姐被放入棺木那一刹那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了玛丽的心上。那时的玛丽才8岁,但她体会到了生离死别的悲哀。“神没有听到我的祷告吗?”玛丽把白色的康乃馨和洋娃娃放进姐姐棺木中后,嘤嘤地哭起来。

玛丽记得罗莎出殡那天,华沙的天空一片阴雾,浓云笼罩着大地,寒风刺骨。玛丽穿着黑色披肩,父亲牵着她,跟在灵车后面。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与姐姐同行了。

母亲的病情也很重,无法参加女儿的丧礼。玛丽走在送殡的行列中回首一望,看见身穿黑衣的母亲正倚靠在窗前抹眼泪。此后两年间,母亲的病毫无起色。已经上学的玛丽每学期成绩都得优等奖,母亲总是高兴地说:“玛丽,你真棒。”

每天早上,玛丽都要和女管家及希拉、布洛妮亚去教堂。这座教堂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大堂是以红色石头造成的,呈楼梯形,塔是四角形;教堂的影子映在河中,也映在华沙居民的脑海里。

女管家带着他们进入这座哥德式教堂,打开那扇厚厚的门,里头幽暗一片,高高的彩色玻璃窗上,绘有圣女像。教堂的正面是高起的布道台,桌子上点有蜡烛,在烛影摇曳中,隐约能够看见布道台后面那金黄色的十字架。这座教堂坐落在米亚斯特广场,跟繁华的街景比起来,它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没到这座教堂,玛丽觉得神似乎就在她面前。此时,女管家、希拉、布洛妮亚、玛丽一起跪在布道台前的黑色地毯上,低头轻声向神祈祷:“神啊,请保佑我的母亲,让她的病快快痊愈吧!”

漫长的寒冬过去,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后来,梅花凋谢了,苹果花含苞待放,随着轻风,5月来临了,五六月份是波兰气候最宜人的季节,苍穹一碧如洗,阳光洒满了大地。家家户户都门窗大开,任清风和阳光飘满屋子;还有一些悠闲的人在屋外晒太阳。公园里花朵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小鸟也高兴地唱起歌。

但对玛丽一家来说,今年的冬季特别长。

历经严冬,玛丽母亲的身体越发衰弱,只能靠着暖炉,无力地坐在安乐椅里,什么活儿都做不了;食欲骤减、脸色极坏,总是不停地痛苦咳嗽着。医生也只是提醒家人要多留神,没有一句让他们安心的话。

身体羸弱的母亲,有一阵子突然精神大振,这或许是回光返照吧?玛丽的母亲知道自己就快要离开她所挚爱的子女了。外面的天气很好,但是玛丽家的门窗却紧闭着,好像有一股比严寒更沉重的空气笼罩着他们。

1878年5月9日早上,距罗莎过世后两年。医生为母亲诊治后,说道:“祈求神的祝福吧!”然后起身,把位子让给了牧师。

父亲、哥哥、姐姐和玛丽,全都围在母亲床前。在这最后时刻,母亲看起来有一股凄恻的美。她伸出骨瘦如柴的手,与家人一一握别,当她最后握住玛丽的手时,她哭了,泪水悄悄地落在了枕头上。

“玛——丽——”母亲似乎用尽全力才喊出来。

玛丽不禁泪如泉涌。她想喊“妈妈”,但是声音却哽在喉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后,母亲又环视家人,轻轻地说:“我爱你们……别了……”说罢,就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全家人都哭了。哀伤的哭声,回荡在房中,玛丽紧握着母亲的手不放。“啊!罗莎姐姐走了,现在连妈妈也走了,神为什么不理会我的祷告?还是把她们从我身边夺走,我不再信神了!”10岁的玛丽,由于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禁萌生了对神的反抗之心。

忧伤的金牌得主

为了能早日走出妻女死别的哀伤,玛丽一家又搬了一次家。

他们搬到了一幢法国式的宅邸,环境幽雅,玛丽的同窗好友卡嘉也住在附近。卡嘉的母亲对失去母爱的玛丽很同情,经常为她们准备巧克力点心,等她放学回来时和卡嘉一道吃。

每天早上,玛丽一定会来接卡嘉上学。卡嘉的母亲一见玛丽就说:“早啊,玛丽。卡嘉正在穿鞋呢,你稍等一下吧,我帮你整理整理头发。”

小小年纪的玛丽就失去了母爱,虽然有姐姐布洛妮亚每天帮她梳理,但是毕竟也还是个小孩,怎么整理得好呢?

卡嘉的母亲一边帮玛丽整理头发,一边这样想着,眼睛里不禁闪烁着泪光。

1883年6月11日,玛丽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克拉克区公立女子高级中学毕业了。

在这闷热异常的天气里,毕业生们都按照传统,穿着黑色礼服,胸前戴一朵蔷薇;在乐队的演奏下,校歌扬起,毕业典礼开始了。毕业生们一边唱着校歌,一边回忆在校期间那些让人喜悦或伤心的往事。

校歌唱毕,开始报告受奖者名单。玛丽是第一个从校长手中接过奖品、金牌和一本俄文书籍的学生。然后,校长对毕业生致贺词,最后由玛丽代表毕业生致谢词。

典礼结束了,同学们都走出礼堂,三五成群地在校园中散步。

“玛丽,以后要常联络啊!”

“好的,你也一样哦!”

“有空来找我啊!”

大伙儿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校门口,于是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玛丽心里想到得了最优等金牌,爸爸一定会很高兴,只可惜妈妈不在了,要不然……一想到母亲,玛丽的心情就暗淡下来了;可是想到早上出门时布洛妮亚说的话,脸上不禁又漾起了笑意。

“玛丽,你一定能得到金牌奖。我已经偷偷做了一个金牌型的饼,喏,给你吃。”

然而,眼看着成绩不如她的同学马上要到国外去留学,玛丽的情绪又骤然陷入低潮。

“我好想去巴黎读书啊,可是连已经毕业的布洛妮亚都不能去,我怎么能去呢?让约瑟夫哥哥读医科,爸爸的负担已经够重了……”

想着、想着,突然后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卡嘉。

“玛丽,你怎么不等我,自己先走了?”

“对不起,卡嘉,我实在是太难过了。”

“怎么啦?得了金牌还难过呀,怎么回事?”

“卡嘉,我是想到了留学的事。班上的同学有的要去巴黎,有的要去斯德哥尔摩,而我……”

“噢,我明白了……”

卡嘉和玛丽并肩走着,谁也不说话,卡嘉好像自言自语地说:“像海拉、安、希蒙她们都不在前十名,因为家境富裕就能去留学,也难怪玛丽会烦恼,她一向爱学习好强,又得了金牌,不知该想些什么办法……”

“卡嘉,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我姐姐也很想去。”

“噢!”

两个人又沉默了。走到十字路口时,玛丽握紧卡嘉的手说:“卡嘉,我明天到你家去玩好吗?”

“好啊,一定来,我等你。”

说罢,两人就分手了。玛丽想着到巴黎求学的事,郁闷地走回了家。

度过令人伤感的少女时代的玛丽,深深觉得追寻知识的可贵,这就是她后来为什么会在斯邱基村奉献心力给那群孩子的原因。

艰难的求学路

1886年1月1日,这是刚满16岁的玛丽第一次单独出远门,而且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去,父亲送她到站台,当火车缓缓开动的时候,玛丽把身子探出窗外,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

“爸爸,多保重啊!”

“你也是一样,玛丽。”

父亲跟着火车跑了两三步,才依依不舍地放开了手。

等再也看不见父亲在站台上挥手的影子时,玛丽才关上车窗,坐下来,她一直强忍着的泪水终于滚滚落下。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条白手绢,悄悄地擦掉泪水,因怕别人看见自己哭红的双眼,把脸侧向了窗外。

往后飞驰的街景、屋顶和教堂尖塔上都覆盖着厚重的雪,大地静悄悄的,好像沉睡了一般。

“我要和可爱的故乡华沙暂时分别了。”玛丽心中暗暗想着,涌起一股离情别绪。

车厢里挤满了新春休假的人潮,洋溢着喧哗热闹的气氛,但孤寂的玛丽,心情却像窗外的积雪一样沉重。

在她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刚才站台上和父亲分离的那一幕:同住在诺巴里普基街公寓的哥哥约瑟夫、姐姐希拉的影子,也像泡沫般的在她脑海中涌起、消散……最后,她又怀念起了在巴黎留学的长着一头金色秀发的姐姐布洛妮亚。

“布洛妮亚,此刻的你在巴黎在做些什么呢?一定身无分文,生活艰苦吧?为了你,我应该坚强起来。”

一想到布洛妮亚,玛丽就竭力勉励自己,不能太软弱。

在兄弟姐妹中,她俩最要好,她们都爱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在同一所公立高等女子学校毕业。她们都渴望能继续深造,但当时的华沙没有女子大学,想求学的人都必须到俄国、瑞典或法国去,当然,经济困难的家庭是负担不起异国的学费和生活费的。

布洛妮亚和玛丽的同学中,已经有许多人去留学了。在外国的大学中,法国首都巴黎的学府是最令人向往的。要到那里读书,花费也不少。

她们的父亲斯科罗特夫斯基是中学物理教师,经济并不宽裕,筹措长子约瑟夫医学院的学费已经很费力了,实在没能力再负担她们姐妹的留学费用了。但是,这对一向好胜的姐妹并不气馁。

“姐姐,我们先找个工作吧!”

“好!等赚够了钱,就能继续学习了。”

她们一心一意自食其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巴黎留学。

两三天后,华沙报纸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则求职小广告:

高中毕业女生愿任数学、法文家教,学费低廉。

玛丽很幸运地找到了工作,但是钟点费只有半卢布,她不得不多兼几个家教。

接下来,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寒风凛冽,她都必须一家一家地准时去上课,整个华沙她几乎都跑遍了,奔波得筋疲力尽。

对于高中毕业,年仅16岁的玛丽来说,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坚强的她,却无半句怨言。

这段期间,让玛丽最头疼的不是华沙的广阔,也不是气候的恶劣,而是学生的调皮捣蛋、不用功。玛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始终保持第一,她对这些顽劣不爱学习的孩子实在感到无奈。

而且这些孩子和他们有钱有势的父母一样,视老师如奴仆,一点都不尊重她。

家长的态度也很恶劣,每当玛丽偶尔迟到几分钟,他们就冷言冷语:“我还以为你今天不来了呢!”或是说:“你一直不来,孩子们等太久了,都出去玩了。我们是付钱请你来教课的,希望你以后准时来。”

有时候,玛丽准时到了,学生却不在。家长就说:“要求小孩遵守时间太难为他们了。你再等一下吧。”

没办法,玛丽只好守在房间里等候,房间里没有暖气,冷都没什么,主要这样会耽误下一个学生的上课时间,这让玛丽感觉心焦。更让玛丽苦恼的是,这些家长总是不能如期付薪,使玛丽经常捉襟见肘,真是欲哭无泪。

家教实在是一件消耗体力,需要耐力的工作。但玛丽从小在不幸的际遇中不断接受磨炼,在涵养甚高的父亲管教之下,玛丽已经够坚强的了,这种事是难不倒她的。

艰苦的日子仍然像箭一般飞驰着,但玛丽和布洛妮亚攒钱升学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布洛妮亚已经20岁了,再这样下去,她会失去到巴黎留学的机会的。玛丽为了姐姐的前途,经过再三考虑,一天晚上,她终于找布洛妮亚长谈了。

“姐姐,我想和你商量件事。”

“什么事呀?玛丽。”

“是你留学的事。我们拼命工作,却没赚到几个钱,再这样下去,等年纪超过了,是会失去留学机会的,你必须赶紧到巴黎去读书。你估计一下,以目前所有的钱,大概能维持多久?”

“以我的存款来说,扣除华沙到巴黎的旅费之外,大约还能维持一年。”

“你想读医学院,对吗?读医学院要五年,那只要再筹措四年的学费就可以了。”

布洛妮亚以迷惑不安的眼神凝望着玛丽。

“你赶快到巴黎参加秋季入学考试。下一年的学费,我一定会寄给你。”

“……你胡说些什么呀?玛丽!”布洛妮亚简直被搅糊涂了。

“姐姐,我并没有胡说呀!我想过,如果咱们俩都去留学,就不要各自努力,应该彼此轮流帮助。你先读书,我为你筹措学费,五年后,你毕业后,当了医生,再来帮助我,怎么样?这个办法不错吧?你现在就去,还赶得及开学呢!”

说着说着,不知何时,姐妹俩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神情激动万分。

“谢谢你,玛丽。”

对于妹妹这番恳挚的设想,布洛妮亚非常感动,她抱住了玛丽,泪水夺眶而出。

“玛丽,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想想看,你赚的钱贴补家用都不够,如果再都寄给我,家里怎么办呢?”

“姐姐,这事你不用担心,我早就和爸爸商量过了……我有一个攒钱的机会,也许刚开始,爸爸会累点,但他已经答应了。”

“寄钱给我,还能存钱?你不是说梦话吧?”

“不,这是事实,不是做梦。我不是要像以前那样到处兼职家教,现在我是要住在别人家里,这样不仅不愁住宿问题,还能省下许多开支,一年能领到四百卢布。我前些日子到职业介绍所去了,运气很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工作。姐姐,你看。”玛丽从一本书中抽出一张纸,递给布洛妮亚。这是职业介绍所的通知单。

根据资料,大体内容如下:

1.布朗律师预征求住宿的家庭教师,条件吻合的,请自己前去拜候。

2.年薪四百卢布。

3.职种:住宿家庭教师。

玛丽接着说:“收到通知单,我就立刻去拜访了布朗夫人,我觉得……”

“觉得怎样?”

“……我觉得很失望。她跟小说里描绘的暴发户一样,蛮横无理。我觉得那个环境并不适合我,但又想了一下,其实我以前所到过的人家也是这样的态度,对他们的不讲理,我也早就习以为常了,应当还能忍受。不过那时候就不能再和爸爸、姐姐们住在一起了,会比较寂寞些,但这样就能为你筹措学费,姐姐,你还是早点到巴黎去吧!”

布洛妮亚情不自禁地握住玛丽的手,说:“玛丽,我可爱的妹妹,为了我,你竟愿意这样牺牲你自己。”

布洛妮亚深受感动,眼角闪烁的晶莹泪光抑制不住地滴落在了玛丽金色的秀发上。

“玛丽,谢谢你,把那份工作让给我做吧!你先去巴黎读书好吗?在咱们兄弟姐妹中,你最聪明,成绩也最优秀,你去,这样爸爸和已经过世的妈妈都会感到高兴的。”

玛丽抬起头,凝视着布洛妮亚:“你说什么呀?姐姐,我现在才16岁,你已经20岁了。你先去,等你毕业了,当了医生,到时你再供我读书好了。何况,我已经答应布朗夫人后天就去上班呢!”

布洛妮亚看玛丽心意已决,便听了她的话,整治行装,前往向往已久的巴黎。这对感情深挚的姐妹分开了。布洛妮亚到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就读,玛丽去布朗律师家任教。但是,玛丽在布朗家的生活是很痛苦的,这从她的日记中就能看出来:

我过的日子就像囚犯一样。即使对一个有血海深仇的敌人,也不至于让她住在连地狱都不如的地方,布朗夫人待我实在太苛刻了。

布朗家完全一副暴发户作风,在物质享受上挥金如土却对油灯等日用品斤斤计较;家里有五个像奴隶般的仆人,却标榜自己是个人道主义者。他们的修养也没什么水平,还经常说人是非、道人长短。我住进这个家庭后,才了解了人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可悲,这是我来此的唯一收获。

这对年轻、纯洁,还不知人间黑暗面的玛丽来说,这个家庭让她感觉一切希望全都幻灭了。更糟糕的是,薪水也没能如约给付。虽然是免费提供食宿,但有些日常用品却要自掏腰包,往往一个月下来薪水已经所剩无几了。

这样下去,布洛妮亚的学费该怎么办?贴补家用的钱从哪里来?玛丽为了这些问题经常晚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幸运的是,玛丽的一个朋友告诉她,在距华沙北方一百公里处,有一个叫做斯邱基的小村,在那里有位公爵的土地管理人,想请个家庭教师,年薪五百卢布。

玛丽跃跃欲试,但想到那个地方很遥远,以后和家人见面会更难,那生活会更加寂寞。不过话再说回来,住在斯邱基那种穷乡僻壤也有好处,就是能省下不少钱,还能远离城市的喧嚣。生活在森林、田园环绕的大自然中,不仅心情开朗,还能趁机多读一些书,何况年薪也多了一百卢布,就能给布洛妮亚多寄些钱,而且也能离开布朗家,所以玛丽决定和她居住了16年的故乡华沙暂时分别。

这是她有生以来首次远离家门,今后如果想看看家人、享享天伦之乐,都难如登天了。因为从华沙到斯邱基,总共要搭乘三小时的火车,再转坐四小时的雪橇。

坐在车厢内的玛丽孤寂之情,油然而生。她不断地想:“如果新的主人和布朗先生一样怎么办?父亲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啊!我应该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工作才对。”

想着、想着,玛丽把脸颊紧贴在夜车冰冷的玻璃窗上,眼泪不断涌出,玻璃窗都模糊了……。

辛苦的打工生活

不久,夜车抵达了寒冷的乡间火车站。

玛丽和几个乘客走出车站,坐上雪橇、穿过森林、越过草原,行经人烟寂寥的小径。周围一片漆黑。四小时的路程仿佛走了十小时,玛丽不禁有点害怕。最后终于抵达了斯邱基村的兹希洛夫家。这时又冷又饿,疲惫不堪的玛丽,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她被带进了屋里,房子比她想象的好一些。主人个子高高的,夫人气色似乎欠佳,旁边绕着几个孩子,他们正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玛丽。

夫人端出一杯热茶,亲切地与她寒暄,这让玛丽禁不住热泪盈眶。

到斯邱基村的第一天夜里,就这样过去了。那天晚上,当她被带进二楼的客房时,已经累得来不及更衣便沉沉睡去,第二天早晨醒来,精神总算好多了。

玛丽披上衣服,打开窗帘往南面的窗外望去,不禁惊呼一声,愣在一旁。窗外的景色真是太出乎玛丽预料之外了。

从窗户往外眺望,正前方有一座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正冒着浓浊的黑烟,污染了周遭的一切。悠闲雅致的田园风光呢?牛羊吃草嬉逐的牧场呢?森林远处依稀可见的教堂尖塔呢?玛丽的憧憬,霎时间化为泡影,这里和华沙的工厂街简直一模一样,玛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布洛克县的斯邱基村,没有森林、也没有牧场,只有一片望之无垠的甜菜园。这是一个制糖的小村庄,每到秋天,农民们就开始忙着收割甜菜,然后用牛车运到糖厂加工。糖厂的墙是用红砖砌成的,与乡间的景色毫不相称;原本清澈见底的淙淙流水,也显得污浊不堪。

兹希洛夫家有两百亩甜菜园,也是该厂的大股东。昨天在黑暗中乍看他家,感觉还不错,今早一看,原来这只是一座临时搭建的双层陋屋,有点像古老陈旧的别墅,不过与散列在周遭的农家相比,已相当不错了。他称得上是斯邱基村的富有人家,房屋周围还有绿色的草坪和花园呢!

“昨夜睡得好吗?”吃饭时,兹希洛夫夫人和蔼地问道。

她一共有7个儿女。3个男孩在华沙求学,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被女管家抱在怀里,3岁的男孩史达斯正是调皮的时候,10岁的安吉是个乖巧的小男生,另外一个女孩波兰卡和玛丽同岁。

他们不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但跟布朗律师家相比好多了。主人体贴而讨人喜欢,夫人心地善良而亲切,玛丽那颗悬宕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

玛丽每天总共要上7个小时的课——安吉4小时、波兰卡3小时。她除教课外,还自修3个小时。

安吉是个健忘的孩子,有点让玛丽头疼,不过他比较乖巧,和玛丽也很投缘。

波兰卡天资不错,虽然和玛丽同岁,但很尊敬玛丽。下课后,她经常会带玛丽去村里散步,彼此就像同窗挚友般,这让玛丽寂寞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史达斯活泼可爱,女管家说“神无所不在”时,他会睁大眼睛,神情紧张地问:“神会不会抓我、咬我呢?”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实在让人忍不住发笑。

玛丽虽然逐渐习惯了这个家庭,但还是不尽如意。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父亲的话:“……玛丽啊,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你要能适应任何环境,不断的忍耐、学习,才能发现真理。”终于,玛丽忘却了不满,决定在这里待下去。

感觉寂寞的时候,她就提笔给父亲、兄妹、同学、亲戚写信。他们的回信,对孤寂的玛丽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

在这些亲戚朋友中,玛丽和堂兄弟安里艾特最为投机,她对他几乎没有隐瞒。她曾经给安里艾特写过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安里艾特:

我对这份工作已经适应了。可是,每天上完7个小时的课后,已疲惫万分,连自己的事都无法做好,实在很遗憾。兹希洛夫家经常有客人投宿,破坏了规律的生活,这一点令我深感懊恼。

每次一有客人来,小安吉就借机偷懒、赖床,都得我去打他的小屁股才肯起来。我,好像是个兼女管家、母亲、老师职责于一身的人呢!

村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饮酒作乐、跳舞狂欢,所以女孩们的舞艺都很精湛,但相对的失去了乡下女孩淳朴、可爱的一面;村里的人似乎从来不读书,也不懂得思考和议论。

兹希洛夫颇为守旧,但在村中,他称得上是个比较有涵养的人,我对他颇具好感。

不管如何忙碌,星期日我一定会上教堂,绝不以头疼、感冒等做借口和神疏远。平常我和村里的人不太谈话,和他们谈子女教育的问题,会被视为好出锋头。村里的人都缺乏知识教育,我常向工厂里的技师借阅杂志,但还是觉得无法满足。我目前最迫切的希望是:能够和朋友交换知识,不管一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都好。不多谈。

玛丽

这时,玛丽的物质生活已经安定,但是求知的狂热无法得到满足,她仍感觉很孤单。

玛丽的生活好像平静的溪流,有一天终于发生了一件事,在玛丽平凡无奇的生活里掀起了一阵狂浪。

一天,玛丽在村里漫步时突然发现一群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孩子在四处游荡。他们都是学龄儿童,却没一个上过学。玛丽忍不住上前问他们:“小朋友,你们整天都这样玩,不去学校念书呀?”

“学校?我们都没上过学。”

“那么,你们是在家里读书喽?”

“读书?读什么书?”

“你们会不会写字?”

“写字?不会写字有什么关系?”

他们毫不在乎地回答玛丽的问题。

玛丽觉得很难过,一回到家,就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波兰卡。

波兰卡说,这里的农家子弟从不上小学,也不请家庭教师,好多成人都不会写字。村里的人不识字,自然不会去阅读报纸杂志,对祖国波兰的命运也一无所知。他们就知道像牛马一样辛勤工作,工作之余便聚在一起酗酒滋事。

这番话让玛丽更惊讶、伤心,她不禁对祖国波兰的命运焦虑起来。

波兰的处境,村里的人竟然一点都不知道,难道他们不是我的同胞吗?像这样下去,波兰怎么可能挣脱苏俄、德国、奥地利的魔掌而独立呢?

先知先觉的波兰英雄们,为了砍断系住波兰的锁链而参加独立运动,其结果不是被送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就是把正义的血喷洒在断头台上。但是,大部分的同胞,竟然不明了这个真相。玛丽不禁为祖国波兰悲惨的命运而落泪。

欧洲国家当中,最不幸的就是波兰。1772年,苏俄、奥国、普鲁士首度连手瓜分波兰;1793年波兰遭遇第二次的瓜分;到了1795年又是第三次被瓜分。波兰这个国家终于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波兰人民也交上了没有祖国的悲哀命运。

尤其是华沙,这个受制于苏俄的波兰首府,由一个残酷不仁的总督治理,人民的遭遇用笔墨难以形容。学校里禁止教授波兰语,老师不准用波兰语授课,违反禁令的人,就被送到遥远而寒冷的西伯利亚,有生之年都无法再回到祖国来。另外,就连波兰的书籍也全数被焚毁,波兰的报纸也禁止刊行。

玛丽的双亲原本都是贵族,因为遭受迫害、财产充公,玛丽不得不为了筹措学费而去当家庭教师。

虽然国运如此,但爱国人士仍然热血沸腾,内心深刻地烙印着“祖国独立”的坚定信念。想要重建祖国,人们必须坚强忍耐、努力充实自己。像斯邱基村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能不让玛丽痛心吗?

思索数日后,玛丽终于向波兰卡吐露了心中的计划。波兰卡一听,惊骇不已,直愣愣地望着玛丽。玛丽是希望波兰卡帮助她,两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充当这群顽童的老师,教他们拼读波兰字母,只要他们识字,就会阅读书报而关心国事了。虽然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它的影响力必定会逐渐扩大;这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教波兰语是犯法的,万一走漏风声,可如何是好?也难怪波兰卡惊恐了。

“波兰卡,为了以防万一,我们也教俄文。”

“好啊,这是个好主意。不过,不必教太多俄文,只是拿它做幌子就好。”

波兰卡表示同意。当天晚上,她们把这项计划告诉了兹希洛夫夫妇,他们甚感惊讶,但还是同意了。

第二天她们立刻着手准备。她们分别到工厂、甜菜园说服工人和农民,好不容易招收了十来个学生。她们把二楼的一个房间腾出来做教室,里面摆了一列长板凳和长桌子。此外,玛丽还自掏腰包,为他们买了笔记本、铅笔,因为如果要家长掏钱,他们就不来了。

上课第一天,玛丽就感觉到这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上课时间一到,孩子们就从房子后面的梯子喧嚷而上,一多半孩子都光着脚,身上满是泥巴,到教室后,你推我打,乱成一团;黏着污垢、泥土的衣服,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怪味。有的孩子坐在椅子上晃来荡去,有的说说笑笑,有的敲打邻座同学的头,还有的拖着两条长长的鼻涕。他们似乎自从呱呱坠地之后,父母就任其自然地成长,根本没有进行过管教。看到这一幕,自小接受父母良好教养的玛丽实在感慨万千。

这些小孩,能否教得好?玛丽也很迷惑。他们不懂礼貌、不遵守课堂秩序、记性不好。对于从来没见过的字,也不懂得怎么去记、去了解其意义。

“他们就是咱们的波兰子弟吗?”玛丽的惨黯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但是,玛丽并没有气馁,她依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印象,波兰卡也在热心地协助她。

玛丽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些脏兮兮的小孩,变得能写、能读,还会拼自己的名字。孩子们本身很兴奋,对玛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玛丽是全村里最伟大的人,她无所不知,不但亲切地教他们认字,还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看着孩子们学业日渐进步,玛丽和波兰卡不禁四目相视,露出喜悦的微笑。

她们不仅教孩子们认字,还学算术,教室成了他们的乐园。这件事,不久就传遍了整个村落。有些家长还跑来看孩子们上课的情形,然后满心感动地回去。

后来,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加,狭窄的教室不够使用,只好分成两班制。这样玛丽不管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负担都增加了。

玛丽又写信给安里艾特。

亲爱的安里艾特:

暑假我还是留在斯邱基村,因为我一分钱也舍不得花。现在我除了教安吉和波兰卡功课外,兹希洛夫家那个在华沙念书的朱立克也回来了,我还要督促他读书。另外,我还义务教了18个村里的小孩读书认字,每天两小时,星期三、星期六还一直教到傍晚,真的很辛苦。不过最近他们都很用功,成绩也进步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房中,身心俱疲,但这时才是我最重要的读书时间啊!

每天,我都忙得不可开交,全部精神都耗费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一想到从前的同学们此刻正在巴黎、柏林、斯德哥尔摩的大学里攻读物理、数学、社会学时,我的心情实在难以开朗!再谈吧。

玛丽

返回华沙

在斯邱基村单调而辛苦的工作中,玛丽还经常抽空给卡嘉写信。

亲爱的卡嘉:

知道你订婚的消息,真为你高兴。

好久不见了,一切都好吧?当我深感孤寂时,常常想起你,也很想见见你。

斯邱基村的生活,以“忧郁”一词就可概括了。最近,每天不是刮强风,就是下骤雨,有时还风雨交加、河水暴涨,使马路变得泥泞不堪,想必那冰冷的寒冬马上就要来临了。

卡嘉,还记得吗?我们已经毕业五年了,我还在这里困着。我的留学梦,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布洛妮亚在巴黎医学院攻读,还要两年才能毕业;而我,常年寄人篱下,尝尽了痛苦和辛酸,但我也比以前更坚强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绝不屈服——这已经成了我的处世原则。

我每天清晨八点至晚上九点都在忙碌,为了读书,我只好六点钟起床念自己的书,碰上严冬时节,脚趾都快冻裂了,这其中的艰苦,有谁知道?

目前,我工作上最大的困扰就是不知该如何应付安吉这个孩子。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教他做功课,就像在沙地上盖楼阁似的,刚学会一样东西,又忘了另一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却毫无进步。有时,我感觉自己这么努力地教他,真是傻瓜,好在村里的孩子都很用功,他们有所进步,也让我觉得很安慰。

卡嘉,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等明年5月,安吉就小学毕业了。我和兹希洛夫订的三年契约也到期了,那时,我们就能在华沙见面了。

最后,请代我向伯母问好。想起那段经常吃她做的巧克力点心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一般。

卡嘉,有这么慈祥的妈妈,你真幸福啊!

玛丽

那时,玛丽每个月都要寄15至20卢布给布洛妮亚,这已占去她半数以上的薪水;这笔钱还不够使用,她父亲也经常从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些寄给布洛妮亚。

玛丽的父亲自感薪水不多,让小女儿吃了这么多苦头,所以深感歉疚,每次给玛丽写信时就会提起这些事,所以玛丽一接到父亲的信,就迫不及待地回信。

亲爱的爸爸:

您千万不要为了无力让我们升学而自责。

从小,我们承受了您那么多的教诲、养育,我现在所做的这点小事,根本难以回报您恩情的万分之一。

正是由于您的苦心养育、教导,我们才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具有高尚的教养,堂堂正正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对于您和已过世的母亲的爱,我们兄弟姐妹将永铭心中。

爸爸,我为布洛妮亚寄点钱实在不算什么。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到今天还不能报答您的养育大恩。我们兄弟姐妹,日日都向神祈祷,保佑您不要再为我们操心,能够早享清福。

女儿玛丽敬笔

玛丽身在斯邱基村,日夜不眠不休地工作,不但要寄钱给姐姐、安慰父亲,还得教村里的贫童念书,这已是一般人所难以胜任的工作了,但是,神还要进一步增加对她的磨炼,淬励她的心志。

原来,约瑟夫已从医学院毕业了,他打算在华沙开家诊所,但因缺乏资金,只好在乡间开一个小诊所。为了给哥哥打气,玛丽在凌晨两点钟,做完自己的功课后,在冰冷的房内伏案疾书,鼓励哥哥继续入研究所进修。

不久,玛丽的父亲为了自己那些可爱的儿女放弃了中学教员的工作。他想担任离华沙不远的里尼斯感化院院长之职,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薪水高一些。

1888年4月,他正式上任了。此后的每个月他都给布洛妮亚汇四十卢布,玛丽因此也不用再寄钱给姐姐了。

玛丽和兹希洛夫订的契约期限也快到了,她心里想着,只要这边的工作一结束,就能回去和家人团聚,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玛丽收到父亲的转职来信后几天,一位贵妇人前来拜访玛丽。

“夫人,您找我有何贵干?”

“我希望你在这边工作结束后,能到我家来担任我女儿的家庭教师,为期一年,好吗?”

这位夫人是华沙一位富有工业家的妻子,她千里迢迢的来到斯邱基村,一见到玛丽就感到很投缘。

玛丽犹豫了。虽然她很想回到父亲身边,但是一年五百卢布的薪水对玛丽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这将有助于她到巴黎去留学。

玛丽答应了这份工作。1889年5月,她永远地离开了斯邱基村。

回想三年前,在一个下雪的夜里,她孑然一身来到这个小村庄之后,就是一长串令人眷恋的时光。现在要分离了,波兰卡、安吉、村里的孩子们全都依依不舍地向玛丽挥别。

别了,斯邱基村!别了,美丽的甜菜园!在5月微风的吹拂之下,玛丽回到了华沙,街景依旧,好像在欢迎她返乡似的。

约瑟夫听从玛丽的劝告,继续到研究所潜读医学,希拉和他同住,正拜师学习钢琴。而且希拉已经订婚,她眉宇间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三年不见,久别重逢的喜悦笼罩着他们。玛丽一心记挂着父亲,第二天就到感化院去了。

当她踏入院长室的门时,突然顿住了脚步,三年不见的父亲,苍老了许多,胡子、头发、两鬓皆霜,额头也增添了深深的皱纹,两眼已不再炯炯有神。

“爸爸!”

“啊,玛丽!你回来了,真好!快坐下吧!”

父亲拉着玛丽的手,坐在安乐椅上。

“爸爸,您的身体看起来不太好,怎么回事啊?”

“没事啊,你别担心。昨天晚上睡得晚了些,有点睡眠不足,不碍事。”

玛丽知道这是谎言,父亲面容憔悴,岂止是睡眠不足引起的。

“玛丽,你在斯邱基村待了三年,一定很辛苦,布洛妮亚很感激你,爸爸也要谢谢你。从现在开始,布洛妮亚的学费、生活费由我负责,你不要再操心了。”

“爸爸,别说这些,您的身体倒是令我不放心。这里的工作太辛苦了,不要累坏了身子啊!寄钱给姐姐的事,还是由我来想办法吧,您还是把这份工作辞掉算了。”

“这里的工作不辛苦。我觉得帮助这些不幸的小孩,比站在讲台上教书更有意义,你也要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

父亲的话并不能消除玛丽心中的不安,她觉得,感化院的工作对父亲来说,实在是沉重的负荷。

家庭情况和布洛妮亚的学费,这些都迫使父亲无法退休,一想到这些玛丽就难过万分。

终于,与父亲难得相处的一天过去了,玛丽又来到了华沙新主人的家。

在弗鲁卡斯家这一年,可以说是玛丽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弗鲁卡斯是个富裕的工业家,斯邱基村的兹希洛夫当然无法和他相提并论,他们的生活相当奢华。而且他们还算是相当有教养的人,弗鲁卡斯夫人经常在社交界走动,还时常带玛丽出去参加舞会或茶会,好像以拥有一位良好教养的家庭教师为荣似的。

对这种活动,玛丽虽然不热衷,但也不讨厌。

最出乎玛丽意料之外的,是自己还能和他们全家在海滨的一个小镇里度过两个月的暑假,住的都是一流的旅馆。总之,在弗鲁卡斯家这一年,她除了担心父亲的健康外,生活一直过得很幸福满足。

1890年秋天,玛丽和弗鲁卡斯的契约满了,玛丽返回了华沙的家中。

回来后,玛丽立刻和哥哥姐姐商量妥当,让父亲回中学教书。于是一家人又团聚了。想到以后,全家人又能朝夕相处,共享天伦,玛丽十分兴奋。

玛丽在华沙城内兼了几个家教,每天从早晨九点忙到黄昏。

每当夕阳西下,玛丽做完一天的工作,漫步在薄暮时分的街道上,就会回忆起毕业迄今的往事。

“我毕业已经八年了,还没达成留学的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到巴黎去!”想起这些,玛丽不禁思潮澎湃,不得安宁了。

几天后,一个星期日的早上,从天而降一个出乎意料的喜讯。

有一天,玛丽去看堂兄约瑟夫·波夫斯基。波夫斯基经营了一家农工业博物馆,波夫斯基请玛丽到博物馆内从事化学实验。这座农工业博物馆其实是个实验室,专门教授波兰青年科学知识,之所以要称为“博物馆”,只不过是为了瞒过俄国宪警的耳目。

玛丽的化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她从未做过实验,如今有这么一个做化学实验的好机会,实在令她欢欣不已。

“明天你就来上班吧。”波夫斯基以期待的口吻说着。至于玛丽,她早被这个好消息震撼得仿如置身梦境了。

实验室离家很远,她需要在家教工作做完之后才能到实验室去,那时天色已经晚了,傍晚时分,研究所内的职员和研究生都走光了,只有玛丽一人开始着手做实验。

波夫斯基暗地里认为,这么辛苦的工作,玛丽不可能做得很久。但是,坚强的玛丽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疲倦”,不管刮风下雪,从不缺席,她对实验的热衷就好像着了魔似的。

最初,她的实验做得并不顺利,只依靠课本,没人指导,成绩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后来,她渐渐适应了。每当实验成功时,她的雀跃之情用笔墨难以形容,这种兴奋,足以使她的疲劳一扫而光。

实验完毕,收好器材、脱下工作服、把实验室的门锁上后,就已经是深夜时分了。她独自从华沙郊外走回家,这时,他的家人早已酣然入梦了。

回到家,玛丽换上睡袍,躺在长椅上伸个懒腰,但毫无睡意,化学实验让她有股进入未知世界般的兴奋,这使她的眼睛更清澄、脑筋更清醒了。她又开始想第二天要做的实验了,往往时钟都已敲了两下,她还醒着呢。

这种非凡的行径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只有领悟到真理的人,才能体会那种喜悦和兴奋;这也是一种令人想要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这些实验,与日后她在巴黎所做的相比,只不过是一些基本实验而已,不过这却是决定她一生从事化学实验的转折点。她日后的实验,使世人蒙受了无限的恩惠,这是她当初所料想不到的。

同类推荐
  • 中国演员访谈录

    中国演员访谈录

    27位华语实力派演员畅谈人生感悟。其中既有对中国电影生存环境的探寻,也有对自己从业生涯的反思。在作者与演员的问与答中,上演了一幕挑战与应战的双人舞。本书,让我们重新打量镁光灯下这些光鲜亮丽的身影。
  • 文坛全才——苏轼

    文坛全才——苏轼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梁山泊里论英雄

    梁山泊里论英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那些身怀绝技的各类专业人才,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吴用其实是武林高手;时迁偷遍天下无敌手,却是头号屌丝男;公孙胜看似逍遥自在,却有诸多无奈;戴宗日行八里,只为宋公明;张顺人称浪里白条,却为老大卖命到老……老大、战神、男神、女神、异人,各有各的绝活,却也各有各的不幸。分组PK,大战五回,比的不是排名,而是谁更惨。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吧,野草,连着我的题词。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印刷工富兰克林

    印刷工富兰克林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波士顿。
热门推荐
  • 忍看相思满树花

    忍看相思满树花

    忍看相思满树花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笔触,女性的视角观照社会与人生,小故事聚大智慧,小幽默含大道理,小视角见大意境,于侃侃而谈中感悟大千世界。全书既氤氳女性的芬芳,又透着淳厚的文化气息,是一本男人女人都喜欢看的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望主妇日记

    绝望主妇日记

    爱情就像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再外面,天天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地面……如果受不得咖啡的苦,加再多的糖也是无畏,因为这毕竟是一杯咖啡而不是糖水。一切爱情都是苦尽甘来,后知后觉。
  • 狼女虎男:臭小子给我滚回来

    狼女虎男:臭小子给我滚回来

    他是学校的不良少年。她?好不到哪去。表面的乖乖女,私底下,残忍冷酷,人命五条(别问我为啥五条,因为一只手刚好数的过来)。相比,他乖巧多了。“喂,爷不嫌弃你。从了我吧!”“凭你?想得美!”“喂,我是男人,男人!”“男人?那地方鼓的起来吗?”“你试试啊!”“哎你干嘛!”然后,在夜深人静的秋天里,他们做起了那些羞羞的事。无枪无剑,凭着一把小刀横遍天下!无情无义,凭着一腔热血玩转天下!
  • 草根女遇上霸道总裁

    草根女遇上霸道总裁

    当草根女孩遇上霸道总裁,草根女孩的执着善良让昊俊豪深深的迷恋,两人展开孽恋·······
  • 逆神道

    逆神道

    心怀野望,凭着心中一股不屈之气,且看卑微家丁如何扭转乾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特工重生的美好生活

    特工重生的美好生活

    特工因为国内的保守派的准则,最后横死。重生到一个技术宅男的身上,他要奋起,他要代表阎王,带走那些在国土上犯罪的人。他重视队友,保护红颜,打击卖国者,打击国外组织搅我华夏者,其心当取,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 娇妻宣战,总裁大人不低头

    娇妻宣战,总裁大人不低头

    传闻,他是郴城最难缠的人物,人人都知道“惹狼惹虎不惹莫越琛”。传闻,他有特殊的嗜好,前四任未婚妻都因为这个,抱头逃离。传闻,他有不为人知的恶疾,活不过30岁,庞大的财产无人继承。童心晚是资产破千的负二代,怀揣一千块钱到了准婆家求援,却被准婆婆堵住公公对她乱来,学业和名声一起灰飞烟灭。困境之中,他向她伸出了手,条件是——让他开心。她做他不为人知的小爱人,他护着她披荆斩棘,撕恶霸,灭绿茶,一路爽到爆。直到那一天,她看到真相……爱情从来不是童话,是冒险。他是她这辈子最惊心动魄、华丽璀璨的冒险。
  • 凤归之帝宠

    凤归之帝宠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待你登帝,山河人间,我嫁你可好?”这是她儿时的记忆,让她记了一辈子,却也害了她一辈子。前世,一出生便享尽世间荣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她却在登帝的那一日,落得一个葬身火海的下场,罪魁祸首便是她的好皇妹和她与之共度余生的人。若问她恨吗?她当然恨!于是,她重生了,这一次她再也不会像前世一样傻傻的被人算计、糟践感情,更不会重蹈覆辙!她会改写她悲惨的人生!然而一切发生的事情却与前世相背而行,随着她一步步的靠近,她知晓了那些埋藏的真相,层层迷雾,终于一层一层的被揭开,原来,一直是她搞错了。如果可以,她愿用一生来弥补。每个夜里,她总在想,也许,重生就是为了你。他笑问:“待你登帝,山河人间,我嫁你可好?”她亦笑答:“××××××……”她的重生,究竟是天意?还是刻意?他的秘密,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