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48600000015

第15章 附录A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3)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测试技术和仪器是科学研究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显示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取得定性或定量信息的基本方法,是信息工程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行生产设备研究,新产品试制和开发,以及生产与维护运转中不可缺少的测试手段和工具。一切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都与测试技术和测试仪器有直接关系。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测控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该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测控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为基础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在电子测量与控制领域内从事工程测控技术、智能仪器、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应用和运行管理能力。

服务面向定位: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重大科技难题的科研基地,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使专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措施

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加强同测控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水平,具有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了解企业运行模式,熟悉产品构思、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测试及产品销售的完整过程,能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电子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承担相关设计、分析、改进等方面的任务,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策略、目标规划和实施计划,具备技术创业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及卓越人才,使其成为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

2011年度已经招收学生60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前沿最新发展,重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合理重构教学内容,合理降低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对理论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删减同类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关度较低的内容,增设新兴学科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将学生的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胜任企业工作。

重点建设涵盖电子技术基础和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主干课程群以及以“电子测量与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核心的“智能仪器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自动测试系统”和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分析”为省级精品课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强化与之相关的电类基础课程和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合理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删减相关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和与专业关联度极小的内容,科学地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及概率论三门数学课程根据本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筛选,压缩为工程数学一门课程,合理地减少学时学分;将EDA技术和数字逻辑整合为一门课程,删减重复内容,以EDA技术增强数字逻辑的应用,增加和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增设新兴学科课程,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优化课程配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电子测量与仪器”和“自动测试系统”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删减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增加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教学内容,如与物联网相关的现代无线测量技术及光电检测技术等。

为了使专业课程协调发展,统一课程要求和评价标准,设置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负责该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选择、任课教师遴选、教学大纲修订等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多年主讲该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效果好,在该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做出过突出成绩;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了解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内容按“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设置,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与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以工程文化教育课程及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为载体,实施工程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比例为100%,而且所开实验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的课程总数的88.9%,实验效果好,具有专业特点,反映了专业的最新发展技术。增加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如数字逻辑与EDA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实验。进行实践环节的改革,生产实习在企业中进行,以锻炼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毕业设计尽量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重构以后,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企业成为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必不可少的基地,因此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十分重要。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达成合作意向的企业及研究所有:石家庄数英仪器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01厂、桂林漓江信息产业集团、桂林晶瑞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桂林市计量测试研究所、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聘任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教师,不仅为该专业的发展补充了具有企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而且加强了校企交流和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和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构成的优秀的教学主体,现有教师32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人;在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仪器科学与技术)1人,八桂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人,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1人,第八届广西青年科技奖1名,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学会委员1人,中国电子测量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各1人。

近3年来,引进博士5人,且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出国进修、访问。目前,出国高级访问学者1人,在读的博士生4人、硕士生1人。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人才,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明显提升。

1.师资培养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创造条件制定多种人才激励机制,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重点培养1~2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和3~5名在区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防委托等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该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合作,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与视野。

2.师资引进

除了专业内部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外,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层次、跨专业的优秀人才,引进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引进企业的优秀工程师,为教学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配置和工程技术水平。建立形式多样的团队合作机制,使团队的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专业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可以带动该专业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师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因此,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师资聘任

采用聘任方式引入高层次、高水平的急需人才,尤其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聘任企业工程师作为专业教师,不仅为本专业的发展补充了具有企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和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聘任本专业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学术声望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将使本专业的建设产生质的飞跃。

(四)教学条件建设

完善实验研究基地设施建设,将实验基地建设成为国家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重大科技难题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一流实验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四种能力”的培养。

该专业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教研室、CAT研究室、复杂系统集成研究室、TCR研究室等多个相关教研室和研究室,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中心,包括一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室,以及电子测量仪器实验室、EDA实验室、PIC单片机联合实验室、凌阳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等,且所有实验室全部开放。当前主要从事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集成电路测试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可测性技术(DFT)、信号处理与信息集成系统等方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建设,该专业拥有高档微机200多台,LXI测试系统1套,VXI测试系统3套,PXI测试系统2套,价值300万元的EDA工具及价值1500多万元的其他高档仪器设备。实验室设施完善,拥有本学科专业先进仪器设备(例如可组建先进虚拟仪器系统的相关硬件和软件等),实验教学设备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3万元。

目前,校内稳定实习基地6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并都能有效使用。专业中、外文藏书生均138册,专业图书文献种类和数量能很好地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拥有中、外期刊1356种,国内外重要杂志齐全,并有36种该专业国外的重要刊物。拥有大量国际及国内先进的检索工具及数据库,如IEEE/IEE全文数据库、EI Compendex、Elsevier Science等。

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与改革成效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从开始设立至今,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一)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凸显专业优势

该专业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实践,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了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系统、集成电路测试生成、边界扫描测试系统、内建自测试等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可测性设计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强化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研究型教学,达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衔接,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条件的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该专业教师将科研成果及该专业领域最新理论和技术引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兴趣。将有浓厚科研兴趣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有计划地引入科研团队,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科研平台,既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又使他们得到实际的科研熏陶和锻炼,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单位的优秀人才携手合作,共同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扩大研究领域,争取充裕经费,完善实验研究基地设施建设,为培养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科研工作使得团队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提高,专业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宽,驱动教师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到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了高学术水平和高教学水平的“双高”团队骨干成员。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习年限设置为四年,采用“3+1”的模式,其中在校内课程学习阶段为3年,累计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采用学分制管理,总学分为199.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学习113.5学分,实践环节78学分,课外教育8学分。毕业设计采用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制定多种评价方式。

(三)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能力培养

将以往以课程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的学生能力培养鱼骨图。

(四)注重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做到以研促教。通过专业的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各1个,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1个,第二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赛区一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广西赛区二等奖2个,第三届广西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赛区三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广西赛区三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华南决赛二等奖1个。2008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1个、广西一等奖1个,广西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一等奖1个,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广西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5个,获得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个;2010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广西一等奖3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32个,获得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广西三等奖1个。

毕业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均达99%以上,毕业生外语四级考试合格率均达80%以上,近两届应届毕业生升硕率均达20%以上,学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2%以上(统计至当年8月31日)。

(五)毕业生受到任职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熏陶下,该专业的学生较早地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训练,在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培养了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到单位任职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深受任职单位欢迎。由于该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学生毕业后,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可以继续攻读的研究生专业面较宽,所在学校普遍反映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各界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较高。

该专业将面向21世纪,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水平的仪器科学领域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案例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坚持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紧紧抓住工程应用不放,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的总体框架内,遵循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与企业合作,以科研促教学,将实验、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紧密结合,取得了一批在国内、省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是学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和亮点。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校之初就设立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从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广西最早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全国开设计算机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199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计算机应用学科成为信息产业部(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0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的“可信软件实验室”被广西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该专业从创立至今,始终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走与国际接轨,紧紧抓住工程应用不放,与企业合作,以科研促教学,将实验、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的专业改革道路,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区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2001年,“面向21世纪计算机应用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和《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荣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05年,“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其教学实践”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据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荣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系统结构》荣获广西优秀教材二等奖;“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07年,“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被列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数据结构”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数据结构”课程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08年,学校获准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离散数学”和“算法分析与设计”课件分别荣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导论”等3个课件荣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广西精品课程。2010年,“离散数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与中软国际共建的“软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在2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本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本原则,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该专业非常注重通过科研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以科研来稳定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水平,通过专业建设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在本地区乃至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立足广西,辐射全国,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紧密围绕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北部湾物流基地、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面向IT行业,着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

总体目标:该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的办学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把握国际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依托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打造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为西部乃至国内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①师资力量: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以博士、教授为带头人的一批教学、科研、实践交叉融合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②教学成果: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形成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核心的一系列的课程体系,争取建设更多的精品课程、教材。积极和同行交流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发表高水平论文,形成一批有示范性、辐射性的教学成果。

③创新能力:发挥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的示范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并在各类计算机软件、嵌入式应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所设计的产品在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中孵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产品。

④服务社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我国IT产业的发展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工作,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工作。

⑤辐射作用:该专业面向广西及大西南的国民经济建设,围绕广西及大西南的IT产业发展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为西部乃至全国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措施

结合国家和北部湾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省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人才工程方案,建设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特色专业。以IT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课程体系、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五个方面内容进行建设,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软硬件产品开发的IT行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围绕一个中心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突出两大特色

突出“校企合作”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与国内著名的金蝶软件公司、天涯社区、无锡软通动力、桂林优利特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软件生产与实习的基地,与思科公司合作建立思科网络学院,与华为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企实验室合作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

根据该专业的办学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特色方向。嵌入式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嵌入式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知识,及其在信息家电、工业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知识。软件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知识,主流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知识,软件测试与维护知识,及其在电子政务、数字产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知识。网络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知识,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和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工程实施知识,及其在智能建筑、工业控制、POS网络等领域的应用知识。

(四)着重培养四种能力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四种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抓手,强化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建设。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与改革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工程应用教育,将工程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为主线,实施工程素养、工程知识及工程能力培养的教育新理念。以IT行业为依托,基于一个中心、两大特色、三个专业方向、四种能力培养的人才工程方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具有“双闭环、自适应”特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第一个闭环,根据前一培养周期中发现的问题及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一次自我调整和总体优化,实现前馈控制;第二个闭环,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对高年级专业选修课进行实时改革与更新,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现了反馈控制。围绕课程体系、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的国家级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以课程群组驱动,优化课程体系

跟踪ACM和IEEE-CS联合任务组的计算教程CC200X、欧洲形式化方法协会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分会FME-SoE的研究报告,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研究”项目、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重点项目“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科学思维,即计算思维,进一步抽取和提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专业和行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新能力的构成,分析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群、硬件课程群和软件课程群。基础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等;硬件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3个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即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课程群。

以“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以及“计算机网络”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为中心,以“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等7门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鼓励教师撰写高水平的自编教材,近五年共编写出版教材18部,教材被国内近50所高校采用。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实现主干核心课程教材的精品化。

3.以工程实践驱动,建设硬件平台

完善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省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将中心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了嵌入式系统、华为-3COM网络实验平台、品尼高-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车实验创新实践平台。进一步整合了实验仪器和设备资源,配置专业的设计与分析软件,加大了经费投入,改善了硬件条件。

加强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和衔接的分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加强实验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间的联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实现理论分析、计算机分析及实验分析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进一步建设了校外教学基地,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案。对于已有的校外教学基地,如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四川成都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安信软件有限公司、桂林金源通信有限公司、桂林翰特公司、桂林小草软件公司、桂林金源通信有限公司等,加强了联系和协作。同时,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开辟新的实习基地,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地和条件,深化学生对IT行业工程实际的认识,培养解决IT行业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以质量工程驱动,提升软件平台

优化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手段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调动学生研究性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教学内容。根据IT行业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增加反映IT行业技术发展的新内容,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强化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注重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着力加强核心课程和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

创新培养方法。打造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合作的手段,吸收本科生进入科学研究团队,形成由教授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的培养模式。以教授为核心,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

营造创新氛围。开设系列工程教育讲座,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5.以科研项目驱动,创新实践环境

该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和科研方向。在科研项目上,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国防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产生了一批成果、专著和教材,具有承担国家、国防和广西重大科技研究项目以及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教学设备和手段,把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吸收本科生参加科研,把科研内容引入本科毕业设计,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国内著名的软件企业,如金蝶软件公司等合作共建软件生产与实习的基地,建立定点、定期的固定实习模式,给该专业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大型软件开发流程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和构建由核心课程教学、实验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社会实践锻炼构成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和平台。

6.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契机,提高师资水平

学术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和根本,必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建设措施如下。

(1)以自治区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及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

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了自治区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和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以人才小高地及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为载体,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坚持按需要引进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高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和优秀博士毕业生。

积极培养、推荐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专家、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及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八桂学者”人选等。

(2)加强专业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实验室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

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在定编的基础上确定各职务层次在整个实验队伍中的比例,形成高、中、低比例合适的梯队层次结构。提倡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多进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和毕业论文,带领实验技术人员搞科研。选拔责任心强、热爱实验室工作、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给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从不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品学兼优,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学生,将他们充实到实验室工作岗位上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结构、职称搭配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身份交叉、双重管理:高校教师通过挂职、访问、担任技术兼职等多种形式,参加工程实践;将企业技术人员派遣到合作高校,接受教师资格培训,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组建专家委员会、专业合作教育组等组织,吸纳学校和企业的职工参加,通过制定相关的运行机制文件,确保平台的顺利运行。面向社会、业界、企业所在地聘请具有理论及丰富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建立专家库。

(二)主要特色

该专业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已经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力量、较为先进与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西部地区、乃至国内同类高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主要的办学特色如下。

1.基于“234”创新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两个阶段、三位一体、四种结合”的“234”创新教育模式,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与科研训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四种结合,通过“基本技能→个性兴趣→创新特色”的两个阶段,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达到学生创新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实验室自由开放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学生课外教育的关键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运行和教育的基本思路是: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学生主体性;通过以项目为中心多学科融合型团队开展研究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方法论的形成;组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社会实践,完善学生创新人格。积极指导该专业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通过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分解以及已完成科研课题的抽象升华,共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50余项,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余项,大学生创新基地实施项目40余项。

2.先进软件平台的系列课程网络课件及其资源

基于国际领先的教育教学软件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相关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10余种。这些网络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已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离散数学”网络课程中,开设了教学文件、电子教材、课程教案、专题动画、课程录像、在线协作学习等栏目,同时提供大量实践开发课题和离散数学研究文献。利用该网络课程系统,教师可定期进行教学答疑辅导,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在线或离线互相交流,拓宽了教学渠道;在“数据结构”网络课程中,开设了教学文件、教学内容、经典算法及算法演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程序设计竞赛等栏目,提供了双语教学、协作学习等;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网站中,开设了课程信息、算法演示、在线课堂、资源下载和课程扩展等栏目,提供了主要算法的可视化执行过程,在接受用户的输入后以直方图的形式现场演示针对该输入的算法执行过程等。这些网络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将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3.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新实验实践平台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核心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三结合”,将课程实验教学分为由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双层次”实验环节,课程设计实践分为由综合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组成的“双层次”实践环节,即构建核心课程的“322”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电子电路实验中心是核心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关键平台。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在电子电路实验中心实施,部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设计在专业实验室实施。电子电路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务实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宽口径、多层次、开放式、跨专业共享的优质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以电子信息学科建设为依托,构筑具有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内教学与课外研学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了以“三个结合、四个层次、五个单元、七个模块”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4.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

该专业在建设中致力于构建学分制条件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平台,包括:核心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体系及其系统环境。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计算机网络”,省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工程”等受到国内同类型高校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网络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同行间学习交流的共享资源平台,受益面大;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同类高校产生较大影响;实验教学平台“电子电路实验中心”于2007年获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学校获准成为200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于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与中软国际共建的“软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建设理念、教学体系、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果通过网络在国内高校得到资源共享,为西部乃至全国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主要效果

1.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有成效

为了将该专业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融入教材,该专业鼓励教师撰写高水平的教材,近五年共编写并出版了教材18部,教材被国内近50所高校采用。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先后被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湘谭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烟台大学、宁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鞍山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石家庄学院、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30多所高校选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被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选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被贵州大学列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教材《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采用;教材《软件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被大连交通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采用;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计算机组成原理》、《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被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采用。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更科学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立足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抓住两个主体,即:面向教师主体的“科研驱动、教研融合、课堂传授”的教学要求,面向学生主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实验实践”的学习目标。经过教学研究和实施的积累,逐步形成以课堂教学的“互动+启发”和实验实践的“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基于理工渗透的计算思维教学法;基于科研实践的问题驱动教学法;抽象概念及其理论的形象教学法;先进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法。开发出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及辅助工具,实现了课程教师在平台上轮流在线答疑、BBS离线答疑和E-mail答疑,学生利用学习测试模块,根据测试结果明确对知识点、知识模块的理解程度,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开发出支持核心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实验支撑平台,满足了学生课外的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和二次开发,同时使学生参与平台的分析、调试、修改和完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

3.实验实践及创新教育平台上台阶

加大了经费投入,整合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完善了国家级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计算机基础实验示范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将中心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建设并完善了广西省级计算机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桂林优利特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无锡软通动力创新实践基地、天涯社区互联网项目研发与运营创新基地、国信蓝点企业人才定制实训平台、华为-3COM网络实验平台、品尼高-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车实验创新等实践平台。另外,进一步建设校外教学基地。2012年,与中软国际共建的“软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对于已有的校外教学基地,如四川成都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安信软件有限公司、桂林金源通信有限公司、桂林翰特公司、桂林小草软件公司、桂林金源通信有限公司等,加强联系和协作。同时,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开辟新的实习基地,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条件,深化了学生对IT行业工程实际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解决IT行业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科研、教研及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近五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科研总经费近2000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百篇,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突出的优势,坚持求实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在综合交叉中求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以研促教机制。以教师科研和学生自主发掘项目驱动的形式,保证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另外,开设高水平的工程教育系列讲座。

5.形成了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该专业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实际,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鼓励教师通过多渠道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激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已经形成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软件人才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四个教学团队,其中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和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荣获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另外,有软件形式化验证、测试、安全评估,嵌入式计算与传感器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辅助软件技术四个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基金、国防科研、省部级科研及企业委托的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教师队伍逐年稳步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一支年龄及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该专业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7人,讲师和实验师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教师中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2人、广西教学名师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人。专业教师中有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同类推荐
  • 感动青少年的外国名家选集

    感动青少年的外国名家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目标型家庭

    目标型家庭

    本书内容包括:你的家庭是怎样的家庭、你的家庭和谐吗、你的家庭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家长里短烦心事、孩子学“坏”为哪般等。
  •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秘故事

    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探秘故事

    青少年朋友,科学人人都向往,可是你究竟了解多少科学的奥秘呢?光线能像水一样弯曲地流动,随手扔针居然得到了圆周率,机器人受不了人的折磨自己逃跑了,巨石竟然怕人挠痒痒,裙子能爆炸,小鸡也会得脚气病,植物也有各种血型,一束玫瑰传递了43年才到恋人的手中……这些话题是否让你倍感惊奇呢?
  • 青少年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青少年趣味知识竞赛题库

    《青少年趣味知识竞赛题库》将带你领略一种“新、奇、趣、集”的风格,让你感受全新的阅读体验。《青少年趣味知识竞赛题库》共分为七章,分别从饮食、艺术、体育、交通等多个方面,选取了形式新颖、内容精彩的知识竞赛题,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些题目涵盖了人们应该懂得而又易于掌握的各门各类知识,在选题方面,既有一般常识,也有逸闻趣事和鲜为人知的典故,既突出了知识性,又把知识性同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能够较好地扩展读者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本流淌着知识甘露的开心辞典。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养。
  • 新传媒技术概论

    新传媒技术概论

    本书从传媒技术的演变和发展入手,介绍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新传媒技术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特点。以电视传媒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存储与管理、安全与监控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环节的新传媒技术应用,尤其是数字电视系统几种新业务模式中的技术应用情况。另外还讨论了由新技术所催生的所谓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和基本技术特征。
热门推荐
  • 嫡女为谋:腹黑太子太强势

    嫡女为谋:腹黑太子太强势

    现代心理学教授骆菱为了帮警察破获一桩案子不幸牺牲却意外魂穿古代,成了骆家同名同姓的嫡出大小姐,帝后想要为太子选妃,便命她进宫赴宴,只一眼,她就知道那个看似温润如玉的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恐怖的占有欲。燕逢:“你好像很怕孤。”骆菱:“怎……怎么会呢,殿下长的这么好看……”燕逢:“是吗?那你来做孤的太子妃,可好?”骆菱:“我觉得……不太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闪婚厚爱:腹黑首席太霸道

    闪婚厚爱:腹黑首席太霸道

    误睡了冷酷霸道的首席大人,首席大人发誓要睡回来!看着步步紧逼的英俊男人,她蒙了。“你你,穿上衣服说话,我不习惯这样面对你!”她尴尬的说道。“不习惯?那最好还是快点习惯比较好,因为等你成了顾太太,会经常面对这样的场景,为了将来你能很快的适应,我还是不要穿的好。”他俯视着身下害羞的小野猫。一个翻身将她带到了自己身上。她被突如其来的战况惊得瞪大了双眼,觉得很不适应,因为在这之前,她还从没有骑在男人身上过。
  • 快穿之男主和女配才是cp

    快穿之男主和女配才是cp

    董小芜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惨的人了,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辆车给撞了。然后出现了一个自称系统的东西给绑定了,只要完成任务就可以复活。可是出现的美男到底是什么鬼啊?高冷学霸:我们要一直在一起好吗?偏执王爷:你要是敢跑我就打断你的腿……
  • 和你一起赏时光

    和你一起赏时光

    作品讲述了一群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是围绕男主叶成铭和女主杜玥展开故事。
  • 黑少传奇

    黑少传奇

    这片小说讲述了黑哥的父亲公司破产寄人篱下,后被父亲的仇人追杀,被逼无奈投河自杀,后被神秘人救走当了雇佣兵后当了特工最后完成任务。回来复仇,最后寻得爱人办终生。
  • 纨绔女将:王爷不好撩

    纨绔女将:王爷不好撩

    众人皆知,叶家二小姐神秘低调,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俨然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大家闺秀。却不知她时常女扮男装在外沾花惹草,以致于八公主亲自上门提亲,同僚竞先招他为婿。某日山上……叶瑾诺调笑道:“王爷,末将发现你容貌俊秀,身材修长,见过你的女人是不是都会喜欢你?”墨景炎:“可本王不喜欢她们。”叶瑾诺挑眉轻笑:“不喜欢女人?那王爷岂不是断袖?以后还是离王爷远一些好。”“就你这副小身板……”叶瑾诺恍然大悟,她一拍大腿,好笑道:“我知道了,原来王爷喜欢左将军那种类型的,高大威猛。”某爷咬牙切齿:“你找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熊猫大王来巡山

    熊猫大王来巡山

    我是一只欢脱的熊猫!我是一只逃跑的熊猫!我是一只阳光而友善的熊猫!‘吼吼吼’,熊猫大王来巡山了,所有飞禽走兽速速避让,马上把上供的果子准备好。全球灵气复苏,沦落成大熊猫的赵英雄,肩负起向世界传递爱与希望的信仰!熊猫小弟群:四溜零三无溜九零九嘿嘿嘿,俺是熊猫,不分前后鼻音!
  • 无相神功

    无相神功

    流浪小子杨聪在家破人亡后无意中习得少林派的上乘内功心法《无相神功》和道家最上乘的内功心法《太乙心诀》,并机缘巧合得到了丐帮帮主段二传授武艺,练成了一身惊人的武功。江湖中风云突变,血案重重,杨聪与心爱女子如一叶扁舟,能否同舟共济?还是最后拔剑相向?
  • 帝胄诀

    帝胄诀

    本欲只盏杯酒,仗剑天涯,随塚而逝......是造化弄人,还是命中注定?屡屡迷雾尽揭开,重重危机皆袭来!是规避,亦或坦然......
  • 天域剑神

    天域剑神

    平凡少年,因仇而走上强者之路。平凡之身,也可对抗强大势力。强者之路无止境,弱者也可以历经万险,最后剑指大能。一颗聚灵珠让他修炼神速,被封印的记忆为他提供各种武技。随着修为的提升,随着封印记忆的解开。昔日的一切秘密不断的浮现。剑起剑落,热血漫天;恩怨情仇,毅然看破;千难万险,修得自我。情必惜,仇必报,恩怨分明。灭家族、抗宗门、血深仇,复仇之路也是强者之路。这条路上,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