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3300000018

第18章 改革共识与差异(5)

根据这种判断与认识,张之洞、陈宝箴对三场考试的形式与内容作了相当仔细的设计。根据他们的设计,大抵第一场的宗旨在于选出那些博学之士,第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第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先博后约,先粗后精,这样所选拔的人才既无迂暗庸陋之才,亦无偏颇狂妄之弊。三场考试各有重点,前两场以中西经济时务之学为主,后一场侧重于考察这些生员对儒家伦理精义的认识与理解,范围限定在四书义、五经义。至于录取的顺序,他们建议不必等待三场考试全部结束,而是从第一场开始就进行淘汰,分场发榜,没有被录取者就尽早回去。这样三场下来,考生越来越少:寒士无候榜久羁京城省城之苦,誊录无卷多错误之弊,主司无竭蹶草率之虞。一举三善,人才必多。

至于三场考试之后的殿试,张之洞、陈宝箴认为不仅不应废除,而且应该加强,但应该加以改进。殿试的宗旨是由皇帝亲自考察人才,登进贤良,自宜求得正谊明道如西汉董仲舒、直言极谏如唐朝刘蒉者而用之,所以断不宜继续以小楷优劣决定去取。实际上所有经过殿试的考生都将被授予相应官职,他们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讲求实学实政,因此那些文艺小楷之类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殿试中出现,而应该以他们的政治见识、实际能力为依据,进行考察,并授予相应官职,从而鼓励他们汲汲讲求强国御敌之方,以切于任官修政之急务。

当然,词章书法润色鸿业,也是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自亦不可尽废。不过,张之洞、陈宝箴认为,朝廷如果确实需要此类人才时,自可颁布特旨,偶一为之,不必列为常例,而应该像南书房选拔人才一样,针对需要,专门招考。

应该承认,张之洞、陈宝箴的设计在默认八股取士制度必须改革的前提下,对旧的考试制度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革。这主要体现在内容上,至于形式,这个方案尽量不作大的调整,以免引起激烈反弹,造成无谓争论。所以这个方案既迎合了新潮流,又充分照顾了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旧习惯,是一个新旧两宜的折衷选择。诚如他们自己所评估的那样:如此办法,博之以经济,约之以道德。学堂有登进之路,科目无无用之人,时务无悖道之患。似此切实易行,流弊亦少,此举为造就人材之枢纽,而即为维持人心世道之本原。

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新旧相宜两便,值得重视。7月10日,礼部尚书怀塔布等人也根据皇上指示,就宋伯鲁原折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并对分场、命题等事项拟订详细章程。

怀塔布等人的奏折共有十条,对考试制度怎样改革有比较详细的讨论。他们认为,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制度以通经致用为目的,自宜遵旨以四子六经为根底,尤宜博考史事,通达治体,以成有用之才。也就是说,考试的政治标准不会降低,只是怎样考,考哪些内容上应该进行改革和调整。他们建议凡乡试、会试首场命题,定为四子书论一篇、经论一篇、史论一篇。四子论以义理纯粹为宗,经论以考核详备为主,史论则求上下古今,胪列剀切。

至于考试的场期,怀塔布等建议进行适当归并,尽量减轻试子的负担,减少考试场次。首场既试以四子六经,已足观察士子学问根底,所以第二场可以参酌康熙年间旧例,试以策问五通,以便考生援古证今,各抒所见,务去陈言,期以实用。

在过去八股体制下,向来以五经作为命题依据。现在改试经论,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命题依据,似乎依然值得讨论。怀塔布等人建议不应在这方面有多大改变,如果放弃经义改试诸史,那么势必大幅度加大考生负担。诸史卷帙繁博,一般考生不易掌握。当然,诸史中《通鉴辑览》业经圣断折中,古今政治得失均已赅备。所以史论类命题,可以《通鉴辑览》为范围。这样不致增加试子过多负担。考生在考试中当然可以旁征博引,但仍当就事论断,不得于题外逞辩,虚衍芜词。

在谈到考试标准答案或文本依据时,怀塔布等人建议,嗣后乡会试及各项考试,除策论可独抒所见外,四书论仍以朱熹注为主要参考,经论以恪守先儒传注及御纂、钦定诸说为断,要保持政治上的正确,可以自由发挥,但不能妄逞臆见,违背经旨,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总该有一个起码的统一标准。

至于考场纪律、生童岁科各试安排,以及考生备考工具书等,怀塔布等人都在这份奏折中有专门讨论,大要为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制订新的规范。

张之洞、陈宝箴的新科举方案,以及礼部尚书怀塔布等礼部官员所上的新章程,为新科举制度规划了大致方向,较之过去以八股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制度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后经相关部门综合议定,制订出详细规则,7月19日,皇上发布上谕,宣布以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为基础,参照礼部以及宋伯鲁等人的建议,制订了一个新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新科举考试的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考察生员的中国历史知识、大清王朝的政治,论五题;第二场考察生员关于时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专门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策五道;第三场考察生员对儒家伦理的认识与理解,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至于录取方式,新方案决定首场按中额十倍录取,二场三倍录取,取者始准试次场,每场发榜一次,三场完毕,如额取中。

新科举制度规定各省学政岁科两考生童亦以此例推之,先试经古一场,专以史论、时务策命题,正场试以四书义、经义各一篇。

至于词章楷法等艺文类方面的人才选拔,新制度规定朝廷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门招考,偶一举行,不为常例。由于此项专门人才的来源已经确定,所以此后的科举考试不再如过去那样以书法水平高低决定录取,而是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以利硕学而黜浮华。

8月19日,皇上又下发一道御旨,重申朝廷造就人才,惟务振兴实学,一切考试诗赋概行停罢,亦不凭楷法取士,俾天下翕然向风,讲求经济,用备国家任使。

至此,关于废八股改科举的争论终于告一段落,由康梁等人所竭力鼓吹的“立废”八股运动却终于由张之洞等“稳健改革家”的“稳健方案”得到落实。

张之洞、陈宝箴折中调和的方案获得皇上充分肯定,新科举方案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来的。然而对这个获得各方面认同的新方案,康有为依然不太满意,他期待毕其功于一役,既然改革,就应该向完美主义靠拢,选择最好的,而不是折中调和,新旧两宜两便。

7月6日,康有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名义上了一份奏折,继续坚持彻底改革,强调既然规定以策论作为考试形式,那么各项考试自应归并策论,不得两歧。然而从已公布的方案看,似乎并不彻底。康有为建议,从考试科目上进行调整,尽量减少考试科目和考试场次,三场考试其实太多,考生体力精力都消耗太大。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分出先后等级,其实两场考试就足够了。

根据两场规划,康有为建议第一场考时务,也就是结合现实进行命题,由考生结合现实进行回答;第二场考经史。康有为建议以四书题为首艺,五经题为次艺,史学题为三艺,反论三篇。康有为认为,以两场试士,第一场测试考生的现实关怀,第二场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经过这两场考试,人才本末高下已经拉开,选拔人才的目的自可达到。

至于各项考试,康有为在这篇奏折中也谈了自己的建议,他主张除考御史向用策论外,其考试差、军机总署章京、中书、学政、满汉荫生、教习、誊录、优拔贡朝考,请一律用时务策一道,经议论一艺,凡二篇。其论题,四书五经皆可出,其策题中外掌故皆可问。生童岁科试、府县童试,并一律试时务策、经议论各一艺。至生童经古场向考专门者,听其仍旧,略分六科,并令必考经古,乃得应正场。其试帖诗赋,皆雕虫藻绘,不适于用,他建议各项考试一律停止,俾天下士人不必再费精神于此无用之地,然后学业专一,而人才可成。如此则中外兼贯,上下同风,通经史以达时务,体用兼备,庶不负朝廷维新作人之至意。

康有为代拟的这份奏折奉旨交礼部议,为礼部所驳,并未被采纳。而附片请将优拔贡改试策论,并请凡朝殿试勿尚楷法的建议,因与当时许多人的主张一致,所以被朝廷采纳,得旨允行。

统观清政府最终出台的新科举方案,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方案虽然容纳了不少新的内容,诸如时务经济、五洲各国政治等,但不论其形式,还是其本质,这个方案都与先前主张改革旧的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体制的主张,特别是与康有为的主张相差甚远。按照康有为的见解,以科举取士必不能得人才,故不惟八股当废,即科举亦当全废,而一切人才,均应来自学校,而学校教育及人才选拔考试等,自是另外的新问题。

很显然,康有为的这个改革才是彻底的改革,也是中国面对西方新教育体制的积极回应。只是在当年,这个主张显得太激进,不要说朝廷能否接受,即便是那些正在矻矻而学的老幼童生,也不会答应。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实行新教育制度,一切人才来自学校,那么他们先前多年的努力不是全部泡汤了吗?数百万甚至更多的老秀才、老举人一旦尽失登进之路,那还不去与政府、与康有为拼命?

另外还有一个背景是,正像梁启超后来意识到的那样,学校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人才的培养毕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生徒要想获得一定成就,怎么也得用个几年时间,所以此数年中借策论科举为引渡,也是清政府实在不得已的办法。康有为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应该欣然接受清政府出台的折中调和的新科举方案。

事实上,康有为当年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即便是梁启超在当年也没有这样想,只有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认识比较清醒,他获悉新方案后,就断然劝说乃兄康有为在科举制度改革问题上适可而止,不要一意孤行,因为废八股改科举不仅来自那些以此为终身追求的老举人、老秀才坚决反对,而且不可能获得政府高层的坚定支持,清政府同意在一定程度上废除八股取士的旧有方式,改革者就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在这方面过多纠缠。他劝康有为等人好好想想,大家此次闹改革、闹改良,不就是要废除八股取士这一项吗?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八股取士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大家应该学会满足,学会容忍,不应该步步紧逼,追求完美,应该懂得适度且可容忍的缺陷,是社会的常态,也是制度的常态。

康广仁对康有为的性格当然最为了解,他之所以劝康有为适可而止,是他知道康有为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他在取得废八股胜利后肯定不会满足,一定会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要求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而科举考试制度不能骤然废除的原因非常复杂,康有为如此坚持,不是能不能成功,而是引火烧身、自寻烦恼、自找麻烦,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劝康有为放弃这些想法,甚至离开北京。

其实,康有为早已陷入困境,麻烦成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而已。早在新政开始之初,张元济就劝康有为利用朝廷号召各省广设学堂的机会离开北京,返回广东,韬光养晦,保存自己,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劝康有为张弛有度,回广东专办学堂,搜罗才智,讲求学术,等待风气大开,政府中的人才构成发生根本变化,新人物掌权,那时自然会有人请你出山。在那种情形下出山,所发挥的功能和影响力肯定就不一样了,许多今天看来非常困难的改革到那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推动了。

康有为当然知道这番道理,但是他有自己的解释和理由。他执意要与旧势力斗争到底,执意要进行新旧党争,所以他在清廷已决定废八股的历史关头,不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反而乘胜追击,向刚毅、许应骙发难,而且其真正目标似乎要对准他们背后的皇太后。

据康广仁的说法,他曾对康有为明白指出,当前的朝廷,新旧水火,大权掌握在皇太后的手里,所以仅指望皇上的支持,新政决无成功之望,那么何必冒此风险以罹祸呢?而康有为执意进行,其内心深处显然也有向皇太后问难的意思,这从他攻击刚毅、荣禄、许应骙的一些言行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使得本可适可而止的改革最终退回到原点,而新旧党争则从无到有,终于在康有为等人促动下正式开启。

京师大学堂:新政第一大举动

废八股、改科举的活动在张之洞、陈宝箴等稳健派官僚干预调和下终于不了了之,科举制度的改革还要留待未来若干年之后。这是康有为等人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的事情。不过,康有为等一切关爱中国前途命运的人都应该想到,废八股、改科举,只是除旧,并非开新。除旧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涉及各方利益,不会一蹴而就。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在开新,只有建立起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体制,并自然取代旧体制,才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正途。所以,1898年中国改革的主线,虽然是从废八股、改科举入手,但真正的切入点其实是要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皇上6月11日的明定国是诏,其实就是宣布创建京师大学堂,以先立后破的方式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期减弱改革的压力。

同类推荐
  • 谋清

    谋清

    爱清?恨清?扶清?篡清?——谋清!燕无良一个小骗子。他爱清是爱这千万里江山,他恨清是恨这满清让他做了奴才,他扶清是扶这中华不要四分五裂,他篡清是为了四万万同胞挺起脊梁!——————————————————新开书名:《极限盗墓组织》书号:1336506马甲号:明孽一个新的开始吧,一切都慢慢的来了。下面是新书的简介:午夜中拉丁风情的女鬼,清晨里唱着赞歌的死神;墓道间摇拜飘曳的僵尸,空冥处痛苦挣扎的幽灵;低哑嘶鸣的乌鸦,围绕在十神离去的坟丘。以一个东方味道的故事,让你体会在美洲盗墓的惊悚与离奇。搞笑与恐怖的结合,死亡与生存的相依,神灵与凡人的挣扎。本书还是很耐看的,起点首开西方盗墓版都市小说。
  • 大唐神级小农民

    大唐神级小农民

    叮咚,恭喜宿主种出一棵特殊属性的鲜葱:一颗水嫩的小葱,唇齿留香+5,回味无穷+3,精力恢复+2柳子安穿越到大唐,激活了神农系统,种出的东西竟然自带属性——李世民:“子安,我买个瓜——”柳子安:“对不住了陛下,您先排个队吧……”
  • 将清

    将清

    将,扶也。——《广雅》天不我将,唯人自将。一个梦回大清乾隆末年,穿越城为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的侄子的故事,一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注定将演绎一段不凡传奇的剧目。~~~~~~~~~~~~~~~~~~~~~~~~~~~~~~~~~~~~~~~另与读者话:本人素来喜好历史,本书背景尽量以史为本,不误人子弟,有志同道合者可来一观,不足之处望多见谅,并请不吝指教。
  • 老马的筷子

    老马的筷子

    一双筷子它的作用有时候却不仅仅只是吃饭夹菜,更包含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大道至简的哲理
  • 伪宋

    伪宋

    背运的数学专家意外穿越时空,别人穿的都是开元康乾,他却好死不死落在宋末的女真窝里。别人回去驱除胡虏反金复宋,他却莫名其妙变成渤海人给大金当起雇佣兵。别人为功名利禄不惜负却天下人,他却站在家国民族的十字路口迷惘徘徊。他重情,却得不到情;他重义,却被人指为不义。倒霉的主角偏偏好运连连,灭大辽,擒天祚,攻北宋,俘太子,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在力与欲之间他会不会迷失自我?是甘为异姓马前卒,还是慷慨弹剑许家国?命运把他抛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又如何对待命运?
热门推荐
  • 王爷的掘起

    王爷的掘起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李明穿越成刚刚经历过诸王之乱的亲王,自己亲大哥先皇被诸王送上天了,然后逼着自己成了他们的傀儡成为李氏皇族在朝廷的代言人,是唯有清流要拿他刷名望,外有诸王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在李明玩套路整掉了几个大臣的时候,皇亲贵族又来给自己捣乱,最后在宗人府里发现一个老祖宗,一巴掌把自己拍到一个宗门派别的高武世界,随着李明把自己的敌人一个个的干掉,就突然发现这个世界还不直眼前看到的那么简单......
  • 阁楼上的音乐家

    阁楼上的音乐家

    她是最年轻的作曲金奖得主;曾经的音乐天才少女,却是盛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复读生。他,是深情而冷漠的神秘词曲作家,盛乐之王。外人前,私底下,两人到底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那一天,她来到了他的阁楼……
  • 苏文独白

    苏文独白

    我还在原地等你,等待那份属于我的温柔。时间会冲淡一切,但你是我独家的记忆。一次次的失眠困顿,让我连梦到你的机会也没有。
  • 零售企业管理制度表格流程规范大全

    零售企业管理制度表格流程规范大全

    从思想上来说,管理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管理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管理是艺术的。然而,不论管理是哲学的、科学的还是艺术的,首先它都需要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制度是一切管理运行的标尺与准则,因此,建立一套体系完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表格在现代零售企业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总结了许多成功零售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借鉴了同类书籍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零售企业管理制度表格流程规范大全》。
  • 将燮

    将燮

    华倾,执法司的主人,小时候父母双双被人暗杀,后去了天宫,成为了白北淮的三师妹。燕王,燕国的皇上。
  • 一生缘尽,来生再续

    一生缘尽,来生再续

    偶是一个13岁的妞,酷爱写作,各位盆友们,写得不好,请各位见谅哈!!谢谢大家来看我这个小菜鸟写的文!!!!!!再一次谢谢大家!!!!!
  • 经典名著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全集(套装共6册)

    经典名著海底两万里英文版全集(套装共6册)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is a classic science fiction novel by French writer Jules Verne, published in 1870. It is about the fictional Captain Nemo and his submarine, Nautilus. It was inspired by a model of the French submarine Plongeur (launched in 1863) was displayed at the 1867 University Expo, where it was studied by Jules Verne. The description of Nemo's ship, the Nautilus, was considered ahead of its time, as it accurately describes features on submarines, which at the time were very primitive vessels. The book was highly acclaimed when it was released and still is.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premiere adventure novels and one of Verne's greatest works, along with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and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 古来山

    古来山

    结伴同行,却各自走上不同的路。一人看尽众生百态,在命与缘中两难。一人尝尽世间之苦,在道与情间动摇。是进是退,是走是留,且看他们如何选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与舍弟书十六通

    与舍弟书十六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