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输出数据
对输出数据的分析,输出数据的表示形态(报表、报单、屏幕显示等)、表示精度。
3.处理过程
对处理过程的分析、处理的时间要求、处理的顺序要求和算法的有效性等问题。
经过分析,可得到优化方案,包括选用更好的算法(精度更高,处理更快),更合理的处理逻辑(如改串行为并行,顺序的优化等),更好的输出表示形式等。
4.6 功能/数据关系分析
4.6.1 功能/数据关系分析概述
功能与数据之间关系分析是分析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数据和使用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种分析是为了使得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合理,同时为划分子系统提供依据。
功能/数据分析法是通过U/C矩阵的建立和分析来实现的。U/C(Use/Create)矩阵是IBM公司于70年代初的BSP中提出的一种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它通过数据有一些功能产生,并被一些功能所使用之间的关系,判断数据产生于使用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对功能进行归类,为系统划分提供依据。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功能/数据分析,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分析。
4.6.2 U/C矩阵
1.U/C矩阵的建立
首先要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然后逐个确定其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或数据类),最后填上功能/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完成了U/C矩阵的建立过程。即,首先建立一张二维表格,将数据所调查的数据填写在横向方向(Xi),将功能填写在纵向方向(Yj);然后按照数据与功能之间的产生(create)与使用(use)之间的关系,分别在对应的单元中填入C或U。
2.U/C矩阵的功能
一般说来U/C矩阵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四点:
①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及时发现前段分析和调查工作的疏漏和错误。
②通过对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来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③通过对U/C矩阵的求解过程最终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④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联系(“U”)可以确定子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
3.U/C矩阵的校验
建立U/C矩阵后一定要根据“数据守恒”原则进行正确性检验,以确保系统功能数据项划分和所建U/C矩阵的正确性。
它可以指出我们前段工作的不足和疏漏,或是划分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地督促加以改正。
具体来说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备性检验
完备性(completeness)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或类)必须有一个产生者(即“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即“U”),功能则必须有产生或使用(“U”或“C”元素)发生。否则这个U/C矩阵的建立是不完备的。
这个检验可使我们及时发现表中的功能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否合理,以及“U”、“C”元素有无填错或填漏的现象发生。
(2)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uniformity)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类必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C”)。
如果有多个产生者的情况出现,则产生了不一致性的现象。其结果将会给后续开发工作带来混乱。这种不一致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原因:
没有产生者——漏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划分不当。
多个产生者——错填了“C”元素或者是功能、数据的划分不独立,不一致。
(3)无冗余性检验
无冗余性(non‐verbosity)检验即表中不允许有空行空列。
如果有空行空列发生则可能出现如下问题:①漏填了“C”或“U”元素;②功能项或数据项的划分是冗余的——没有必要的。
3.U/C矩阵的求解
U/C矩阵求解过程就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它是基于子系统划分应相互独立,而且内部凝聚性高这一原则之上的一种聚类操作。
U/C矩阵的求解过程是通过表上作业来完成的。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①调换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
②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这样划分的子系统独立性和凝聚性都是较好的,因为它可以不受干扰地独立运行。
4.6.3 系统的功能划分与数据资源分布
U/C矩阵的求解目的是为了对系统进行逻辑功能划分和考虑今后数据资源的合理分布。
1.系统逻辑功能的划分
系统逻辑功能划分的方法是在求解后的U/C矩阵中划出一个个的小方块。
划分时应注意:
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既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之内。划分后的小方块即为今后新系统划分的基础。每一个小方块即一个子系统。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同一个调整出来的结果,小方块(子系统)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具体如何划分为好,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分析者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定。
子系统划定之后,留在小方块(子系统)外还有若干个“U”元素,这就是今后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即共享的数据资源。
2.数据资源分布
在对系统进行划分并确定了子系统以后,所有数据的使用关系都被小方块分隔成了两类:
一类在小方块以内。在小方块以内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则今后主要考虑放在本子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上处理。
一类在小方块以外。在小方块以外的数据联系(即图中小方块以外的“U”)。则表示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
这些数据资源今后应考虑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各子系统共享或通过网络来相互传递数据。
4.7 新系统逻辑模型
1.信息处理方案
在本章前面各节中已经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优化,这个分析和优化的结果就是新系统拟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它包括如下几部分:
①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将业务流程和业务处理分析归纳整理的结果。
②确定合理的数据和数据流程,数据、数据流程的分析归纳整理的结果和数据字典。
③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分布。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分两部分:新系统逻辑划分方案(即子系统的划分)和新系统数据资源的分布方案,如哪些在本系统设备内部,哪些在网络服务器或主机上。
2.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经过前面对现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和优化,提出了新的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即新信息系统将是什么、做什么和如何做。如同现行系统一样,新系统需要一定的运行环境,在系统逻辑模型中,应对新系统的运行环境提出要求或设想。
新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包括:
①硬件设备和布局。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单机用户/网络系统,如Internet/In123tranet/WAN/LAN/MAN;网络拓扑结构。
②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应用/工具软件系统。
③机构调整和人员调整设想。
④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4.8 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报告又称为系统说明书,它反映了系统调查与分析阶段的全部情况,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与工作总结,也是系统分析阶段的重要文档。
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引言部分(名称、开发目标、主要功能、开发背景等)。
②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
③现行系统概况。
现行系统概况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是现行系统现状调查说明,包括组织机构图、系统目标、功能一览表、业务流程图、业务流量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
二是系统需求说明,即户需求及主要存在的问题等。
④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新系统的逻辑方案包括:新系统拟定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方式,新系统拟定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流程,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及数据资源分布,新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方式、算法或模型,与新系统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建立。
⑤系统开发费用与时间进度估计。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总体上对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步骤、阶段成果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组织结构和业务功能、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是自上而下、从粗到细的调查分析过程,实际工作过程中,调查与分析运用了一系列的工具,并且同步进行,针对现行系统,结合现代技术和理论,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数据流程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核心和重点。由于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繁多,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调查和分析中,必须采用有效的调查分析方法和表达方式。数据流程图表达了各种数据的转换关系,而数据字典表示了数据的各种程度的细节及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处理流程调查是调查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体现新的信息系统由于现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调查现行系统的处理过程,可以更好地将各种管理模型、数据模型应用到管理新系统之中,使信息处理更加科学、合理,为管理决策提供优质信息支持。
数据与功能关系分析是对现行系统中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分析,通过这种分析,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数据与功能产生与使用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为子系统划分提供依据。新的系统逻辑模型是一系列图表和文字构成的一种方案,并不是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软件,其中有许多是理想的成分,并不一定符合用户的实际情况,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对此方案进行深入讨论,使之更加完善。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机构和人员调整设想?
2.业务流程分析:仔细分析下面“物资采购计划申请与审核”的流程,绘制业务流程图,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或优化的建议。
(1)供电所计划员制定本供电所的项目物资采购计划草案,交供应科科长审核。
(2)供应科科长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是否批准该采购计划,在一天内作出批复。
(3)如果供应科科长审批通过,则报供电所所长签字;如果通不过则返回计划员并向其提出修改意见。
(4)所长审批需要半天。
(5)所长签字后,交供电公司对口职能部门在三天内从技术角度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
(6)如果审核不通过则返回供电所;如果审核通过则由办公室将采购计划汇总平衡后交供电公司总经理签字。
(7)供电公司总经理一般在三天内签字确认,然后交电力公司归口部门审核。
(8)电力公司归口部门主要从资金、技术方面进行考虑,通常在一周内审核通过后交由办公室进行汇总平衡。
(9)电力公司总经理在一周内审核办公室平衡汇总过的采购计划。
(10)电力公司总经理审核通过的正式采购计划传真给物资公司实施采购。
3.管理学中讲述了哪些管理模型?
4.业务流程重组的应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