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衡量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可以从人口增长和物价水平两个方面来看。先说人口的增长。唐初人口数量不多,在贞观初期,全国“户不满三百万”。而李治执政第一年,就向户部尚书高履行询问去年增加了多少户人家,高履行告诉他是十五万户,李治听后就非常高兴。人口的缺乏直接导致生产力的短缺以及军队数量的不足,所以武则天注重增加人口,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口的增长。据《资治通鉴》记载,神龙元年(705)十一月,户部尚书向李显汇报,全国共有六百一十五万零六千一百四十户,而且这个数字很可能还不包含数量巨大的流民。这就说明经过李治、武则天两代执政者的努力,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人口数量几乎比李世民时代翻了一番。既然人口增加了这么多,必然要求能够保障必要的粮食、衣服等生活消费品。这就表明了当时农业、商业发展已经可以满足人口的发展,而人口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贸易的发展。而从人口的增长率来讲,甚至比开元盛世增长得还迅速,这就是武则天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证据。
此外,物价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参考数据。在贞观年间,斗米三四钱,后来降到了二钱。到了李治、武则天封禅泰山期间,斗米还维持在五钱左右。武周时期的物价虽然没记载,但可以推断一直都在上涨。物价的上涨除了“恶钱”的原因以外,对外战争的增多以及武则天自己好大喜功、崇尚豪华等有关。在财政支出较大的情况下,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得益于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很少发生因民生问题的起义、暴动,从这方面可以印证当时的物价水平上涨没有超过百姓承受的范围,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综上所述,武则天执政期间可以说政通人和、万事兴隆。之所以累述这么多与经济相关的事情,主要是中国历史向来不注重经济方面的记载,更侧重于上层建筑的记载,而从经济数据就能衡量出一个国家一个特定时期的情况。
死去原知万事空
在李显下诏复唐时,还在诏书中特别指出了武则天的功绩。诏书上称武则天平息徐敬业叛乱,是“拨乱之神功”,安定了国家,保证了长治久安。并且说她勤于政事,惠育万民,为大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宣言将改朝换代说成了权宜之举,没有将武则天的行为归为篡逆,而是承上启下。为了给足武则天面子,在将神都改为东都的同时,将武则天的家乡并州设立为北都,甚至连“神龙”的年号也没有改变,说明了李显从心中对母亲还是非常尊重的,认为武则天确实有其伟大的贡献,不应抹杀。但是不管怎么说,武则天一手建立的“大周”王朝还是变回了“大唐”。
这时候的武则天可以说已经无心眷顾世间,因为她已经拥有过人世间最值得拥有的一切,权力、金钱、威望,乃至美色,她已经足够。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的精神已经垮掉了,她所能做的就是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临终前,武则天召集李显、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托付后事,并口述了一份“临终遗制”。
这份遗嘱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二入李唐宗庙,归葬乾陵;三是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属以及被株连者皆赦免;四是恢复武三思等人以前被削减的实封。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在离开人世之前,武则天的思维还是非常冷静而清晰的,她在思考自己一生的得失以及未完的事情,需要一并交代清楚,以免抱憾九泉。
前两条表明了武则天在退位后的心态已经归于平和,对于自己建立的大周王朝她已经彻底地舍弃了,放弃了要求后世承认大周为正统的期望,回到了李家媳妇这个本来的角色。而合葬乾陵确实也表达了她从起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愿望,既然丈夫是李治,那就回到他的身边。而这一刻她也顺从于传统,并不想以女皇的身份遭受后世的诟病。而第三条可以说是武则天的自我救赎。在她眼中,王皇后、萧淑妃是她一辈子的心病,自己残忍地杀害了两人,并把她们的家族打入了社会底层。无论如何,她需要给死去的两个人一个说法,不管是萧淑妃变猫的诅咒,还是人瓮的惨相,这些都是武则天的噩梦。信奉佛教的武则天一定相信轮回转世,在她即将死去的时候,希望用对生者的补偿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让自己在西方极乐世界获得安宁。第四条应该是她为了武家做最后一点儿事情,缓解武家与其他重臣之间的矛盾。武三思作为武家重要的继承人,也是武则天寄予希望最大的。虽然武则天也清楚李家和武家为了继承人的事情争了这么多年,矛盾可以说非常尖锐。虽然最终还是李家取得了胜利,但是武家毕竟是自己的亲人,武则天真的不想看到在恢复大唐后,武家人被清洗。所以她强调了提高武家地位,希望李、武两家能够和平相处、相安无事。但这终究只是武则天一相情愿的事情,武三思最终死在了李家人的刀下——权力之争不会因为亲情而温柔。
神龙二年(706)正月二十一日,李显护送武则天的灵柩从洛阳返回长安,等待下葬。而李治已经在乾陵中孤独地躺了21年。乾陵是密不透风的,因此武则天的遗体进入乾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先开陵,放入遗体后再封陵。
四个月后,一切准备妥当,武则天的安葬大典隆重地举行了。其安葬仪式的规模比李治还要大,这也可以证明李显对母亲并没有心存怨恨。武则天的遗体正式进入乾陵与高宗合葬,两个人可以在这里永久厮守。安葬武则天时,李显还委派国子监司业崔融撰写了一篇《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一并放入。据说崔融为写此文绞尽脑汁,茶不思饭不想,写完后竟然抱病而亡。
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也因为二人增加了很多奇特之处。乾陵是唯一一个葬有两位皇帝的帝王陵寝,这一点别人真的没法比。另一个奇特之处就是乾陵从唐到现在就没有被人盗过。中国自古盗墓猖獗,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富商巨贾,只要是有些身份的人,其墓葬就会被盗墓贼盯上,连秦始皇的陵墓都在所难免,乾陵竟然未遭盗掘,堪称奇迹。
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武则天走了,但是她留给后人太多太多的传奇,太过太多的故事。如何评价武则天就成为后世颇为争议的事情,褒贬不一,功过是非,众说纷纭。
武则天虽然是女性,但身上具备了许多男性的特点,坚忍、果断、勇敢,甚至还有点冷血、残暴。在那个男权社会里,一个女子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谈何容易!她不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做得相当不错。举贤任能、开拓疆土、发展经济、整治官吏、改善民生,逐渐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是一些男性统治者都无法做到的。她是盛唐承前启后的人物,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她的历史功绩是无法抹去的。
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武则天,则有了更多的感慨。武则天敢于与旧势力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她的胜利可以认为是开创中国男女平等的一次尝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处于从属位置,社会地位低下,而女人参政多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不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女性地位最高的时期,女人获得了更多的政治、生活的自主权,这与武则天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武则天打破了出身限制,积极完善科举制度,鼓励有识之士为国家效力,一改以出身定前程的旧体制,给平民身份的人才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挖掘出不少德才兼备的贤才,从而使社会底层看到了希望,突破了社会阶层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不是完人,她的身上也存在残暴、专制等不良的特质。虽然在那样险恶的政治旋涡里只有心狠手辣才能生存下来,但是由于她的滥杀导致很多有用之才和无辜的人死于屠刀之下。而且为了自身的需要,她大开告密、酷吏之风,形成了全国的恐怖气氛,造成了冤假错案横行,百官、百姓惶恐不可终日。不管怎样,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政治角斗和人性挣扎,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多彩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武则天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在乾陵树立了一块高6.3米、宽2.1米、重90多吨的无字石碑。碑头雕有八条相互盘绕的螭兽,饰以天云龙纹。碑两侧有升龙图,碑座上有狮马图,其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极为罕见。武则天立“无字碑”,意在她不去评说自己。好也罢,坏也罢,自有公道在人心,历史长河里只有一个叫武则天的女人,而她也注定是一个传奇、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