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百宝嵌史料记载,我国西北地区曾有早于商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镶嵌蚌壳、绿松石、青金石的漆器。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制,天子笔管以错宝为研。”这里错宝指笔管是用百宝嵌技法制成的。《遵生八笺》记载:“如雕刻百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百宝嵌技法流行于明代,扬州漆器工匠周翥首创用各种珍贵材料如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多种珍贵材料雕成各式花纹,镶嵌在屏风桌几、书架、文房、茶具等漆器表面,组成山水、人物、树林、楼台等各种五色陆离的图案,此种技法称为百宝嵌,也称“周制”。清代更加盛行,扬州名漆工卢葵生善制百宝嵌,其作品也有流传。
上述的14类技法是留传至今常见的漆器种类。纵观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史,还有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漆器工作,丰富多彩和辉煌灿烂。如:
十五、针刻是用针刻划出纤细的花纹,和铜器针刻花纹互有影响,有一种铁线银钩、锋利尖锐、单纯明快的美感。
十六、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六朝独创。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此法系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
十七、金银平脱唐代新创,从汉代“贴金片”发展的。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
十八、库路真漆器是一种漆器的名称(鲜卑语),《新唐书·地理志》也作“库露真”。“库路真”漆器是唐宋时期襄阳地区朝贡中的珍品,闻名全国,被称为“襄样”,“天下以为法”。唐皮日休《皮子文薮·诮虚器》诗:“襄阳作髹器,中有库露真。”库路真漆器在南宋时就趋于失传。经后人考证,认为库路真是雕漆和犀皮漆器,为皮胎或金银器漆器,是中原政权转赐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贵重物品,为西北少数民族所珍视。
十九、夹纻胎漆器《说文》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可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来塑造的漆器,后来演变为脱胎漆器。唐法琳《辩正论》中的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梁简文帝曾作《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荡像》文,可见夹纻漆像自六朝,即已流传。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可见元代称生漆夹纻像为抟丸或脱活。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漆工沈绍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福州脱胎漆器。
在古代,漆器虽不是贵金属,却能成为名门贵胄之家的奢侈品,正是由于它那巧夺天工、眼花缭乱的繁复工艺。材料易寻,工艺难求,这正是漆器的奇珍之处!
第三节漆器的制作工艺
漆器的工艺制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繁琐的过程,由于制做完全由手工完成,加上工艺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漆器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因而漆器的生产周期较长。一般说来,一件普通的漆器成品的制成,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稍微高档和精细的漆器,则需要1年左右,而珍品的漆艺佳作,甚至需要两三年的时间。《髹饰录》中列举出了“木卷木素、合缝、梢当、布漆、垸漆、糙漆、漆际”等一系列的漆器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不同的漆器门类制作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要经过运用涂、髹、磨、绘、勾、填、雕、刻、镶、嵌等几十道工艺手法进行制作。
从贵州清镇平坝出土一件西汉晚期的耳杯上的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漆器从设计到成形的制做过程有素工、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合作完成。每道工序都由专人干,各负其责,这是古老的责任制,从中也可以看出漆器制作的复杂。
下面我们结合现代漆器的制作过程,介绍几道主要的工序。
一、制胎
根据漆器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由于漆是液体,是装饰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仅是漆器造型的承担者,是设计构思的实体再现,也是髹涂漆料,并在漆层上实行描绘雕刻的基地。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为木胎、竹篾胎、藤胎、布胎(又称夹纻或脱胎)、皮胎、金属胎、陶瓷胎、纸胎等,也就是说广义上只要胎体表面髹上漆者均可称为漆器。
用木料作为胎体使用最为广泛,历史也最为悠久,因为木料轻便,方便制作和使用,全部漆器中木胎占绝大部分。从汉代的简牍文字上我们可以知道“漆器”也称“木器”,漆器就是经过髹漆的木器,泾渭难分。漆器的木胎质轻,造型方便,隔冷热,耐腐蚀,加上绚丽多彩的优美花纹,使其取代青铜器成为历史的必然。制作木胎,最好是用陈年旧料,这样才不易发生干裂和变形。不同的漆器作品对木料的要求也不一样,红松、杨木、柳木、楠木、枣木、梨木、榆木、紫檀、沉香木等,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不同的材质。
木胎的制法方法有3种。一是镟木胎,采取大小适当的木块,镟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则可通过剜凿出来。楚汉时期出土的部分漆器的外壁上还留有明显的镟削痕迹,内壁和圈足内留有凿削痕迹得到证明。镟木胎器一般比较厚重。鼎、盒、钟、盂、盘等属于这种制法。二是斫木胎,是利用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包括刨、削、剜、凿等做法。如椭圆形具杯盒、耳环、钫、几、匕、案等都属于这一类,通常也比较厚重。三是卷木胎,用于直壁器型,主要见于卮、奁等。正如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凡造碗、碟、盘、盂之属,其胎骨则梓人以脆松劈成薄片,于旋床上胶粘而成,名曰卷素。”采用薄木片卷成圆筒状器身,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是一块刨制的圆形木板,和器壁结合。这种卷木胎,一般都是要在胎骨上加裱麻布,然后上漆。上漆后打磨平整光滑,不露接缝痕迹。这种做法还可以用现成的竹胎,竹杆也是桶筒状的,以竹节为斗底,削长竹片为勺柄,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结合,外加髹漆而成。
另外,在木胎漆器的制作中,还有将各种技法结合起来,并采用透雕、圆雕及浮雕工艺加工成型或再进行拼合的器物,最富于艺术特色的是楚国的虎座飞鸟、彩绘木雕座屏等。
布胎,主要是用麻、麻布来制作胎体。首先要制作一个以木、泥或石膏做成器形模型,将麻布、缯帛与漆料,一层层相间隔有规则的在泥胎上糊压,待布胎模干固定形后,将内部的胎体去除,就形成了个内空外实的布胎体了,也称之为夹胎或脱胎。福州的脱胎漆器几乎全部采用这种工艺制作胎体,成为独特的脱胎漆器。
铜胎,由于铜这种金属具有压延性,可塑性好,方便各种形体的制做。再加上铜材硬中有软,易于漆的吻合着色、抛光擦拭,因而铜材也是制作漆器胎体的上好原料。特别是明清的雕漆,其内胎主要以铜为主,型器其圆形居多,如瓶、罐、盒、炉等。
另外,还有银、锡等制作的胎体,由于本身性能的局限,不适于大量的来用来制作胎体,因而留存的数量极少。
二、作地
无论何种胎骨,在髹涂罩漆之前,都必须对胎体表面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这个过程俗称“漆地子”。脱胎的胎骨在制作过程中已自然完成。铜胎则需要经过彻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干燥等程序。木胎则首先烘烤,再用涂料涂饰封闭整个木胎,并每髹涂一次漆就进入窨箱一次,待生漆、生桐油干燥后,便调制漆灰,通体涂刷,然后糊布,自然干燥,最后在布面刮刷漆灰。上灰一般需4至5道,即上一道磨一道,直到平整为止,上灰工艺决定着漆艺品漆层的牢固度及平整度。
三、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达到器物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的素色漆器和描绘漆器,对于漆层厚度要求不是太高,上漆几十道就可以。但对于雕漆和镶嵌漆器通常要求涂漆数层,达一二百道之多,如果雕刻的深度较大,漆层还要更厚。
按工艺分,大致可以分为垫光漆、搓漆、顺漆、入窨、修边、整形修锉、压漆等过程;如果按漆色区分,在工艺上还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里时,还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艺。具体说,光漆时,前3遍叫垫光漆,用丝头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匀、实、薄;顺好垫光漆后的胎物,要在窨室中干燥;干燥后打磨、擦净,再正式进入光漆阶段;同垫光漆揉搓一样,要求每层光漆不能过厚,且必须每层干透后再涂刷,由于漆层厚度的不一样,需要时间长短也不一,但一般4至5毫米的漆层,就需要光漆70至100层,耗时少则四五个月,多则将近1年;光漆达到厚度后,需要对胎体进行修整,保持胎体原形。整个光漆过程非常关键,工期也较长,且最为辛劳。上百道漆,做一只盒子至少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极费工时。用一两年的时间做一件东西,恐怕也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耐心和讲究。
各个工序所用的漆也是不一样的,工匠根据不同的要求调制出灰漆、黑漆、透明漆、朱砂漆及用于粘贴金箔的金脚漆、胶漆等。
四、彩绘
将设计好的图案描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彩绘,也叫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将调制成的各种色漆,如同在纸上做法一样,按画面及工艺要求绘制在髹饰过的漆面上。绘画要求线条流畅,图案清晰,色彩搭配和谐,力求符合设计原样。这样,一件描绘漆器就基本完成了。
彩绘漆器色彩雅致,气韵生动,具有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特色。有人说,中国漆器上的彩绘工艺与西方的油画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中国油画并非完全是“舶来品”。
五、雕、嵌、堆、贴
对雕刻、雕填、镶嵌类的漆器,在图案纹样画好后,可以按照所画图案进行雕刻、填充和镶嵌,继续进行制作。漆层根据厚度的不同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相应的软度,方便进行雕刻、填充或镶嵌,使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华美缤纷,图案线条流畅,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在漆器工艺类别中,我们已经进行了描述。
六、烘干
制作好的漆器还需要置入干燥室内烘干,使漆层变得坚固,以便于使用和保存。漆器需在有相对温度和湿度的阴房内才可干,如果温度和湿度相对失调就永不会干。所以,漆工除髹漆技巧外还应经常调整阴房的温、湿度。
古人已经发现,漆在阴湿环境容易聚合成膜,膜干以后又不容易出现裂纹,防腐保护作用和艺术装饰效果会增强,所以秦汉时设置专门制作漆器的“阴室”。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历久不衰,并不断改革创新。
七、抛光
经过烘干的漆器,表面还比较粗糙,刀刻的棱角分明,镶嵌处粘合还有缝隙,需要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漆器才能完成。干后的漆液呈半透明状,经过打磨,与透明性颜料和具有反射性能的金银相映衬,更能显现隐约斑驳的纹理之美和美丽温润的色泽。
明清雕漆作品在剔刻完成后打磨,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沙纸,磨工使用的工具是一种植物——锉草,打磨的方法也不是水平方向的来回磨擦,而是一下下的捶跺、纵向磨擦,进行抛光处理。锉草是一种表面非常光滑且有韧性的植物,相当于抛光块,起到修磨及抛光的作用。在中国,锉草一直沿用至明末清初。今天有些牙雕大师仍在使用。
经过各个工序配合,制作的漆器一般具有不变形、不褪色、耐酸碱、光泽度好,能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特色。
第四节漆器的纹饰特点
漆器纹饰是指漆器上装饰花纹、图案的总称。漆器自问世以来,就以其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中国古代漆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优美。有抽象几何纹、描绘动物纹,有超自然的怪兽纹样与半抽象装饰纹样,还有写生自然界各种花草树木、建筑物和人物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题材纹样。有写意的、有写实的、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人间万象和天地万物无一不收入其中。其装饰题材大多包含着祈祷幸福、希翼吉祥和免灾祛祸之寓意。其花纹优美,彩绘精工,布局灵活,造型和纹样协调,突出了纹样的装饰效果和造型的艺术气质,具有典型的东方艺术的魅力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