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赵员外觉得吕蒙正言之有理,便请吕蒙正另作一联,以光耀门楣。吕蒙正见盛情难却,就说:“不必重写,只要把对联中的字更动一下,改成‘父业子当承,君恩臣必报’就行。”赵员外见吕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为,有心再试试他,就以着自己的身份出了一上联,要吕蒙正对:
未老思阁老。
吕蒙正看了倪兴官一眼,微微一笑说:
无才做秀才。
赵员外一听,满口称赞,打算将女儿黛菊许配给吕蒙正为妻。这时,倪兴官醋意大发,恶狠狠地吟出一句:
牛头焉会生龙角?
吕蒙正毫不示弱:
狗嘴何尝出象牙!
倪兴官紧接一句:
一介寒儒妄想攀龙攀凤攀丹桂。
吕蒙正看到客堂正中的一尊佛像,即景生情道:
三尊宝像岸然坐鳌坐象坐莲花。
倪兴官无言以对,虽气得七窍生烟,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赵员外听了,拍案叫绝,当即要婢女去闺房传话小姐,告知已为其择得佳偶。黛菊小姐自小聪明,能诗善词,才貌双全。听了婢女的传话,就禀明父亲,说自己也有一联,如吕蒙正能对出下联,方可议婚。她的上联是:
因荷而得藕。
吕蒙正一看小姐出的乃是一副谐音联,便一挥而就:
有杏不须梅。
小姐见对得工整,比喻得当,不禁嫣然一笑,默许了婚事。婚后,小两口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六十二、学生与先生对歪联
古时候,读书人最喜对对子。在学堂,一般是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求对联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
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这先生颇为得意地让学生们对下联。学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些废物,看哪个学生对对上来。”
有一个学生听罢,心想:那我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下联。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让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学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完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六十三、秀才因联作督学
传说古时有个秀才,颇有学问,因家贫无力打通考官关节,因此屡试不第,只得靠妻子纺线度日。一天,家中无米下锅,妻子再三劝他到外地谋个学馆教学,也好补贴家用,他只好到江南去试试。
这一天行至天晚,秀才投宿在客店里,与同房的客人攀谈,言语中屡屡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客人便说道:“先生既来游学,必是诗书满腹,现有一联献丑,望先生属对。”客人便望着窗外明月,吟出上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
秀才四周看看,床帐里恰好挂有一幅《春山飞鸟图》,于是即兴对出下联: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围中。
客人大喜,便邀秀才户外散步,行至池边,又出一上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放眼山头,明月正挂树梢,便即景对道: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两人边谈笑边行,走到河边沙堤上,只见日间留下的马蹄印正被轻风吹平,客人便又口占一联:
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
秀才回忆起赶坐夜船的情景,巧妙地应道:
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原。
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到夜深了才回房歇息。第二天早晨,秀才不见了客人,正在奇怪之时,忽有公差来请。原来昨夜的客人竟是微服私访的巡按大人。他见秀才确有学问,连连称赞,马上让他去任江南某州府的督学。
六十四、御史平冤
明代巡按御史韩正雍到江西巡视。一天,他在南昌察看死囚牢房时,下起了大雪。他边走边想,触景生情,吟出一上联: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吟罢,久不能对。这时他见一囚犯在流泪,便上前询问原因。囚犯说:“大人说的冰,雪、霜,三者交加,实为死囚处境,听后顿觉伤心。”
韩巡按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于是问道:“莫非你有冤情?”
囚犯拱手说出下联,一语双关: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原来,这个人因上告府官贪赃而被诬为谋反,判了死刑。韩巡按问明原因后为他平了反,并严惩了贪官。
六十五、秀才出丑
从前有个秀才,平日里自以为了不起,走起路来都是眼睛朝天。有一天,他到外边游玩,遇到一个卖菜归来的农夫肩挑一大一小两只箩。他不禁随口吟道:
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进大箩,两箩合一箩。
农夫见秀才那副酸溜溜的样子,心中十分厌恶。正巧,几个人抬着棺材从面前经过,农夫也对着秀才高声吟道:
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材,秀才装进棺材,两材合一材。
那个秀才听了,羞得无地自容。
六十六、文必正联定姻缘
文必正是明代洛阳的一名才子,虽然广有才名,但出身贫寒。传说他十分倾心于名门闺秀、有才女之称的霍定金小姐,但苦于家境,门不当户不对,无法接近霍小姐,当面表达爱意,便忍辱卖身,到霍府当了一名仆人。霍小姐也十分仰慕文必正的才气,限于闺门规矩而无法相见。一天,文必正借送花为名,到霍小姐居住的绣楼——天香阁上,见到了相慕已久的美人,并隐约表达了爱慕之意。等文必正离开以后,霍小姐越想越觉得这名仆人像是曾见过一面的文必正,便让丫环约其到花园见面。两人越谈越投机,为了证实是不是文才子,霍小姐便出了一上联试探。联云:
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吏。
该联句一拆一合,十分巧妙,首字“吏”拆为“一史”嵌于联中,又合为“吏”字用于联末,颇具匠心。文必正知是小姐心中猜疑,便不卑不亢地以同样的修辞方法答道:
天香阁上,二人叙情夫为天。
答联除了拆合“天”字以外,还隐含了天香阁相见的情节。这一答联使霍小姐顿释疑团,心中十分高兴。文必正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心情,便又出一上联: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上联用字全部是“宝盖”头,表示了作联者寄人篱下之苦。霍小姐立即回赠下联:
迷途逝远,返迴达道遊逍遥。
联语全部用“走之”旁的字,表达了衷心希望同返故土的心情,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大团圆了。后一副对联是同旁对联中的上品佳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还演化出了不少类似的对联。
六十七、将军对句娶师姑
传说元朝末年隆冬的一天,晌午时分,几年来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常遇春正带领随从路过一座尼姑庵时,大门“嘎”的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带发修行的师姑。她一手执根木棍,一手提着一篮萝卜,正往门前河边走去。常遇春看她正值青春年华,身段苗条,花容月貌,冰清玉洁,两弯秀眉下,一双桂圆似的明眸脉脉含情,不由地方寸大乱,竟呆呆地看着她久久不愿离去。
那师姑倒也十分机灵,立刻放下木棍和萝卜篮,落落大方地轻移莲步,躬身上前合十道:“贫尼愿出一上联,试试将军的文才。将军若能对得出下联,我可满足您的要求。”常遇春顿觉心中一热,嗫嚅着说:“好……我……愿恭聆您的上联。”
那师姑瞧瞧身旁篮子里要洗泥的萝卜,不假思索地说:
尼洗泥泥净尼回。
常遇春听了,抓耳挠腮了良久,直愣愣地一时竟对不出来,急得红着脸说:“请允许我回到营寨去想想,明天这个时候,一定再来领教。”那师姑满口答应着,提起木棍和萝卜篮便向埠头走去。
常遇春回营以后,与士兵一起去河边抬水烧饭。那时朔风呼啸,天寒地冰,河面上结着厚厚的一层冰。当他面对坚冰,正思怎么对联的时候,士兵们那挥棍猛击冰块的情景跳入眼帘,顿时豁然开朗,喜上眉梢。
第二天晌午,常遇春又带领几个随从专程前去尼姑庵,哪知那师姑早已在门前等候了。常遇春满面春风地念出下联:
兵打冰冰破兵归。
那师姑细细品味,这下联对得工整。这位英俊的将军果然文武全才,她便欣然以身相许。
六十八、惟楚有才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了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联: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那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连秤都不如,不能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匾。黄良辉抬头看见一个农妇正在推磨,也随口应答: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
巡官一听,湖北人果然出口不凡,很有才气,便和颜悦色地说:“这块匾少了一个‘惟’字,我要禀报朝廷,重新颁发一块。”这么一说,黄良辉就让他们走了。据说后来朝廷果然赠了一块“惟楚有材”的匾给他们。
六十九、徐渭智难窦太师
徐渭,字文长,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经做过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为抗击倭寇出谋划策。他会用兵,善计谋,文学修养很高,书画也很出色。徐渭机智善辩,爱开玩笑,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很广。
有一年秋试,皇帝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是到绍兴来主试。窦太师为了筹备考务,提前到绍兴。
窦太师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开路,开路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非常傲慢。
这一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渭听说窦太师要来了,心想:等我来杀杀他的傲气。主意已定,他就赤身露腹地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鸣锣开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了老太师:“有个小孩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说拦道的是一个小孩,也不以为然,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渭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干什么?难道不怕晒?”徐渭大大方方地说:“不做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出个课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渭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出,那怎么办?”窦太师想:一个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于是窦太师便随口道:
南街三学士。
徐渭不假思索,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的,不由点头赞叹。窦太师只好遵约步行到学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