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9600000006

第6章 菩提座下禅 (5)

禅里有这样一段公案:

一日,石头希迁大师问通宝禅师:“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答:“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有见有言就是妄心!在言语的上面能到你的真心吗?”

宝通回到禅房,参究了十天,又来到禅师那里说:“上次回答得不对!这次我才明白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那你说说看。”

“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说:“除去扬眉瞬目,把心拿来!”

宝通没料到这一点,低头沉思了半天,然后说:“要是这样的话,无心可奉送。”

石头禅师高声说道:“万物原来有心,你却说无心,这是毁谤!见、闻、觉、知虽然是妄心,但你是不用心,怎么能悟得大道?”

宝通言下大悟。

不难看出,案中石头禅师一再追问的“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禅心。世间万物的本相,人性深处的真实,就是禅所要表达的真义。拥有一颗禅心,才能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一切尘烦俗扰。正如石头禅师所说,禅心无所具象,因此“有见有言”的言语非真心,“扬眉瞬目”的动作非真心,“无心可奉送”更非真心。难道,真心乃镜花水月,不可得?当然不是。我们只需回归自己的内心,不拘泥于外在表象,向真正的自我问询,自然就是禅心。

所谓得禅心

真正的超越不是精神训练的结果,而是一种轻松、平静、纯朴的凡心,禅者是使生活的每一现前的刹那都有生命的火焰,是使饮茶吃饭都满含慈悲与温柔,是因了他了透自性无限圆满具足,而不再有任何执着,如是而已。

——《但尽凡心》

禅既已明,禅心既已见,又当如何得禅心?

众人之间参禅者整日深思、艰苦修行,便料想参禅必得经过大苦大难、艰苦卓绝的修行才成,以为想得禅心,必得到最艰难与最困苦之地才行。然而如此想来,便远不是修禅的本意了。

也有人认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而至“打成一片”,《大般涅槃经》中还说:“出家法系以坐禅为第一。”因此修禅悟道必得专心打坐,但是林清玄先生却告诉我们,“禅不在坐卧之间”。并举了六祖慧能和南越怀让的见解。

薛简曾问六祖,对于京城中禅宗大德说悟道必须坐禅习定的看法。六祖这样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也就是说,道是从心里生出来的,怎么在打坐呢?佛经上说:“如果见到如来,或坐或卧的样子,那就是走了邪道。”为什么?如来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不生不灭,才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明寂灭,是如来清净坐。真正的开悟没有表象的境界,何况是打坐?

在这里,六祖慧能做出了一个超乎表象的见解,意思是对于一切善恶之境不起“心念”,才叫“坐”;内见自性不动,叫做“禅”。而不是说一个姿势就叫“打坐修禅”。

这个道理,在南岳怀让教化马祖道一时,显得更加浅显。

马祖初参禅,每天在传法院里坐禅,怀让问他:“你整天打坐在求什么?”马祖说:“求作佛。”怀让于是取来砖每天在院中打磨,马祖忍不住问他在做什么,怀让说:“磨来做镜子。”马祖说:“磨砖怎么能做镜子?”怀让说:“那你坐禅怎么可能成佛?”怀让后来又说了一段话,“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因此说禅道不在坐里。但为什么参禅人还总要学习打坐?林清玄先生认为,坐与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打坐不一定能够悟道,悟道也不一定非要打坐。但是打坐是参禅悟道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得大部分开悟者禅法精进。

林清玄先生认为,禅意与生活和自然紧密相关。他曾讲过开善道谦的参禅故事。

开善道谦很小就开始参禅,也先后跟随过几位大禅师,但始终不能开悟禅旨,后来又跟随大慧宗杲禅师。

有一天,大慧禅师叫道谦送一封信给湖南长沙的张紫岩居士。大慧禅师时居浙江,与湖南相距甚远,道谦便不想去,然而师命难为,便对好友宗元说:“我已参禅二十年,到现在都还没消息,如今师父又派我去湖南送信,更荒废道业,我实在是不想去。”

宗元呵斥他:“要是修禅的人在路上就失了道心,那就不能成功。没关系,我跟你一起去。”

行至半路,道谦又因感慨不禁落泪,对宗元说:“我一世参禅,至今日还不得力,如今又在路途奔波,怕是一生也无法与禅相应了。”

宗元就说:“我建议你试着从现在开始,把过去从书本、经典以及老师那里学到的禅法统统放下,不去理会,只把全部心力都用去参禅吧!路上不管有什么事,我替你做。”

道谦破涕为笑,连声答好。

宗元又说:“但是,我有五件事不能替你做,还必须你亲自来才行。”

“哪五件?快告诉我!”

宗元说:“就是穿衣、吃饭、小便、大便、驮着个死尸在路上走。”

道谦闻听,手舞足蹈,那有什么难的。

宗元便高兴地说:你这次可以独自去送信了,我先回去了。”

于是道谦一个人到长沙送信,半年后方才回来,举止行为变得如同另一个人。大慧一见,高兴的说:“恭喜呀!你大不同前了。”

林清玄先生认为这个故事很好的阐释了“得禅道”的问题,这使人知道禅道不一定非在大师身边成就,最终开悟或解脱还是个人的事。再者,除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其实并没有叫“禅”的东西独立存在,它遍布在一切时一切地。

道谦之所以多年未曾得道,就在于他曾认为禅是有某种特定的形式或是样子。因此师父命他远行时,他感到很大压力,觉得离开师父、走在路上便不能参禅。倘若果真如此,那么禅便失了灵性,变得呆板枯燥了。

后来他认识到,禅离不开日常生活,即使是吃饭、穿衣、大小便,在心境明清的禅师眼中,无一不是道场。

所以,禅在生活中。如何从生活中得禅心,总结起来林清玄先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要“不执着”,从前的禅僧被称为“云水”,禅者的要义,就是破执着,执着一破,人生到处都是好消息,日日是好日。在我们破除执着的时候,最平凡的事物正是最圣洁的,而最高贵的也是最平常的。我们在生命中,处处随名生解,以外相来作为真实的见解,这是最大的要命的执着。

生命中的“不执着”代表着一种创意,假如缺少了活泼的创意,即使是禅意也会成为僵硬死板的东西。什么是生活中的创意?就是不只注重外在也注重内在,不只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禅、佛都讲道,什么是“道”?就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所走的路,虽然最终目的很明确,但是欣赏一路上的风景也很重要。所以“不执着”就是指一个开悟之机,一个完全打开的心胸世界。

也要“会游戏”,学佛的人不要排斥游戏,而且不能失去游戏的心。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生命与生活中得到大自在,就一定要有游戏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游戏之心,总是死板的看待世界,那要到哪里去谈自在呢?

观音菩萨常住于极乐世界,有三十三面相,其中有一相是“游戏菩萨”,大菩萨的自在神通是“游戏三昧”,我们虽然难以亲身体验,但却可以理解。只需我们放开心胸,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世间的一切,将一切看为一场游戏,才能体会到此中的真意。

亦要“心安定”,想要参禅、修禅,必须要有一颗安定的心。内心安定,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才能从平常事物中寻找出禅道。当然了,平常人心中的“定”就是“不动”,但在禅宗里,这“定”,实际上说的是一种平衡和安顿。在这种意义上,一辆运动的脚踏车或许会比静止的脚踏车更“安定”。

当一个人的心不再沉浮,达到一种平等安详的状态,叫做“等”。

当一个人的心专一止于一境而不散乱,达到心一境性时,就叫做“持”。

平衡于安顿的定,是不管外在环境有多少波动,都可以把心专止在安定自如的情况,就像是站在风中舞动的芒草叶上的小麻雀,自在轻盈,那种样子就应该是所谓的“如如”:惟其如如清爽、活泼与洒脱,正智慧才会生起而开悟。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这样的境界。

还要“得自我”,如果把我们所拥有的事物都看成是我的一部分,身心的部分称为“内在的自我”,身心之外的一切衣食住行称为“外部的自我”。外部的自我都是因内在的欲望而呈现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外部自我越强化,负担就越重,生命的弹性也就越小,这种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在自我的情况,在佛教里有一个比喻,就是“如蛇吞其尾巴”:一条蛇吞下它的尾巴,就会形成一个圆圈,蛇越是吞咽自己的尾巴,圆圈便越缩小,后来变成一个小点,最后就完全消失了。蛇越努力吞咽自己的尾巴,死亡就越是快速。

这个隐喻里的死亡,指的是“完整的自我死亡”。在现代社会里,外部自我的扩张使我们误以为外部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反而失去对愉在自我的体验与观察。

有了更多的外部自我,人就愈世俗化,也变成外面愈鲜彩艳丽,内在更麻木不仁;外面愈喧腾热闹,内在更空虚寂寞;认识的人愈来愈多,情感却愈来愈冷漠……人到最后几乎是公式化地活在世上,失去了天生的感受,失去了生命的弹性。

只有把外在自我减到最轻,才能使内在自我得到革新、澄清,而显露了,仿佛是云彩散后,雪初晴的天空一样。

还要“自去行”,“自去行”也就是说在参禅修禅的过程中,能够从佛、菩萨、师父,甚至是经卷上学到一些东西,但是那只是些表面上的、外在的东西,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还是必须经由自己去寻找。

自己寻找的路是很孤独的,在有些人的眼里又显得倨傲,但是一定要往前走,只要不停的走,最终就可以超脱于孤单与倨傲,到那时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一旦见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见着“佛的本来面目”,就是见着“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心意自然开通,所谓的寂寞,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禅之境

香是用来比喻佛法的功德,例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一个人解脱了就有如入于香水的大海,无处不是妙香。根据佛教传说,世界有九山八海,中央是须弥山,其周围为八山八海所围绕,除第八海是咸水海之外,其他都是八功德水,有清香之德,称为香水海。

我觉得,一个人走向菩提道,正像从贪瞋痴慢疑的咸水中,游向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寿善根八种功德的香水大海。

——自序《小麻雀的歌声》

禅宗可说始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开始有分歧,慧能与神秀因对禅的悟道发不同,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分别主张“顿悟”与“渐悟”,由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进而发展为五宗七派,各自有各自修禅的方法。就像那些禅师一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风格,绝不会有人将这一个禅师与另一个禅师混淆,因为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达摩自有伟岸卓绝,六祖又有家风不凡,马祖威势逼人,赵州滑稽有趣,他们相互有别,谁都无法互相取代。而且,不知禅师如此,就连菩萨,也各有风骨,面貌不同。

学习禅道的人,跟随师祖学习,聆听师祖教诲,但不是模仿师祖,师祖的风骨源自师祖的心地,模仿不来,也实在无需模仿。一位禅师可以教出许多不同性格的弟子。这就是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心地,绝无与他人相同的地方。个人修禅个人参,禅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参禅之路也不是公共汽车,没有固定的线路,无非是照着个人的心性去做罢了。

石头禅师曾经说过:“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翠岩禅师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想如来行处行!”这说明了在禅的世界中,凡圣如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修禅者自己的气概——但随己心。

尽管修禅参禅各有各的方法和道路,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所经过的阶段也是一样的。

佛陀把修禅之路分为四个阶段:初禅阶段,人会生出一种喜悦与欢欣,感到自己已经脱离了现实的烦恼;到达二禅,就能感受到禅定本身的喜悦和欢欣就更加纯化;进入三禅,因为修禅而得到的喜悦就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是清透纯净的欢欣;最后到达四禅时,就连欢欣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通透的智慧就显现了出来,最终达到了“般若”,也就是“自性”的境界。这几个阶段,是修禅的人不可避免的,只要进入禅定的人,就一定会得到一种“禅喜”,就一定会感受到喜悦、欢欣、纯净、安宁,修禅的人如果没有感受到这种喜乐,反而感觉痛苦,那就是走上了反面的道路,修禅本是为了使人欢欣,而不应当是使人烦恼的。

林清玄先生认为,佛法无论谈得如何玄妙虚空,最终却一定要回到人间、深入人间,这样才能谈“出世”的问题。禅更是如此,参禅修禅,是要落实到人间生活中的,禅师们的开悟,通常就在“吃茶去”、“洗钵去”、“饿来吃饭困来眠”的平常生活之中,似乎总有祖师慈悲的声音说:离开人间没有菩提!离开生活

同类推荐
  • 高平作家丛书:土塄上的孩子

    高平作家丛书:土塄上的孩子

    夯者脸上开心的笑容,幽默风趣的夯歌,瞎子富才与高平鼓书,心地善良的父亲母亲……作者用朴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温馨画面。使我们在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正远离我们而去。“我确信乡村会永远存在,而且会以一种稳定的姿态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善良朴实的百灵啊!我深深地为她这份对土地对乡村的执着而感动着。
  • 写给年轻人

    写给年轻人

    当一个人降生于世时,除了父母给予的生命,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了希望与追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你数不过来,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人生本是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总是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生命开出的灿烂之花。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死胡同中极力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总有一扇门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扇门,但我们始终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的门。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书系旨在全面介绍论述人类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牵手”所形成的新成果。本卷介绍“依山依水族群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社会人类学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章太炎讲中国传统文化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章太炎讲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主要辑录了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两部作品。先生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国学讲讲演录》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作品。
  •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大约在明代的隆庆至万历年间成书,全书共一百回,约九十多万字,其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大概有八百五十多个,被清初著名理论家张竹坡称为“第一奇书”。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历朝历代,多次遭受毁禁,命运多舛,而对于其作者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热门推荐
  • 琉璃若尘

    琉璃若尘

    大千世界,不同的位面,位于中心的中域,位于中域之上的天域,还有……为寻找一个答案,小小少年一路走来…………
  • 当选帝侯破产之后

    当选帝侯破产之后

    当卡尔.弗兰茨终于熬死自家无良远方表亲成功继承了选帝侯的位置后,他却惨遭破产。当一个从天而降的精灵长公主出现后,本来只想从精灵手里骗点钱回家娶媳妇的他却由此走上了一条命运未知的道路。【本文世界观源自部分中古战锤以及作者菌喜欢的小说比如魔戒、冰与火之歌,异常生物见闻录等。】
  • 穿到七十年代合家欢

    穿到七十年代合家欢

    曲家姑娘别的本事没有,变废为宝的本事是一流的。就是……有点耗时间。穿到七十年代,苦兮兮也没关系,每天点一点,早晚可以点石为金,唔,这些都不是事!哪个不行点哪个,渣爹点成忠犬,泼妇点成娇娘,点到全家欢天喜地乐逍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笔记,主要摘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三大部分各个历史阶段的进程和发生的重大事件。
  • 末世之死亡颂唱者

    末世之死亡颂唱者

    所有活过的东西都必须凋零没有谁应该承受悲哀的永恒始于终结的歌请你安静地听带你逃脱这段宿命虽然结局也许注定我愿燃烧这灵魂做最后歌唱我愿承受这罪过和所有的伤我愿让时间把这段故事埋葬我愿一起被遗忘却留下一具皮囊————死亡颂唱者·卡尔萨斯
  •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书生王子进在入京赶考的途中偶遇一个白衣翩翩的佳公子。他明明也是考生,却大字不识几个,并且屡次解救王子进于危难之中。这个奇怪的白衣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位好友又该迎接怎样的结局?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无憾世间

    无憾世间

    江南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子,她不满于当下的生活。一天,流星雨划过她来的平行时空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同的人事物慢慢改变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小黑屋,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但是,现实生活会如此顺利吗?平行时空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故事已悄然展开……
  • 王俊凯拿走你的倒霉小公举

    王俊凯拿走你的倒霉小公举

    “俊俊啊你是不是看上我了?哎呀一脸羞涩。“”那可不,就看你没人要我就只能委屈自己把自己贡献出来了。“”王俊凯我告诉你,全世界的男的都死光了我也不要你!“
  • 凤倾天下,王的绝色弃后

    凤倾天下,王的绝色弃后

    她是西凉历史上唯一一个二嫁为后的女人,憬帝为她遣散后宫,独宠一人。她是厥国皇帝最宠爱的公主,优雅尊贵,国色无双;她是轩国历史上唯一自己脱了凤冠凤袍,休了皇帝的女人,靳帝一夜白头.然野史载:她曾被山贼辱,曾百毒缠身,甚至堕入魔教!曾有高僧断言她是天下的祸水,乱世的开端,憬帝为此烧了寺庙,绝了和尚,乃执政期间唯一的暴政;民间更是议论纷纷:有仰慕者道:“我曾远远看过辰后,岂止是美艳动人,完全就是仙女下凡!”有所谓知内情者道:“辰后羸弱,根本无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求道于金庸世界

    求道于金庸世界

    历尽失恋的痛苦,大学生赵阳穿越到了金庸世界中,得到了广成子遗迹,开始了自己的求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