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昱仗势欺人,没少干出格的事,平时有董卓撑腰,别人敢怒不敢言。
现在董卓要办他,检举的人数不胜数,王朗没费什么劲便掌握了大量的证据。
不止董昱欺负下属之妻的,收受贿赂、买卖军职,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各种重罪皆有之,最可怕的是他竟然贪没军饷。
军队是董卓的立身之本,他这是凿董卓的船。
简直比挖墙脚还要严重,一旦军队动摇,董卓将死无葬身之地,他身为董卓的弟弟又能好到哪里去?
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居然还能身居高位?
看到王朗传来的证据之后,董卓吓出一身冷汗!
王朗建议董卓免了董昱的职,收缴其所得贿赂,发还故乡照顾老母。
董卓很不满意王朗建议的处罚,但也没有怪罪他。
王朗有照顾他的情面,但远没有到将死罪变成活罪的程度,基本还是按照律法做出的惩罚。
三国的律法就是这么搞笑。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是一个笑话。
平常百姓不交税便是死罪,而官僚世家杀人只需劳改。
张角第一次造反,被朝廷捕获,然后朝廷一阵骚操作,张角无罪释放。
由于第一次造反失败,张角积累了经验,一举差点覆灭大汉。
相较于这些,董昱罢职已经算重罚了。
现在律法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泥潭,董卓必须改革,让律法重新回到正轨。
董昱的死正好可以让天下看到他的决心。
拿董昱下狱等候处理,董卓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王朗,并命他十日内修改大汉律法。
明年年初传晓天下,将董昱作为新律法的第一案,一起传示天下。
王朗大惊,修改律法事小,但得罪的人太多,因此就算明知道律法有巨大漏洞,也没人管理。
往近了说官僚皇室,往远了说世家诸侯,几乎将整个天下得罪了个遍。
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王朗深知律法之人,他知道大汉律法混乱不堪,难治一国。
可是董卓只是西凉的一个诸侯,现在控制了皇室朝廷,他有什么理由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做这件事呢。
王朗一时被董卓震撼,他当即下拜,道:“天下为私者多,为公者少,像公这样为公者少之又少。”
他早就想改变大汉不堪律法,无奈身单力薄,难以为继。
如今遇到董卓这样的明主,不做一番事业岂不空负男儿一生青春年华。
王朗接着道:“愿为丞相做此利民之举。”
贾诩得到消息后大惊,快马赶到相府前来阻止。
贾诩不是不知道此事的好处,而恰恰是知道的太多,觉得这样做太过武断,得不偿失。
得罪天下官僚世家,以后还怎么争霸天下。
等天下统一了之后再做这件事不是更好吗?
用着十几年的时间换去天下官僚世家的全力抵抗,值得吗?
见到董卓之后,贾诩劈头盖脸的砸出这三个问题,直接把董卓砸懵了。
贾诩这几句话问的一点面子没给董卓留。
虽然是时间紧迫,非贾诩本心之言,但也激起董卓的争强之心。
董卓道:“占据洛阳,控制朝廷,我们早以失了世家官僚之心,你还望他们会助我不成。”
“我以此举取万民之心,以举国之力,还怕什么世家官僚吗?”
董卓反应有点大,把贾诩吓了一跳,其略一思索,便想到刚才他言语有失,赶紧向董卓请罪。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贾诩将董卓的治国之策说的一文不值,董卓不服气,进行反抗而已。
算是学术交流。
董卓扶起贾诩,没有在意他的冒失。
贾诩思考了一番董卓提到的民心。
大汉是世家的大汉,这是三国的主流思想,百姓的力量被无限的低估。
贾诩非一般人,他能够明白民心代表的力量,但依旧低估了百姓的力量。
陈胜吴广一举整个大秦一半倾覆,张角一举百万人相从大汉一半沦落,百姓的力量可见一斑。
但陈胜与张角的结局都是被镇压。也许这是百姓被低估的原因。
董卓有两千年的历史积淀,百姓的力量一旦爆发毁天灭地。他始终相信得民心才是取天下的根本之法。
此举有利有弊,但是利弊都在未来才能表现。
到底是民心战胜世家,还是世家强过民心。
贾诩自问天才绝世,也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他后退一步,答应重改律法。
但是,建议压迫世家官僚的利益要分步走,不能一蹴而就。
董卓考虑到世家力量不可小觑,贾诩的建议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听从了贾诩的建议。
处理完董昱,董卓又揪出几个混吃等死的董氏家族子弟。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董卓的侄子董璜,董璜没有什么才能,在董卓退守长安的时候,身居禁军首领之职。
也就是董卓被吕布斩杀的时候,董璜掌管禁军。
不得不说董卓死得其所。
几日后,这件事经过发酵,传遍洛阳。
董氏族人被董卓一下撸光,无论军中朝中都引起一阵轰动,有人赞其深明大义,有人骂其不顾情意。
董卓通通不理,毕竟能懂得真相的人一直都是少数,何必跟他们计较。
这几日王朗努力改革律法,但大汉律法何其多也,一人之力难以按时完成。
于是其想到他的好友钟繇,现任尚书郎。
钟繇也是极通律法之人,王朗将其举荐给董卓,让其与他同修律法。
董卓对钟繇没有印象,询问一番书灵惊喜万分。
钟繇字元常,早年因有功于献帝被封侯,之后一路从校尉坐起,直到太尉。
又是一个三公。
曹操在围攻洛阳从诸侯中扬名,之后剿灭残余黄巾,名气直追袁绍。
各路有识之士竞相投奔,荀彧、荀攸、郭嘉、程昱不可胜数,相互引荐之人不下十余。
董卓常常羡慕,没想到今日王朗让他享受了一回。
在三国钟繇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三公之名岂是随便说说的。
董卓当即同意王朗的请求,并告诉他不可操之过急,有解决不了事可以来丞相府找他。
王朗欣然答允,并将消息告知钟繇。
钟繇被董卓的大义所感,同意和王朗一起修改律法,只恨不能见董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