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权队的败亡敲响了全校的警钟,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不解决掉李乾坤,谁也别想赢。
由高权牵头,所有的参赛队伍一致向老师们申请,要么让他们也换用李乾坤的机甲,要么直接禁用掉这个作弊一样的玩意儿。
老师当然不可能答应,原本就是为了测试同学们的机甲设计能力,现在看到李乾坤的机甲明显过于强大就要禁用,测试的意义何在?
但是另一面,老师们又很头疼。李乾坤的机甲也太强了,反过来说,他靠着机甲吊打其他队伍,难道就能体现出其他同学的设计水平吗?完全不可能啊,在李乾坤面前,哪还有其他机甲发挥的余地?
下一轮跟朱长盛队比试的是林清宇队,经过两战的艰苦取胜,林清宇完全就是撞了大运一样才能跟朱长盛队相遇,论实力,他连高权队都不如。
林清宇干脆就拒绝出战了,按他的话说:
“反正李乾坤一台机甲就能吊打我们,打不打比赛还有什么区别?”
老师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找上李乾坤,要他换一种设计方案。
然而李乾坤直接甩出一个让老师也难以解决的问题:
时间不够了。
就算有着“捷思构造”的快速辅助设计,一台机甲的设计时间至少也是以星期为单位的。而再过一个月,他们高考都要结束了好吗?
学校的演习赛能等吗?当然不可能。事实上学校的这一要求几乎就是让李乾坤在几天之内就拿出一台全新的机甲,这是任何设计师都做不到的。你至少要留出时间设计布局吧?骨架和电路总要有架构设计吧?凭空画一台机甲就能用来参战吗?那不是开玩笑吗?
迫不得已,老师们只能给出一个折中方案:
李乾坤随便画设计图,然后直接用软件模拟数据导入演习赛,而不用考虑架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连真实性都不顾了,真的是“凭空画一台来参战”的意思了。
当然,也要做出某些具体的限制,总不能他再拿出一台406炮的高速机甲吧?那可真是不用玩了。
所以最终,老师们的妥协方案就是:李乾坤设计一台全新的近战用机甲,或者炮管口径不超过105毫米,倍径不超过100的远程机甲,不得使用全向喷口设计,至少外形上得“像一台机甲”。
李乾坤必须三天之内给出全新方案,机甲在架构方面不用考虑太多结构问题,所有结构数据按节点进行黑盒模拟,只要模拟数据能够通过可动性检测,就可以得到认可而无需考虑细节问题。
然而老师并没有想到,李乾坤其实早有预案。
就在设计出超速机甲的同时,李乾坤实际上还构思出了另一台超高防御的远程防空机甲,正是由于结构问题才没有被选用。
现在好了,不用考虑结构问题,正好可以放心大胆上!
当然,由于是防空型机甲,他还需要周媛清的帮助,将她的防空程序,改造得适合自己的这一台新机甲。
他的新设计理念就是:
十二杆105mm加长狙击枪、超大供弹室、厚到令人发指的武力护甲,几乎没有一样的机动能力——从外形上看,如果这台机甲趴在地上,那根本就是一只刺猬!
这种机甲唯一的用处就是上舰作战,提供防空火力。
在他的设计中,这十二杆狙击枪是环绕在腰部,并且全周天可动的,也就意味着在李乾坤所在的整个空域里,全部都可以同时被十二杆狙击枪同时射击。
原本这个设计需要构建出可靠的机械臂和相应的护甲,但现在都改成了黑盒数据,让他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呃哈哈哈哈!这他吗是个什么玩意儿!”当朱长盛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简直都要笑喷了。这个机甲就像是一个长了毛的大水桶,虽然确实有手有脚的看上去像个机甲,可是腰间这十二条机械臂实在也是有点过于奇葩了。
其他的队员们也都乐得前仰后合,尤其是周媛清,捂着嘴,很罕见地笑出“哈哈”声来。
杨赛尔笑得都岔了气儿了!
等他把设计图上交给老师时,老师的那个表情就像是被霸王龙踩了一脚似的。
“李乾坤你他吗在逗我吗?”
他只好摊摊手道:
“那没办法了,我是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炮管口径没有超过105毫米吧?倍径也只有九十,喷口更不用说了,就一个主喷,外形也是有手有脚,谁看了都知道这是个机甲。”
“你糊弄鬼呢!”老师气得直跳脚:
“你觉得这玩意能动吗?”
李乾坤一撇嘴:
“黑盒嘛,反正把数据导入软件里是可以动的。”
“唉你别说话,你一说话我脑瓜子疼……”
老师扶着头跌坐在座位上,其他的老师好奇地凑过头,一看到他这个设计,简直就是根本忍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
“你就不能来点正常设计吗……”负责比赛的老师只好搓了搓脸,叹着气通过了他的设计。实在也是没有时间了,再耽误下去比赛都没办法进行了。
常威立倒是很快就帮他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战术方案,直接采用大量霰弹齐射的方式,依靠航母冲锋进入接舷战,就是仗着他的对空火力优势,以机甲为目标,进行消耗战。
于是第三次比赛终于开始,朱长盛队对战林清宇队。
常威立让李乾坤站在航母的正前方护甲上——这里也是整个航母护甲最厚实的区域,完全可以抵抗几乎所有导弹的伤害。而李乾坤设计的超厚武力护甲也几乎可以完全无视掉原本能够对机甲造成毁灭性伤害的等离子弹。
当然,只是理论上有这个可能。实际上机甲从来没有考虑过用这种厚达两米的武力护甲——一方面是因为武力护甲太重了,另一方面,武力护甲其实非常贵重,产量并不算高。李乾坤这一台机甲的护甲用量,差不多足够用来建造二十多台机甲了。
大概是老师也觉得不好意思,开战前并没有对林清宇说明李乾坤的设计如何,他只说了李乾坤的机甲“确实符合同学们提出来的限制,主武器口径没有超过105毫米,倍径也没有超过100,喷口并不多,有手有脚,肯定是个机甲的样子。
林清宇也只能这么信了……
但是他在心里根本完全没有谱,神知道李乾坤能拿出个什么玩意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