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夫人的话,宋玉宁暗想,原来,这事和自家没关系,是要让苏夫人帮忙了。
“哦?夫人说的可是我夫君手下的刘大人之女?”苏夫人一想便明白了。
“正是,家里已经打探过刘小姐并未婚配,所以才有了此想法,还望夫人相助啊。”
苏夫人一听,觉得这李家与刘大人家倒也相配,便说道:“既然夫人亲自前来诉说此事,那我便姑且试一试,不过若是不成……”
“若是不成,便也是我儿没有那个福气,与夫人无关。”李夫人闻弦歌而知雅意。
“好,既如此,那我便应了。”
送走了李夫人,两家人这才又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好久,只见时间也已经不早了,官府的大人们那里也谈完了事情,于是大家便各自散了。
到了家里,晚饭还尚早,于是一家人重新梳洗打扮了一番,换了衣服,坐在一起说着话。
“过两日便要派人去京中,杰儿的生辰也快到了,不知你为他绣的书袋可快绣好了?”沈氏问宋玉宁。
“已经快绣完了,只上面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装饰还未绣好,不过明日便可完工,届时便可让人带上,等哥哥生辰之前,保准能收到我给他的生辰贺礼。”宋玉宁道。
“哦?玉儿当真为你哥哥准备的生辰礼物是自己绣的绣品?那时我听闻你们的约定,罢了也只是笑笑,只当小孩子家的玩笑,未曾想你们两个竟这般珍视自己的诺言,果真孺子可教也。”宋远惊奇道。
“这是自然,咱们女儿和杰儿都是好孩子,自然品性端正,信守承诺。况且,杰儿往日在扬州时,两个人常常形影不离,感情非比寻常,自然会对彼此的话重视又加了。”沈氏再次接了话。
一家人说着,不一会儿就到了晚饭时刻,今日虽是端午节,却并没有在家里用午饭,因此宋玉宁她们包的那些粽子到了晚饭时才上了桌。
本来宋远和沈氏对于宋玉宁那些用料奇怪的粽子抱有怀疑的态度。
不过他们一贯便是好父母,因此为了鼓励孩子,便打算“以身试法”了,却没想到吃了那些粽子,竟觉得好吃非常,于是夫妻两都对着各种粽子赞不绝口。
吃过饭,沈氏想到可以讲自己的粽子送给亲近的人家一些,也让他们尝一尝这与往日不同美味,宋玉宁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
只在沈氏计划为苏通判家送去时,宋玉宁便说要多送些给他家,并向沈氏说了前面已经答应了苏敏要给她多送一些的事。
沈氏觉得女儿的想法和自己极为默契,苏家本来就和自己家里最为亲近,因此她也原本想着要多送些给通判府的。
这么一商量,沈氏忙着让仆人们去给各家送粽子,尤其是给通判府的要最为小心,不要弄坏,尽早送到,直到她看见仆人们都出了门这才坐下来。
宋玉宁见粽子的事情已经忙完,便回了自己的房间。
送信的人过两日就会走,她得赶在他们走之前绣好,并且写一封信一同捎上,因此,今晚她打算为宋杰宁写信。
她到了书房,磨了磨,拿起了笔,可又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想了一会儿,她决心要写的欢快一点,也可说一说平日的日常生活,想必离开了扬州的宋杰宁应该也会想到这里的一切吧,那么也一定会乐意读到这些。
想着,宋玉宁便下了笔:“杰宁哥哥,见字如晤,自你离开扬州回去京城,已经将近一个月了,不知道你回京之时顺利路上可还顺利,回京之后又是否能快速适应与扬州完全不同的生活……”
“如今已入五月,不久就是你的生辰了,犹记得那时你听说我要学习女红,便说要我的绣品作为生辰礼物,可惜,到你生辰之日时你早已身在长安,因此不能将礼物亲手送给你了。”
“不过虽然不能亲自送给你,可想到我的第一件大的绣品是作为你的生辰礼物,而你也会经常用的上它,在你逐梦的途中也会有它的陪伴,或许有时你看到它就会想到我这个妹妹,这样一想我就会很开心。”
“阿冀最近没了人逗它,它似乎也情绪不高,每日只懒懒地晒着太阳,叫一声也只是睁一睁眯着的眼,若是叫的频繁了,索性连眼也不睁开,有趣极了。”
“总之,尽管你走了,远在长安,可我还是会记着你的一切,并期待我们下一次的见面。”
“突然想起不知从哪里看来的一句诗(当然是前世啦),觉得很符合现在的情形,便送给你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此时我们相隔千里,但我们还是彼此的知己,最懂对方的永远是我们彼此,这是一直不会变的。长安繁花似锦,希望哥哥也不要忘记我这个远在扬州的妹妹。”
“而如今已经快要到你的生辰了,在这里,妹妹衷心的祝福哥哥能够有朝一日实现凌云之志,一展宏图……”
这封信很长,宋玉宁整整花了大半个时辰才写好。
她突然发现写的好像很煽情,完全不像平日的她,可她知道都是自己想说的,面对真正放在心上的人,她始终不吝表达,只是旁人不知罢了。
写完之后,她仍然静坐在椅子上,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又想起了宋杰宁还没有离开时的场景。
那些美好的时光都历历在目,有时两人一起努力学习,一起探讨,又有时互相嘲笑对方在某一方面的蠢萌形态……
可以说,短短一年的相处,宋杰宁已经在她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块,他们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她想要珍惜的。
宋杰宁走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她其实还有些不习惯那个平时在耳边叽叽喳喳个不停的哥哥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了,回了自己的家。
可或许也是平日里她一向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因此众人并没有发现她的异常,只在最初几天以为她不开心,后面便也以为她已经适应了,就连宋远夫妇也没有发现女儿的变化。
只有宋玉宁自己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她真心付出的朋友自己究竟有多看重,可两人的相处却很短暂,宋杰宁是她的哥哥,可实际上宋玉宁比他大很多岁,因此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两人也经常探讨,而时间多了,发现一人会与自己的想法一致,自然会引为知己。
而这样一个知己,却是又会好长时间不能见到了,她觉得有些伤感。
要知道,在这个交通完全不够发达,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闭塞的时代,很多人都是终其一生都只能与好友见上一面或者寥寥数面。
因此,在古代,分别确实是会令人极为感动和伤感的场景,这也就不怪乎哪些诗人们总会以诗咏情了,而这些,最近经历了的宋玉宁也是赞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