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人又是吵吵闹闹的分说了一通,这才停下来,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拿起了茶杯喝了一大口才停。
“来来来,小子,既然苏老头说你自小聪慧异常,学问做的极好,那我便考考你。”
“楚汉之争,楚霸王项羽却败给了小流氓出身的刘邦,你觉得为何会如此?”
纪怀瑜做了一揖,才道:“楚汉之争,项羽会败,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若项羽胜利,恐怕这江山,他也坐不长久。”
“哦?说来听听。”
“项羽出身世家大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养尊处优,看起来自是登上王位极好的人选。”说到这里他略微一停顿,清澈而又有力的声音听起来极具说服力。
“但从项羽此人的性格来看,失败是他必然的结果。首先他为人太过骄傲,不懂得屈服,也不懂得用人攻心,因此手下人才不少,但却被他运用的不好。”
“其次他不懂得任用贤才,很多人才白白被流逝他也不知晓,并且还任用小人,一步步走向了颠覆。”
“最重要的一点,他治军不严,放任手下的兵将在攻下城池后骚扰百姓,导致他的大军最后失去了人心,等不到民众的支持,自然也就失败了一半。”
“反观刘邦,虽然出身市井,但不得不说,他身上却又很多可取之处,首先,他出身市井,懂得下层人民的疾苦,无论是感同身受或者意图收买人心,他都做到了让军队不扰民的事实,的了民心,便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他懂得唯才是用,身边的人才皆是他慧眼识珠的结果,聚齐了萧何,韩信张良等一众人才,同时又给予贤才足够的尊重,自然众人愿意为他效力。”
“因此,即使在鸿门宴这种时期,也有众人为他谋划助他逃脱,而反观项羽,如此好的机会,竟被他因为骄傲而浪费,自然是无论什么机会摆在眼前都抓不住了。”
纪怀瑜说完,一众人都没有出声。
还是韩先生第一个发声:“不想你小小年纪,看的倒是挺通透……”
“那你倒是说一说,人这一生,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又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啊。”夸完之后韩先生立刻又抛出了问题。
纪怀瑜略微思索了一番:“晚生所言只是自己的见解,还请大家见谅。”
“说来听听。”先生摸了摸胡子。
“面对自身,人往往都是充满矛盾的,一时自傲又一时自卑,偏偏又是常常当局者迷,因此,面对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是很合理的事情,凡做人做事,常常要想是否无愧于自己的本心。”
“而面对世界,其实每个人都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往往很多人会因为不幸的遭遇而自暴自弃,但还是有很多人会坚持自己的本心,即使千帆过尽,也仍旧保有赤子之心,这样的人,往往也是大有作为的人,我们自己,要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如果不够强大,自然无法在这个世上立足。”
“看来你也有一颗雄心啊小伙子。”韩先生适时地评价了一番。
苏老先生则是似乎有些意外,又有些惊喜,只是赞叹地看着纪怀瑜。
“这只是晚生自己一些浅显的见解,还望先生和外祖父指正。”
“你如此年纪能有这样的见解已是不错了,说的太多倒也无益,这世间的道理,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弄明白的,且去体会吧。”苏老先生总算是发了话。
韩先生出了题给纪怀瑜,所以苏老先生便出了题给宋玉宁。
只见他思索了一番,便道:“既然说到了楚汉之争,那么对于汉武帝刘彻此人,你有何看法?”
宋玉宁略微思索了一番:“汉武帝此人,总体来说,有功有过,但也算是功大于过的一位帝王了。”
“汉武帝继位初期,汉朝已经立国六十多年,前期国家衰败,百姓贫穷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黄老之治的无为思想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个时候他能力排众议,任用董仲舒等人,利用儒家在社会上的声望,推崇新儒学以治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巩固了政权,是一件有利的举措。”
“政治上,盐铁官卖制度的发行,中外朝制度,推恩令等的实施,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王国的权利,国家国力大大的增强,大汉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军事方面,他任用大将攻打匈奴,各个少数民族都诚服于汉,汉朝疆域扩大了一倍有余,当真是煊赫一时。”
“可汉武帝老年时期,崇奉方术,自奉奢侈,又穷兵黩武,引发了统治危机,又因巫蛊之祸而杀了太子刘据,新太子又年纪尚小且无母族支持,导致大臣霍光专权,着实算得上是他的过处。”
“不过,总体而言,他对于大汉朝的贡献多于他所做的失误之处,他带领大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代伟人。”
“不错,你说的倒也不错,分析的倒也条理清晰,更可贵的是,你如今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当真是不一般呐哈哈哈。”苏老先生不吝于他的赞赏。
“看来,老韩你教出来的孩子确实很优秀啊。”
纪怀瑜也是满心的惊异,在他看来,宋玉宁年纪尚小,又是女子,可她如此的见解,竟是一点不输男子,就连现在的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这些了,更别提那些平日里耽于玩乐的世家公子更是远远比不上她,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明明年纪很小,却如此通透又灵动……
“这有什么,我告诉你,我们丫头可是琴棋书画样样都学的极好,你这点问题,早在他六岁时我就问过她了,着实是简单的无趣。”韩先生状似不在意地说道,可微微翘起的胡子还是出卖了他的好心情。
“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尚需学习,请先生和苏老先生不吝赐教。”宋玉宁道。
“不错,聪慧而又谦逊有加,将来必定有所为。”
“多谢老先生夸赞。”
几个人在一处谈了一个下午,多是两位先生问,纪怀瑜和宋玉宁回答。
答到后来,两位先生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有一番自己的思考。
而宋玉宁和纪怀瑜也是,多回答一次,二人对对方的了解就又深了一个层次,更是慢慢发现对方很多的想法都和自己很是契合,对对方也更加好奇了。
人对未知往往是好奇的,同时人对于和自己相似的人也往往是充满好奇的,因此,宋玉宁和纪怀瑜,这时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