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解释说,这是因为宋庆龄出生在一个长寿家族。没错,宋庆龄出生于一个长寿家族。父亲宋查里(耀如)、胞妹宋美龄是举世闻名的高寿之人,她88岁的高寿也有长寿基因的基础。但基因组学告诉我们,优越的基因基础是内因,它是根据;而外因是条件,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优越的先天必须与后天的自觉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实行“天人合一”,才能达健康长寿的佳境。宋庆龄在文化素质的培育、思想境界的修养和良好养生习惯的加强上又是最好的外因。她的养生之道是高层次的。
1爱心养生
宋庆龄保健组跟随她30多年,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朝夕相处,她的高贵情怀、音容笑貌已铭刻在心。他们为宋庆龄的养生之道总结出一个独特的名词“爱心养生”。她“最大的快乐在为人民服务之中”,符合心理学和健康学原理。尤其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提供了身心联系的物质基础之后,人们更加认识到 “养生的核心在于养心”的真谛。
宋庆龄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特别好,她关心人可说是她永葆青春的奥秘。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首先实现的是一种充实感。听到被帮助的人走出困境,解决了困难,心里比什么都高兴,也分享着快乐。
她的保健医生都认为:品性高洁、为人慈善,反映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尚和心态的平和,这是长寿之道的根本。愉快豁达的性情对健康至关重要。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她修养非常好,心思也细腻。给保健医生们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不管是约司机还是约下面的工作人员,她总是提前出来等,会提早5分钟站在门廊下等司机来接,从不让司机花时间等她。
照顾她生活的保姆住院,宋庆龄每天国事那么繁忙,还总是惦记着每天派人给保姆送滋补汤。那么高的地位,却事无巨细都要装在心里,连等司机、看保姆这样的小事情也一丝不苟,可见她多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而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健康长寿的“维生素”。
2操心养性
不管年龄多大,都要适当地操操心,不让老人操心是一个误区。宋庆龄善于操心,司机、保姆之事也挂在心上,似乎是费神,其实是精力充沛,更是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还可通过“操心”小事而活跃大脑细胞。我们常常见到富有孝心的儿女这样劝老人:“您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就少操点心,享享福吧。”其实,只要是有思想的人,哪能不操心?“少操心”、“别操心”作为一句安慰语是可以的,可在现实生活中你当真什么也不让老人去管,时间一长,他们就会觉得失落,像贾母所说像个“老废物”。长期边缘化,事是不做了,可心里的郁闷会一天天加重。无所事事地“享福”,看起来是好事,其实却可使大脑“生锈”。
绝对“不操心”是不可能的,而“操心”是免不了的,有时更是绝对必要的。宋庆龄操心国家乃至世界大事,也善于关注细节,可归纳为老人家良好的个人素质,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生活艺术,是一种进入了“化境”的修身养性之道。在办好了所操心的事而获得充实感、愉悦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仁爱”的道德高度,也说明大脑功能的健全和精力的充沛。老人们也要学学这种“操心”,“操”到点子上会给自己、给别人都带来快乐。
3修心养颜
照片上的宋庆龄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既娴雅又显得柔弱的美丽女性。但如果仔细看,人们就能感觉她那种内在的平静、内在的力量。她楚楚动人的容貌中带有一种“沉思”,令人觉得她是一位既有巨大精神力量,又有突出个人魅力的女性。她经历漫漫岁月而不衰——年轻时是美人,年老时依然是美人——是一种美的典范,一种经典的自然美。
她美容的最大秘诀是“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内在的平静感,无论生活和社会如何变化,这种“宁静”始终保留在她身上,她因此也一直保持着特有的美。
内在的平静是她保持美丽的源泉。一次,一位好朋友问她:“您最大的美容秘诀是什么?”她告诉朋友:“不为外面的花花世界迷惑,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这样才会有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样才会更加美丽。”
可以看出,她的“秘诀”就是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内在的平静感。这种平静是她内心的一种反映,它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爱。这种爱不是狭窄的、自私的,而是博大的、无私的。这种内心的平静来自热爱自己的民族,来自热爱广大百姓。这种平静感胜过一切化妆品,它给容貌增添的不仅仅是美丽,更多的是从内到外的力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要保持内在的平静,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保持内心平静,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你的平衡感,这样才能保持内心平静,才能在生活中寻得真正而持久的美。
林语堂——黑暗里添加日月星辰
央视一套大戏《京华烟云》落幕,作者林语堂因为该剧,在沉寂多年以后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实际上,他的许多为人处世的言论早已经被学者认为“非常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借之解决当代人诸多心灵乃至生命困惑。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林语堂,不再是为了学术问题,而是关注生活,学习他的快乐健康之道。2005年11月21日深夜,《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王兆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已出版6部林语堂研究专著。采访中,他的观点非常明确:“现在,我们需要林语堂。”
是的,我们真的很需要他,需要他的乐天知命。
半个世纪以前,他就看到了快节奏以及内心的紧张消灭了生命的韵味。他看到,信息时代信息发达,整个生活被大量信息充斥,人已经没有心灵的空间,同时每个人又都向社会中心靠拢。许多人无论在哪儿,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就是:“心灵干瘪了,心成了机器上的零件,怎么会快乐呢?” 林语堂则推崇人要有意让心灵“边缘化”,既适应这个时代,又在边缘中保持自我,同时更好地看清那个中心。他同时希望人能停下来,让时间静止,这样就能把时间空间化,进而体会生命之宽。
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希望千年后美国文化是这样的:大街上,人们不那么急匆匆,而是放慢脚步,问着一个行人:你的祖母怎样?不坐汽车,而是坐着牛车,穿着拖鞋优哉散步。甚至于着火了,也不急于救火,而先寒暄几句。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的文化实践与人生过程,为急功近利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某种价值参照和超越的途径。这就是顺乎本性、师法自然,以内在心性平衡物质欲望,以敬畏与包容之心替代争斗与征服,做一个人生的智者。他以一颗近乎出世的心做着入世的事,用自己对人生的热情在黑幕上添加日月星辰,从而活出了健康,展示了生命的质感。
1他喜欢在黑暗中添加日月星辰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圣人,他非常与众不同,有作家说“他是中国20世纪作家中最难书写的一章”。林语堂也有悲剧生命观,包括对死亡的态度,他说:“人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稍不小心就被吹灭。”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不再进一步深化这种悲剧感,他认为如果那样人会走向分裂和绝望。他在一生中努力做的就是消解悲剧,而他消解的方法对现代人来说意义重大。
他曾说,即使我们的尘世是一个地狱,我们也要把它变成美好的天堂,并强调“人世是唯一的天堂”。他不喜欢黑暗变态的东西,写作也就是写世界的美好,包括一草一木都强调美感。
他主张苦中作乐,他说最佩服这样的人:受了不白之冤,被投进监狱,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仍然心地坦然、其乐融融。这种佩服的实质是:如果到了没有道路的时候,那就借此创造新的人生境界。
许多作家都把生命看成是沉重肉身,林语堂则把沉重肉身转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是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生活的沉重以及内心的挣扎,更有人在心灵的黑色天幕上不断涂抹黑色,而林语堂则在上面添加日月星辰,让人生始终有希望在闪亮。
2他善于从矛盾中创造和谐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和很多人一样,林语堂是个俗人,无时不在矛盾的包围中,但他能够从矛盾中创造和谐。比如,他并没有和最爱的人结婚,但他和夫人一生和睦,家庭生活非常美满,他用的方法是:“夫妻不但要互相理解,还要相互奉承,相互引以为荣。”他教育我们说:“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他主张“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里,女主人公姚木兰最爱立夫,但出于报恩,也因为她与荪亚相互喜欢,所以嫁给了荪亚。但最终她不是痛苦,而是在内心里找到了和谐,晴天时想荪亚,阴天时念立夫。两个色调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