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495700000002

第2章 不会拒绝?检视一下“取悦症”心理

对很多人来说,被拒绝似乎更易接受,而拒绝别人,则是一道人生难题。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我们希望取悦别人的心理,是我们唯恐被人拒绝的深深担忧。

“大好人”也能说“不”

小朱辞职了,打电话向同事告别。同事很伤感,对他说:“小朱啊,我们都不舍得你走。以前你在的时候,这么热的天气,你总会帮我们买冰棍和可乐。现在你走了,净留下一些懒人,可苦了我们。”听了同事这话,小朱特别郁闷。为什么?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被迫辞职的真正原因。

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了搞好同事关系,小朱表现得很积极,做事勤勤恳恳。每天上班他都早早地来到公司,收拾台面,清扫办公室,还时不时帮同事们带早餐。每逢休息日值班,只要有人开口求助,他都愿意帮忙,为此他变成了值班专业户。小朱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后来,小朱的任务渐渐增多,接着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想拒绝一些跑腿的任务,可是没想到,马上别人的埋怨就来了:“摆什么架子嘛!快去快去,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小朱只好继续替别人跑腿。

这样的事情多了,难免出乱子。有一次主管差他去车站接亲戚,他实在无法拒绝,只好领命,谁料刚出公司大门就被经理碰上。经理问:“你这是去哪儿啊?”小朱不敢说实话,便答:“出去招工。”后来经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把小朱狠狠地训了一顿,说他缺乏最起码的诚信。小朱见自己的形象已毁,在公司待着也无趣,只好递交了辞职信。

想想这番经历,如此黯然离场,也难怪小朱会郁闷。刚进公司时他若没有依着那些懒人,没有做老好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与小朱类似的经历和烦恼:做大好人做到过劳,变成用人、庸人;想拒绝做大好人吧,又怕遭人埋怨,或担心自己被误会为不合群。这种心理很矛盾,使很多人无所适从。

这其实就是一种好人情结在作怪。何谓好人情结?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做大好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获得友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但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感受。

做好人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产生问题。这种极端的思维是怎么来的?了解好人情结的形成过程,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众所周知,听话、顺从的人往往容易被贴上“好”的标签。从小时候开始,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就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人。多年的经历和教训,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肯定、欢迎,被人接纳。

我们的思维逻辑就这样逐渐形成:好与听话、顺从联结在一起,好与肯定、认可也联结在一起。于是听话、顺从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这还是正常的思维发展。但是随后我们开始变得极端起来。因为进入社会,我们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我们难免会想到听话和顺从。这就是你不懂拒绝、不敢拒绝、不善拒绝的原因所在。

我们逐渐放弃拒绝,而选择接受和顺从,并由衷地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好人”而倍感欣慰。别人夸我们一句“哎呀,你真是个好人”,可能就会让我们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稀里糊涂就答应了对方的请托和要求。等到反应过来,我们又后悔莫及,埋怨自己糊涂。

为了消除内心的挫折感,我们便会自我安慰:“我是大好人,怎么可以有怨言呢?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帮人家的忙,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的自我肯定,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味道,但不可否认,它真的很有效。一时之间,我们被自己说服了,内心的好人情结得以强化。

虽然做好人很累、很苦,生活和工作压力会很大,但我们的心里有时可能还会觉得挺高兴,乐在其中,回味无穷,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赞赏。这些自我赞赏和肯定,会不断强化我们心中的好人情结。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强化,我们“进阶”了,从好人变成老好人,服从、接受成了我们一贯的原则,从此再也不会拒绝他人。

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一旦形成,老好人便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每个人都高兴。他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可谓有求必应,急人之所急。即便自己的事情忙不过来,他也会答应他人的请求,帮助他人做事。他总是希望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让对方满意。

老好人往往助人为乐,任劳任怨,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的确会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好过,因为不懂拒绝、不会拒绝,他们时常陷入忙碌的事务中,焦虑地活着:既为自己的事情担心,又为别人的事情操心,这样怎能不焦虑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力有时而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精力,都不是无限的。面对无数的求助、请托和要求,老好人也会有吃力的时候,那老好人会怎么样?身心痛苦之余,他会想要拒绝,但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里就没有“拒绝”这个词,因为他总觉得要是拒绝帮助别人的话,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好人形象,可能会就此被破坏掉。这种认知普遍存在于老好人的身上,拒绝他人成了破坏自我美好形象的举动,有这样的认知,又怎么可能去拒绝呢?

于是,面对种种请托和要求,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最终累得半死。

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并且可以避免跟别人发生冲突,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由于老好人不懂拒绝,所以别人可能会利用老好人的好心好意,甚至欺骗他。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老好人不愿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长期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好人容易心理不平衡,变得扭曲和怪异。

老好人的形象通常都有扁平化特点,给人平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样的人缺乏深度。老好人确实不会让人讨厌,但性格没有清晰的棱角或轮廓,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描述准确地刻画了人们对老好人的印象:“她不过是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老好人因为缺乏个性,常被人们忽略,甚至成为无关紧要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好人常被当作庸人和用人,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看一看,你的好人情结严重吗?如果特别严重的话,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拒绝能力。按照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情结属于无意识范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情结的负面影响会有很大的难度。你做好准备了吗?

一味讨好的代价,是失去自己的尊严

38岁的苏女士是个好人,作为家中的独女,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五年级,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那里就读。她还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备受上级好评。尽管工作忙碌,平时回到家,她依然自己下厨,每天都为丈夫和孩子们准备丰盛的晚餐,有时还会为丈夫的客户做饭。她还加入了某个慈善组织,并且负责大部分的工作。

苏女士看起来活力四射,精力似乎也很充沛,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走进了心理诊所。怎么回事呢?她告诉心理医生,她都不记得自己最后一次对别人说“不”是何时了。她说她现在的压力很大,可能无法再这么劳碌,要放下一部分工作。可是她的内心又充满忧虑,她担心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活。

从小时候开始,苏女士就为自己的体重而头疼,现在她更加着急了,对心理医生说:“按照健康体重的标准,我足足超重30斤,好不容易减掉了又会反弹,反反复复,都不知道多少次了。”她如此在意自己的体重,是因为担心被别人笑话和嫌弃。

她说:“小时候其他孩子都取笑我,管我叫‘矮冬瓜’、‘肥妞儿’。他们嫌弃我,不愿跟我玩,我特别希望能够加入他们。爸爸妈妈告诉我,只要你对其他人好,其他人自然就会接受你,跟你玩。于是我对别人格外好,尽可能让别人满意,这样做真的很有效。如果我放弃这样做,不能让别人满意,他们肯定会因为我的样子而嫌弃我。”

长大了之后,苏女士始终没有改变这样的认识,她一直很努力地对别人好,希望能让别人满意:“我乐意为别人做事,只希望他们不会因为嫌弃我的样子而疏远我。即便明知道对方在利用我,我也不会拒绝。我认为能被别人利用,其实就证明了我的价值。”

很明显,苏女士同样陷入了不懂拒绝的境况,我们姑且称之为不能拒绝症。为了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小的时候,她就拼命讨好他人。长大了,尽管她的能力不凡,积极做事,很有活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她依然没有走出幼时的困境,因为她做事的动力依旧是讨好他人,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的。

讲到这里,想必你会感觉有些问题,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似乎也有这方面的困扰。是的,你的感觉没有错。问题就在于通过讨好人、取悦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自卑,便期待通过讨好他人来重拾信心和勇气。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做法。但是在此提醒,这是一个愚蠢的办法,表面上有效果,而实际上会让你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点儿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普遍的来源,就是自身的一些缺陷。缺陷包括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缺陷。因为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感到不光彩,因此难免有几分担忧和自卑情绪。

这个时候,不少人便会像苏女士一样,担心别人会因自己的缺陷而嫌弃自己,然后基于好人情结的认知模式,便会觉得自己要讨好别人,让别人满意,这样才能获得认可。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把有关自我的消极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他们还可能用讨好进行防御,以补偿自己所认为的外表或性格上存在的严重缺陷。

其实真正的缺陷不在于外表或性格,而在于采取的应对策略。为了避免他人因缺陷而嫌弃自己,便放弃拒绝,努力做事去迎合对方、讨好对方。表面上这样做能改善人际状况,但实际上自己的自尊也在不断地被侵蚀。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拒绝能力的人,在不断的接受和服从当中,逐渐地丢弃自尊,为别人的需求而活,这样真的好吗?所以企图通过取悦于人、讨好他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不靠谱的。你认为自尊可以通过乞讨获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即使对方真的认可你讨好他的做法,你的自尊仍会受到削弱,因为你会把他的认可归功于你为他做的那些事,而不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你会想:他之所以喜欢我,仅仅是因为我对他好,为他做了很多事。有这样的想法,你的自尊如何建立呢?

更何况,如果在你讨好人的时候,别人还嫌弃你,不认可你,那么你的错误观念就会得到印证,使你更加坚定地认为你根本就不配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无疑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你的伤口会变得更深。

生活中还有不少的人,面对他人的冷遇和亏待,总希望通过为对方做一些事情,以讨好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重视。殊不知,这种讨好行为很可能会使对方希望你为他做更多的事情。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情人闹别扭之时。当我们为了让情人回心转意而刻意做一些讨好的行为时,等来的往往不是对方的回心转意,而是得寸进尺,他会让你做更多事情来讨好他,或者直接一去不复返,让你陷入深深的后悔中。相反,当你能够坚定地拒绝情人的无理取闹,不刻意讨好时,却可能会让他对你另眼相看,慎重地对待你。这大概是情人相处中的“特异心理学”。

其实这种奇怪心理在普通的交往中同样会有:当你对他好时,他可能懒得理你;当你对他不理不睬,他则可能会心生不甘,反而对你产生一丝兴趣。当你拼命做事讨好他时,他可能会觉得你这个人真是傻,好指使,没头脑;可你要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去讨好他,甚至拒绝他,他反而会觉得你与众不同,做人有原则、有胆气,因而对你表示尊重。

所以不要期待通过讨好人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更不要将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你要认识到,你最需要得到的认可,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别人的认可无法让你拥有尊严,只有你认可自己,你才会有尊严。当你着手处理让你感到羞耻和惭愧的问题,并把你作为人的本质价值跟你的缺陷区分开来时,你的自尊伤口就会开始愈合。

一个人能够获得尊重,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独立精神人格和自主能力。尊严和信心的建立,同样基于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任何依靠讨好人获得他人的认可所建立起来的自尊感,都是虚幻不实的,随时都会被他人的否定击溃。

对习惯性付出说“再见”

许多哲学大师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付出,但是接受太多,付出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当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时,你可能会失去人生的自主权。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当作用人而无视,就不要让接受和付出成为习惯,有些时候要学会拒绝,这样对方才会明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习惯这个东西,就和时间一样,具有改变一个人的强大力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习惯这么做,然后别人就会习惯这么做的你,当彼此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有何特别了,那么你原本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做出的突出表现,最终也会被习惯变成“应该”。这个时候,你难免就会感到委屈。

我们可以接受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接受各种不顺,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一副接受的样子。那样的话,我们身上的负面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过多的负面能量会让我们匍匐于人生路,压抑我们的自主灵魂,使得我们失去昂扬的精神和斗志。所以在接受和付出即将成为习惯时,要懂得及时喊停,懂得说“不”。我们不能把人生全部交给“接受”,交给“付出”,而应将其中一部分交给“拒绝”,交给“收获”。这才是完整的人生,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自主意识才会成长。

苏拉是个家庭主妇,挣钱养家全靠丈夫努力工作,所以她相信自己有责任从丈夫进门那一刻起,就照顾好他,直到他上床睡觉。同时,她认为家里面的琐事应该由自己负责,不让丈夫操心。家里除了丈夫,还有4个孩子。因为苏拉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父母分别上白班和夜班,所以她那时的内心充满孤寂,很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陪伴。现在她成了母亲,则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成长,取得好成绩,过得开心,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不许孩子们帮忙。

但是苏拉对丈夫和孩子的百依百顺,却没有给她带来好心情。多年来她努力满足家中每个人的需求,从来没有要求过家人的帮助或支持,这本让她很自豪,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她倍感沮丧。

她患病住院治疗。医生嘱咐她,回家之后要卧床休养两个月,不宜劳作。苏拉回到家,却遭遇了令她伤心的一幕:丈夫和孩子没有亲切地问候,也没有高兴地祝福,相反,他们对苏拉生病所带来的麻烦深感恼怒和怨恨!

原本苏拉为自己生病而拖累了家人,心中还充满内疚,但是看到家人的不满,她心中的内疚顿时化为了怒火:自己过去辛辛苦苦地付出,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为了应付眼前的困难,苏拉将母亲从老家请来,以帮助自己照顾家人。等她恢复健康后,她便把家人叫到一起,充满遗憾地说:“下面我说的话,可能会让你们感到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儿子,女儿,你们调皮捣蛋没关系,但你们不能太自私;老公,你被惯坏了而不懂得感恩,这完全是我的过错。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家的一切将变得不同。”

孩子们和丈夫听她说这些话,都惊呆了。苏拉说:“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对你们有求必应了,直到你们每个人都能承担起照顾彼此的责任。你们知道吗?如果不是我病得这么厉害,我几乎无法看清自己的错误。以前我以为我把家人照顾得这么周到,我就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了。在我生病之前,我一直让你们觉得,我不需要你们的任何帮助。我使得你们忽视我,纵容你们只考虑自己。”

她转过头来,对几个孩子说:“孩子们,我本打算自己操持好家务,好让你们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上。我想让你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我总是告诉你们要争取成功,要为了理想而努力。但是,我没有想到,我却给你们树立了坏榜样。我想,如果我不尊重自己,你们也就不可能学会尊重我或者尊重你们自己。”

“当我妈妈来照顾我时,她帮我做了一次严肃的态度调整。她希望我不要再惯着你们。她提醒我说,在我小的时候,尽管我们家经济相当困难,我们却彼此关爱和照顾。确实如此,尽管小时候我的内心感到孤寂,但是我和家人永远不会忘记彼此关爱。现在我觉得自己培养出的却是一帮不懂感激和关爱的讨厌家伙,因此我决定改变这一切。”

苏拉的开诚布公,让家人倍感羞愧,孩子们纷纷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得到她的原谅。特别是她的丈夫,觉得很抱歉。他们开始改变了,但是毕竟已经形成了接受服务的习惯,所以改变的过程非常缓慢。苏拉偶尔会罢罢工,让他们做一做事,以提醒他们各自的责任。苏拉的改变,促使她的家人实现了自我改善,所以他们变得更尊重苏拉,也更加感激苏拉。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拉生病是幸运的。因为生病,苏拉才看到自己的百依百顺和无条件的付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不要让他人将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不要总是把别人摆在第一位而忘了自己的需求,不要否定自我的权利。苏拉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当付出成为习惯之后,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像苏拉这样的人,他们勤劳能干,无怨无悔地付出,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种品质自然是极好的。这种无怨无悔的付出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和文化的强化,但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动过程中,难免会走样,可能变得极端起来。就比如说苏拉,周围的人通常会认可她无怨无悔的付出,并努力地赞美她的能干。而得到肯定的她则会更加努力地付出,变得更加喜欢履行她给自己规定的职责,直至她意识到了她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一个人的自我需求不断被压抑时,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果你也像苏拉一样,希望你能够觉醒并积极地寻求改变。这不仅是对你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的人负责。

用苦劳换功劳,这是一个伪命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很多人都有拼命工作的倾向。然而事实上,做得多不等于价值大。做得多有时还可能会坏事,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特别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做得太多,所承受的压力也非常大。不可否认,一定的压力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可以让我们更加坚韧,但是压力过大则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

荣小姐在某公关公司担任特殊项目经理的职务。她的职责是为客户策划和协调所有特殊的活动。荣小姐对老板非常忠心,工作更是勤奋。老板在10年前雇用了27岁的荣小姐。那个时候她很不幸,她的爱人出了车祸,刚刚过世没几个月,她生活得很抑郁,几乎无法找到工作。

“在我最难过和最痛苦的时候,我的老板给了我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荣小姐非常感激老板。感恩的心使得荣小姐对工作极度负责,变成了工作狂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她认为重要的,她就会尽力去做。这当然是极好的,至少她的老板是非常赞赏她的。然而她手下的两个助理却对她很不满。原来荣小姐工作太负责了,对各项工作的掌控简直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特别让人郁闷的是,她从来不肯将那些重要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只把一些最单调或最琐碎的杂活儿,比如装请柬、粘信封、寄快递等,交给助理去做。

助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荣小姐却不同意:“要是你们把事情搞砸了,谁负责呢?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也不会怪你们。”荣小姐的话,让两个助理非常郁闷,他们觉得这样虽然很轻松,但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荣小姐很不理解:“他们真傻,有好日子还不想过,非要给自己的工作加码。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有的时候简直会把人逼疯。我不把这些工作交给他们做,也是为了他们好。”荣小姐的好心让助理很无奈,他们说:“她把这些会把人逼疯的工作压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更傻?”助理没能说服固执的荣小姐,便找老板提意见,希望得到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而不是总是干杂活儿,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他们希望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不是成为表面风光的杂役。

荣小姐的“勤劳”,让他人诟病的同时,也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每当有特殊项目时,荣小姐都会把自己扔进“高压锅”里。在这期间,荣小姐几乎没日没夜地工作,再三地检查每一个细节。在压力之下,荣小姐性情大变,成了“火药库”。一旦工作出了差错,她便会尖叫,咒骂,厉声地批评下属。尽管她说过,如果出了差错,她只会怪自己,但是事实上好几次她当场大骂他人的不是。结果她让同事们感到难受,自己也弄得疲惫不堪。等到工作完成之后,她又会为自己的恶劣行为感到懊悔,接着买鲜花或其他礼物,送给同事和助理以示歉意,请求得到他们的谅解和宽恕,并承诺自己下次一定会保持冷静。但是历史不断重演。

老板从来没有处罚过荣小姐,反而会替她向员工道歉,同时也会提醒大家:“荣小姐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项目负责人,没有人能像荣小姐一样尽职尽责,她一定能够带领大家取得成功。”事实上也是如此,荣小姐负责的活动一般都非常成功,赢得了客户以及媒体的赞扬。然而后来因为某事,公司不得不让荣小姐休假。在荣小姐休假期间,公司老板发现,荣小姐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不久之后,因为出了差错,荣小姐被解聘了。这时,荣小姐很是伤心,她不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会被扫地出门?”

荣小姐的经历,你理解了吗?反思一下,我们身上或许有荣小姐的影子。因为我们心里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做更多的事情,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荣小姐最初的动机可能并非如此,她开始时或许只是出于感恩心理,但是后来她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她需要价值实现来提升自我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存在感需求,而人们在满足自我存在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价值实现的办法。只要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说明我们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成为无用的人,当自己无用时,我们的内心必定充满沮丧。几乎无人会为自己的无用而欣喜,因为我们会认为无用就代表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荣小姐因丈夫去世而倍感绝望的时候,她是最缺乏存在感的。她希望用工作来改变这种僵局,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心情低落、沮丧的她,却不被接受。在倍感无助之时,老板聘用了她,给了她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于是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激。

感恩心理和意欲证明自己价值的心理,让荣小姐积极投入工作中,从而取得了极佳的业绩,因此也成了公司的经理。但是与此同时,她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人,养成了独揽全局、事必躬亲的习惯。她的内心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只有通过独揽全局、亲力亲为的工作方式,我的存在才有价值,我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误认知,认为只有不断地忙碌,尽可能做得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做得多,就等于价值大”,我们的头脑中或许没有如此清晰的想法,但是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自觉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当我们做了很多,却不被他人认可的时候,我们会不甘心地说:“做了这么多,勤勤恳恳,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不夸功而历数自己的苦劳,这实际上就是“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思想的体现。然而,一个人的价值不能靠做得多来证明。以为做得多,自己的价值就大,这种人同样也会陷入不能拒绝的心理陷阱中。只不过他们的不能拒绝,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就像荣小姐那样,陷入无穷无尽的压力中,结果不仅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情绪失衡,还让他人感到不满。所以我们要改变“做得多等于价值大”的错误认知,修正我们内心的苦劳情结。在追求自我存在感和证明自我价值的时候,应拒绝过度的苦劳和压力,以免破坏良好的情绪,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适当抗拒,不做软弱的小绵羊

夏女士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好到所有的人都赞美她的温良品德。但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讲起自己的困惑:她觉得自己在强者面前如此的渺小,所以她总是逆来顺受,缺乏自主能力,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

夏女士说:“我对周围的男士有些害怕,对上司很害怕,对强壮的人也很害怕。我怕惹怒他们,因为他们真的很强大,很有力量。小时候我的爸爸就很有力量,但是他的脾气很暴躁,他喝醉时,就会大发脾气。”

她很崇拜父亲的力量,同时又很怕父亲。妈妈吩咐她千万别跟爸爸顶嘴,别跟爸爸对着干,妈妈告诉她要顺从父亲的意愿,免得被伤害:“他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你要笑着答应他。当他说了些恶毒的话时,你会很难受。但是你要记住,你爸爸其实是爱你的,他说那些胡话完全是受酒精的影响。”

于是很小的时候,夏女士就学会了讨好让她感到敬佩和恐惧的父亲。在她的印象中,似乎男人总是充满力量,很容易暴躁;他们一旦狂怒,所爆发的破坏力量,让她感到恐惧。强烈的恐惧,让她逃避冲突,屈服于强大的力量。每当面对她认为强大的人时,她就很容易答应对方的要求。在她快满18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去世了,但她奇怪而又矛盾的心理并没有消除,而是一直跟着她。

夏女士很爱她的丈夫,但她一直都很担心会惹怒他,她说:“我害怕我丈夫发火,但是很奇怪,我从来没见过他发火!他从来不生气,我们也从来不吵架。不管他说什么,我一概赞同;不管他想要什么,我一概同意。我想,那就是我跟他一直保持和睦关系的原因。”

经过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夏女士已经很清楚丈夫并没有坏脾气。但是即便如此,夏女士心中的恐惧感依旧无法放下:“既然他到现在都没有发过脾气,那很可能以后也不会,但是我似乎仍然无法消除自己的恐惧。如果他做了什么让我心烦或不满的事情,我从来不会跟他说。我只是告诉自己,无论什么事都不值得争吵。”

夏女士接受了心理治疗,并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叹气说:“你知道吗?这么多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虽然我发表任何看法,你都赞同,从来没有二话,但我在感到高兴的同时,心里还有些孤独。我觉得我们缺乏沟通,而你并不是真正理解我的看法,只是因为我是你的丈夫,你才无条件支持我。我知道你竭尽全力地想当一个贤惠的妻子,为了让我高兴,你什么都愿意做。但是,亲爱的,你从来不让我看到真实的你,从来不告诉我你真正的感受是什么。你把那一切都删去了,因为你害怕我会发火。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很担心将心中的不快坦白会让你无法接受,最终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

多么和睦的一对夫妻!可他们同样会有问题。如此和睦的夫妻俩竟然也会有心理障碍,彼此之间不敢进行沟通,这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然而越是奇怪,就越让我们关注,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找出不能拒绝的真正原因。案例中的夏女士就是一个不懂拒绝的人,导致她不能拒绝他人的心理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崇拜心理、恐惧心理、逃避心理等,这些复杂的心理状况与她的童年遭遇有关。她的体贴和温顺的行为,其实大部分都是基于这种复杂的负面心理状况。

夏女士很幸运,她嫁了一个好丈夫,幸好她的丈夫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没有因她的百依百顺而提出更多的要求,也没有像她父亲对待她母亲那样对待她。她在生活中也没有遇到心肠不好的人,否则的话,无论她如何屈服和顺从,恐怕都难免会受到伤害,因为她的内心不够强大,缺乏拒绝能力。内心软弱的人,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内心软弱,所以不敢拒绝,不敢反抗;因为不敢拒绝和反抗,所以变得逆来顺受,不断让步;因为逆来顺受和不断让步,导致内心越来越软弱。下面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史密斯请了家庭教师。然而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家庭教师尤丽娅竟然没有要求他发薪水,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非常不好。这一天,他主动将家庭教师请来,对局促不安的她说:“尤丽娅,让我们算算工钱吧。这是你应得的。你也许要用钱,但你太拘泥于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你已经工作了两个月,上个月的薪水,我还没有发给你。我和你讲妥,每月30卢布……”

“40卢布……”尤丽娅轻声说道。史密斯摇摇头,打断尤丽娅的话:“不,是30卢布,我这里有记录,我一向按这个价钱付教师工资的,你待了整整两个月……”

尤丽娅轻声辩解:“两个月再加5天……”史密斯再次打断她的话:“就是两个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你60卢布。但星期日你不给孩子上课,只不过是带着他玩,另外还有3天节日……”

尤丽娅涨红了脸,抓紧衣襟,但一语不发。史密斯继续计算:“节日加上星期日,一共12天,应扣12卢布。孩子生病,有4天没学习,你牙痛3天,夫人准你午饭后休息,扣除这些,还剩41卢布。对吧?”尤丽娅眼睛都发红了,并且轻声咳嗽了起来,但仍然一语不发。

史密斯见她没有异议,便再次埋头计算:“你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2卢布。由于你的疏忽,孩子爬树时撕破礼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一双皮鞋,也是由于你玩忽职守,再扣除5卢布。9号那天,你支取了9卢布……”

尤丽娅嗫嚅道:“我没支取过!”史密斯指了指账本,说道:“可我这里有记录!41减27,净得14。”尤丽娅的泪水充溢双眼,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我只从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除此之外,就再没支取过……”

史密斯看了看账本,惊讶道:“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14卢布再扣除3卢布,嗯,11卢布。这是你的薪水,收好了!”尤丽娅接过钱,喃喃地说:“谢谢。”

这个时候,史密斯猛然站起,开始快步来回走起来,他急促地问:“为什么道谢?我洗劫了你,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你不应该愤怒吗?”

尤丽娅说:“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史密斯叹气说:“难怪啦!刚才我是和你开玩笑,嗯,这里是80卢布,事先已给你装在信封里了!我只是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为什么这样软弱?”

同类推荐
  • 人生这堂课:李嘉诚生命哲思录

    人生这堂课:李嘉诚生命哲思录

    本书以李嘉诚的经典演讲点题,并结合他本人以及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从成长、生存、成功、生活、幸福五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生这堂课”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内容涉及理想与信仰、成长与奋斗、知识与教育、人生的修为、处世的智慧以及生活的乐趣、慈善与孝道等人生关键词,展现了李嘉诚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字字句句,全是恳切之言,让无数人在迷茫时找到活着的意义,激发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
  • 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地低能纳海,人低可成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低头并不代表低人一等。得势淡如云,富贵平常事。恃才傲物难长久,和逊恭谦心自安。退步方能进步,忍耐可以成功。屈己尊人,人皆举之。心宽容万物,尘埃归自宁。本书告诉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从而拥有好的心态以取得人生的成功。
  • 不浮躁:淡定宁静的悠然生活智慧

    不浮躁:淡定宁静的悠然生活智慧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碰到很多的不公正,遭遇很多的挫折,我们很容易变得浮躁。但是,我们不应该让人生从此蒙上浮躁的阴影,我们的翅膀不应该因此而折断,这个时候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解决那些让我们变得浮躁的困惑,从而找回淡泊与宁静。
  • 心灵鸡汤智慧全集

    心灵鸡汤智慧全集

    这是一本让你抛开人生诸多精神枷锁,塑造完美人性,造就成熟人格,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书。心灵是一间贮满杂物的货仓,需要不断的清扫才能扫除生命中的羁绊和心灵上的负担。打扫心灵就是净化内心的环境:扫掉烦恼,才会留下沉静;抹掉虚荣,才会留下真实;扫掉悲伤,才会留下坚强。只有经常打扫心灵,才能拥有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才愈能发挥潜能。生命的难度也就在于此。
  • 女人就是要有气质

    女人就是要有气质

    本书从关注女性自我生存、生活状态入手,对现代女性培养自我气质、修养、内涵及品位的重要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旨在告诉女性朋友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如何让自己在发挥自我性格优势的同时,拥有更出色的气质。它会让你无论何时都处变不惊、优雅贤淑,更能让你从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挣脱羁绊,走向从容自由。
热门推荐
  • 综漫世界当女王

    综漫世界当女王

    欧阳天天是一个平凡的小姑娘。但是有一天不幸的被发现自身带着先天性的心脏病,再上学的路上不小心被车子剐蹭,心脏病发。正好被路过的阎王看在眼里。给了欧阳天天又一次活下去的机会,并且让欧阳天天成为了动漫界的女神。
  • 重新看见自己

    重新看见自己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和自己相处,但是,你了不了解自己呢?总有许多来自于传统、习惯、人性、爱情或欲望的迷雾,遮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见自己。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口井,井底总有青苔,在阳光探不进来的阴湿处成长。承认自己的问题,等于看清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要交给行动了。帮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是我们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这样的礼物,一生受用,且一旦持有,生命力就不再遮蔽!
  • 二西游

    二西游

    这个西游有点儿贱,但是不矫情,里面人物有点儿二,不过还挺萌。
  • 梦境之后

    梦境之后

    当噩梦成真,怎样才能从生活的噩梦中醒来?被噩梦困扰的她发现,她梦中的可怕场景正一点点变成现实。突然登门的警察,死因不明的前男友,暗含杀机数亿的巨额遗嘱,加上冰冷阴沉的丈夫、泼辣狠毒的情敌,她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生活的打击?在绝望的谷底,被抛弃、被践踏,生命和尊严都受到威胁,她发誓绝不轻易妥协,褪去那个敏感自卑的自己,重新以骄傲独立的姿态,回归到那个她曾经落败的世界,重新夺回自己的生活!
  • 张村往事

    张村往事

    蓝,半生为人倔强,自强,她养的女儿自当也是,可是生活总是有许多酸甜苦辣的。
  • 婚情告急前妻很抢手

    婚情告急前妻很抢手

    慕心悠带着儿子和那个男人离了婚。慕心悠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的照顾他,总有一天石头都会被自己感化,但是慕心悠错了。那个男人的心简直不是石头,他的心比石头还坚硬。那个男人的心很小,只有那个女人。慕心悠只是一个替代品,那个女人回来了慕心悠就得走。但是当慕心悠走后,那个男人却疯了,疯了一样和慕心悠创造见面的机会。于是,沈君辰把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体会了个透彻。
  • 占有欲极强的刘总

    占有欲极强的刘总

    帅气多金的刘总虽不会直白的对顾珊珊说爱你,但他会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顾珊珊。别人有的,他的珊珊一定要拥有;别人没有的,他的珊珊更值得拥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护花房东

    护花房东

    李天羽独身一人逃婚到南丰市,机缘巧合下,和三个女孩子合租在了一起,准备潜伏下来。没想到,即使是这样,还是被拥有亿万身价的父亲追查到下落。一年内赚取一个亿,是他的目标,是他不用和“东施”结婚的条件。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经济导师。罗纳德·科斯。乔治施蒂格勒、莫里斯·阿莱、列昂尼德·康托罗维奇、康托洛维奇·利奥尼德、米尔顿·弗里德曼。理查德·斯通、奥尔本·菲利普斯、威廉·维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