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上古直至夏朝均归属于神话时代,其实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来自于夏朝的那一段,已经有一些后世的文献资料和历代研究的结果力证其真实存在,然而对于夏朝发展的进程语焉不详,时代过于久远所以遗失的东西很多,而历来也不断有人质疑夏朝的存在。
当然,那段时期是客观存在的,质疑的主要是指这段时间能否称之为一个朝代,因为没有找到足够的考古例证,然而,这毕竟比有意识的篡改和虚无要来得高尚,文明的发展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正在享用这个基础,虽然很初级,却是启蒙。
所以对于夏朝,就是这么个启蒙阶段,就是承上启下的时期,神话到历史的过度,所以算是半神话时代吧,而从此以后,从商朝之后,我们开始来读一读真正的历史。
虽然这段历史,依旧有虚构的成分。
尧舜禹汤,但凡后世的帝王们说起要学习的榜样的时候,总是这四个名字。而汤又称成汤,或者商汤,是真正脱离神话性质而进入有据可查的历史阶段第一人。
因为夏朝的历史,毕竟还存在争议,而关于商朝,则已经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来证明其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从商汤灭夏桀开始的。
商汤是个有来头的人,他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儿子,也就是尧的兄弟,被封为玄王,是当时的重臣之一,而大禹治水之时,契辅助有功,被封于商邑,在那里建立了商国,这是一个传统的强大方国。
契的国家传承与夏朝的传承基本上是平行的,而且,相对夏朝的骄奢淫逸,商国的每一代,都在延续着发展,其中契的孙子相土驯服了马,从此中国有了马车,而到契的六世孙亥的时候,他又驯服了牛,使用牛耕地和拉牛车,将农业水平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而且开始了商业贸易,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商朝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甚至一度超越了夏朝。
汤誓契的十四代孙,而此时的商,已经是一个强盛的方国,虽然此时还不具备灭夏的力量,但对于周边的方国部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压迫,并且对于暴虐无道的桀,开始跃跃欲试起来。
每一个朝代的灭亡,今天用一个流行的词叫做“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朝代在实际上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对那些在野的对手而言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国力的优势,比如拥护的优势,都已经占据了先机。但很多时候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将这些优势认为是自己应得的,是永远不会被退化掉的,所以就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些优势。不修德政,不将民众放在心上,甚至严刑峻法,盘苛百姓,又或者穷尽国力,穷奢极欲,又或者穷兵黩武,四处侵略,以至于民众得不到休息和繁衍,财富被挥霍一空,从而引起内乱。
这种“作”在每个朝代都发生,而实际上朝代的更替,被外来侵略的例子极少,而亡于内乱的极多,也就是这个道理。
夏桀自然就是一个“作”的典型,除了享乐无度,不理朝政,又不顾国力唯艰,四处征伐,视人民如草芥,终于引起了广泛的仇视心理,而这种心理一旦形成规模,就已经注定不可能镇压下去,看似平静的江湖,其实蕴含着暴风雨。
汤曾经在夏朝立下过功劳,而自身的实力也使夏朝依仗为肱股,所以他们很早就获得了一项特权,就是不受朝廷之命而征伐的权力。
这个权力很恐怖,也就是说汤掌握着尚方宝剑,而且夏桀基本上是不管这把宝剑的。夏朝的原意,是希望这把宝剑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够替自己代行惩罚不服从的部落、方国的,可是宝剑锋利了,终于有割伤自己手指的时候。
汤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权力,等待夏桀明白过来汤其实是在针对自己的时候,汤已经完成了十一场胜利的征伐,首当其冲的是忠于夏桀的国家叫做葛国的,葛国很弱小,在汤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但为了麻痹夏桀,汤还是给葛安好了罪名,不服从天命,自己是代天刑罚。
在那个时候天命简直就是万金油,夏朝的历代帝王也用过不少次这个借口,所以完全没有引起夏桀的警惕。
但接下来,汤四处征战,将不服从自己的方国都征服了的时候,就再也瞒不住自己的意图了,而此时的夏桀,正好战胜有缗氏,军备力量强盛,二者基本上面临正面的对接。
如果此时发动战争,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因为商国固然强大,但却还远远不是夏朝的对手,
决定胜利的因素很多,实力绝对是最重要的一种,而在没有绝对的实力之前,那么隐忍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商汤知道自己的力量与夏桀之间的差距,重要的是,虽然十一征胜利,依然还有实力派在支持夏桀,他必须等到夏桀民心尽失,而这个时间看起来也绝不会太久,只是在此之前,他还必须要冒一冒险,因为夏桀发现了他的所图,召他入都城相见。
去,或者不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去,坐实了反叛的名声,马上将要遭受夏桀的征伐,而去,有可能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机会,这明显不是召他前去嘉奖的。
商汤去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也或许他是太过于了解夏桀。
事情果然没有出乎意料,他到了夏朝的都城,马上被夏桀责问,经历一番欲盖弥彰的辩解之后,可以预料这种辩解是多么的无力,商汤很快被扣押囚禁起来,这个囚禁的地方就在夏台。
不过夏桀并没有马上杀他,或许是他往年所立的功劳起到了作用,也或许是妺喜的作用,总之,商汤失去了自由,而且好像是砧板上的肉,处于一种任人宰割的境地。
还好有伊尹。
伊尹曾经朝见夏桀,却没有得到重视,却结识了妺喜,而此时,他们两人将成为关键的人物。
在任何朝代,千万不要忽视金钱的力量。
伊尹通过妺喜,以大量的金钱珠宝送给夏桀,或许还带着各地搜罗来的美女,这对于喜好此道的夏桀而言如雪中送炭,再加上妺喜从中美言,这个昏君,竟然不顾朝中大臣的阻挡,将商汤给放了。
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无法平复,更想起千年之后的另一个人物,竟然连金钱珠宝都没有收,只是因为心中的骄傲和所谓的气概,也放了一个人。如果是个普通人倒也罢了,可是帝王如此,真可谓天理难容了。
在都城被囚的日子里,商汤更进一步发现了夏桀的贪婪和犹豫,而这种发现让他坚定了心志。
夏桀放了商汤,失去了最后一个维护自己统治的机会。
在伊尹和仲虺等人的辅佐下,逃回故地的汤,开始筹备攻夏的事宜。应该说这次被囚,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夏桀囚汤行为对方国和诸侯们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因为商汤一直扮演的是一个正义而能干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囚禁,一般的诸侯们预料到自己的下场获取会更加悲惨,于是纷纷加入到商汤的阵营里来,商汤因此而实力大增。
但这些方国里面却不包括三个忠于夏桀的大国,韦、顾和昆吾,这三个国家对于夏朝始终不离不弃,是桀的可靠盟友,而当初商汤十一征之后,就是准备清除这三个国家的时候,被他们先行报告,被夏桀囚禁了下来,现在回国之后,这三个国家自然就成为了汤的眼中钉。
现在谈商汤灭韦之战,其实是与韦顾之战联系在一起的,韦国在河南滑县一带,顾国在山东甄城一带,二者相隔不远,都是忠于夏朝的附属国,是商国西北的后顾之忧。韦国姓彭,国家倒还有一些实力,顾国姓已,那完全是不堪一击的小国家了,但二者结盟相对,倒也不可小觑。
汤听从伊尹的建议,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
韦国更近,就从韦国开始,那个时候虽然乱,但人口毕竟有限,所谓的大战,其实有资料对当时的战斗力进行分析,发现夏朝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就是一万多人,那么商国其实更少,而韦国大概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县武装部驻军,也就上千人到头了。
所以说的灭韦大战,估计也就是千百来人的械斗,很显然,韦国的千来号人根本经不起真正的战争,面对有备而来的汤很快就败下阵来,韦国被灭。而接下来的顾国就更不堪一击了,估计汤在路上行军的时间比真正战斗的时间还要长,顾国是偏远小国,一战而胜,从此汤的西北平定下来。
可能有读者要说了,就这么两个小国,何必大费周章,要知道,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汤是夹在夏朝和这几个小国之间,虽然这小国实力不怎么样,但如芒在背,战略位置可相当重要,为了准备对夏朝的战争,汤容不得半点有失。
而最后一个对手昆吾,却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昆吾位于商的南面,离夏朝王都较近,国家也比较强盛,按照当时的实力而言,或许与商国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昆吾国在太康之乱时,就积极组织勤王之师,而且是当时的盟主,在诸侯国之中威信很高。
幸运的是,这样一个一直忠于夏朝的大国,在夏桀即位,商汤被囚之后,对夏朝也生出了异心,和汤一样,想要获得夏朝的最大权力。
想想夏桀也够窝囊的,忠于自己的一些小国家实力不济,都被干掉,而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却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不过夏桀看起来并不愚蠢,他知道渔翁得利的好处,乐得看商汤与昆吾斗得两败俱伤,可惜他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当昆吾向夏桀求援时,根本就没有获得夏桀的重视。
而且,昆吾的异心,给了汤一个借口,他一面向朝廷奏请除奸平乱,一方面帅兵攻打,先占取了口实,在这样的借口之下,以及汤的实力威慑下,昆吾只能孤军奋战,战争持续数年,昆吾全军覆没,氏族成员或四处逃散,或融入殷商之中。此后约五百年间,昆吾氏族便不再有什么重要活动,直至商末周初,才又活跃起来,这是后话。
数年的征战,虽然损失了不少兵力,但商的战斗力却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此时夏桀突然发现,这个自以为能够控制的方国,真正已经具备与自己抗衡的力量,而附属于自己的方国们,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为自己出力,才真正感到绝望。而汤挟灭昆吾之威,迅速整兵开始对夏朝宣战。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夏桀逢战不胜,逃至鸣条被彻底击溃,自己成为阶下之囚,终于客死于流放之地南巢,而身边只有一个妹喜相伴。
汤获得了彻底的胜利,历史从此又改变了格局,虽然后来商朝的演变与夏朝大同小异,但这一刻的历史,属于汤,而商汤也成为又一个历史上传颂的传奇帝王。
这个时候,商汤的背后默默的站着一个人,为了这场战争,他竭尽心力,这一刻,他的理想终于实现,而这一切,都应该从他少年时说起。
伊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丞相,谁知道他的另一个特长呢?
少年时,他勤勉好学,天分过人,学习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拥有的是平定天下的本领,可是幼年,却充满坎坷,他的一生,堪称励志班的史诗。
据说伊尹是个孤儿,他的名字叫做伊挚,尹是他后来的官位。伊挚父母早亡,而收养他的是一个有莘国庖人,也就是厨子。而伊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厨子。
有人说厨子只是他的进身之阶,因为有莘国的国君贤明,为了接近他,伊挚将厨艺修炼的炉火纯青,并获得了有莘国君贴身厨师的工作,然而这个工作是一个奴隶工,属于整个社会的最底层。不过对于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的人而言,地位只是暂时的,忧患只是考验的过程,很快他就成为有莘国的膳食官,不过后来伊挚发现,有莘国虽然贤明,但国力衰弱,而且与夏朝有割舍不断的亲属关系,所以不可能成为夏朝的敌人,不能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于是投靠商汤。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就是伊挚首先提出来的,他用这一套理论套用到治国理政之中,获得商汤的赞赏,被汤提拔为尹,从此就以伊尹称之。
从奴隶到丞相,真可是一步登天来形容,对于汤的知遇之恩,伊尹决定以死相报。他知道汤有灭夏之志,而这也是他的理想,所谓志同道合大概就是这样,他主动潜入夏朝都城,并见到了夏桀,夏桀的轻视让他更坚定了反抗之心,回国后就建议汤先做一些试探。
第一次试探是停止朝贡,很快,汤的行为得到了夏桀的强烈反映,对于爱财如命的桀而言,这比出兵攻打他更严重,于是夏桀调动九夷之兵,准备攻商。商汤一看吓坏了,赶紧跟伊尹商量,伊尹却毫不在意,他知道夏桀的贪婪,只要恢复朝贡就没事了,他所关心的是夏桀的影响力,九夷之兵听从调遣,说明夏朝还有威望,目前还不能直接进攻,必须瓦解掉这些势力和同盟,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情况果然不出预料,汤上表请罪,并恢复了朝贡,夏桀轻易的原谅了他,而暗地里,伊尹却协助商汤,对那些九夷之国,进行了各个征伐,于是有了十一战的辉煌战果,对于没有被攻打的九夷之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夏桀的忠诚度越来越低,在下一次需要征集的时候,便不奉召了。
可是再一次夏桀感受到力量危险,便召集商汤,按照他的意思,估计就是想把商汤喊回去干掉,情况危急万分,而伊尹分析形式坚决认为此行有惊无险,极力劝说商汤前去,以自己的安危暴露夏桀的本性,使他失去民心。
这一次决定又对了,夏桀没有杀汤,而这其中伊尹在都城的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夏桀的弱点,用金钱美人就能办成任何事情,包括放走自己最大的敌人。
从此,桀民心尽失,而汤威望日孚,这才有了后面的灭韦顾昆吾和鸣条之战,才将强大的商国变成了强大的商朝,从某种意义上说,伊尹才是商朝第一人,而他与商朝爱恨纠缠的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灭亡夏朝之后,汤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祭天之礼,其实也就是一次推选大会,这次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大会,是一次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会议围绕国家稳定与民族大战大计,提出需要有一个受天命眷顾的圣人来主持天下,而诸侯表达了强烈的意愿,一致推举汤为天下之主,在再三推辞不掉的形势下,汤勉为其难登上大位,定国号为商。
商朝正式成立,国都位于亳,这个亳不是安徽的亳州,而是河南偃师一带,今天偃师商城的遗址犹存,也有文献支持说在商丘一带,这个不奇怪,关于古代的遗址或者名人的故地,普遍存在争议,而这种争议的根源,来自于地方对于旅游经济或者区域形象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历史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