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与西方的神话故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神话前后矛盾的多,而西方的创世神话则系统清晰逻辑性强,于是有些人提出一个观点,说中国古代的传说是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的,而西方的则是更有道理和可信的。
可是这些人忘了一点,因为真实的事情往往不像编故事那样发展,因为很多地方流失了,断代了,所以反而显得特别真实,因为它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多被讹传了,添油加醋了或者佚失了,所以传下来的会让人无法完整理解,或者觉得很玄,然而西方的神话传说,却显得太过于清楚,就像历史书一样,那么倒可以断定为伪造的情况较大。
所以我们说得是神话故事,并不是历史,这些先民所经历过的玄幻的事情,伟大的功绩,确实有值得争议和怀疑的地方,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我们传统的认知,但是对于这些人是否存在过,我认为是不必要怀疑的,正因为语焉不详,反而觉得真实。
何况,在前一篇,我们说到炎帝已经接近于人了,不再是完全的神了,那么炎帝成为帝之后,所做的事情则更像是人的做法。
既然是人,那果然就难免会有人的七情六欲了,即使伟大如炎黄,也脱离不了。
炎帝成为了首领,姑且不论是王还是帝,总之他拥有了那个时候所能掌握的一切:服从他的百姓,拥有广阔的地盘,臣服于他的其他小型部落,当然少不了在很多时候的生活优先权……这一切,我们今天可以总结一下,叫做权力。
炎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本来嘛,忙碌了大半辈子,为社会和百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身还具备超乎众人的能力,这一切权力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我们知道权力的另一个对应词:义务,成为了王,自然就需要承担起领导大家、照顾大家的义务,所以他在享受权力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遵循自然的法则执行着他应尽的义务。
要知道在那个蛮荒时期,要带领大家生存下去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而更大的困难却依然纷至沓来,其中让炎帝始料未及的,或许是对于权力的争夺。
事实上可以证明,无论一个多高尚的人,无论其处于怎样的目的,权力对于人的吸引是很难拒绝的,即使中华民族最为伟大的炎帝和黄帝也是如此。
相对炎帝,黄帝的功绩基本上是由战争带来的,关于这一段时间的战争,将中华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而争议就从炎帝后期展开。
我这里引用的是炎帝,而非神农氏,因为另一份争议是指神农氏世代传承,等到大战的时候已经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人,以及当时的蚩尤族人了,这应该是为了避免将炎黄二位圣人写成是争夺天下的首领而规避,当然真情不可考,炎黄本身的大战也只是一种争议的说法,我们来关注的是故事的本身。
我们说过,炎帝在完成他一系列的创举之后,其实已经成为天下共主了,但天下却绝不是那么平静,那个在某些说法中是炎帝亲兄弟的黄帝,却一直在默默关注着。
黄帝毫无疑问也是一位牛人,论出身,与炎帝同,如果炎帝为帝,那么他至少也是一位亲王,何况这位亲王并不是纨绔子弟,他的本事也许比炎帝更强,因为,炎帝主要解决的是吃饭的问题,而黄帝的老本行,怎么来看都应该是打仗的层面。
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黄帝是智者,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炎帝受全天下人拥戴的时候,他是没有起刀兵的,但也仅仅如此,战争需要长时间的准备,黄帝就在默默的准备着,舟车、弓矢、文书、图画,这些在战争时期所需要的东西,都是被黄帝研究出来的,舟车可以用于战场冲杀,可以让自己的军队在各种地形下占据优势,而弓矢,黄帝发现除了打猎之外,用来杀人会具备更大的威慑力,这一理论在几千年后的草原中发展到了顶峰,而文书和图画,则负责起战场的描绘、联系等工作,黄帝看来早有争夺天下之心,而现在他等的是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等待炎帝自己出现破绽,等到炎帝坐惯了江山,享受了荣华,慢慢的或许会出现很多种情况,比如开始脱离群众重视享乐,比如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做一些私事,这些都有可能,又或者说炎帝会死去,自然是一个良机。第二个机会是部落陷入大乱,黄帝为恢复江山秩序,自然师出有名。
我们不知道黄帝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只知道这个机会没有让他等待太久,甚至这是两个机会合二为一,因为古籍上这么记载,神农世衰,慢慢的失德了,拥戴的部落们开始蠢蠢欲动,而一个猛人横空出世,让中原陷入大乱。
这个猛人今天看来虽然失败了,但从战场上的表现而言比黄帝更猛,我们说黄帝在制造兵器等方面很擅长,而这位猛人则是一个狂热分子,因为据说,他已经开始制造金属的兵刃了: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蚩尤,一个不世出的猛人,一个注定名垂千古的战神。
关于蚩尤,传说是九黎族人,东夷族伏羲之后,这个九黎族至今仍然有传承,其中一部分是苗族,在那个时候,九黎族人不像炎黄二帝能够占据中原地带,他们生下来就是少数民族,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舒适的环境,每天在充满瘴气的莽莽丛林之中艰难生存,所以他们对于中原文明很可能充满着向往,而艰难的环境练就了与众不同的生存本领和坚强的体魄,古往今来无数的少数民族都是如此,身体强健,民风彪悍,在炎黄分治的时代就已经是这样的自然规律了。
看来蚩尤并没有黄帝那样讲究,还要等待一个师出有名,他的力量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很自然的就像狩猎一般,对炎帝执掌的天下发起了冲击,而炎帝这个时候已经老了,已经没有了战斗的勇气和能力,在蚩尤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于是求救于黄帝,这二位兄弟很自然的结盟,属于黄帝的机会终于到来。
当然,这个机会不仅仅是黄帝的,在那个时候谁取得最后的胜利,那才能够真正拥有这个机会,蚩尤的进犯带来了中原的大战,无数个部落纷纷而起,这很好理解,机会人人都不会错过,权力谁都不能拒绝,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意愿的事情,最终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词语,那就是实力。
蚩尤是不会管那么多的,他的目标只有最强大的炎帝,打败了现任的王,他就是王,斩首战术他运用的很是娴熟,但黄帝就不同了,他意识到这个千古难逢的机会,他不仅要成为炎帝的继任者,更重要的是他要成为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王,无论蚩尤,还是其他的部落,都不能成为他的阻碍。
所以他出兵了,炎帝无法扫清的叛乱,他一举荡清,各个中小部落很显然不能抵挡准备了很久的黄帝,很快,便只剩下炎帝、黄帝以及蚩尤三足鼎立。
黄帝没有犹豫,与炎帝结盟后,短时间内他的敌人只剩下了蚩尤,很显然蚩尤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否则早就被他像扫清其他部落一样平定了。相反,炎黄的联军,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是败退的,而且是九战九败。蚩尤的战斗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后来在对蚩尤的描述之中威然如神,说他铜头铁骨,而且多借了天神的帮助,这当然是不靠谱的。靠谱的是少数民族的战斗力让久居中原的战士们无法抵挡,就好像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一样。
黄帝陷入了苦局,按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再来个九战九败的,不仅入主中原的梦想成空,自己原来的地盘都保不住,虽然人口多,占领的部落多,可是蚩尤的队伍强悍,机动性能又强,打又打不过,躲又躲不开,真是进退两难。
要想取得胜利,只能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以优势的兵力形成以多对少的局面,方才有一线生机,黄帝一面集结已做最后的对决,一面和蚩尤取得了联系。
蚩尤可能错误了估计了单兵战力与集团战力的关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想要一次性解决战斗,总之他做了一件让自己万劫不复的事,答应了与黄帝在中原的集团军决战。而黄帝准备了那么多年,终于迎来了机会。
不打无准备之仗,虽然战争的发展有些出乎黄帝的意料,可是终于他的精心准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而这个位置,就在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