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战场美日力量的逆转
1943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互交战着的两大集团来说,是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年初,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30多万德军精锐部队全部被歼,苏联红军从此开始了战略反攻。8月份的库尔斯克战役取胜之后,苏军更牢固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北非,英法联军迫使德意军队于5月份投降。7月,联军又在西西里岛登陆,战火燃至意大利。墨索里尼被囚之后,意新政府于10月份反戈一击,对德宣战。德国法西斯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欧洲战场的巨大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远东的日本,它预示着德日会合、图霸世界的计划彻底破产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半年里,日军曾依仗其先发制人的强大攻势,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澳大利亚本土也直接受到其威胁。但日本究系小国,力量扩张也到了极限。当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也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之后,日军在太平洋上的优势便被彻底动摇。中途岛海战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是役,日本海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和250多架飞机,日军只得由攻势转为守势。1943年初,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几番激战之后,日军不仅海空军损失惨重,又丧失了两个精锐的陆军师团。随着该岛的丢失,日军在太平洋的作战主动权已经完全丧失。
美军的反攻,先是从日本东南方的岛屿开始,继而深入到广阔的中太平洋海域。在“跳岛战术”的攻击下,日军被分割围困,后勤供应断绝,只得步步后撤。
8月5日,天皇谕示不能这样“步步受逼”,“要研究给美方一击”。[1]但军方(特别是陆军方面)却意识到力量对比的严峻情况,开始考虑后撤问题。9月25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决定了《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其中划定日本所要确保的“绝对国防圈”。其范围包括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内南洋群岛(指日本所有在太平洋上的委任统治地,大致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一带)及西部新几内亚、巽他、缅甸在内。[2]日军在缺乏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划定的这个“国防圈”,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美国军事力量的急剧增长,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料:在10月6日、7日对威克岛的攻击中,美军动用了6艘航空母舰和30余艘巡洋舰及驱逐舰,飞机1200多架次;11月底,在吉尔伯特一处作战的美军航空母舰就达11艘,另外还有数十艘其他各类舰只。1944年1月底,轰炸拉包尔的美军飞机在4天内出动了1000余架次……在这样庞大的攻势面前,日军将海军主力撤到马里亚纳及加罗林海域一带。3月18日,又制订了一个迎击美军舰队的“Z”作战计划,准备在太平洋正面与美军进攻部队交锋。但刚到月底,日本联合舰队待命攻击的地点——帕劳群岛就遭到美军的猛烈空袭,仅3月30日一天内,就有11批美机来此轰炸,该计划便以流产告终。3月31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大将因飞机失事而丧生,这是继山本五十六大将被击毙之后,联合舰队在战场上毙命的第二位司令长官。6月份,规模空前的马里亚纳海战打响了。该群岛被日本视为本土对太平洋的防波堤,自1943年7月起便“锐意加以整备”。这里配备了由日本海军基地全部力量编成的第1航空舰队主力。决战开始时,联合舰队的新任司令官丰田副武曾训示全军:帝国兴亡在此一举。在他看来,这是日本海军以航空及水上部队之全力实施最后决战的时刻。结果却是:美军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再一次显示了其雄厚的实力。日本海军先失掉了基地航空队的大部分,又有3艘航空母舰被击沉,4艘受重创,至于航空母舰上的飞行机队,则几乎全军覆没,360架战机仅剩25架。这些对技术有高度要求的兵种,“为训练之故,需要大批的教官及乘员,且费时颇多。今既损失如此,则日本海军已丧失了再建决战舰队之希望”。[3]
战火一步步逼近日本本土。6月份,以成都为基地的在华美国空军袭击了北九洲的八幡小仓。7月初,日军重兵把守的塞班岛又被美军攻占。这一连串岛屿的占领,使得美军飞机有了一个前进的基地。以B-29型重轰炸机为主力,针对日本本土的大空袭即将来临。
在辽阔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但在中国大陆上,他们却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攻势。这是日本方面在美军不断的攻击之下,力图扭转战局的重大措施之一。
二、日本策划“一号作战”
所谓“一号作战”,就作战范围而言,北起河南省,南至广西边境,绵延数千公里;就作战规模而言,打破了日军侵华以来的空前纪录。战役正式发起于1944年4月,但日本大本营早在上年8月就开始策划了。日本大本营鉴于海战的接连失败,意识到自己的防线并不稳固,便开始制订其长期战争的计划。其指导思想是:即便将来在太平洋上的防线全被突破,也要保证在中国大陆上有足够的立足点。通过中国大陆,再与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50万日军联系起来,利用这一广阔领域内的丰富资源,就可从事长期的战争。另外,完成这一计划的主要兵力系陆军,大本营考虑的正是要通过其作战来提高日军整体因海上不断战败而日见低落的士气。因此,核心的问题所在,就是“先行打通中国大陆南北,构成直通南方的大走廊”。所谓打通大陆,“即企图占领和修复从黄河北岸的新乡至汉口的平汉线南段,武昌至衡阳的粤汉线北段,衡阳至柳州的湘桂线,并新建自柳州经南宁至谅山的线路。这样就把朝鲜、满洲、中国、印度支那用铁路连结起来”。[4]表面上看,这将是日军的一次主动大出击,但实际上,却是大本营方面深知太平洋防线不保而欲在中国事先构筑防御圈的消极措施。
中国战场上局势的演变,也引起了日方的高度重视:国民党军队尽管抗战积极性在武汉会战以后逐渐降低,但毕竟仍在坚持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地方武装更在广阔的敌后从事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所谓“治安”工作;中美空军实力的增强,更对日本构成直接的威胁,特别是从中国大陆基地起飞的美军飞机,成了日本方面的心腹大患。
1943年11月底,在华的美国空军拥有战斗机、轰炸机共约230架,其中大半配置在桂林及东南沿海地区。25日,30架美军各类飞机从江西省的遂川机场起飞,对台湾新竹的日本海军飞行基地进行空袭。对日本来说,来自中国大陆基地的美军飞机的空袭,还是第一次。它表明了美军同时也可以大规模地对日本本土发起空袭。不仅如此,这些飞机还时不时地轰炸袭击东海上的日军舰船。摧毁美国的在华空军基地,从根本上消除对日本本土空袭的可能性,便成为日军大本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基地又大多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这同设想中的打通大陆交通线计划里的作战区域大致相同。如果说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是势在必行的话,那么因在华美国空军活动的加强和日军欲摧毁其基地的设想,则大大加快了计划实行的步伐。
此次战役,因其牵扯面太广,所以日军的计划几经反复。先是中国派遣军于1943年12月初制订出计划方案,但大本营方面却警告其“不能轻易作出决定”,深恐泄密。12月中旬,大本营又要求将攻击计划提前,同时将作战名称定为“一号作战”。进入1944年,在华美国空军活动更加频繁,日军欲摧毁其基地成了确定实施“一号作战”的主要动力。1月24日,天皇批准《一号作战纲要》。据此,中国派遣军又于3月10日制订了较为详细的作战计划,12日向全军作了传达。按照这个计划,中国派遣军“于1944年春夏季节,先由华北,继由武汉地区及华南地区分别发动进攻。击溃敌军,尤其是中央军,并先后将黄河以南京汉铁路南部及湘桂、粤汉铁路沿线之要地,分别予以占领并确保之”。其作战目的在于“击败敌军,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沿线的要冲,以摧毁敌空军之主要基地,制止敌军空袭帝国本土以及破坏海上交通等企图,同时摧毁重庆政权继续抗战的意图。”[5]
“一号作战”所规划的日军作战范围,黄河、信阳与岳州、衡阳间的直线距离均为400公里,而衡阳至柳州间的直线距离更达到600公里,要想在南北长达1500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实现击垮“超我数倍的蒋介石所属全部野战军的半数,进行贯穿作战”[6],其作战难度无法想象。特别是此时日本中国派遣军已出现兵力不足的困难。在此计划里,日军投入的总兵力为51万人,其中平汉作战为148000人,湘桂作战为362000人,战马100000匹,各类火炮1551门,坦克794辆、汽车15550辆。[7]中国派遣军1943年末在中国大陆的兵力总数仅为62万左右,战马13万匹、汽车约18000辆。为确保战役的完成,日本原准备从中国大陆调往太平洋岛屿上的兵力也暂缓或不调,并且又从国内和中国东北抽调来大量的各类兵种。对日本陆军来说,这样长距离的作战和大规模的兵力集中是没有先例的。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的日记里,明显地反映出他深知这次“派遣军未曾有过之大战……与实力、资材,尤其战力全面下降之状况,殊不相称”。[8]但面临着对日本极其不利的远东及太平洋战局,大本营方面只有孤注一掷了。
打通平汉线是“一号作战”的第一步,由华北方面军来完成。在1943年秋开始实行的《下半年度作战指导大纲》里,该方面军鉴于共产党活动的急剧加强,原规定“主要作战对象为中共党和军队,其作战目的也是要从组织上消灭中共党和军队”[9],这时便改变作战方向,抽出了兵力的二分之一(至少65个步兵大队)投入“一号作战”。其作战计划为:“首先突破正面的敌军阵地,将我主力部队集结于黄河南岸。随后部队佯作沿京汉线南下,以郾城附近为中心,使主力朝西方向右迂回,围歼第1战区敌军,特别是汤恩伯军。”[10]兵力的运用大致是以第12军为主力在正面作战,第1军由山西方面策应,而华中方面军则分别以部分兵力自皖西和鄂北方面出兵配合。
日军一方面制订出较为详细的作战计划,一方面也加快战争的准备。为补充兵力,日军命令在华的日本侨民和商民入伍。为便于军队运输,日军又将华北和华中地区各铁路支线的铁轨、枕木等器材拆除,统一运往新乡、开封、信阳、武汉等地集中。至1944年3月中旬,中断了6年的黄河铁桥得以修复通车。期间,平汉铁路线北段由新乡南面的小翼一直修复到黄河北岸,并铺设了8条支线。日军还重建了邙山头据点。4月中上旬,第12军主力都已集中在新乡以南的黄河北岸地区,从绥远和东北抽调的部队也相继到达。兵力建制为第12军所属的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骑兵第4旅团、炮兵、工兵联队及其他特种兵,另加关东军派来的第27师团和绥远调来的战车第3师团,总兵力达15万人,统属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指挥。此外,日军还将第1军一部配置于黄河北岸山西境内,华中方面军一部调集于信阳及安徽西部正阳关地区,准备配合华北方面军的作战。除此之外,日军又集结一大批伪军部队协助进攻,计有第2集团军张岚峰部、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第28集团军庞炳勋部、第11军孙殿英部等。一场蓄谋已久的战役就要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