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升迁28次。陈氏家族是山西当地的望族,家境一直比较殷实,而且对教育也一直很重视,因而家族当中人才辈出。在他的祖籍山西皇城村陈氏家族中,大概从明代中叶至清代嘉庆年间,其中九人考中进士,六人进入翰林院,而且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二十五人之多,成为清代北方声名显赫的文化大家族。这一切也成为陈廷敬以后有此巨大成就的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廷敬为陈昌期的长子,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因为籍贯在泽州,故亦有以“泽州”相称的。他出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且传统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口授毛诗及四书五经,可以说年幼的廷敬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天生聪慧,而且读书过目不忘。6岁的时候进入私塾读书,而且更为惊人的是9岁的时候便能作诗,传说当时他创作了一首《牡丹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原诗是这样的:
牡丹后春开,梅花先春坼。
要使物皆春,须教春恨释。
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说:就牡丹和梅花相比较,牡丹是开在春天之后,而梅花是开在春天之前。那牡丹为什么开在最后呢?大概她是要让百花齐放,万物皆春,以散尽它们在春天的所有仇怨吧。而其中“要使物皆春”这一诗句,使当时所有的人们非常惊诧。当时他的母亲十分惊讶地对其他人说:“这孩子是想叫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这种远大抱负和志向不是一般的人可比的,陈廷敬从小时候就显示非凡的气魄。
当时许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他抱负不小,将来必定有一番大的作为,而且有可能会成为宰相辅佐当朝天子。陈廷敬儿时的私塾老师王先生任满之后在辞别陈昌期的时候,说陈廷敬是一个绝顶聪明而且是个非常奇特的孩子,不是一般的老师所能教得了的。
清顺治八年(1651年),当时年仅13岁的陈廷敬与他父亲陈昌期一起去潞安府考秀才,陈廷敬以童子第一的优秀成绩入州学,年龄已46岁的陈昌期的考试成绩却远远不如儿子。据说当时有一个莱芜人听说此事之后心里甚是不服气,他知道陈廷敬从小便会写诗,所以偏偏不考他写诗,而是考他《五经》义,没曾想到陈廷敬小小年纪思维如此敏捷,马上就给他一个很满意的答复。而且他在儿时读书过目不忘,最重要的是他总是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在他青少年时代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在陈廷敬15岁的时候,在私塾读书,有一次放学回家过河,当时河流湍急,见一位少女在河边似乎着急过河,当时陈廷敬也没多想,起身便背她过河。在封建社会素来就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偏见,所以当时有一个很是好事的学生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老师。老师没有马上做出处置,而是让他就此事做一首诗,如果令人满意的话就此作罢,否则重重惩罚。岂料陈廷敬丝毫不惧,马上便挥笔写了一首诗:
二八佳人意欲游,
小生愿作过河舟。
扬起粗手接细手,
低下凤头倚龙头。
一朵牡丹斜插背,
半江风月满江流。
轻轻放在平沙地,
默默无语两两羞。
老师看罢,觉得既可笑又无奈,只好免了这顿打。从陈廷敬儿时的小事足可看出他非凡超人的智慧,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与正史当中所记载的宫廷阁老所完全不同的形象,带有更多的民间演绎的诙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