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95500000004

第4章 点点滴滴藏着历史

参谋本部掘宝记

清末新政,军事改革,学日本也设立参谋本部。只是,清末的参谋本部叫作军谘府,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当然,当初日本人也是跟德国学的。所以,参谋本部也好,军谘府也好,都是总参谋部。清末的军谘大臣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弟弟,十九岁的载涛,涛贝勒。

进入民国之后,军谘府这个名称被改掉,就叫参谋本部。在袁世凯时代,军政尚能统一,所以还有点事儿可干。袁世凯死后,各个军头各自为政,参谋本部成了摆设。加上各地都不给中央解款,北京政府一直闹穷,最穷的衙门,就属参谋本部。陆军部还可以批编制,对某些没有地盘的军队还能调动,而参谋本部,一点儿实权没有,谁也不把它当回事。这个衙门唯一可以生钱的“生意”,是卖地图。从清末到民初,参谋本部在还有钱的时候,绘制了一些地方的地图,军头们打仗,需要这玩意儿,所以,参谋本部奇货可居,就卖这玩意儿换点儿零花钱。多少呢,能发俩零花钱。

到了直系曹锟做总统的时候,连一向有钱的财政部、交通部、外交部都闹穷了,参谋本部就穷掉底儿了。地图也没法老是卖,索薪也没有下文。眼看着大家都快过不下去了,好些部员连房租都交不起了。房东喊警察来赶,硬是赶不走。当时做总长的是张怀芝,次长是陆锦,两位都是失意的军头,曾经阔过,但是老是这么耗着,被部员成天索薪,心里也急。

这时候,北京玉泉山汽水公司的经理朱兰田不知从哪儿打听到,说是参谋本部的办公大楼院子,是原来做过多年内务府大臣的立山的宅基地。这个立山,在庚子闹义和团的时候,跟载漪、载澜不对付,被砍了头,后来虽然平反,但身后萧条。当年内务府是清朝最有钱的衙门,做过多年内务府大臣的立山,据传很是有钱,而有一大笔,就埋在他的宅子下面,如果能挖出来,可是很可观哪。

于是,这位朱经理就找到参谋本部的张怀芝和陆锦,把事儿一摊开,两人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决定,两家合作干这事,事成之后,三七开分账,即朱兰田负责所有的挖掘费用,拿三分,而参谋本部是地主,拿七分。

于是朱经理领来了工程队,择吉动土,一寸一寸地挖。百多号人,挖了一个多月,把院子翻了个遍,连个银子毛都没看见。朱经理慌了,连忙在大楼里摆下香案,烧香拜关公老爷,三跪九叩,祈求关老爷保佑,指点迷津。又挖了十余日,感觉真是没戏了,正要收工,突然发现新掘的坑底有块大青石板。朱经理惊喜万状,觉得这下可挖到宝贝了。于是连忙向总长次长汇报。张怀芝和陆锦得报之后,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现场,参谋本部的人员,听说了消息,把个现场围了个密不透风。总长一声令下,众劳工把石板撬开,发现下面埋着好些绍酒坛子。这下,人们更高兴了——坛子里面肯定是银子了。然而取出一个坛子,发现里面除了灰泥煤渣之外,一无所有。一个如此,再开一个也是如此。一共六十几个坛子,坛坛如此。原来,北京城的院落有的地势比较低,雨水流不出去,于是在地下放些空坛子用来渗水,即所谓的渗坑。

朱经理挖了一个半月,结果挖出来一个渗坑,好不丧气,赔了钱挖,还得赔钱把它埋上,把地弄平。参谋本部的人也空欢喜一场,原本指望发点儿饷,也落空了。

就这样,政府闹穷,一直闹到张作霖当家才算告一段落。张作霖做了大元帅,此前欠薪,他不管,他当家之后,不欠了。可惜,张大帅当家没过太长时间就结束了。国民党当家,政府搬到了南京,参谋本部,人都换了。

喊操的人

晚清的军队学习西方,是从淮军开始的。淮军在上海,跟洋人组成的洋枪队绑在一起作战。洋枪队自美国牛仔华尔死后,由英国的正规军军官戈登统带。戈登是个负责的军人,因此,洋枪队虽说是洋官土兵,却有点儿西方军队的模样了。在太平军的刺激下,淮军也开始配备洋枪洋炮,由于有洋枪队的影响,淮军不得已也洋枪队化了,跟洋人学练洋操——列队,立正,稍息,托枪,齐步走。当年的洋枪洋炮,都还是前装式的。不仅填装速度慢,而且准头也不大,使用的时候必须排成方阵,前列放枪,后列装药,不断地放排枪,才能对对方构成较大的杀伤。所谓的洋操,就是为了排方阵做准备的,不会洋操的军队,是排不了方阵的。

后来,西方军队在普遍采用后膛枪炮之后,作战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方阵被淘汰了,列队出操仅仅作为军队操练的基本形式保留了下来。战术变化繁多,军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开始了军官职业化的训练,强调了军校教育的重要性,由此,逐渐形成了西方“军官团”这一军队社会团体。

但是,面对这样的变化,晚清的淮军却没有跟着变,变化的只是武器,很快就开始使用后膛枪炮,方阵也被弃用了,但其他的变化,却没有跟上。在洋枪队时代,军队的军官对于洋操一窍不通,所以,只能由所谓的洋教官来发口令。淮军的行列口令都是英语,士兵们一听到“Stand up!”就知道是立正,听到“Forward looking!”就知道是向前看。后来洋教官走了,喊操的换了中国人。一般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个子高、嗓门大的人,给他们多一点儿军饷,习惯了,也称他们为教习,有时,也叫作“靠把”。如果嗓门足够大,可以在操场上给一千人喊操,军饷能比普通士兵多一倍。李鸿章跟着西方的形势,也办了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但毕业生放到军队里,长官只用他们去喊操,当准洋人教官用。

喊操的中国“教习”,实际上依旧是士兵,没品没衔,当然也不懂军事(北洋武备生除外)。但是因为嗓门大,军饷高了许多,而且得到长官的青眼,也不用服诸多士兵必须服的劳役,这让一般有上进心的士兵很是羡慕。冯玉祥最初当兵的时候,第一个人生目标,就是做这样的教习。因此他每天早起,跑到郊外操场练习喊操,能喊多响就喊多响,即使大年初一也不间断。当兵的都笑他是神经病,他也不管不顾。就凭着这么一股子劲儿,坚持了四年,冯玉祥如愿当上了喊操的教习,挣了双份的薪饷。朝廷成立武卫军之后,他觉得武卫右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薪饷高,就改投武卫右军。到了武卫右军,发现虽然里面的军官都会喊操,但还是让士兵的教习来喊,薪饷同样比较高。于是,他就成了武卫右军里的喊操教习,然后一步步从副目(副班长)、正目(班长)干起,逐渐升到管带(营长)。进入民国之后,逐渐熬成旅长,然后又成为西北军的首领。事业的起点,不言而喻,就是喊操。

跟冯玉祥同样命运的,还有一个杨善德,这个人也是从淮军投奔武卫右军的。当年武卫右军里,喊操嗓门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杨善德,一个是马龙标。俩人后来都混上去了,杨善德还做了浙江督军,成为方面大员。

没有军功,也不是军校毕业,单凭喊操也能喊出名堂来,这是当年中国军队的一个特色。学西方,在初级阶段耽搁的时间太久,行伍里的人已经习惯了有喊操教习的生活。一度,立正稍息齐步走的洋操,跟喊操的人一样,成为当年中国军人心目中学习西方的全部。一个喊操的士兵,无形之中,有了领袖的身段。能升上去,也不奇怪。

比较起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还算是学西方走在最前面的。但是,即便如此,长期以来一直满足于皮毛,满足于形式。同样是步兵,瞄准射击显然要比立正稍息重要得多,但是,瞄准射击马马虎虎,没几个人在乎,立正稍息却讲究得多。

洋操,原本并不是花架子,但是,到了中国人手里,硬是给搞成了花架子。

“一战”的中国冲击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人的事儿,那时的中国人管它叫欧战。既然是欧战,关中国人什么事呢?所以打起来以后,中国人就像什么事儿没发生一样,非常非常冷漠。政府中只有几个负责情报收集的人,翻看一下欧洲的报纸,做一点儿简报给总理和总统看看。

真正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的,是在中国的欧洲人。原本在华的欧洲人,都自以为是上等人,彼此还挺抱团的。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每次开Party每个使馆的人都来,发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漂亮的女伴不多。现在,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倒是关系依旧,然而,却没法邀请德国人和奥匈帝国的人了。原本英国公使觉得法国人不怎么样,德国人倒还不错,可现在连打声招呼都政治上不正确。英国人主导的六国饭店,原来的管理者都是德国人,现在接到上级的指令,得把他们都赶出去,但是,真赶出去了饭店也就甭开了。

当然,中国人也没法真的置身事外,因为身边有个日本。而日本在“一战”的时候站队选对边了,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跟英法一伙。但是,日本人没有派兵去欧洲参战,而是打起了中国青岛和山东的主意——有很大的可能,他们参战为的就是这个。当时青岛在德国人手里,山东因为有德国人修的胶济铁路,也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战争一打响,日本人就扑了上来。德国人原本打算把青岛还给中国,但日本人警告中国,不许接受。然后在重兵围攻之下,势单力孤的德国人只好投降。于是,青岛和胶济铁路就被插上了太阳旗。这个战事,算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欧战。

然而,这仅仅是“一战”对中国的第一轮冲击。第二轮冲击,是日本想借“一战”之际,独占中国,于是提出了《二十一条》。虽然说在袁世凯政府的软磨硬泡之下,《二十一条》最要命的七条最终被取消,但签署了剩下条款的袁政府合法性大损,也已经摇摇欲坠了。袁世凯死后的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的混战期,但是,“一战”对中国的冲击并没有停止。第三轮的冲击波,是由于参战问题,导致的府院分裂。执掌国务院的段祺瑞执意要加入协约国参战,而住在总统府的黎元洪则执意不肯。国会和社会舆论,都向着总统。这个事儿的来由,是欧洲打了三年,劳动力严重匮乏,协约国想到了打中国劳工的主意,拉中国参战。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是最积极的,他们的积极不是在意能拉多少劳工,而是通过这个“拉”,彰显自己主导中国政治的姿态。

然而,德国人也没闲着,他们通过支持辫子军的统帅张勋,策动了一次帝制复辟。而反复辟的段祺瑞,背后站的是日本人。德国人的钱没到位,而日本人的钱到位了。于是复辟结束,张勋在德国大汉的帮助下,躲进了亲德的荷兰使馆。

这波的冲击,中国貌似占了点儿便宜,庚子赔款份额不小的德国和奥匈帝国部分可以停止支付了,其他部分的赔款也可以暂停。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的租界以及产业都归了北京政府,还连带着收了两艘小舰艇。在华的德奥两国的官兵,都进了中国政府特意建的俘虏营,中国政府像大爷一样供着里面的人。日本人还给了中国政府大笔的贷款,说是用来组建参战军,以及进行一些基础建设。然而,主持北京政府的段祺瑞却用这笔钱打了一场“南北战争”。这事儿起源也跟“一战”有关,因为给张勋的那笔钱到了,张勋完了,德国公使就把一部分给了孙中山。孙中山把部分海军拉到广州,成立了一个护法军政府。段祺瑞要平了这个另立的政府,顺便收服西南的陆荣廷和唐继尧,所以就开战了。

打内战都不是好事,打来打去,把北洋系内部的矛盾打激化了。所谓直系和皖系之间最终撕破了脸,刀兵相见。此前因为参战得到的那点儿好处,都给打没了。“一战”早就结束了,但中国的战争却刚刚开始。

顺便说一句,“一战”给中国最大的冲击,实际上是战争结束后重整国际秩序的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人,刚刚还在胜利的狂喜之中,却被会议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当头一棒,愤而激进,想要革命了。而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正好给了中国一个革命。

苏俄人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当时而言,对中国如果有震动的话,也就是报纸的几篇篇幅不大的报道。中国人跟对待正在发生的欧战一样,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根本谈不上会产生什么变化。但是,这声炮响却对东交民巷的俄国使馆,产生了致命的震撼。

革命后好几个月,俄国使馆里的俄国公使库达摄夫王子,都拒不承认新政府。对俄国革命怀有敌意的列强公使们组成的公使团,也就让这位王子继续在俄国使馆待着。当年的北洋政府,也对这场革命满腹疑窦。虽然人家那边政府换了,既然公使团认为旧使节还应该赖着不走,不走也就不走了。北洋政府也没有这个心情,跟新政府建立新的关系。就这样,沙俄政权早就覆灭了,但沙俄的驻华公使却在北京的俄国使馆里,待了三年。直到1920年,苏俄政府发布《对华宣言》,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撤销对已经消失了三年的沙俄政府的承认,库达摄夫王子才姗姗地离开,加入了白俄流亡者大军。

一国在他国的使馆,本是驻在人家国家的代表,如果跟本国政府不发生关系了,那么这个使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退一万步说,使馆人员的经费包括生活费都没有着落了,他们怎么活呢?不过,在当年没有问题。经过公使团的调解,北京政府的总税务司把原本该付给俄国政府的庚子赔款的俄国份额,拿出来一部分给了在北京的前沙俄的使馆,所以,这个使馆虽然无事可做,却生活得挺滋润。当年的库达摄夫公使和夫人是东交民巷的一对可人儿,很招其他人的喜欢。公使团可是舍不得这一对可人儿就这样消失在他们的聚会中。当年北京的公使团被中国人称为外交团,能量巨大。中国的军阀政客办事,必须想到的一点,就是外交团是否乐意。而外交团如果干涉,哪怕此事仅仅是中国内政,多半是会有成效的。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每次下野被通缉的政客都会躲进东交民巷或者六国饭店,然后再在使馆人员的庇护下悄悄地离开。北京政府就是明知道怎么回事,也不敢管。

但是,人干不过形势,苏俄政府一旦站住了脚,公使团再怎么有本事,沙俄的使馆人员还是保不住了。里面的人倒是挺齐心的,据说,只有一个翻译乐意继续跟新政府合作。不过,苏俄政府发表《对华宣言》以来,越来越多的白俄难民涌入中国,难民最多的地方是哈尔滨和上海,北京也有一些。来北京的白俄难民很多都是贵族,他们穷困潦倒,却不肯做苦工,北京也没有多少可供他们做的工作。于是男的乞讨,女的卖淫。当中国男人花一两个大洋就可以拥有一个白俄女人的时候,在北京的欧洲人可是感到非常的丢脸,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在上海的欧洲商人还曾经为此事拿出钱来救助这些白俄,但后来救不胜救,也就算了。对白俄的最大规模的救助,是张宗昌组织了一支白俄军团,规模最大的时候,能有几万人。

1924年8月,苏俄的驻华大使加拉罕,穿着笔挺的晚礼服,戴着白羊皮的手套,头顶一顶讲究的大礼帽,乘坐一辆六轮马车,去见了北京政府的总统曹锟,递交了国书,然后住进了被沙俄公使赖了多年的俄国使馆。

加拉罕的到来,引起了东交民巷的一阵扰动。因为他是使馆区第一位大使,其他国家都还只是级别低的公使。自晚清开放以来,欧洲列强看不起中国,所以只在中国派驻级别低的公使,只有美国人曾经打算升格,但清政府居然没有答应。这回加拉罕一来,按道理,外交使团里只要有一个大使,使团的领袖就当然是这个人。然而,对苏俄政府怀有敌意的欧洲各国使节们,可不想这样做,在商议了一阵之后,决定打破惯例,不认这个账。他们的公使团还是公使团,干脆不接纳俄国人。

然而,俄国人可不管这一套,加拉罕到北京之后,也不屑跟公使团啰唆。他在忙着到处演讲,所到之处,受到了痛恨列强的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苏俄的使馆,俨然成为北京的另一个中心,一个激进人士的中心。到了曹锟政府垮台,倾向苏俄的冯玉祥控制北京之后,苏俄使馆就更加活跃了。

一场大革命,眼看就要来了。革命改变了中国。

一起“爱国”冤案

五四运动,是一场波及社会各界的爱国运动。学生们闹得最欢,但其他各界也没闲着。北京是当年的首都,运动的发起地,声势浩大自不必说。其他通商大埠,上海、天津和汉口,也都动静挺大。次一等的城市,杭州和福州也有出色的表现。

只是,这种爱国运动,运动到了江南,多少有点儿走形。社会各界人等,最关心的事儿不是日本人怎么欺负我们中国人,伤害中国的主权,而是担心他们下毒。闹义和团的时候,江南没有什么动静,但义和团时期防洋人下毒的解药在北京没有再度流行,却在江南有了市场,到处都有人在传,几味中药,卖到脱销。大街小巷但凡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在看守瞭望,发现有可疑人等就会有人上去盘问。在上海的日本人、朝鲜人,只要拎着瓶子出来打酱油,马上就会有人盯着,看他们是不是打算下毒。上海的郊区,还闹出过中国官员被当成下毒的日本人,最后被围殴的事件。幸好,那时的上海人手还不怎么毒,没有打死人。可是,杭州却没这样的幸运,因为所谓的下毒事件,闹出了人命。

当时,杭州跟上海一样,到处盛传日本人收买汉奸,在中国的河流湖泊下毒,要把中国人都毒死。比较起来,杭州人比上海人还紧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疑神疑鬼的,谣言越传越花花。一天,有个闲人在杭州骆驼桥附近的一个池塘钓鱼。钓鱼嘛,自然会有些工具,装鱼饵的口袋,看起来有点儿怪,于是路人就起了疑。一问之下,这个人口音居然还是外地的,还挺不耐烦的。双方就争吵起来,动静越来越大。国人的习惯,但凡有吵架打架的事儿,肯定会有人围观,围观的人,从来不会闲着,肯定要起哄。原本人们心目中就有奸人下毒的成见,吵来吵去,成见就成了现实的存在。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把这个闲人打翻在地,还不解气,继续打。

正在这个当口,当地驻军一个排长,身穿便衣带着手枪路过此地,见众人围殴一个人,眼看要出人命,就出头排解。众人一听,这人是北方口音,嫌疑更大,打!又是一通乱揍。杭州人手太重了,一时之间,俩人竟然都被打死了。而且人们发现后一个人腰间还带着手枪,更加断定就是“日本间谍”,居然发狠将之剥光了衣服,还割了他的阳具,然后一哄而散。

省会一下子出了两条人命,其中一个还是驻军的排长,浙江督军杨善德闻讯大怒,严令警察厅长夏超立即破案,缉拿凶手。夏超是当地人,多年的地头蛇,行动能力很强,立马把侦探撒出去。但是,这种围殴致死的命案要想找出谁是主凶,其实挺难的。参加围殴的,当时有百人之多,要说责任,几乎人人有份,又不能都抓了(也抓不全)。警察和侦探,费了好大的劲儿,抓了十一个人。一审问,没有一个认账的。又找不到人证和物证,当年又没有摄像头,确定真凶,没有头绪。要怪,只能怪民众的“爱国热情”太高,对日本恨得太深。这种“爱国氛围”一旦形成,弄出事儿来,很是容易。

但是,当年的浙江督军杨善德是北洋军人,小站的老人,他带来的军队骨干都是北方人。这回有一个无缘无故被打死了,还被人割了阳具,死状太惨,不找出凶手,无以安抚他的部下。警察惹不起这些兵爷,更惹不起督军,怎么也得找几个替死鬼。

刑讯之下,最终两个人招了。一个是当地的流氓头子,有过好些不轨的前科,沾边,就跑不了。另一个更冤,是个人力车夫,很可能没参与围殴,但事过之后,“人家偷牛,他拔桩子”,把地上两人的血衣拿去,打算洗了之后自己穿。那时候穷人多,死刑犯的衣服照样有人扒了穿。但是,这两件血衣却成了铁打的罪证,洗都洗不干净。于是,这俩人就被枪毙了,其余的人也都被判了刑。

当然,尽管日本人下毒这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爱国的杭州民众的爱国热忱却也无可厚非。只是,怀疑人下毒,应该把人扭送警察局,查实后处理。当场就开打,活活把人打死,的确是过了。可是,人,尤其是众人情绪上来之后,哪里能按捺得住呢?更何况,这种情绪戴着爱国的大帽子,更是让人理直气壮,于是理直气壮地就弄出了人命。而督军则错上加错,不严格按法律来,非找出顶罪的不可,于是,四条人命稀里糊涂地就没了。

至于为什么国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外国人会在水里下毒,委实是个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把这事按在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头上,怀疑洋兵、洋商、传教士,从1840年一直怀疑到1919年。此后,还是会这样怀疑下去。然而,真实的下毒事件,一起都没有发生过。但只要有人这样说,都照例会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打死打伤国人,其实不过是恐慌的表现而已。

爱国的愤怒,背后的东西,挺复杂的。

冯玉祥武穴罢兵事件解码

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1918年奉命援湘,参加“南北战争”,走到武穴,通电宣布罢兵,呼吁和平,不打内战。这个事件,在国民党当家之后,从后面往前看,具有绝对的正当性,所以在冯玉祥的回忆录里,是一件被大书特书的自鸣得意的好事。

只是,好多历史事件表面上展露出来的,跟实际上的往往不是一回事,做历史的,需要为之解码。

冯玉祥在北洋军中,的确是一个另类,不贪财,不图享受,只爱兵,把自己带的一个旅,当成自己家的产业来经营。他自己回忆说,他当旅长的时候,全旅官兵大部分都能叫出小名来。这似乎不是夸张,而是事实。从后来他的部下对他的崇拜中,可以略见一斑。而且,在辛亥革命中,他是北洋下级军官中少数几个敢于起兵反清的人,见识的确跟一般北洋人不一样。只是,辛亥滦州起义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管带(营长),借革命之势推倒清朝,兴许可以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但是到了1918年,他已经是一个混成旅的旅长了,这个旅经他经营多年,兵力已经跟人家的一个师相若。弄得不好,兴许全砸了,就像第八师王汝贤一样;弄好了,也许就升上去了,成为方面大帅,否则就被销号。这是一个小有野心的军头,最为谨慎的时刻。

所以,你说冯玉祥不想参战,生怕损失兵力是没问题的,但公然唱这样的高调,跟如日中天的段祺瑞对着干,冯玉祥当时多半还没有这个胆儿。况且他的部队,去年还第一批参加讨逆军,跟着老段参与讨伐张勋,得到老段的奖赏。

原本,段政府是命令冯玉祥援闽,南北战争开打之后,福建也受到了西南的威胁。冯玉祥根本不愿意去福建,担心卷入战事,部队受损失。对于他这样相对独立的混成旅旅长来说,部队就是他的命根子,兵消耗掉了,就没说话的本钱了。但是,讨逆之后段祺瑞如日中天,有钱,有权威,不由得他不听话。于是只好借口招募运输队,多招了3000人,预先把可能的损失填补上。到了南京之后,江苏督军李纯是代总统冯国璋的人,冯国璋本不倾向开战,所以,李纯也就对打仗不积极,冯玉祥赖在江苏不走,李纯不仅给他开饷,而且补充了枪械。招的3000人运输队,转眼就变成了一个新兵团。

原陕西督军陆建章,自打丢了地盘之后,静极思动。冯玉祥一直都是他栽培起来,还把内侄女嫁给了他,第十六混成旅也有好些陆建章的人。关键是,他跟段祺瑞从小站以来,就死不对付。看着段祺瑞得意,他浑身难受。安了心,要给老段捣乱。所以,此时也来到了冯玉祥军中,出主意让冯玉祥夺取安徽督军倪嗣冲的地盘,自己来做安徽督军。为了让冯玉祥下决心,他告诉冯,江苏督军李纯答应配合,而倪嗣冲兵力不多且老旧不堪,计划很容易成功。

然而,滞留江苏浦口的冯玉祥,此前就接到了陆军部的命令,要他转道湖南参加战斗。看见冯玉祥没有动静,命令一个接一个,督催逼命。同样接到援湘命令的第七师张敬尧部,和山东张怀芝部,以及安徽安武军,也摆开部队,逼冯玉祥跟他们一起行动。而原来倾向于不战的李纯,因为冯国璋屈服于段祺瑞的意志,也改了主意,建议冯玉祥去湖南。

没有办法,冯玉祥只好上路。其实,福建还没有开打,而湖南已经是战火纷飞,冯玉祥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湖南,走到武穴就停下不走了。陆建章也赶到,拼命劝说冯玉祥杀向安徽。冯玉祥非常谨慎,特意派人去安徽侦查,发现倪嗣冲十分警觉,无机可乘。不能偷袭安徽,也不想进湖南,只好赖在武穴。冯玉祥在陆建章的撺掇下,大着胆子发了一个通电,痛陈内战之非,意思是我不干了。接着又发一通电,主张罢兵修好,早开国会。

这两份通电,一时让冯玉祥成了名人,但是,却把老段气歪了鼻子。一个命令下来,免了冯玉祥的旅长。但是,第十六混成旅全体官兵马上发了一个通电,说是旅长主和,是全旅官兵的意思,若要治罪,请将全旅9995名官兵一体治罪。此时,湖南战事,北军已经大有起色。跟陆建章预想的不一样,通电之后,没有人响应,来自北洋阵营的骂声倒是不少。眼见得冯玉祥身上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原本就狐疑不定的冯玉祥已经打算妥协了,但是,陆建章这边却不好交代。

心生退意的冯玉祥,被陆建章逼得没有办法了,就说若要向安徽进军,得开一个官兵大会,向大家讲明道理,陆建章答应了。第二天,陆建章早早就到了会场,但左等右等,冯玉祥也不来。忽地一个卫士来报,冯玉祥来时,路过石桥马失前蹄摔伤了,会不开了。陆建章急了,大呼:我有话要讲!你们旅长摔伤是假,第十六混成旅是我一手培植起来的,你们才有今日,你们要听我的!然而,各部队纷纷离场,没有一个人理他。陆建章愤极,跌倒在地,大骂冯玉祥忘恩负义。知道事已不可为,只好悻悻地离开了第十六混成旅。

打发了陆建章,冯玉祥派人去跟曹锟联系,曹锟答应帮忙疏通,于是陆军部免职令取消,让冯玉祥革职留任,戴罪立功,前往湖南。到了湖南,冯玉祥部也没打什么大仗,还收编了不少湖北的散兵,队伍有所壮大。不久,老段让冯玉祥官复原职,还给了他一个常德镇守使,算是有块地盘了。在这块地盘上,冯玉祥养精蓄锐,队伍扩张成一个足额师四个团的规模,此后,搭上直系的车,一路飞腾,渐成大人物了。

倒戈的秘密

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战争,倒戈是一个战争胜负相当重要的因素。倒戈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九都跟利益相关。所以,当年的老外讥笑中国人的内战,不是用枪炮打的,而是用光洋和烟土做武器的。

不过,把当年的中国军人都说成是卖货的,也不大公平。倒戈大多有倒戈的理由,这理由跟利益有关,但具体说来,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频繁混战的四川军阀,倒戈是家常便饭。弄得川军打仗,经常忽东忽西,一会儿这个有席卷之势,一会儿那个再席卷过来,胜败每每在弹指之间。这是因为四川基层的军阀,大抵是带枪的袍哥大爷,挂谁的旗帜其实都无所谓,关键是自己这个小天地不能被损害。所以,就跟草一样,随风倒。

冯玉祥在民国,有一个特别不雅的绰号:倒戈将军。其实满打满算,他真正意义上的倒戈只有一次,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倒了曹锟和吴佩孚的戈,让“常胜将军”吴佩孚一败涂地。

关于这次倒戈,冯玉祥自己说是“首都革命”。他也希望写历史的都这么写。可惜,人们依旧称它是“北京政变”,到死,他都没有遂愿。在冯玉祥自己的叙事里,把这场倒戈政变说得特别有道德,特别的正义。为的就是推翻腐败的曹吴,实现他们爱国爱民的理想。

其实,说曹锟腐败,倒还有点儿依据,毕竟此公办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贿选。现钱交易,让国会把自己选成了总统。但是吴佩孚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腐败过。自己不贪钱,嫡系的部下也没有搞钱。有点儿钱,都用在部队上了。冯玉祥多次用来举例,说明曹吴腐败的事儿,是他领到一批枪械,结果总统批了,人家还不给,只能给曹锟的亲信、搓澡出身的李彦青送了十二万,才算把枪械领下来。但是,这种事儿是当年的惯例,不塞小费,漫说枪械,连军饷也领不下来。

曹锟和身边的人能贪到什么地步?从现在看,贪腐程度比皖系当政时要差多了。即便李彦青这样的人,后来被冯玉祥的人逮到,打到死也没有吐出钱来,这本身说明他的钱并不太多,也就是个要钱不要命的土财主。

更何况在曹吴之间,冯玉祥跟曹锟的关系还不错。冯玉祥真正恨的人,不是曹锟,而是吴佩孚。吴佩孚拿掉了他河南督军的职位,调任北京,给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陆军检阅使。但是曹锟批给了他的部队三个混成旅的番号,还允许他带着部队到北京来上任。上任之后,由于没了地盘,部队粮饷不继。还是曹锟协调,让总统黎元洪把崇文门关税的收入吐出大半来,给了冯玉祥。每次受了吴佩孚的气,都是曹锟安慰他。

于情于理,他冯玉祥都没有道理去打倒曹锟。发动政变,第一步就包围了总统府,把曹锟软禁起来,废了他的总统,仅仅是对外证明他行动的合理性而已。

说一千道一万,冯玉祥倒戈,说到底还是利益之争。要说错,当然是吴佩孚的错。吴佩孚这个人,百般都好,就是气量小,不能容人。冯玉祥跟他一样,都是北洋第二代,而且是能练兵、不爱钱的第二代。差不多同时期做的旅长,颜色太相近了,容易互相看不上。所以,吴佩孚决不能容忍冯玉祥坐大。当然,冯玉祥做人有时也太矫情。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吴佩孚过寿,你真的给送一坛子清水,也忒不近人情了。不久,果然遭报应了。做军阀的,一个命根子是军队,一个命根子是地盘。没有地盘,就不好养军队。冯玉祥一直都没有地盘,部队靠中央政府有一搭没一搭的军饷,吃尽苦头。好不容易坐上了河南督军的位置,居然被吴佩孚剥夺了。带着一个师和三个混成旅的部队,驻在南苑,仰人鼻息。日子的难过,不是一般。据说,在那些日子里,全军上下只能吃小米粥。

1923年,山东临城发生土匪劫国际列车事件,害得当时的山东督军田中玉被换掉。有消息说,冯玉祥要去做山东督军了。高兴得冯玉祥都跟部下讲了,让他们准备上火车。结果又被吴佩孚给拦住了,叫冯玉祥空欢喜一场。

现在有证据表明,当年的冯玉祥是跟奉系有勾连的,由张作霖定期给冯玉祥一笔资助。这也是没有地盘,也没有财源的冯玉祥,在南苑期间依旧可以添置武器的原因,而且他的部队吃的,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差。后来发动政变,他的部队可以一天一夜强行军走180里,一个天天吃粥的部队,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

其实,冯玉祥的异动,吴佩孚也不是一点儿没有觉察。他派冯玉祥做第三路军的司令,去承德朝阳一带跟奉军偏师对抗,后面还派了一支监视部队。可惜监视冯玉祥的胡景翼师,早就跟冯勾在了一起。冯玉祥回师之后,北京城守城门的孙岳部,也是冯玉祥的同党。就这样,冯玉祥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政变,抄了吴佩孚大军的后路。

倒戈的人,都有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这点秘密,其实就是利益的不平衡。

“倒戈将军”与道德诅咒

冯玉祥这个人,一辈子追求进步,不贪财,不讲究享受,那个时代的军人普遍都有恶习,没有几个吃喝嫖赌抽都不沾的。但是,我们知道,他却有一个不怎么样的外号:倒戈将军。其实在那个时代,倒戈是军人稀松平常的事儿。前文我们也说过,西方人嘲笑中国军人,仗不是用枪炮打的,而是用大洋和烟土在打。只要把大洋和烟土送上,稀里哗啦就倒戈,谁这边的人倒戈的多,谁就一定会输。川军勇于内战,隔几天就一小仗,几个月一大仗,每一仗都伴随有大量的倒戈,一场战役,倒过来再倒过去的小军头不计其数。最严重的时候,杨森的部队,不仅重武器全收起来由自己的家人掌握,甚至传说,士兵睡觉的时候都得脱掉裤子,防止逃亡。

我一直不认为,在民国,尤其是在北洋时期,倒戈是个被人看不起的丑陋行为,因为倒戈的军人实在太多了。每一仗的开打,都会有战场之外的另一路人马出动,去收买对方的人,这一路的成败,甚为关键。冯玉祥后来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的部下接二连三地被老蒋收买,背叛了他。那么,为什么别人倒戈无所谓,单单总是拿冯玉祥的倒戈说事呢?

首先,冯玉祥的倒戈,动静比较大。第二次直奉大战,正是因为他的反戈一击,导致直系土崩瓦解,毁了“常胜将军”吴佩孚的一世英名。因此而入关的奉军,纪律比较差,惹人反感。其次,也因为冯玉祥过于清廉自持,让众军头不舒服,抓住一个“把柄”,就有的可说了。

其实,尽管冯玉祥的倒戈惊天动地,但跟其他军头倒戈一样,有基于自己小集团的充分理由。此前,恰是吴佩孚让他没了地盘,一师三旅之众没有了给养,有一顿无一顿地活着,不接受奉系的接济,怎么维持下去呢?军阀时代,每个军头的生命就是军队,你让我的军队活不下去,我反叛你,充分有理。每一个大的军人集团,里面都有若干小集团,而小集团才是这个集团首领最看重的。吴佩孚深恨冯玉祥的倒戈,但此前他却没有做任何一件维系住冯玉祥的事情,而且都在向反面用力,怎么能怨得了冯玉祥呢?

在历史上,每个王朝的承平时期,都有一种文治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出了问题,军人集团的割据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有时这种军人割据的持续比较短,有时则比较长。最长的,从唐朝的藩镇到五代十国,持续了一百多年。

每当军人从后台走到前台,破坏了文治秩序,也瓦解了传统意识形态和道德的时候,都会遭遇“道德的诅咒”。军人在反抗皇帝、动辄叛乱的同时,发现自己内部的维系也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效忠皇帝,却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让部下效忠自己。唐朝中叶,河北的藩镇首领们,控制集团的办法就是靠收养能战的将士,跟某些特别能打仗的将士形成准血缘的父子关系,用这些人组成牙兵牙将(牙指牙旗,即帅旗),即亲卫部队作为威慑力量,用直接的武力来看住其他人。可是时间一长,牙兵牙将恃宠而骄,要价越来越高,到了藩帅百般讨好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就有事儿了。或者藩帅被牙兵们换掉,或者藩帅招来其他的军队把牙兵干掉。所以,从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所有的军人集团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小的集团动荡,大的集团也动荡。五个朝代,平均的寿命也就是十年多一点点。

清朝覆灭,强人袁世凯也没能恢复文治秩序,随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军人割据时代。由于这种转换发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口,随着皇权的崩解而带来的道德冲击,使得这个时代的维系问题,比五代十国更为严重。中央政府还在,但跟五代的朝廷一样,只有给予割据者以名号上的合法性的价值。五代还有皇帝,而现在皇帝已经没有了,军人的效忠面临着双重的危机:传统道德的瓦解和西方价值的冲击。袁世凯组建模范团,本质就是藩镇和五代的牙兵。没有嫡系武力的段祺瑞,讨平一个只有五千人马的张勋,都得靠重金收买军人来替他打仗。好不容易建了一支参战军,还未旋踵就被看着眼红的直系和奉系灭掉。各省的督军,如果不兼任下面一个主力师的师长,就会被部下赶走,师长、旅长,亦复如是。维系内部,靠的都是牙兵模式。频繁倒戈的军头们,也不断地遭遇古已有之的道德诅咒,倒人戈者,亦复被人所倒。

正因为如此,很多军头都在找出路。冯玉祥信基督教,用水龙头给全军洗礼,刘湘拉孔孟道,唐生智全军信佛,都是找出路的尝试,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真的走出来。靠得住的,还是传统的血缘、地缘和业缘的维系——用自家人最踏实。鼎革所带来的维系道德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由此产生的精神裂痕,也过于深重。旧的道德已经残缺,但人们依然对此恋恋不舍,新道德尚未生根,但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旋律。为了现实的需要,每个得势的军头,脚都踩在旧道德的门槛上,身子却在对新思想和新思潮献媚。就像吴佩孚一样,用“五常八德”立身,却天天高喊五四以来的新口号。

被人称为“倒戈将军”的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悲痛欲绝,哀叹:我的西北军哪儿都好,就是一个见不得钱,一个见不得女人。其实,见不得钱见不得女人,是那时候军人的通病,谁也好不到哪儿去。关键是,当年的军头,谁也没有办法建立一种防止军人倒戈的制度和文化。大挖冯玉祥墙脚的蒋介石,最后在大陆溃败的时候,遭遇的也是倒戈大潮。传统的道德诅咒,并没有因时代而失效。

杨森的“四爱主义”

川中的军头,多半好色,这点,杨森拔头筹。他发迹之后,所到之处只要见到他看上眼的,一定要想办法纳为妾。小老婆的陪嫁丫头,但凡有姿色也一定要睡。人说杨森老婆成排,儿女成连,一点儿都不假。在这方面,大概仅仅次于“狗肉将军”张宗昌。张宗昌不仅老婆成排,而且花色比较多,不仅有国产货,还有白俄、朝鲜和日本的姨太太,人称“国际纵队”。杨森的姨太太,还都是中国人。

姨太太多了,未免看不住,而杨森肚量不大,一旦知道有姨太太给他戴了绿帽子,不仅姨太太要死,而且涉事的男方也要死,而且死得很难看——如果跑得不够快的话。而张宗昌多数的姨太太都是从窑子里弄来的,两天半新鲜,过后丢开,连他自己都忘了。姨太太重操旧业,无赖们嚷着去睡张宗昌老婆,他即使听到了,也一笑置之。

肚量不大的杨森却很洋气,给他做姨太太的,要学钢琴,还要学打网球,学骑马。当然,也得学点儿古文,读点儿四书五经什么的。但是,后面的要求是可以马虎的,而那些洋玩意儿,却非得会才行。玩得好的,受宠的概率就大,玩得不好,或者干脆学不会的,就不怎么受待见。

杨森第一爱的是女色,排在第二的,就是网球。别看四川地方偏,但网球棒球这些外来的洋玩意儿,可挺流行的。在民国年间,别说成都重庆,就是刘文辉治下的西康边陲小县,竟然也有棒球队,玩得像模像样。至于做过四川督理、主政过成都重庆的杨森,就洋气得没边儿了。他身边的秘书,一般都得会打网球,没事儿就陪主子玩玩。但不管怎么玩,都不能赢了杨森,但是还不能让他看出是故意输的。又要玩得尽兴,又不能赢他,这种陪练水平低不了。当然,陪好了也有好处,以后升官发财有份儿。杨森打网球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姨太太们看着,有时,也会让其中打得像样的上场陪他玩玩。有这么一帮莺莺燕燕的啦啦队,打起球来赏心悦目,心情愉快。1949年之后,杨森跑到台湾,主管台湾的体育事业。他的这点儿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他的管理下,据说台湾的体育事业还真挺有起色的。

杨森的第三爱,是爱马。这马,是高头洋马。他为洋马修的马厩,比人住的房屋还好。只要有空,他几乎每天都要去马厩问候一下他的爱马,以至于他的姨太太们很吃醋,私下里说那些马是他的亲妈小妈。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戎装在街上招摇,是当年军头的最爱,他们中的好些人都有骑马的小照。当然,杨森也不例外,骑毕姨太太再骑上马遛一圈,是他每天的功课。当然,伺候马伺候好了的下人,也照例有赏——这回是给个参谋。所以,杨森身边除了“球秘书”,就是“马参谋”。

杨森的第四爱,是爱狗。这个狗,也是洋狗。对于中华土狗,他不仅不爱,而且每到一地,一定要命令士兵杀狗,杀得越干净越好。人们传说这是因为他姓杨,杨和羊同音,狗子可以吃羊,所以他要替羊出头。其实不是,他就是崇洋媚外,讨厌土狗。他的洋狗,跟外国人学,都有名字。他还喜欢给狗命以他崇拜者的名字,比如蒋介石、东条英机、罗斯福,都是他的爱狗的尊名。他还有一个大相册,上面都是他的爱狗的玉照,还有他跟狗的合影。

杨森其实只是窝在四川的一个土军阀,出身四川军官速成学堂,所谓的速成系。治军带兵远不及刘湘,甚至跟其他四川军头比,也不占上风。他最风光的时候,就是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做过短时间的四川督理(即督军),随后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最惨的时候,只有几个县的地盘,还是人家可怜他,不斩尽杀绝,特意留给他的。为了防止士兵拖枪逃跑(四川地方偏,没有好武器,稍好一点儿的武器,都得进口),所有的机枪都统一掌控。甚至有人说,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晚上睡觉大家都得脱了裤子光着屁股。

但是,杨森却是川中最洋气的军头,中国的东西,除了美女没有什么他能看上眼的。他不像其他军头,平时最喜欢穿的就是长袍马褂。他除了军装,就是西装,骑马,打网球,都有西式的专门服装。不仅如此,在成都的时候,还禁止人穿长衫,说是浪费布料,专门派人在城门口看着,拿着剪子,见有人穿长衫就给剪了。至于破除迷信、禁止缠足、禁抽鸦片,只要他有精力,都是会干的,只是效果一般都不怎么样,因为他是够洋的,他下面的人,都土得掉渣,执行严重不力。

杨森的“四爱”,其实就是“一爱”——爱西洋。其实,近代的军阀,包括杨森这种土鳖出身的军官学校学生,本身就是中国军事西化的产物。只是,除了枪炮之外,他们在军队上的西化相当有限,一身洋气的杨森,带兵、刮地皮、割据,却都是中国的土办法。田赋预征,整个四川除了刘存厚,就是他征得厉害。在他的治下,兵和民都苦。骨子里,杨森还是一个“封建”军阀。

侮辱总统

民国的北洋时期,是个媒体人做无冕之王的时代。其间,固然有像电视剧《那五》里演的那种借曝光讹人骗吃骗喝的记者,也有敢于主持正义、直言不讳的报人。当然,骂总统骂总理,也是家常便饭。如果报人在华界,当局还可能设法封他的报馆,而在租界,则基本上没辙了。

《时事新报》是“研究系”的报纸,系梁启超做主买下的。而《国民日报》,则是国民党人的报纸。“研究系”的前身,是进步党,进步党跟国民党在袁世凯时代是对头,但是时过境迁,到了第二届国会选举之后,两家都对当家的皖系政府多有不满。国民党此时已经是老在野党了,但是如果第一届国会还在的话,多少还可以借国会在政坛上发出一点声音来。第二届国会,则是“安福俱乐部”的天下,跟国民党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研究系”则更冤,这届国会的“瘦身”设计,原是他们的大手笔,结果选举的时候,却被皖系的“小扇子”徐树铮,活生生给玩下去了,只得了二十几个席位。所以,对于“安福国会”和当时的政府,两家报纸都在骂。

徐世昌被第二届国会选为总统,在国民党人看来是属于非法的。因为第一届国会的任期尚未完成,第二届国会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国会选出的总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国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徐世昌是私生子》。意思是说,徐世昌这个总统,来路不明。平白给人骂为私生子,徐大总统不高兴。但是,《国民日报》办在上海的英租界,不能找人封报纸,只能请律师跟报纸打官司。由于此前这种事儿已经比较多了,所以,北京政府在上海请了洋人律师,专门打这种官司。一纸诉状告到英租界,说《国民日报》侮辱了中国的总统。白纸黑字,想赖也赖不掉。英租界的法官,判《国民日报》赔了200大洋。如果不认赔的话,可以坐牢。

没有想到,《时事新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是在娱乐版转的。那个洋律师食髓知味,闻着味儿把《时事新报》也给告了。可是,手下的助理却忙中出错,《时事新报》是在法租界注册的,洋律师的助理却到英租界把报纸给告了,传票由英租界的巡捕房送来。

当时的《时事新报》,经理是张云雷,一个国会议员,主编是张东荪。张云雷抓住洋律师的这个失误,给法租界的人下蛆,说这个律师看不起法国人,硬让英租界来管法租界的事儿。我们知道,法国和英国原本就有隔阂,在中国的法国人醋劲儿一直都很大,对英国的老大地位很是不满。这么一下蛆,等到官司在法租界法院开庭的时候,法国人就一屁股坐在了《时事新报》一边,派出律师帮着打官司。法租界当局的律师对那个替北京政府办事的洋律师说,张云雷是国会议员,按中国的法律,国会议员不经国会同意,是不能随意控告的,你经过中国议会同意了吗?如果你还要坚持提告,那么请去北京跟中国的国会商议之后再说,如果国会同意,我们得把张云雷请来,来回的费用,需要你来支付。

洋律师替北京政府做事,本是要挣钱的,看这个架势,先要搭上很多钱,而且还没有把握赢,赔本的生意不做,于是就打了退堂鼓。就这样,《国民日报》骂总统,搭上了200大洋,而《时事新报》连一分钱的血都没出,骂也就白骂了。洋律师不告了,北京这边总统府也徒呼负负,什么辙也没有。

在北洋时期做大官,即使贵为总统,也是个糟心的事儿,脸皮要足够厚,肚皮也要足够大,用来装气。徐世昌是从晚清报禁打开的时候做大官的,挨骂已经有点儿习惯了,装着看不见就是。

镇嵩军的覆灭

在历史上,河南人和陕西人很是有点儿纠葛。我一个在西安生活的河南籍朋友跟我说,小时候问西安的小朋友,三座大山是什么?答曰:美帝、苏修、河南人。在西安的河南人,一直都有点儿抬不起头来的感觉。

据说,积怨来自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一围就围了八个月。守西安的是李虎臣和杨虎臣两位将领,其中,杨虎臣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以至于解围之后他的名字都改了,叫杨虎城。提到这个人,大概稍微有点儿近代史常识的都知道,不知道他守城,总知道他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吧。杨虎城守西安,名满天下。当年著名的守城将军有四位,但守得时间最长,熬得最为艰苦的,还数杨虎城,整整守了八个月,西安城里的百姓,差不多都饿死完了。真是“功满三秦,罪满三秦”。

当然,这事儿当时没有多少人怪罪杨虎城,要怪就怪镇嵩军。镇嵩军是河南人的军队,所以,算是河南人“欺负”了陕西人。

镇嵩军是刀客的底子,缘起还是辛亥革命。豫西这个地方,出刀客。所谓刀客,就是土匪。晚清的土匪窝有那么几个,一个是鲁南,一个是广西十万大山,一个是湘西,再一个就是豫西。这种地方,民和匪有点儿分不清。不过至少在当地,即使做了土匪,也不大会乱来,还是盗亦有道,讲规矩的。

晚清的革命党闹革命,喜欢拉帮会和土匪,所以,革命一起来,豫西的大股刀客王天纵,就成了革命军。袁世凯做总统,整理各地的革命军,七弄八弄,原来革命军的首领张钫被迫离开,而这支军队落到了刘镇华手里。

刘镇华原是一个新派的文人,算起来,也参加过同盟会。但是,在袁世凯治下,他转得比较快,但革命党人张钫他们,也能接受他。在白朗流窜北方数省,袁世凯的北洋军围追堵截都奈何不了他的时候,最后割下了白朗的头献给袁世凯的人,居然是刘镇华。

刘镇华是民国史上著名的滑头,所谓的“三雪”之一(他的字叫雪亚),却是一个见机较早、转得快的滑头。北洋时期,北京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每次他都跟得比较紧,而且及时。最奇特的一次,他带着镇嵩军在陕西做省长,原本跟皖系关系不错。然而,皖系垮台,陕西督军换了为人苛刻的冯玉祥,他依旧做他的省长。冯玉祥喜欢俭朴,他俭朴;喜欢清洁,他清洁;要厉行禁烟,禁止缠足,他上街领人带头贯彻;非常及时地把冯玉祥每个重要讲话都变成标语,贴到大街上。所以,冯玉祥对陕西好多地头蛇都严厉镇压,唯独高看一眼刘镇华,口口声声说他是个好同志。

都说河南人“欺负”陕西人,但也有陕西人“欺负”河南人的时候。第二次直奉战争,原来由陕西靖国军演变的胡景翼部队,跟着冯玉祥倒了吴佩孚的戈,摇身一变成了国民二军,成了河南的主人。当年河南的地盘,收益要比陕西好些。陕西人占着河南,而河南的镇嵩军却在陕西,镇嵩军曾经尝试打回河南。镇嵩军的悍将憨玉琨与胡景翼一场大战,结果镇嵩军败了。败了以后的镇嵩军,又散为刀客。等到冯玉祥跟奉系闹翻,东山再起。

陕西人组成的国民二军,原来的底子是陕西的刀客,所以,纪律跟冯玉祥的国民一军没法比。河南人恨他们入骨,到处组织红枪会,与国民二军为难。所以在跟再起的镇嵩军作战时,居然一败涂地(此时胡景翼已经死了)。其中的国民二军的李虎臣,就是只身逃回西安的,如果不是成建制的杨虎城一个师的军队及时赶到,单凭李虎臣那么点儿残兵,无论如何,西安是没法守的。

刘镇华见风使舵是里手,但攻城拔寨却不怎么行。围攻西安,围了八个月,一直到冯玉祥五原誓师杀回来,围城的镇嵩军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十万大军折了一半,退回到了河南。

刘镇华审时度势,发现唯一的出路是投降冯玉祥。冯玉祥给了镇嵩军十万块大洋。镇嵩军的将领们觉得,这个冯玉祥实在太抠门儿了,就惦记着去投奉军张宗昌。跟张宗昌一联络,人家马上送来二百万。刘镇华知道尽管张宗昌钱给得多,但是靠不住。可是,他麾下的将领们却有一大半不听他的。倒戈的结果,搭上了冯玉祥派来监视他们的爱将郑金声,张宗昌为了让投过来的镇嵩军死心,一枪把郑金声给毙了。由此种下了后来张宗昌下野回山东、被韩复榘假借郑金声儿子为父报仇暗杀他的种子。

镇嵩军一分裂,大部分的军队随着张宗昌的失败而消散,剩下点兵也不成气候,先归冯玉祥,后投阎锡山。在冯阎谋划反蒋的前夕,刘镇华看出来冯阎不是老蒋的对手,事先出国避祸去了。剩下的部队交给弟弟刘茂恩,在中原大战开打前,投了蒋介石。镇嵩军这个名号,从此在江湖上就消失了。

小徐大练兵

小徐就是徐树铮,而老徐则是徐世昌。尽管徐世昌做过民国的总统,但在当年,小徐可比老徐能折腾事儿。

小徐本是文人,正经秀才出身。秀才当兵,在新政时期不是新鲜事,南方新军里还有举人呢。只是北洋军里的秀才一般都做记室,类似于后来的文书。只有吴佩孚瞒了身份,才从大兵做起,后来身份暴露,依旧被保送进了军校。小徐当年在段祺瑞的部队里,就是做记室的。做记室的人是可以不出操的,枪都不用扛。可是,段祺瑞发现,这个徐树铮跟别人不一样,不仅喜欢弄枪,而且天天跟大兵一起出操,一口气跑几十里都不嫌累。

段祺瑞注意到了小徐之后,交谈之下,发现此人真是有才,出口成章,下笔倚马可待,而且对于军事说起来也头头是道。段祺瑞虽说文化水平不高,淮军世家,北洋武备生,到德国留学一回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却有一颗爱才的心。就这样,在段祺瑞的保荐下,小徐去了日本,官费读了日本士官学校。

一个文人,进日本士官学校能读下来不容易,不仅要吃苦,而且还要挨揍,能挺过日本军曹的毒打虐待,才能变成士官生。就这样,从士官学校毕业之后,文人小徐变成了小徐将军。

由于段祺瑞太爱小徐了,所以小徐升迁之快,逾于他所有的同学。进入民国之后,段祺瑞做陆军总长,小徐就做了次长。由于过于聪明,处处显摆,锋芒毕露,袁世凯很是不喜欢这个秀才将军,但是架不住老段偏心,还就是拿不下他。

久在机关的小徐,其实最爱的还是练兵带兵。早在1918年,段祺瑞对南第一次用兵受挫之后,小徐兴风作浪,透露消息,让奉军劫了中央政府一大批足以装备几个师的军火,捞了一个奉军副总司令的头衔。他一边利用这个头衔调兵遣将,一边利用劫来的部分军火编练了两个旅,这是他练兵的第一个尝试。张作霖是个小心眼儿的人,不喜欢别人调他的兵,当然把劫来的军火都看成是自己的,所以,他取消了小徐副总司令的名义。但这两个旅,却留了下来,一个被王永泉带领去了福建,还有一个留在北方,成为西北军的种子。

小徐大练兵,是编练参战军。参战是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编练参战军是个大工程,原本归段祺瑞门下“四大金刚”之首的靳云鹏负责,但不知小徐怎么折腾的,把靳云鹏挤走,归了他。

编练参战军是政府的大事,但是,小徐干这个,还有个带着私活儿性质的夹带——编练西北军。编练西北军,是为了收复外蒙。外蒙的独立,原本就是沙俄弄出来的。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倒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时也顾不到这里,于是,收复外蒙就是一个可能的事了。在1919年2月,小徐充实那一个旅的时候,外蒙已经取消了独立。但要想收回来,还是得派兵去。为了这桩事儿,小徐得了一个西北筹边使的头衔,可以管的地方特别的大,但是当时能做的,还是练兵。

编练参战军的事儿一开头,这边“一战”已经结束了。但是事儿却没有停下来,只是改了个名,叫边防军接着编练。而小徐的私活儿,也就变成了西北边防军。

徐树铮的西北军,计划编练八个混成旅。但是到直皖开战,只练成了四个半,那半个只有一个团的新兵。西北军几乎就是参战军的摹本,但不同的是,没有日本教练。跟参战军一样,西北军特别重视学历。旅长团长,不是中国陆军大学毕业的,就是日本士官生,还有留学德国法国的“海龟”。90%以上的尉官,都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只有个别的部队,军官是从冯玉祥部队中借调的。士兵中能识字的,比例也相当的高。西北军的军官,不仅要进行军事训练,而且还要写文章,每两周交一篇文章,由徐树铮审看。小徐自我感觉能文能武,所以麾下的军官也得这样。

跟其他北洋军队不一样的是,西北军废除了“等因奉此”的旧式公文,代之以“日日命令”。而且,西北军取消了体罚用的黑红棍,不许体罚士兵。士兵犯了错,只能关禁闭。而当年,即使所谓爱兵如子的吴佩孚和冯玉祥都做不到这点,带兵,动辄军棍伺候。

西北军的最大功绩,是在1919年10月进军外蒙,把外蒙残存的独立势力收服,将白俄军队打跑。只是,还没有来得及经营外蒙,局势发生了变化——直皖大战之后,皖系垮台,西北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苏俄卷土重来,在外蒙的一个旅自然站不住脚了。

总的来说,小徐练兵,时间太短,满打满算,不过半年多一点儿,此公好多想法,都没来得及落下来。跟参战军改编的边防军一样,新兵和新出校的军官组成的部队,没经过战阵,就碰上劲敌,真是靠不住,加上主帅又是饭桶,仗还没怎么打呢?稀里哗啦,就完了。

“安福俱乐部”与“清吟小班”

“安福俱乐部”是徐树铮张罗起来的一个近似于政党的团体,后人一说到皖系,肯定会提及它。皖系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集团,里面还有大批的政客,政客的组织,就是“安福俱乐部”。俱乐部设在北京安福胡同的一个梁宅里,不是主人姓梁,而是取杜甫诗句“醉舞梁园夜”的那个意义上的梁宅,一个吃喝玩乐的场所。

徐树铮张罗这个俱乐部,就是为了第二届国会的选举,他要让这个俱乐部的政客居这届国会的多数。在“府院之争”那阵儿,作为国务院秘书长的徐树铮吃尽了国会的苦头,第二届国会,他一定要能控制。为此,在选举中,他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直接给各省督军密电,一定要他们保证“安福俱乐部”的人当选。这样操纵的结果,原来信心满满的梁启超“研究系”的人,大多都被玩下去了,“安福俱乐部”的人果然成了国会两院的多数。

虽说徐树铮号称“小扇子”,足智多谋,但对于西方的政党政治,却没有半点儿知识。他办政党,就是凭给好处,聚起人来吃喝玩乐搞成一个所谓的团体。得到国会议席的,当然是“安福俱乐部”的成员,没有得到的,也可以来蹭吃蹭喝蹭玩。但是如果徐树铮想要他们干点儿什么,光发指令不行,还得另给好处,钱不到位,这帮议员大爷就不投票。把徐世昌投成大总统,是给了钱的,但说好了选曹锟当副总统,徐树铮一时疏忽忘了给钱,而曹锟也一毛不拔,结果人家就不投票了。

“安福俱乐部”说是政党吧,没有政纲,没有固定的组织,说不是吧,人家还就是玩政治的。能聚起人来,全靠梁宅的免费招待,梁宅里,几乎天天叫条子(请妓女出台),吃花酒——开赌局。当年的两院议员,由于家眷大多不在北京,工资又高,都是八大胡同的常客,这样一来,连嫖资都省了。

当年北京像样的妓院,虽说都在八大胡同,但最高档的是“清吟小班”。清吟小班,一色的苏州来的妓女,人称“苏妓”,个个色艺俱佳。民国政坛的要人,加上各大银行的豪客,都是清吟小班的座上客。而因第二届国会选举登上政治舞台的“安福俱乐部”,自然成为清吟小班里的新客人,叫条子的多,逛胡同的也多。来得最多,而且经常独占花魁的人,就是徐树铮。

粉碎张勋复辟之后的中国政坛,是皖系的天下。由于参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来的庚子赔款暂停支付,日本又给了好些贷款,所以这一时期的北京政府,相当有钱。政府有钱,流向八大胡同的钱就多,这是一个规律。所以,这一时期的清吟小班多达七十余家,其中最棒的,当属老资格的庆余堂。庆余堂的班主是盛宣怀的大厨,一个上流的清吟小班,不仅妓女要年轻漂亮,做的菜也须是一流的。让嫖客们兼有眼福、肉福,还有口福。那个时候,政客们议论国家大事或者说纵横捭阖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他们的办公室,而是清吟小班。政客们议论政事,也从来不避妓女。所以要想走门路,不用去别的地方,只需到清吟小班即可。

段祺瑞当政的四年,是清吟小班的黄金时代,段祺瑞权势熏天,深受老段信任的徐树铮也权势熏天。老段没有逛胡同的爱好,但小徐有。小徐风流倜傥,在好色上自然出类拔萃。好的清吟小班的头牌,只要小徐在,都得围着他转,即使是别人的相好,小徐看上了,对方都会识相地让出。连梁士诒这样的财神,曹汝霖、叶恭绰这样的交通系大佬,见了小徐都退避三舍。小徐在政坛上霸道,在八大胡同也霸道,看上了庆余堂头牌的清倌人,给人开苞,也不按规矩来,先上车后给钱。而且还先后娶了三位清吟小班里的红姑娘做姨太太,其中的一个叫苏芸仙的名妓,特别对他的胃口。小徐风雅,自命是“顾曲周郎”,好一口昆曲,没事儿就哼两声。但小徐是苏北人,口音不准,而苏芸仙是苏州人,京昆不挡,都会。所以,自打娶了苏芸仙之后,小徐的昆曲水准突飞猛进。后来他去英国访问,在大学里讲中国戏曲引起轰动,这里面也有清吟小班的红姑娘的一份功劳。也就是因为这个,徐树铮的书房任谁都不能进,但苏芸仙却什么时候都可以进。徐树铮那个时候一肚皮的鬼点子,谁知道有没有苏芸仙的份儿。

后来,徐树铮倒台了,家都被抄了,清吟小班的红姑娘也走了。政客红的时候,娶了清吟小班的红姑娘,倒台的时候,红姑娘还回小班重操旧业。青楼和政坛,就这样来来回回,在浅斟低唱中送往迎来。政治脏归脏,但情色浓浓。

“长腿将军”杀记者

在北洋时期,当政的军阀,虽说想不出控制媒体的办法,但是,如果媒体报道了他们不喜欢的事儿,或者骂了他们,也是会生气的。笨一点儿的,直接派一队大兵去把报馆砸了,聪明一点儿的,则用便衣把人给抓了。只是,抓人之后,一般都会有社会闻达前来说情,卖个面子,也就放了。至于办在租界里的报纸,无论怎样,军阀都没有办法。绝少听说,哪个记者被杀的。所以当年的记者,有些人如林白水,特别的毒舌,骂起人来,直言不讳,入木三分。好些军头恨他恨得牙根痒痒,但也没有太多的辙。

但是,北洋时期的最后两年,是奉系当家的时代。有一段时间,控制北京的是直鲁联军的张宗昌。媒体的好日子,到头了。如果说奉军是胡匪的底子,那么,张宗昌这伙人就是流氓加马贼的团伙。他们对于媒体只有一招儿:看不顺眼,就杀人。当然,张宗昌大字不识几个,从不看报,消息都是依附在他们身上的文人递的。

最先触霉头的,是《社会日报》的林白水。林白水是有名的毒舌,胆儿大,不知避讳,骂起人来非常刻毒。好多政要包括段祺瑞,都挨过他的骂。当时,无耻的政客潘复,攀张宗昌的关系做了总理。潘复是北洋政客中格调很低的一个人,他做了总理,林白水不能不骂。于是,《社会日报》就登了一篇林白水亲自写的文章——《智囊与肾囊》,说古代强人都有智囊,而潘复则只能算是“长腿将军”的肾囊,即卵袋。张宗昌个子大,腿长,除了“狗肉将军”之外,还有一个外号,就是“长腿将军”。

潘复看了报纸之后,恼怒异常,径直把报纸念给张宗昌听,张宗昌马上下令宪兵司令王琦拿人枪毙。林白水被捕之后,北京的新闻界也马上营救,但是,一大帮人找到张宗昌,磨得时间久了些,等张宗昌肯下手令放人的时候,那边王琦已经把人给毙了。一代名报人,就这样做了长腿将军的枪下鬼。也有人说,这就是张宗昌做的局,一边让人行刑,一边跟这些社会名流周旋。不过,依张宗昌的德行,这样的弯弯事儿他是做不来的。毕竟,林白水骂的是政客,他又看不起这些政客,下令抓人枪毙,不过是给潘复一个面子,更多人需要给面子了,他也会让步的。只是林白水太毒舌,得罪人多,尤其是军头太多,所以,王琦明知道会有人去说情,却迫不及待地把人给枪毙了。

接下来触霉头的,是《世界日报》的社长成舍我。也不知怎么回事,《世界日报》有一条消息不合张宗昌帐下某个文人的意了,于是,张宗昌就派京师宪兵司令王琦把成舍我抓了。不过还好,成舍我平时不够毒舌,跟王琦也没有什么宿怨,所以,抓了之后没有马上枪毙。趁这个空,新闻界众多的好事者鉴于林白水的前车之鉴,紧急动员,跑到宪兵司令部去求情。成舍我的夫人,还找到了曾在在袁世凯时代做过总理的孙宝琦。孙宝琦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张宗昌,为成舍我说情。张宗昌也是打晚清过来的人,虽说流氓,但对当年的大人物还有几分尊敬。孙宝琦在辛亥年做过山东巡抚,张宗昌是山东人,孙算是他的父母官。这个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张宗昌亲自写了一个条子:速将成舍我一名交孙总理查收。就这样,连收条带人就都送给了孙宝琦。成舍我总算没事了,走出牢笼之后,速速离开北京。

在此之前,张学良因“通赤”的理由,已经杀了《京报》的名记者邵飘萍。杀戒一开,报人倒霉,但奉军的名声也跟着大坏。即使建立了安国军政府,张作霖过了一把大元帅的瘾,椅子也坐不久了。

小记者扒上了蒋介石的专列

《大公报》在民国,名头很响,吴鼎昌出钱,胡政之出人,张季鸾出笔,三人同心,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后来居上,竟然把老资格的《申报》比下去了,成为举国瞩目的第一号大报。张季鸾一支笔横扫天下,其动向,可以左右全国的舆论。在当年,无论政要、商贾还是军旅人士,每天不看张季鸾的社论,就没法做事。国民党取代北洋一统天下之后,《大公报》对这个来自南方的政府一直是有批评的。以本心而论,国民党尤其是当家人蒋介石当然喜欢控制舆论,但是,国民党力有不逮,在刺杀《申报》老板史量才之后影响特坏,不得不有所收敛。所以,对《大公报》逐渐采取怀柔政策,跟《大公报》“三巨头”的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尽管批评的文章还是有,有时甚至相当的尖锐,甚至还能通过曲笔(比如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报道红军的状况。其独立性大体还能保住,也正因如此,这份报纸赢得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众多国民党人的尊敬。

《大公报》的记者,是当年媒体界薪酬最高的记者,也是最能干的记者,他们总是能够挖到别人挖不到的材料。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之前,《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在太原竟然能发现原来被阎锡山软禁的冯玉祥被悄然放了出来,而他居然能在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用明码电报,把消息传给了报社。消息见报之后,明白人马上恍然——蒋与冯、阎的大战就要开打了。

我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位《大公报》记者的故事。这位记者,名叫汪松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坐镇华北的张学良因为不抵抗,遭到全国舆论的痛骂。然而,一年多之后,1933年初,日军进攻热河,张学良的部下汤玉麟不战而逃,丢了热河全境,再一次把张学良扔进了舆论的漩涡。这回,不单是报纸骂街了,国民党政府的监察院也对张学良提出了弹劾。于是,这年的3月7日,张学良不得已宣布下野,“出国考察”。遗下的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一职,由何应钦兼任。

何应钦虽说在国民党内向有“武甘草”之称,为人平和,善于跟各方面搞好关系。但是张学良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也太乱,里面既有东北军各支派系不同的部队,也有阎锡山的人,还有冯玉祥的旧部,一时间难免摆不平。所以,这年的秋天,不得不烦劳蒋介石亲自出面,到北平协调各方。

《大公报》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听说蒋介石在来北平之前要在邯郸暂住几日,于是就派出汪松年前去采访。张季鸾特意为此事写了一封介绍信,给蒋介石的秘书长杨永泰。汪松年拿着这封信登上火车,就去了邯郸。火车走到宝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汪松年费了点儿周折打听到,原来是老蒋的专列要从这里经过,特意为它让路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差)。汪松年没有一刻犹豫,马上跳下火车,直奔老蒋的专列,三下两下,居然摆脱守卫到了车门口,掏出那封介绍信,给卫兵晃了一眼,说是特意来见杨秘书长的。没等卫兵反应过来,人已经上车了。

上车之后,已经在负责蒋介石安全保密的戴笠和蒋介石的侍卫长王孝和,把汪松年拎了过去,审了半天,但是由于有张季鸾的信,加上汪松年应对得体,居然让他们都释然了。最初怀疑汪随身带的手提包里有炸弹,但经汪解释之后,甚至连搜一下的例行公事都没做(估计是怕汪感觉不受尊重),就信了他。在车上,杨永泰跟汪松年谈了好一阵儿。从此以后,自杨永泰和王孝和以下,蒋介石身边的人都认识了这个胆大妄为的小记者,一路绿灯,接下来对蒋介石的采访进行得相当的顺利。

后来,杨永泰见到了胡政之,说你们那位姓汪的记者太厉害了,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记者能在半途爬上蒋老总的专车的!

能有这样胆子和技巧的,在当年也只有《大公报》的记者。作为记者,他们的确有两下子,但他们能做到这一点,跟《大公报》的声望,跟当年媒体的环境,都不无关系。张季鸾的面子大,但这个面子,既不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他跟哪个大人物有特别的关系。

朱家骅砸报馆

北京的《晨报》,是由《晨钟报》转化来的,原来是梁启超、汤化龙等人当家的进步党的报纸,后来进步党没了,报纸依旧跟原进步党,后来的“研究系”中人关系密切。总体来说,还算是一份秉持新闻中立观念的报纸,在军阀混战和党争中,尽可能持中立立场。孙伏园主持《晨报副刊》的时候,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在上面连载的。依孙伏园的意思,这部小说是要写成长篇的,但是在孙伏园去休假期间,鲁迅写烦了,就早早让阿Q被枪毙了。

进步党在民国初年,跟国民党有点儿过节。那时的国民党,第一恨的当然是袁世凯和北洋系,其次就是进步党。只是后来时过境迁,两边的梁子虽然没有彻底解开,但原来两边的人马,也曾在讨袁、反对张勋复辟等事件中合作过。但是,当国共合作,国民党再一次东山再起之时,两边原来的大佬又开始互相看不上了。其实,《晨报》的态度还算好,虽说对国民党也有那么点儿的批评,但主要的批评火力却只是冲着军阀去的。“研究系”这帮绅士即使批评,无论对谁都态度温和,不温不火,点到为止。不像林白水的《社会日报》和邵飘萍的《京报》那样,动辄骂街,把脐下三寸那点事儿挂在报纸上。

1925年,孙中山北上跟段祺瑞会晤。此时的孙中山如日中天,在北方的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有很高的声望。但不幸的是,孙中山肝癌病发住进了协和医院。孙中山的病情,成为进步知识界每天关心的头等大事。《晨报》跟协和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可以每日从医院得到孙中山最新的病况,第二天登出来,因而销路大增。

但是,《晨报》登载孙中山的病情,只是将之当作一个热点新闻对待。每日的孙中山病况只是刊载一则消息,标题就是“孙文昨日病况”,每天如此。尽管在那个时代直呼其名在人际交往之中,算是一种不敬,礼貌一点儿应该称为孙中山先生,或者孙逸仙先生,但是民国的报界对大人物直呼其名已经成为习惯,从来都是孙文孙文的叫。

然而,1925年的孙文,跟此前的孙文大不一样了。孙中山的崇拜者们,已经没法接受《晨报》的不敬,于是抗议声接连不断。《晨报》一概不理,照旧说它的“孙文昨日病况”。终于,在孙中山死了,暂时厝葬于西山,诸事告一段落之后,祸事来了。这年的初冬时节,国民党的北方领袖人物之一,时在北大任教的朱家骅,带领了几百人浩浩荡荡来到了《晨报》所在地的顺治门大街,来砸报馆来了。《晨报》的工作人员见状,只能一边报警一边逃跑。朱家骅是国民党有名的文人,但是十分勇武。这也是国民党的传统,当年在日本的时候,梁启超的保皇党人只要一开会,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中人如张继等,闻讯抡起枣木棍就去打砸,打得梁启超们抱头鼠窜。就这样,报社被砸了个稀巴烂,损失惨重。朱家骅们还意犹未尽,找来煤油,打算一把火给烧了。当年北京的房子防火性能都不高,真要是烧了,说不定就烧开了,邻居倒霉。于是,在场的警察和居民一起阻止,总算火没烧起来。

当时控制北京的是冯玉祥的军队,冯玉祥跟国民党很是亲近,所以,朱家骅们可以肆无忌惮。但是,打砸完之后,北京的大学里好些人,对朱家骅这么干很有些不以为然。过了没几日,《晨报》居然又复刊了,之后对国民党更不敬了。一直到1928年,国民党进入北京,《晨报》知道没好果子吃,发表《告别读者书》,自动停刊。

看来,国民党跟北洋军阀就是不一样,对报纸言论的容忍度,在还没有上台之前,已经就很有限了。

汪精卫能平反吗?

汪精卫这个人,人缘一直不错。在国民党内,声誉就更好。记得他离开重庆进入沦陷区之后,听到这个消息的国民党元老发出的都是惋惜之声,大家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长相标致的汪精卫,无论相貌还是为人,在当年就是“佳人”一枚。

国民党败溃大陆之后,关在南京老虎庙监狱的汪精卫夫人陈璧君,被国民党丢给了共产党。老朋友何香凝等人替陈璧君求情,想要共产党人放了她。共产党答应了,但需要陈璧君签一个认罪书。陈璧君坚持不签,她说,南京汪政权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汪先生出卖的,他们不是卖国贼。

这话当然也不错,的确汪伪政权的辖境,没有哪块土地是汪精卫他们卖给日本人的,都是抗战中沦陷的。但是,没有出卖国土,不等于汪精卫他们就没有罪过。在侵略自己国土的侵略者放弃侵略之前,跟侵略者合作,作为执政的国民党副总裁,这本身就是投敌行为。无论有怎样的理由,都无法为其开脱。汪精卫是国民党领袖级的大人物,不是沦陷区的乡绅。乡绅为了让乡里少受一点儿祸害,跟日本人合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沦陷区秩序恢复之后,那里的民众,包括一些商人,一般公务人员,依旧做自己的买卖,上自己的班,其实也无可厚非,总得让这些普通人吃饭吧。但是,汪精卫作为国家的领袖级人物,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在民族国家体系崩解之前,跟侵略者合作的行为,就是投敌卖国,行为跟法国的贝当,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汪精卫这样做,倒未必是从一开始就安了投敌的心。他这样做,跟他对形势的判断有关。他在抗战爆发前,就是“低调俱乐部”的领袖。他认为按实力对比,中国绝对打不过日本,这也没大错。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大,战争爆发,可以利用空间换时间,与日本周旋,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只要日本跟英美发生冲突,中国就可以搭便车了。汪精卫只看到前面,却不相信后面的事儿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的形势判断,使得汪精卫倾向于接受只能跟日本妥协,才能避免中国彻底毁灭的看法。

然而,全面对华开战之后,其实日本政府包括一部分的军方人士也很纠结。占领了大片的中国土地,但是,日本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两种战略物资——石油和富铁矿石中国却没有。跟中国打仗,越是投入多,资源消耗越多,却无法补充。由此引发的日美关系的紧张,直接危及这两种战略物资的供给。那个年头的战争,就是打钢铁,打石油,再在中国的泥潭中陷下去,这对日本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在寻求跟中国讲和,也好抽身。其实,在汪精卫开始他的“和平行动”之前,蒋介石也在通过德国大使跟日本人接触。但日本人跟蒋介石谈不拢,转而找到汪精卫。日本政府方面,给汪精卫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只要承认满洲国,他们可以退出山海关之外,也就是说,抗战以来的沦陷区都退还了。当汪精卫的人拿这事儿问深谙日本的周作人时,周作人认为,日本政府的承诺不可靠。但是陈璧君却认为靠谱,而陈璧君对汪精卫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于是,汪精卫就一步步上了贼船。

对于蒋介石来说,自始至终他都不能说不了解汪精卫的行动,但是,他却没做什么来阻止这个老搭档。在国民党内,蒋介石的实际声望始终逊汪精卫一头,辛亥革命的时候,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而名满天下,蒋介石才是陈其美的一个马仔。汪精卫的离开,也许正中蒋介石的下怀。汪精卫出走河内时,军统派人去暗杀,却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像是在赶他们走,越早去上海越好。

而到了上海的汪精卫,却发现日本人变卦了。侵略中国,原本就是陆军少壮派军人鼓捣出来的。而日本的文官政府根本管束不了军人,陆军少壮派军人,当然不肯把吃进嘴里的鸭子吐出来。于是,原来的承诺就变成了一张废纸。原来跟着汪精卫的陶希圣和高宗武,就此退了出来。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汪精卫从此罢手,虽说生命会有危险,但名声肯定是可以保住的。然而,人犯大错,每每是小错积累起来的。没有了后路的汪精卫,决定毅然决然地走下去,把自己的投敌坐实。由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点儿也不冤枉。原本,在汪精卫出走之前,跟龙云等地方实力派是有联系的,如果日本真能兑现原来的承诺,龙云的跟进,也是可以期待的。但是,日本人一旦变了卦,龙云也就别指望了。

艺人不懂政治

虽说京剧的兴起,可以推到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但实际上京剧成气候还是在晚清,如果没有一个没什么文化、看不懂昆曲的老佛爷西太后,京剧到底能成多大名堂,还不好说。进入民国之后,大清完了,但京剧的繁荣却得以持续,攀升到了顶点,其标志之一,就是梅剧。没有梅剧,即梅兰芳的表演,京剧不会成为老外眼中的Peking Opera,获得国际的认可和名声。

事实上,进入民国之后不久,看梅剧,已经成为来华游历的老外一个必须做的项目。不看梅剧,就不算到过中国。京剧能为老外所喜欢,齐如山、李释戡等若干喝过洋墨水的文人,功不可没。经过他们的参与,梅剧不仅雅了,而且多少有了点西洋歌剧(Opera)的味道。迷倒了欧美老外的梅剧,当然也迷倒了来华的一干日本文人和记者。

日本文化跟中国文化,毕竟有血缘关系。日本的能、狂言和歌舞伎,或多或少,跟中国的传统戏剧能找到某些相通的地方。日本人欣赏京剧,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多半出于猎奇,他们真能看进去。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名记者辻听花,是个中国通,也是一个超级戏迷,写出的戏评,文字地道,点评到位。《顺天时报》在北京办菊榜和花榜,即排梨园行和妓女的名次,特别的有名。主持者,就是辻听花。因为这个,梨园行和八大胡同都哈着他。花榜另当别论,他张罗的菊榜,在当年真的很内行,让人不服不行。据说,他写的《中国剧》一书,具有专业研究水准。日本国内以青木正儿为首的一干研究中国戏剧的学者,经常得向辻听花请教。

梅剧受老外的欢迎,激起了梅兰芳和梅党走出去的雄心。当年京剧实际上是可以到朝鲜的平壤和汉城演出的。尽管言语不通,但使用汉字的地方,完全可以欣赏京剧,只需把字幕打出来,朝鲜的上层人士就能看懂。事实上,当年也的确有人到朝鲜演出。时不时地走回穴,收益还不错。朝鲜可以,理论上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是可以的。

曾经是京剧演员,现在为日本的大学教授的袁英明女士,花了十几年的工夫,把梅兰芳两次出访日本的前前后后的经过,爬梳了一遍。据她的研究,早在1916年,梅兰芳访日这件事就在酝酿了,一直到1919年的4月总算成行。在这期间,访美和访问欧洲也在筹划,但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步,梅兰芳选择了日本。

选择日本,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个日本财阀有关。此人叫大仓喜八郎,是个日本排在前列的财阀,产业横跨各个行业,还是个大军火商,同时,也是个日本传统戏剧的爱好者,拥有顶级豪华的东京帝国剧场。此人跟中国各界头面人物都有交往,从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到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都跟他打过交道。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日本文学家龙居松之助的介绍,来华的他看了一场梅剧《天女散花》,马上变成了梅剧迷。只是在见到梅兰芳本人之前,他一度固执地认为梅兰芳是位女士。

原本,中国国内第一号梅党、中国银行的总裁冯耿光,已经打算资助梅兰芳访日。一直没有行动是因为,尽管有朝鲜的先例,但是,毕竟日本人还没有接触过京剧,梅兰芳在日本也没有什么名气,演出能不能有观众都不好说,更谈不上挣钱了。但是,懂戏的财阀大仓的出现却改变了一切。以大仓的眼光,梅剧在日本肯定是有市场的,只要宣传到位,上座有一定的把握。因此,单单从商业上的考虑,大仓就开始积极促成梅兰芳访日演出,开出的价码是在他的帝国剧场演出一个月,五万包银。其他地方的演出另算。

按当时的物价,五万元是大数目了,即使到最富庶的上海,走穴一遭也拿不到这么多。有了大仓的保证,梅兰芳的访日实际上就变成了一次商演。后来的事实证明,大仓作为商人的眼力是非常毒的。梅兰芳访日演出大获成功,大受日本人的欢迎。尽管日本中等以上的市民,每月收入平均不过三四十元,但梅剧的票价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前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俄国人,都没有赶得上梅兰芳。帝国剧场特等座10元,四等座也需要1元,其他地方的票价虽比帝国剧场略低,但在当地也是高得吓人。但是,在整个演出期间,除了一天四等座有7个空座外,场场爆满。很多人是追着梅兰芳走,看了一场又一场。就这样,还难以满足观众需求,不得不加演。

梅兰芳第一次访日演出,是1919年4月21日从北京出发,坐火车经东北和朝鲜,25日抵达日本,前后40天,于5月30日返回北京。这期间,对于中国人来说,恰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原本多数不同意参战的中国上层人士,发现自己变成了战胜国的一员,欣喜若狂。对一揽子解决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抱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和会的最低诉求,就是要收回日本在战争期间,从德国人手里抢来的青岛和山东权益。然而,作为战后五强之一的日本,对和会的要求也是这个,中日双方迎头相撞。在一个丛林时代,弱国无外交,和会会满足哪个,不言而喻。但是,为了搪塞中国人,英美把满足日本的要求,说成是中国政府事先就答应了的。于是,中国的外交失败则演成了一场抓内奸的恶斗,自中国参战以来段祺瑞政府的亲日政策,遭到了全面的质疑。“五四运动”中学生要求惩办的国贼,明面上是三个留日学生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都在梅兰芳访日这个事上,起了推动作用),事实上剑指段祺瑞。在一个月前还是全民大功臣的段祺瑞,迅速地变成了众矢之的。

在梅兰芳出发的时候,中国使团在巴黎已经濒临绝境。但是这一点,梅兰芳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事实上,梅兰芳开演不久,国内即爆发了“五四运动”,曹汝霖的家被烧,章宗祥被打。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愤,国内国外,反日情绪都达到了极致。

梅兰芳到达东京之后,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庄璟珂为给梅接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一般来说,代理公使举行的酒会,东道国来一个次长已经很给面子了,但没有想到,日本整个内阁包括总理大臣都来了,还加上各国驻日本的大使。这背后,虽然有冯耿光的安排,但大仓的面子起了绝大的作用。在席间,梅兰芳演了一个短剧,技惊四座,把宴会推向了高潮。对于大仓来说,这样的宴会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海报。但是,在日本的留学生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了。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依旧在日本大演特演的梅兰芳,几乎就成了京剧界的曹、章、陆。

5月7日是当年日本逼中国签《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的日子,5月9日,是中国最终接受《二十一条》(欠七条)的日子。这两个日子,都是中国的国耻日。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更在意的是5月7日。5月7日,在东京的两千多名中国留学生,举行了中国国耻日的示威游行。学生也开始打汉奸,凡是娶了日本媳妇的都是汉奸。在此之前,梅兰芳收到了一封恐吓信,要求他至少在5月7日这天停演,否则武力对付。

梅兰芳和大仓都准备在5月7日停演了,但帝国剧场的负责人却坚持要继续演,因为票都卖出去了,停演一天,不仅损失严重,而且影响极坏(丢面子)。后来大仓妥协了,梅兰芳则说,只要大仓坚持要演,他就演。结果国耻日那天,演出照常进行,仅仅把因梅兰芳演出而挂在剧场门口“日中友好”的牌匾给摘了下来。那天,梅兰芳演出的剧目是《御碑亭》,他在台上很卖力,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剧场工作人员却万分的紧张,生怕中国留学生会闹出什么事来。显然,在日本的中国学生远没有在国内的勇武,那天什么事儿都没有,平安度过。此后,留学生也渐渐消停了,一场风波,消于无形。梅兰芳越演越来劲,访日大获成功。回国之后,1923年日本发生东京大地震,梅兰芳特意举行了两天的义演,将义演收入全部通过外交部汇给了日本,作为赈灾之用。第二年,也就是1924年10月,梅兰芳再度访日演出,同样场场爆满。在赈灾义演和第二次访日的时候,国内当家的是仇日的直系政府,中日关系已经跌入谷底。但是,政治一点儿都没有影响到梅兰芳。

艺人不懂政治,也不想懂政治,但是,他们有他们的信条和道德。他们讲义气,讲究知恩图报。谁给他们饭辙,他们就报答谁。在闹太平天国的时候,艺人几乎全体站在了清政府一边,还编出了敌视太平天国的新剧《铁公鸡》,因为太平天国不让演戏,砸艺人的饭碗。在闹义和团的时候,虽然义和团不砸艺人的饭碗,但闹大了,烧掉了前门的戏园子,也等于是砸饭碗,所以,京城里成名的艺人都不喜欢他们。老乡亲孙菊仙还被诬为“二毛子”,不得不逃亡。梅兰芳不明白“五四运动”里面的名堂,他只知道,日本人乐意捧他的场,良好的观剧作风,如雷般的掌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看在那五万包银面子上,他也得给大仓一个面子,给日本观众一个面子。在艺人眼里,手里的玩意儿,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国界的,他们眼里,只有衣食父母。谁乐意捧场,谁是衣食父母。当然,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了国门,又另当别论。抗战期间,在梅兰芳这里,日本人就不受欢迎了。可是,一直到后来,日本人战败了,民国也作古了,但梅兰芳依旧立场模糊,对做过汉奸和反革命的昔日捧场人,还是脉脉温情,偷偷地塞钱给他们。

中国最优秀的艺人,不懂政治,他们懂点儿别的。

衰气的国民党的电影审查

中国的电影业,跟世界接轨很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成气候了,不仅有进口的外国电影,国产电影也后来居上,占了半壁江山。北洋时期,军头们说了算,他们对于文化事业没有感觉,想不起来管这事儿。所以,新兴的电影业像野草一样蓬勃发展。国民党当家之后,由于受苏俄的影响,开始操心文化教育,在1930年年底通过立法院制定了《电影检查法》,并于次年2月组织电影检查委员会,隶属于内政部和教育部名下,正式开始实施电影检查制度。

电影检查制度的出台,背后是一种社会对新兴的电影事业的道德忧虑,觉得电影带坏了年轻人,诲淫诲盗,特别是当时最火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引得不少年轻人进山寻师练武,让一些家长冒火。所以,所谓的电影检查,在当时主要是出于维护社会道德的考虑。同时,鉴于电影检查是跟文化界搭边的事儿,国民党政府主持这个事儿的人,不想因此事受贿,招文化界的批评,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它办成了一个不吃请、不受贿的清水衙门。

首先,所有申请审查的电影,无论是国产制片公司,还是电影进口商,都拿影片拷贝到指定的银行缴检查费,银行收费发号,这边按号的先后审查,不许加塞儿。银行跟检查委员会两条线,互不通问。其次,电影检查由所有七个委员一起审片,审查通过与否,删减与否,均在会上表达理由,投票表决多数通过,最后,两个由中央党部派来的监察员也得签字,才能放行。

当然,制度的制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的电影审查通过率非常之高,不怎么卡人,当然也就没有人贿赂。在内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主管的时代,只要外国片没有侮辱中国,没有过多的暴露和淫秽的镜头;中国片不宣传迷信,没特别的色情暴力镜头,大体上都可以通过。总的说来就是三个原则:维护国体,破除迷信,维持风化。所以,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包括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城市之光》,以及著名的“左倾”电影《西线无战事》都被放行了,连苏联电影《夏伯阳》也进来了。日本电影进不来,主要是因为影片质量。而国产电影更是左翼进步电影的天下,《城市之夜》《马路天使》《桃花劫》等,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有《三个摩登女性》遭遇了来自党部的监察委员的阻击,但因为审查委员会的主任找来了国民党元老蔡元培,让蔡看了电影发表意见,在蔡的压力下,两位监察委员只好签字放行。而外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放行之后,一度遭到禁查,则是因为蒋介石正在江西剿共,觉得影片的名字碍眼。

即使在1934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接手电影检查委员会之后,虽然审查委员都换成了陈立夫的人,党性很强,特意强调不许煽动阶级斗争,强行注入意识形态观念,但是,紧了一些时日之后发现电影业一片萧条,最后依然放松。绝大部分左翼进步电影,依旧可以问世。电影界除了进口片之外,还是左翼电影人的天下。审查最多的关注,依旧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社会道德,在维持风化上下功夫。

显然,以政治标准来看,国民党的电影审查事业,是不成功的。这个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民党想要政治挂帅,却一直没能挂起来。审查委员老爷们,眼睛里有的还是道德。

武术与国术

武术这个玩意儿,在古代多数的时候是被称为技击、搏击的,偶尔才会被称为武艺,到底是不是指今天的拳脚功夫,也不好说。武术这个概念,出现在明末清初,同样意指含混。而在民国,武术是被称为国术的,非常明确地包含了所有民间所谓武把式的器械和拳脚功夫。

国术的兴起,跟国学、国医、国剧一样,含有发扬国粹的强烈的意向。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因为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中,国粹被冲击得太厉害,不仅中国传统学术被鄙视,学校里的经学课被废止,甚至国民政府卫生部居然提议废除中医,让吃传统国粹饭的人没有活路。国术的横空出世,也是国粹的一种反弹。

在这反弹的潮流中,1928年,国中出现了中央国术馆。主持此事的,是冯玉祥的老部下张之江。张之江是冯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之首,1926年冯玉祥下野避祸,就把部队交给张之江统领。可惜,这位深受冯玉祥信任的太保把部队给带散了。不过,当年的冯玉祥部队由于比较穷,子弹缺乏,所以不得不靠冷兵器来济自己之穷,很早就引进了武林高手来教刀术。一直以来,冯玉祥和跟冯有渊源的部队,比如后来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向以大刀队闻名。基于这个缘故,张之江对中华武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反正后来也没兵可带了,弄弄武术,也算是个营生。

弘扬国粹的反弹虽然强烈,但热衷国粹之人实力并不雄厚,张罗国术馆的,多为冯玉祥西北军的人,冯玉祥自己也出马担任理事长。但是冯玉祥系统的人多半是穷措大,榨不出多少油来,仅仅靠对传统武术有感情的商人,才能弄到一点儿钱。国术馆成立后不久,中原大战,冯玉祥的部队星散。几个做封疆大吏的余部早就背叛了冯玉祥,自然瓜田李下,要避嫌,也不好出头。

所以,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经费一直都很紧张。国术馆是要招生的,但凡有志于学武术的人,必须有点儿基础才能考上,考上的人几乎没有富豪子弟,学费多了,根本交不起。尽管如此,张之江热情很高,全国武林虽然门户之见很深,但西方体育冲击的压力大,“外患”当头,不能不有所动作,所以大体上对国术馆还是支持的,各个大门派都有一些高手出任国术馆的教练。

张之江提倡的国术,其实跟传统武术的套路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西北军原来的大刀队,玩的就是军事技击,经过战场肉搏的考验,走的是实用一途。而且张之江在没兵之后出国游历多时,也见了世面。所以,国术馆到了1935年就挂上了另一块招牌:中央国术体育师范专门学校。在名称上,挂上了来自西洋的时髦的“体育”的羊头。进馆学习的人,不仅要考武艺,还要考文化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进馆之后的学习也是偏重于实战技击,各个门派的功夫都学,其中也包括太极。

应该说,国术馆的人在实战比赛中,的确技高一筹。1928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武林擂台赛,一般来说,虽然各地的武林高手表现也不错,但在国术馆的选手面前还是有所逊色。当年擂台赛夺冠呼声最高的人,是时任上海永安公司总镖师,人称“镇江南”的刘高升。但是刘高升上了擂台之后,相持未久,竟然被国术馆的选手曹砚海一个前横劈,当场击倒。而这个曹砚海在入学的时候,差点儿因为口试成绩不好被淘汰。

国术馆一直办到1947年,这期间,各地也办起一些地方国术馆,像习武之风较盛的山东河北,一时还挺红火。而国术馆的优秀毕业生也被国民党的军校聘为武术教练,但是,在国民党的军校里,武术教练始终是边缘人物,上不了台面。在此期间,西洋引进的各种体育项目倒是比国术发展得快,在各个大中学校中逐渐成了气候。不仅体操是学校的必备,连足球、篮球和网球,也渐次有了比赛。像天津的北宁足球队,不仅打败了租界的洋人,还走到日本参加比赛。即使在军校,西洋体育也是锻炼身体的主流办法。在诸项国粹之中,国术尽管也不乏爱好追捧者,但终民国之世,既比不上国医(中医),也比不上国剧(京剧)。像1928年那样的杭州武林擂台赛也没有接着办下去,只在全国运动会中,保留了一个国术项目。即便如此,运动会上的国术比赛,依旧采用传统的打死勿论的规则,众多选手都选择退赛。最后玩下去,武术就只有趋于表演了。

同类推荐
  • 穿越成神医

    穿越成神医

    没有了手机、没有了便捷的交通、没有了撸串和啤酒……就是坐拥黄金万两又如何;没有了香水、没有了黑丝、没有了光影变换的情调……就是佳丽三千也无欲望;没有了吊瓶水病就好、没有了看着病灶开刀、没有了靶向药物……那生了病怎么办?高天带着现代的医学观念回到古代,可他只想回来。
  • 汉脉

    汉脉

    梦回三国,兵戈铁马,看主角关月纵横游说,指点天下风云。试看那白脸的曹阿瞒为主角签马,喊一声,日暮乡关何处,百万将士归故里。名将卸甲,策士转身,三国何时无杀伐。临了,关月喊一句,吾魂可安。
  • 鬼行三国

    鬼行三国

    重生三国,成了曹家的大公子曹昂。本来胸无大志,只想安心跟着便宜老爸曹操混吃混喝。不知何故,却常常受到家族的欺辱,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叔叔伯伯眼里更是杀气浓浓。没办法,平静的日子不让过,曹昂只好丢掉书本,抄起长戈,与天命争一个长短。管亥,纪灵,华雄,李儒,一个个被命运抛弃的人物,遇见曹昂后他们的轨迹却慢慢开始改变。********这是一本披着三国外皮的玄幻文……
  • 三国之神级选择系统

    三国之神级选择系统

    刘昊来到东汉末年,正值黄巾之乱的混乱时期,绑定神级选择系统!“叮!恭喜宿主成功激活系统!现在请宿主进行来到三国时期的第一次选择!”1、涿县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将相互结识,促进三人完成结义!奖励:随机武器召唤卡!2、捣乱刘关张三人桃源结义,揭露刘备真实身份,收服关羽、张飞!奖励:刘氏族谱×1,神将召唤卡x1,顶尖兵种召唤卡x1,关张二人忠诚度上升到满值!3、对刘关张三人结义的事情无动于衷,奖励:无!”望着系统面板上的选项,刘昊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捣乱刘关张三人桃源结义,揭露刘备真实身份,收服关羽、张飞!随着刘昊的选择,一场争霸之路,就此开始!
  • 浮华江山暮

    浮华江山暮

    企业金盘讲师秦寿穿越时空来到陌生古代大周王朝,公元年1626年,初入金陵城险些被人为逆贼圣莲教,遇到真命天女,成为花魁知己,自命天高圣坊仙子,好景不长逆贼叛乱金陵。力挽狂潮剿灭叛乱,深得帝王信任诏入京城,内忧外患宦官当道,危机四伏的京城险象环生,小人物又如何斗奸臣驱外患?一切尽在本书故事中……
热门推荐
  • 原点无声

    原点无声

    从小时候就在努力,努力的结果就是离家越来越远,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而我还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家的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忘记那些曾今充满我的生命里的温暖的人,我想静静,看看这个世界曾经带给我的美好!不论你什么时候回头,他们都在原点——致亲人
  • 七界纵横

    七界纵横

    千年前星魂与远古邪神大战,二者同归于尽,在生命结束的最后关头,星魂设置了七界封印,将各鬼怪镇压在魔妖鬼三界,各神明封锁在神仙佛三界,从而维持七界的相对平衡。可是眼看千年就要过去,七界封印开始松动,谁能拯救即将崩溃的七界?这一天,星魂最小的弟子冰雪突然有了感应,为寻救世主而留在人间的青光宝鉴终于有了消息……小混混林枫无意间穿越星魂大陆,机缘巧合下,游人间,闯鬼域,通妖界,入魔道,登仙宗,访神境,上佛堂,七界之内,纵横天下!
  • 祖星新纪元

    祖星新纪元

    我靠,地球变大了,金星撞击了地球,火星也掉下来了,阴间降临人世,动物变异成妖兽凶兽,植物变异成灵族,人族在捶死中挣扎。既然上古传承是真的,那么,上古仙神去了哪里?圣人去了哪里?盘古大圣是否真的死去?鸿均道祖是否真的合道?一个个谜题将被宿主逐渐解开。
  • 英雄联盟战棋

    英雄联盟战棋

    2019年9月,拳头公司终于上线了全球玩家期盼已久的专属棋类游戏——英雄联盟战棋,一时间全球lol玩家尽数投入到棋宗的海洋之中。2019年12月,经过近半年的公测,英雄联盟战棋将正式进入到全球各大拳头官方赛区的比赛之中,成为第二个拳头官方联赛的职业比赛项目。2020年10月,s10全球总决赛正式拉开帷幕,今年除了往年的lol比赛之外,还将进行第一次英雄联盟战棋全球总决赛。来自全球13个赛区的24位选手将为了对总冠军王座发起冲击,最终谁会战到最后,捧得冠军奖杯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执掌天命

    执掌天命

    听闻儒家孔仲尼朝闻道夕死可矣入圣,传说嬴政便决心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于是韩信点兵战白起杀神。于是司马迁记载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于是圣武铁蹄碾碎赵匡胤黄袍加身。于是朱八八日月称神。当然还有那惊艳历史的十大美人。对于穿入这么一个妖孽的炎黄世界,姜炎感到压力很大。——本书和历史无关,请勿纠结——炎黄世界等级‘人杰,地仙,天子’楚汉争雄,三国烽火聚诸侯,战国始皇演春秋,天下在手。隋唐相融,五胡血水仇以浓,铁蹄葬宋亦从容,日月当空。
  • 是情是孽缘

    是情是孽缘

    东宫三部曲一上元佳节惊鸿一瞥我遇上了你你便是我此生最大的孽看完的宝贝可以选择去看我的另一本书《凤头钗之重生陌路》东宫三部曲,敬请期待
  • 万族大世界

    万族大世界

    万族汇聚于此,争锋天地权柄。世界之巅,苍穹之下,谁能傲笑世间?百战强族,千万至尊,何人敢主浮沉?这里是万族大世界。欢迎到来,陌生者!-------------------------------这是一个小人物沐秀在万族汇聚的世界里崛起的故事。这里面有人族、妖族、魔族、狂族、乱族、吚哩族、呱喇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妩思,无思

    妩思,无思

    冷院里的暗卫也终于撤走了,几天前管家来报,王爷解除了她的禁令。他们以为她会不知道?冷院外的几个小丫头议论,进来京城出了大事,连南王府的暗卫都出动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恐怕这些安慰还会监视她。如今这冷院里除了她和宁儿便无他人,整个冷院倒显得清冷,难道她真的要这儿待一辈子?“敢问姑娘,凌天阁怎么走?”妩思闻声回头望过去,来人却让她吃了一惊。“是你!!!”两人同时问出声。妩思邹了邹眉,这不是在梅林里遇到的公子吗?他怎么会在此?南凝轩也是吃了一惊,那日梅林一别后,他便四处寻她,没想到她竟会在三皇兄的王府里,只是几月不见,他怎么变得如此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