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巨匠档案
全名托马·汤姆·彼得斯(Tom Peter)
国别美国
生卒年1942—
出生地美国巴尔的摩
经典评介
汤姆·彼得斯(1942—),当今世界最富创造性的管理学大师,永久性革命理论创始人。他以其敏锐的思维和他一贯充满激情而犀利的笔触,通过其“永久性革命”理论,向企业界指出了如何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
管理巨匠简介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是享誉世界的经营管理大师,经常在欧美商业界引起强烈“地震”的传奇天才。他的观点和表述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偏执和犀利,常常语惊四座。20多年来,他的书不断被全球诸多大学作为MBA的必读教材。
1942年,汤姆·彼得斯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附近。他先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来又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遇到了很多有影响的著名人士,其中包括吉尼·韦伯(Gene Webb)和哈罗德·列维特。
1974年,彼得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进入麦肯锡,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1977年,彼得斯被分配去从事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卓越公司”计划的工作。5年后,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根据上述计划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这本书当时十分畅销,轰动一时,被称为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追求卓越》自1982年以来,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声誉,发行达几百万册,使他成为具有强烈管理理念的改革者。很快,这个穿着平常、其貌不扬的麦肯锡顾问成了全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商业机会开始不断在他身边涌现,他开始奔波在世界各地。1984年,彼得斯开始建立“讨厌鬼营地”(Skunk Camp),意指与公司内主体结构组织大相径庭的创新小组,它的建立在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87年,彼得斯出版《乱中取胜》(Thrivingon Chaos)一书,书中包含了不少于45条让经理们遵循的主要规则,它为彼得斯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蓝图,也为彼得斯日后打算鼓励美国公司变革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1989年,出版《渴望卓越》(APassion for Excellence)一书,这本书的关注重点在于专业性的个人领导的魅力。
1992年,彼得斯又出版了《管理的解放 》一书。
1994年,出版《“哇!”的追求》(The Pursuit of Wow!),本书是“当今乱世中每个人的指南针”。
彼得斯,最擅长的题目就是“创新”。最近,他刚刚出版的新书《再次发挥你的想像力》同样为21世纪的商界领导者开出了创新的药方。目前彼得斯负责自己创办的顾问公司——汤姆·彼得斯集团。
代表著作
1982年,《追求卓越:美国经营最佳公司的经验》(与小罗伯特H·沃特曼合著);
1988年,《志在成功:领导的差别》(与纳西·奥斯汀合著);
1987年,《乱中取胜:管理改革手册》;
1992年,《解放型管理》;
1994年,《汤姆·彼得斯研讨会》,《创新的循环》。
管理智慧
享誉世界的经营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每次出书几乎都会在欧美商业界引起强烈的“地震”。他的文笔犀利,而观点则常常语惊四座。《商业周刊》这样评价这位管理奇才:“无论你对汤姆·彼得斯的言论喜欢还是嫌恶,他都称得上是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优秀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天才。”1982年汤姆·彼得斯出版的《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新高潮。
追求卓越
汤姆·彼得斯最有价值的管理研究工作是在麦肯锡公司开始的。作为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此前已经有了一些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如“7S法”,但在竞争对手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挑战中,该公司决定进一步寻找企业成功的法则。彼得斯和同事沃特曼等人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选择了43家典范公司,彼得斯和他的同事从典范公司的成功因素中概括出了企业成功的8条法则。这一研究的文字成果,就是后来的《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出版以后,起初并不畅销,但在被一家大公司发现其价值而大量购买以后,大受青睐,狂销不止。不仅是企业界,就连普通人也拥而读之。本书超越传统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组织的分析,捕捉到那些为传统管理学者们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因素:将注意力放到顾客的身上,对人持续地关心,鼓吹实验和失败等。
“卓越”的企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那些显然颇为平凡的普通员工,却往往能做出颇不寻常的努力和贡献。《追求卓越》中对大公司进行了赞扬。书中选取了43家“卓越”的组织,像IBM、通用电气(GE)、宝洁公司(Proctor & Gamble)、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和爱克森公司(Exon)。并从他们身上归纳出成功的8项基本品质。
1.贵在行动,而不是沉思公司如果发现有什么商业机会,就要立刻行动,抓住机会。沉思一定的时间是必要的,但是行动一定要快,不能让别的公司抢了先机。而且公司无论是开展什么活动,具体的行动都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实施,那么机会只是空的计划,没有多大的价值可言。行动可以让计划得到落实,可以让公司走到先进的行列。因此说,公司要贵在行动,没有行动,很快它就会落后了。
2.在产品和服务上靠近客户
顾客是公司的上帝,如果公司失去了顾客,那它肯定也就经营不下去了。顾客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说,公司要与客户保持紧密地联系,经常倾听客户的意见。在设计产品时,要听一下顾客对这个产品有什么要求,现有的产品哪些需要改进,哪些地方还不足等。汤姆·彼得斯说:“卓越的企业实际上和他们的顾客靠得都很紧,即其他的企业在谈这些,卓越的企业已经在做这些了。”在这本书里,彼得斯还给出了面向用户的三个要点:
要有高层领导人员深入而积极的参与。
要明确强调人的作用。
定期去访问顾客,及时反馈信息。
3.鼓励员工自治,不要严密监督
彼得斯强调要让员工自治,给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自己去做。管理者要对员工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会自觉地努力工作。这里彼得斯推行的是麦格雷戈的Y理论。严密的监督会让员工产生反感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不自由。因此,管理者应该放手。这不仅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也可以让员工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4.采取人本管理,避免对立情绪,以人促产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人力资本是企业里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好人才的流失可以让一个企业从盈利变为亏损。因此企业应该尊重人才,对员工不断地进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把他们看成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源。
人本管理应该始终坚持把企业人本身不断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目标,为个人的发展和更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提供选择的自由。
5.不离本行,专注自身,保持优势,避免风险
企业应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都会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入其他自己不熟悉的经营领域。但是,自己的老本行不能忘,在其他业务还没有发展到行业中的优势的时候,这时如果过分地关注其他,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企业也不能因为注意外界的变化,而忽略自身,这样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只有自身的管理经营做好了,企业才不会有很大的失误。
6.深入现场,实行走动式管理,与大家紧密接触
现在有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和他们自己的员工已经失去了联系,他们每天忙于会议和讨论之中,到底自己下面管理的公司是什么样子他们倒是不知道了,他们也不知道客户的意见,不清楚客户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产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是怎样生产的,这样的公司管理者处境已经是很危险了。这里所说的“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是指通过电话或者是会议的接触,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交流和沟通。这种走动式管理是一种很好的改变上面所说的现状的一种好的方法。他们可以定期去拜访客户,听听客户对他们的产品的评价或者一些其他的意见,这并不会打扰到他们,他们总是乐于接受这样的拜访的。他们也应该去见一下供应商,和他们商讨一下有关的问题,管理者也应该到自己的车间或者是工厂走一走。
7.建立简洁的组织机构,人员要保持精干
彼得斯说:“公司的规模一变大,就必然带来复杂性。而多数大公司对复杂性所采取的手段都类似,就是设计出复杂的规章制度和结构。
实际上,要想使一个组织真正地发挥作用,就得使公司避免无意义的肿块。”公司应该避免无意义的多余的结构。有时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它,但也应该尽量地削减它。组织结构太复杂,信息传递速度就减慢,对外界的反应速度迟缓,有时候一件很紧急的事情,交上去几天还批不下来。随着公司规模变大,业务发展,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即使这样也应该使公司保持简单明了,减少不重要的行政机构,合并一些部门。只有精简结构,使公司内的员工人尽其才,公司才能高效地运作,这样利润才有可能最大。今天的组织结构应该是短小精悍的,快速并且反映灵活。
8.松紧结合,对组织目标保持松紧有度,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公司一旦确立了组织目标,就应该全力去完成,争取尽早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时组织的活动就要和组织目标保持紧密地联系。但是,对组织的目标也不能盯得太紧,盯得太紧会让企业忽视其他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如果一切精力都集中在组织的目标上,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动向,说不定当组织目标达成时,也就是企业的竞争失败时。企业对组织目标应保持松紧有度的控制,并且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组织目标,这样才能够保持常胜不衰。
这8个方面形成了《追求卓越》里面的很重要的观点,虽然它们都不是彼得斯原创的,但仍然给人们很大的启示。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分析。而且,在论证这些属性时,作者不但进行了实例和试验论证,而且援引了众多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这些现象的理论剖析,为读者展现了清晰的思想框架和严密的推理。因此,不管你是左看右看都能够被它很快吸引,领略阅读快感。欣赏一个个企业梦想,身临其境,让自己有所启发和感悟。
追求卓越的激情
在《追求卓越》这本书中,提供了简单的管理实践和常识,如贴近客户、走动式管理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卓越的管理仅仅是由技术、机制或规划所构成,也并不意味着实现卓越的管理存在着统一的行动指南。事实上,在卓越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本质的因素。
于是,在1984年,彼得斯写下了这本《追求卓越的激情》,从而使后者成为前者的续篇。在这本书中,彼得斯告诉人们,时刻拥有激情才是实现长期卓越的源泉,而且是富于激情和充满感情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仅仅拥有激情就能实现卓越了。追求卓越的激情,“意味着要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卓越是远大目标和切实行动的融合。”“我们必须培养激情和信任,同时,我们还必须认真地探索处理具体细节性事务的方法。”
首先,在将激情与现实的行动融合时,应当以客户为导向。在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达到卓越的过程中,客户是实现目标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企业才不会把价格作为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唯一杠杆,也不会将降低成本视为满足客户需求的首要问题。只有在充满激情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做到真正地关注客户,无偏见地倾听客户的呼声,才能将提高质量作为实施技术的目的与结果。
其次,无论创新的具体目标如何,真正的创新过程也应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充满着激情和灵感的过程。事实上,只有充满激情的创新过程才能够使人们学会在不确定性和模糊中求生存,才能粉碎集权式的管理,通过组建注重结果的小型研究小组,通过快速的行动实现创新的成功。他也非常强调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性。传统的管理往往拘泥于技术、严谨的规章制度等机械式的教条,而忽视了人。在现实中,无论是为客户服务还是进行创新,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无一不是通过员工来进行的。企业各项管理方案成功实施与否的前提也在于员工是否认同。汤姆提出了“关注客户、关注员工”这一管理成功的黄金法则。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卓越企业的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按照彼得斯的观点,领导是一门实践艺术,他既要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又要善于发挥员工的能力。卓越的领导者,既具有坚定的价值观,同时又能深入地关心和尊重他们的员工,能够支持那些敢于冒险去尝试新办法以支持自己价值观的员工。总之,卓越是理性行动与激情完美结合的果实。彼得斯不断地启发人们,只有诚信、激情和爱才能为各项要素注入活力,才能引领人们到达成功的顶峰。可以说,正是由于《追求卓越》以及《追求卓越的激情》这两本书的出版才使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汤姆·彼得斯时代,一个追求卓越的时代。但是,一个简单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在1982年称得上卓越的公司两年后并不都再是卓越的了。面对本书的致命弱点,彼得斯迅速地改变了视角,“《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种行之有效的东西。”
解放管理与建立“讨厌鬼营地”
任何经验当它成为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汤姆·彼得斯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彼得斯的张扬也让批评者们很快就发现了他的缺陷,就是思想很少有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