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的最早的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我总觉得是错的,因为我心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坏念头,比如:看到自己没有的、得不到的,便想去偷,一次成功之后,后面觉得也会成功。
我老家的家人从小一直都觉得我很天真纯朴,不偷不抢,是个好孩子。而我却做过偷骗之事,不去抢或许应该庆幸自己胆小才没有做出来,所以小时候每次想起家人对自己的评价,无不羞愧难当。
初中时后,接触到人之初,性本恶的思想,开始觉得说的很对,因为我就是那样的一个人,可随着对自我的发现,我从小就不忍看到杀猪的场景,割喉杀鸡的事情看过一次,便远远离去。我一直觉得,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本能表现,也就从未在意。
可长大后,看到那些成熟的大人,对于猫狗宠物都尚且残忍对待,又怎么会对,前年前传承的食谱而感到悲怜呢。现在无非是两种极端的善恶恩怨观,一种是极端的爱护,一种是极端的冷血。其分别表现就在于,听说万物有灵,便觉得蟑螂也是保护动物,人类圈养家畜实在是太不人道了。另一种则是,人吃动物很正常啊,看见有飞禽被捕,便觉得正常,内心仿佛看破一切,最后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连那种同类之间的情感都没有了。
我喜欢从本质上去看待人的本性,我一直在想人之初,确切的范围时间。如果时间控制在1~3岁,小孩完全是无意识行为,就绝不会产生善恶的念头。而且善恶只是成年人自己的直观表达和形容词。没有意识加上没有善恶概念,又怎么说人之初,就存在善恶呢?善恶只是我们成年人的价值观。所以按照本质来说,我认为人之初,不存在善恶的区分。
更何况,孔子,荀子之所以定性善恶观念,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好教育世人。而1~3岁的孩子又能怎么被教育呢?
所以我的第一观点,人之初,并不是说从出生开始。
第二观点,则是有可能他们只考虑到了自己有概念的时候,也是明事理的那个时候,去思考小时候得出的这个结论,而忽视了小时候自身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