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tǔyùhún)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原是东北慕容鲜卑中的一支,后迁居今青海、甘南等地,统治了当地的羌、氐(dī)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逐渐融合形成为吐谷浑族。吐谷浑逐水草而居,好狩猎,也知道种田,有大麦、粟、豆等。吐谷浑养马业最为发达,盛产良马,最著名的名马号“龙利”“、青海骢”。风俗习惯与突厥一样,父兄死,娶其后母及嫂为妻。南北朝时,其主吕夸(《周书》《北史》作“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在今青海西部)。
吐谷浑部族在隋大业五年(609年)为隋炀帝战败后,它的可汗伏允逃到党项。大业末年,内地大乱,群雄割据,伏允又趁机收复故地,重建政权。唐初,伏允一面遣使与唐朝通好,一面又不断攻掠唐朝边境。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派遣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各路大军进军吐谷浑。伏允为部下所杀,他的儿子慕容顺投降。唐太宗封慕容顺为可汗,复其国。慕容顺立国不久,就为部下杀死,国内大乱。唐太宗派军队稳定吐谷浑局势,又立慕容顺的儿子诺曷钵为可汗。当时诺曷钵只有十来岁,大臣争权,唐太宗遣兵部尚书侯君集带兵前去辅佐,并诏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从此吐谷浑成为唐朝保护下的属国。诺曷钵也紧紧地依靠唐朝,在国内颁行唐朝历法,奉唐朝年号,派子弟入侍,与唐朝的关系日益密切。
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诺曷钵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太宗将弘化公主下嫁给诺曷钵为妻,并资送甚厚。唐与吐谷浑结成亲密的甥舅关系,经济、文化的交往得到进一步加强。诺曷钵每年都要遣使向唐朝进贡,献牛马和方物。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葬于昭陵,还以诺曷钵的石像列于昭陵之前。唐高宗继位后,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永徽三年(652年),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长安为子请婚,高宗即以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封金城公主许给诺曷钵长子慕容忠。
正当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日益密切发展的时候,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不断向北扩张。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由于原吐谷浑一大臣畏罪潜逃吐蕃,他将吐谷浑的情况全部告诉给吐蕃首领,于是吐蕃就发动了一场旨在消灭吐谷浑国的战争。吐谷浑大败,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领几千帐弃国逃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南山避难。乾封元年(666年),诺曷钵请求内迁,朝廷不允,还加封他为青海国王。这是为什么呢?吐蕃灭吐谷浑、占领青海后,其领土与唐朝直接相连,唐在西域、河西、陇右的统治受到威胁。朝廷谋以武力迫使吐蕃退出所占吐谷浑之地,让吐谷浑复国归故里,使之成为唐朝的屏障,故有此封,以示抗击吐蕃、帮助吐谷浑复国的决心。咸亨元年(670年),唐大将薛仁贵统兵攻打吐蕃,结果败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吐谷浑完全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咸亨三年(672年),唐王朝将徙居凉州南山的吐谷浑诺曷钵部迁至鄯州浩亹(m én)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但诺曷钵觉得此地接近吐蕃,且地方又十分狭小,不安其居。于是唐廷又徙至灵州之南鸣沙县界内,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安乐州”的意思是“欲其安且乐也”,希望吐谷浑在这里生活得安定快乐。鸣沙县系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辖今中宁、中卫两县及同心县之东北部。吐谷浑诺曷钵部在安乐州居住了约90余年,在吐蕃入侵今宁夏部分地区以后,唐又将吐谷浑部徙至黄河以南地区,另置长乐州。长乐州的具体位置,据宁夏同心县韦州出土的《慕容神威墓志》记载,慕容神威曾任“长乐州游奕副使”,乾元元年(758年)葬于长乐州南之原。长乐州,当在长乐川一带。《元和郡县图志》云“:长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名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以里距推知,此长乐川也应在韦州境了。后长乐川亦为吐蕃占领,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才重新归返唐朝。
吐谷浑降部先后住在安乐、长乐二州,一直受到唐朝的关怀和优待,其首领慕容氏数代人都和唐宗室、外戚通婚,子弟从小入侍皇室,汉化程度很高,长大为唐朝官吏,世代相袭。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一直居住在鸣沙安乐州,那时正是盛唐时期,国家安宁,经济繁荣。武后垂拱四年(688年),诺曷钵病逝,终年约65岁。他的儿子慕容忠袭青海国王、吐谷浑可汗号。武则天又赐弘化公主姓武,改封为“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活了76岁,于唐圣历元年(698年)与她的长子慕容忠几乎同时去世。
过了1200多年,即到民国初年,人们在今甘肃武威南30公里的一个叫青嘴喇嘛湾的山冈上,发现了弘化公主、慕容忠等吐谷浑慕容氏贵族的墓葬,出土了9方墓志,其中就有“大周西平公主墓志”(即弘化公主墓志)。青嘴喇嘛湾,即唐代凉州南山的阳晖谷,是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先茔,凡在内地死去的慕容氏一族,大都迁葬在这里。他们选择这里作为茔地,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故乡青海被吐蕃占领了,而凉州南山离青海最近,隔山就是他们的故地。凡是归葬于此的吐谷浑墓葬,墓门一律向南,大概是为了了却一种生不能还乡、死了也要望一望家乡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