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摄影的灯光照射,整个房间依然显得有些昏暗,云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主持人:阿奇先生,总是听到你写的歌曲,每一首都是那么出色,但是大家却总是看不到你,你在这几年当中坚持不在公众面前出现,原因是什么?
云岐:是这样。我还年轻,总感觉自己的修养还不足以在名利面前保持本心,所以就想尽量充实自己,等几年再面对大家。
主持人:现在你觉得自己的修养可以让你保持本心面对公众了吗?那么你的本心是什么?
云岐:当然不够,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就像水涨船高,每前进一步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无知。我的本心,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不为声色所迷,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进退所难。
主持人:哦?这倒是跟富贵不能淫相似啊。
云岐:对,基本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祖先留下的的精神财富是多么的经久而不衰。
主持人:你又为什么在你觉得自己还没达到自身要求的时候出现呢?
云岐:责任,承诺。
主持人:什么责任?什么承诺?
云岐:大家都知道张向东的血亲复仇那个事件。这就是张向东的家,虽然不富裕,但是他们曾经在这里平静的生活过。我和犯罪的张向东是大学同寝室的同学,我是寝室老大。他一直信任我,尊重我,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为他做些什么。而且在案件发生后我见过他一次,我承诺对他这次事件的性质正名,让大家知道,他不是反社会的渣滓,只是一个无奈反抗的普通人。他相信我,所以跟着我去自首。
主持人:张向东在你印象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云岐:他是一个老实人,少言寡语,心地善良。
主持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少言寡语的老实人做下了这样一个恶性案件。
云岐:对,沉默的人的反抗往往是最激烈的。
主持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沉默者的反抗吗?
云岐:是的。我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可是现在社会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很不一致。
云岐:我不反对有不同的声音,真理越辩越明。
主持人:有人说血亲复仇是过去的一种民间陋习,是一种没有完整社会体系时代的自然法则,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今天,理智应该克制这种原始本能。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云岐:我赞同这种说法。自从法律体系形成,人类就寻求公权的庇护,血亲复仇的出现,实际是文明的倒退。
主持人:你既然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还要为张向东一案发声?
云岐:这里面有着细节上的不同。
主持人:什么不同?
云岐:咱们先说一个大家熟悉的复仇的故事,武松血溅鸳鸯楼。故事里武松为了报仇,杀死了鸳鸯楼里所有的生命,写下杀人者武松的字样。巧合的是,我兄弟张向东也写下了类似的文字,但是其中区别是,武松杀死了很多无辜者,张向东只杀死了一个没有受到公权惩罚的恶人。
主持人:鸳鸯楼的故事说的不是血亲复仇吧?
云岐:对,我首先说他们都是为了复仇,但是武松是草菅人命,张向东指向鲜明,没有殃及无辜。
主持人:你确定他没有杀死其他人的想法?
云岐:当然!当时死者的侄子就在他的脚下放弃了抵抗,而他却没有对这个无力反抗的人施加暴力。说明他当时意识清醒,没有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的想法。
主持人:可是他终究是杀人了,违反了法律。
云岐:是的,我们都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毕竟我们学习的专业就是法律。
主持人:那么你为他正名的意思不是为了帮他脱罪,只是不想让他背负着恶意杀人的罪名?
云岐:是的。虽然微笑着杀人和严肃的杀人结果都是一样,可是在这件事情上,请大家注意前提。
主持人:结果不可改变,再说前提有意义吗?
云岐:有意义!我不赞同血亲复仇的说法,但是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大家重视法律的建设,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社会已经不承认阶级的说法,但是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别,占有资源多的人肯定会对占有资源少的人形成压制,无论是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如此。所以以公权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公权蒙尘,小民无望,有牵挂的人或许会退缩,而性情刚烈的人,也许就会铤而走险。人们将公平寄望于国家,是基于信任,但是当正义不能充分实现的时候,部分人会选择自力救济的方式实现他们所认为的正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法制环境,社会稳定都会受到极大损害。我在学校的老师曾经说过,一次错误的判决的影响大于十个恶性案件的发生。所以,我想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反思,促进国家在法律执行方面的严谨,以免再次发生类似案件,让张向东慨然伏法的磊落,不要明珠暗投。他之所以选择自首而不是逃跑,是依然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他的奋起杀人,实属无奈之举。
主持人:可是正义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关于这种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云岐:是的,正义不会缺席,道德也是正义!但是,张向东曾经对我说过,他怕正义会把他遗忘。我不想对此举例说明。
主持人:好的。希望你求仁得仁。也希望你有更多的好作品面世,谢谢你接受我们的访问。这里是星空访谈,谢谢大家收看。
——————
这段访谈很快的播放出来,云岐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置于暴风的中心。
大面积的赞誉和毁谤铺天盖地而来。
某些知名人士对云岐的说法不屑一顾。“这位年轻的词曲作家显然是被兄弟情结蒙蔽了心智,他的说法就是在误导民众。对法律一知半解就想剖析其中的问题,却忽略了事情的关键在于张向东杀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以至于民众对国家公权产生疑惑与误解。正义绝不会被遗忘,他回避说明这个问题是说明他依然残留所谓的侠客情结,而这种思路,完全有悖于现代法治思想的根本。”
某知名歌手对这段话予以回答:“阿奇先生的话我非常赞同。我是普通人家出身,知道底层百姓的苦楚。不回答是有不回答的苦衷,阿奇先生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推动法律建设,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兄弟翻案。有些人过度解读其中含义,甚至于对阿奇先生本人予以攻击,更有甚者居然说阿奇先生居心叵测,是暗藏着反社会情绪的危险人物,何其荒唐!说这样话的人居心何在?其心可诛!”
终于,某重量级国家报刊发表文章,结束了这场影响巨大的争论。
文章指出:同情不等于法律,法律存在的意义,在于制止任意暴力,使平民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法外惩恶,终结于对法律的挑战,所有的法律都无法容忍。法律是由人来执行的,这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疏漏,甚至是权钱交易,但是这终非社会主流。我们法律的主流总是在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绝不是某个极端个例所能反转的。张向东案件是一个悲剧,张向东固然情有可原,但是法不容情,他必将为他的极端行为付出代价。生命可贵,希望民众能够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保持冷静,不放弃对法律的信任,以免误人误己。
张向东的案件尘埃落定,判决下达,依然没能改变张向东和云岐希望拿掉的字眼。
送走张向东的日子到了,除了张家的一些亲亲友友,在云岐这方面,他带领兄弟们,以及赶来的吴若男,文秀,曲红艳,刘冰,一些在大学里与云岐寝室交好的同学,连同特意拿出时间赶来参加的陈洁,邱雨,和两个师妹,一起送张向东最后一程。
万没想到,云岐等人发现路旁集结了非常多的人,很多人手持白花,静静的等在那里,等着行刑车辆的经过。
囚车上,张向东看到路旁的人流,终于再次泪眼滂沱,他知道,这是兄弟们为他做出努力的结果,法律神圣而严肃,但是人心是有温柔向善的一面,结局不可更改,但是人心在这一边。
云岐一脸严肃,心中如同潮涌,一个生命就此终结了吗?不尽于此!只有世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开了,你才会彻底消失在这个人世之间,而你的生命符号,会在无尽的时空里永远留存。
张向东做出了器官捐献的决定,云岐非常支持,张向东的生命再一次产生意义,他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人间停留。
没有遗体告别,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墓,但是也不那么简单。
墓碑上写,“张向东,男,生于1976年4月18日,卒于1998年12月28日。孝义担当,铁血男儿,英灵雄伟,音容永在。”立碑者署名是,云岐,李涵,马毅,孙立成,李希,马可。还有张向东的堂弟的名字也缀在后面。
跟随到公墓的人群,和他们带来的鲜花和纸花,挤满了公墓的甬道。墓区的工作人员都在义务帮忙,没收一分钱。
人心火热,目光所及之处,只见一片素白。
等到墓穴安置完毕,云岐带领大家,肃立于墓前,云岐带着哭腔,高声喊到:“魂归来兮!英灵不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满园鞠躬的身影。
——————
云岐回到家里,一场感冒直接放倒了他,整整一个星期不见起色。身心俱疲的云岐经常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高烧时的呓语,时常说一些不知所谓的话。母亲心疼得频频落泪,吴若男请了假过来陪着他。只有吴若男知道云岐在说什么。
“对不起,我没想这样。”
“原来有没有你?我不知道!”
“要不要改变?要不要?”
住院治疗了三天,云岐才慢慢恢复过来。看到了若男,父母,李涵,姜秀山,还有许多关心他的人,包括就在医院工作的孙哥。
看到孙哥的时候,云岐的目光躲闪了。
吴若男知道他的心情,这是张向东事件带给云岐的后遗症。他担心自己的出现,会不会影响到曾经与他相识的人,尤其是与他交好,而且在他的记忆里存在的故人。
在没人的时候,吴若男这样对云岐说:“云岐,你不用背负这样的包袱,你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绝不会影响世间的运转。如果你不走出这个阴影,那你就会变成一个废人!老天安排你来世间,是想通过你的手做一些事情,如果你还是自怨自艾,真的枉费了上天对你的好意,也会辜负了我对你的爱情。你要坚强些,你是我想要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