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321100000001

第1章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

学习《孝经》的意义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孝道和孝治,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当作重要的品德修养,并且有一本《孝经》来加以规范。长久以来,“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占有极为强大的支配力量,也着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人对“万恶淫为首”似乎有所动摇,对“百行孝为先”则仍深具信心,果真是天佑中华,值得庆幸!

有《孝经》却没有“慈经”,引起许多人的怀疑和批判。孔子不是倡导“父父、子子”,彼此互相对待,各自善尽责任吗?为什么我们只提孝道,却不把它与慈道相提并论呢?

伦理关系当中,除了孝道以外,都是双向的。为什么唯独孝道是单向的?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生下来,子女却无论如何,不能反过来将父母生出来”,这不是很简单明白的道理吗?我们尚未出生为人的时候,可以说一无所有;等到有了父精母血,把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经过怀胎十月呱呱落地的时候,还不是光着身体,什么都没有吗?但是从连身体都没有的“无”,到总算孕育出了身体的“有”,这种“无中生有”的关系,难道还不足珍贵、不值得永远感念父母的恩德吗?天地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会思源,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公正无邪,而道德修养也才能够日愈精进。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便是敬爱父母亲长,也就是孝。所以《论语·学而篇》直接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无情;人而无情,怎么算是人呢?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难得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则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顺、孝顺,真的样样都要顺从父母吗?当然不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所说的“无违”,并非不违背父母的命令,而是不违反“礼”的规范,那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里仁篇》说得十分明白:“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都是人,难免有过失,子女当然不应该冒犯直言,必须委婉劝谏,使其及时返回正道。倘若父母执意不听,也不能争吵,暂时忍耐,等待父母心情平静时再谏。父母不听,子女对父母仍应恭恭敬敬,即使心里十分忧愁,也不应该有所怨恨。

《孝经》全文,都以曾参求教而孔子讲道、解惑的教学活动,来诠释孝的内涵、类别、功能以及价值。“事亲”指心中有父母,时刻不忘孝敬和关心。“事君”是服务社会人群时,不要忘记扬名显亲,至少不使父母受辱,也就是自己不能被人责骂“没有家教”,甚至于遭受“这是哪家的子弟?如此不三不四、不懂得规矩”的辱骂,使父母颜面无光、羞于见人。“立身”则是由于“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实践和体悟,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即在于“以孝事亲及事君”,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责任,荣耀无比。先王通过这样的至德要道,获得良好的印证。想想为什么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现代重新学习《孝经》的最大意义。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孝经》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曾子的记录;应该是儒家弟子集体整理出来的作品。

在《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中,“仲尼居,曾子侍”,“居”和“侍”相对,表示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既然要讲经说道,那么基本的礼节必须展现。

“先王有至德要道”是孔子对先王的敬重,这也是以身作则,把孝道融入教学。倘若一开口就告诉曾参“你仔细听好,我今日要教你人间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实践途径”,那就有失师道,顶多是经师而够不上人师了。

果然,曾子赶紧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现出十分的敬意,表示要洗耳恭听,对师长的教诲丝毫不敢怠慢,并且谦恭地说自己不够聪敏,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治世良方,恳请老师赐教。如果换一种方式,他仍旧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问老师:“这个题目要不要考?”或者说:“我已经听说了,当然知道。”甚至于笑嘻嘻地说:“老师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说一些新的吧!”岂不是学生胡闹,而老师啼笑皆非?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直接说出结论,用意在醍醐灌顶。在曾参注意力集中时,先把重要的结论说出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灌输知识”,而是使人醒悟或者获得启发的“灌输智慧”。假定曾参一连串提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实证?能不能举例说明?恐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于是,孔子要曾参回坐,再细加分析。先把重点记住,然后细嚼慢咽。否则把次序颠倒过来,一开始就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就违反了《大学》所说的“知所先后”的道理。影响所及,大概曾子后来也写不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经文。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在《大学》里面是很重要的。知道什么先什么后,就比较接近道了。所以我们平常讲话时是无所谓对错的,只是合理不合理,只是先后的问题。比如说,我先告诉你,一会儿要吃饭了,所以你现在要少喝些茶,这样你就很容易听进去。假如我倒过来说,你要少喝些茶,你听了就会不服气了,凭什么要我少喝茶呢?重要的话应该先讲,原因应该先摆明。现在人讲话都是因为把次序颠倒了,所以搞得人们都听不进去。然后你反而觉得听你讲话的人不讲理,觉得他态度不好,其实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连说话的次序、说话的先后都没有搞清楚。

假如你对别人说,我最近赚了很多钱,那么我敢保证,所有听到你这么讲的人都不会高兴,因为他们觉得你在炫耀,赚了钱还臭显摆。这也导致很多不明就里的人指责中国人,说中国人很差劲,见不得人家比自己好。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只是一个说话先后次序的问题。你要先说:我中午请大家吃饭,因为我赚了不少钱。那么所有人都会高兴得不得了。大家得到了好处,又怎么会不高兴呢?不会讲话的人,弄不懂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只怪中国文化不好,而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孝从“事亲”开始。事的意思是侍奉,但是含有实事求是、不马虎、不徒具形式的用意。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伦理开始于家庭,而孝是基础,所以说孝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着手,把孝道实践出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准则。因此,教化由“孝”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但举世闻名,而且长久以来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大进入社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抱持为人民服务的热诚。不为非作歹而使父母受辱,最终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铭刻在人们心中。倘能因此为父母争得荣耀,那就是“以显父母”,才是孝的最终目标。

孝道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中国人特别重感情,所以我们的社会很乱。因为情本来就是乱的,情需要以礼来约束。礼的作用就是把乱象变得井井有条。所以我们从古代到现在,都是乱中有序。乱象当中,还很有条理。这个条理,主要就是伦理,而伦理就是从家庭开始的。我们深深感觉到:如果一家人都不合作的话,你就变成单打独斗。如果单打独斗,你就斗不过别人。所以很多人对我们的历史有误解。我们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后宫佳丽?妻妾那么多,岂不是给他很多坏的名声?其实不是。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尧听说舜很了不起,就准备把权位交给他。但是传位之前总要考验考验他,那么尧用什么方法考验舜呢?听起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是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了舜。现代人也许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吧?其实我们看《易经》里面有个“归妹卦”,就是妹妹随姐姐嫁给同一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太简单了,就是以前的世袭制君主非得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不可。不然将来就没有继承人,就没有人可选择来延续自己的皇族命脉。要想多生几个小孩,就不能只娶一个女人。如果只娶一个女人,万一她生不出小孩怎么办?万一她都生女儿怎么办?这种万一的状况如果多了,后宫就乱了。为了事先防止后宫混乱,尧才把两个女儿同时都嫁给舜。一方面考验舜,这两个女人你摆不摆得平?如果你连两个女人都摆不平,还能治国吗?你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嘛。另一方面,既然我要选你当继承人,我就必须要替你考虑得很周全。如果只把一个女儿嫁给你,她万一去世了怎么办?你再娶别人,就乱了。如果你娶了两个不是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女人,她们两个在一起一定会产生妒忌,一定会有斗争。

我年轻的时候是不懂事的,老在批评自己的祖先,一直等到我40岁以后,懂了一些《易经》的道理,才慢慢地理解祖先,理解中国人的家庭安排。“归妹卦”讲得很清楚。当年赵飞燕的妹妹就是和赵飞燕一块儿嫁给皇帝的,她们两个互相照顾。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够应付宫廷里面残酷的争斗?不要用西方的眼光、观点、立场来看待中国的文化,我们祖先考虑得绝对比他们长远,绝对比他们周全,而且对我们有深厚的意义。这不是外国人那么简单的头脑能够想得通的。

孝的起点是“保身”。因为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根本就无法出世,也没有办法成为活生生的一个人。父母给我们父精母血,然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成我们的身体,可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不忘根本,也为了保持这个赖以生存发展的身体,我们当然要用心维护,不可毁伤。

保护身体如果用来胡作非为,做出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不良行为,最伤心的应该是父母。想想看,父母给我们身体,我们却用来伤父母的心,岂不是恩将仇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当的途径,秉持服务人类社会、为公益做出贡献的心态,好好做人,也好好做事。一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名声愈来愈好,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好评;另一方面则显出父母的教导有方、家风良好,使大家赞赏之余,乐于仿效。“孝”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道大得惊人。

《论语·学而篇》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本所说的本,便是孝;务的意思是必须全力去做。务本即必须全力做好根本事情。务和学不同:学只是把不知的变知、不会的学会;务却必须由自己做起,并且向外推广。君子必须把孝当作根本来躬亲实践。把孝这根本道德确立起来,人道自然看得明显,而原本隐而不现的仁心,也显著地产生出来。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具有这样品德的人不好犯上,也就不好作乱,当然有资格称为君子。

孝和悌分不开,孝敬父母必然友爱兄弟姊妹。对兄弟姊妹不好,也就是对父母不孝。我们把父母视同天地,因此把四海之内共同为天地所生的人,都当作兄弟姊妹看待,成为世界上最为和平、最喜欢朋友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的推展;“你是我的兄弟”便是悌的发扬。桃园三结义,实际上也是孝道的延伸。

祭祀是什么?祭祀就是不忘根本,如此而已。古代的皇帝敢不祭祀吗?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也没有通信器材,皇帝都要一步一步地登泰山,去祭祀天地。为什么?他就是要告诉所有百姓,他是崇尚孝道的。他所有的事情都要谢天谢地,会秉持天地良心来照顾百姓的。可是后来,每年到泰山祭祀太过劳民伤财了,所以就在京城修建了一座天坛。很多人只知道天坛,却不知道天坛是干什么用的。天坛就是北京的泰山。

皇帝有他的宗庙,难道百姓就不可以有宗庙吗?所以,我们中国人,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角落,肩膀上扛着的永远是祖宗的牌位。他可以什么都不带,只带祖宗的牌位,到美国把牌位挂起来,到日本把牌位挂起来,到欧洲把牌位挂起来,就是叫子孙不要忘记,这是我们的祖先。你要拜上帝那是你自己的事,但是拜祖先是我们全家的事。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但是“传统”这两个字已经被扭曲、被诬蔑化了。现在有些人一听到传统就皱眉头,因为他们认为传统是代表不好的东西、已经过时的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那我们只好讲道统了,不然怎么办呢?我们的道统不能灭。道统一灭,中华文化就不见了。中华文化不见了,中华民族就没了。

我们要让子子孙孙都记得,没有祖先就没有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身。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没有父母,你会出生在这天地间吗?没有父母,你的存在就等于零,也就是根本不存在。所以,你怎么去跟父母讨价还价?有什么好讨价还价的?父母是我们的根,天地是我们的本。我们所有的事情,离开天地,离开父母,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就晓得了,修德就要从孝开始。

什么叫作孝?其实内容很多,不是我们脑海里面想当然的那样。一本《孝经》,把从自己的修身,一直到治国平天下,统统写得很清楚。以孝来治国,叫作孝治。现在我们同样可以用孝来治理公司。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只要对他的父母孝敬,人们就愿意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因为这样的人是不会害别人的。所以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小孩做错了事情,我们不会骂这个小孩,而是骂他的父母?这是有道理的。所以父母只能好好教育小孩,这是父母的责任。如果小孩不孝,我们才骂他,你不孝敬父母什么都免谈,什么都没有你的份,谁都看不起你。这才是真正的孝的精神。

真正的孝道,其力量非常强大。以前我们对此有很多误解。这次,我们不是盲目地弘扬道统,而是要把中华文化原原本本地、正本清源地弘扬起来。否则又像以前那样乱七八糟,实在是不好,而且非常不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把真正的孝道发扬出来。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要问问,一定要等到父母死后才孝吗?因为孝从祭祀来啊!既然如此,我现在就想办法把父母气死,然后再来尽孝道。那是开玩笑!

孝一定要从父母生前就开始,而不是等到死后。祭祀是不得已的,人走了,我们没有办法。这就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所以有些人常常后悔,为什么我早不了解这个道理?我应该趁我父母还在的时候,就让他们感觉到,有我这个孩子是很安慰、很有面子的,他们就可以死得很安心,没有后顾之忧了。

孝敬父母,是子女以实际行为表现出来的。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父母看,应该从内心发出来,做给自己看。看什么?看看是不是尽心尽力,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随着年龄增长,要愈明白孝道的本质,在于自己仁心仁性的显露,这也就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珍惜自己、爱护自己、激励自己,全都以孝为根本,要用心体悟。

“道”的三种层次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什么叫源于易?就是中华文化不管有多少源流,不管有多少家,有多少不同的说法,它有个总源头。这个总的源头就是《易经》。所谓诸子百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易经》的道理,但是最终的成果表现在“孝”这个字上。

“孝”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它的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就是老少两代的天伦关系。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有多伟大,如果你的事业不能够被继承下去,最后还是等于零。同样,中华文化再怎么了不起,如果不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很快就湮灭消亡了。那不是很可惜吗?正是因为孝道,才使得一代代人承上启下,使得优秀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不仅不会中断,而且其影响力还不断扩大。

我们讲到孝,就会联想到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因为它是孝的源头。《易经》怎么会跟孝扯上关系呢?因为《易经》里反复在讲一个字,就是“道”。这样大家就明白了,诸子百家都在讲“道”。那么,“道”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

老子讲了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我们会觉得这个“道”实在太神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认为这个“道”真玄,真难懂。实际上,“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这三种层次的“道”,有一种是不可说的。为什么不可说呢?因为天机不可泄漏。那为什么天机不能泄漏呢?因为老天不可能把所有宇宙的奥秘统统让人知道。为什么?因为这样就太可怕了。想想看,假设有一个人——不要说多了,一个就够了——他真的参透了宇宙的玄妙,就有办法来控制整个宇宙,那我们还能活吗?所以,“道”有一部分是不可说的。这是上天为了保护人类而设置的最佳安全阀。这个阀一破,人类就完了。

也有一种“道”是可以说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我们怎么沟通呢,怎么传授呢?所以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说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说这一个可以说的“道”。

还有一种“道”就很难说。我想,中国人对可以说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因为都知道了嘛。当道变成常识以后,大家就认为不稀奇了,反而对不可说的“道”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一种“道”的不可说的部分,就算你想说,也说不了。那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很难说的这一部分上。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作:很难说。你问他任何问题,他先说“很难说”,然后再表态,意思就是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不要告诉别人。

可是这样一来,道的很难说的部分,我们还是搞不清楚。那怎么去认识“道”,怎么去了解“道”?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我们如何能够上道?很简单,有三个步骤。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当你看到任何事物、遭遇到任何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诉自己:反求诸己。就是说任何事情要向内反省,不要老向外假求。我们现在受西方的影响,动不动就向外假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遇事要向内自省。如何向内?就是告诉自己:我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所有的东西统统是身外之物。有也罢,没有也罢,都无所谓,不必那么紧张。因为最后两腿一伸,还是什么都没有了。“纵有千年铁门坎,终须一个土馒头”,我空空地来,空空地走。一个人怀有这样的心态就平和安详得多。

现在我们常常看到一件漂亮的首饰,或者一辆酷炫的跑车,心里就会蠢蠢欲动:我什么时候能得到?这样整个心态就乱掉了。一个人有了情绪,有了情欲,有了各种的需求,就开始起心动念了,那个“道”就不显现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老说“我知道”,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不知道?就是因为你起心动念了。人要不起心动念很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忘我。没有自我的时候,“道”就显现了。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因为你没有自我,遇到功利得失,就不会很急,你就不会有得失之心,就不会逞一己之好恶,对事情妄下断言。有人总是脱口而出说这不好、那不好,你凭什么这么说呢?平常我们很少会想自己是凭什么立身的。现在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之立身是凭着无我的心态。有了这种无我而平和的心态,遇事就会冷静、客观、公正。这三个词也是我们常常在讲的,但就是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忘我。当我们很冷静、很客观、很公正地看一个东西的本质的时候,那个“道”就浮现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选择。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

选择完了以后就进到第三步,恢复本来的我。我还是一无所有,就算有了某样东西也不算什么,人家把它拿走了也不算什么。这样一想就会很自在。

我们现在知道了,当你看到父母的时候,当你想到父母的时候,马上就告诉自己:我本来是不存在的。认识到这点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没有父母,你连这个身体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现在?这样你马上会觉得:天底下所有的关系,都没有我跟我父母的亲情关系这么深。你今天讲爱环境、爱动物、爱这个、爱那个,但你要想一想,如果不爱你的父母,反而去爱那些,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那当然奇怪了。最该孝敬的父母,你都不知道去爱,却去爱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为了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还来气父母。这完全不合道。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就表现在我们中国人讲“道”。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文化,最后集大成的表现就是孝道。这是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同类推荐
  •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是一本辅助广大年轻国学爱好者初入国学之门的书籍,将浩瀚无穷的国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既涉及品性修为方面的启发,也有处世方圆技巧的渗透,还包含有为学重孝理念的传达,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认识国学并在领略国学精华魅力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国学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学有所得,感受到国学精华的滋养。本书由苏陌编著。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是清代学人王永彬的代表作,他在书中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交亲友畅谈人生的情境,全书总计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10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自面世以来,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修身立业的常备读本。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 红风传

    红风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霸爱无双

    霸爱无双

    霸道的爱让人无所适从,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命运的纠缠,让人无法挣脱,只能顺着既定的路线往下走!你是我的劫!我只能接受,不能躲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礼王妃

    无礼王妃

    她是楚国护国大将军的独女,深受王上的宠爱!她有着“惊人”的面貌,绝群的武艺,还有着异于常人泼辣的性格!她是楚国唯一一个十九岁还没人上门提亲的大家小姐!她就是楚国人人闻风丧胆的刁蛮郡主——沈红妮!他是楚国贵妃之子,天子骄子!他有着俊美的外表,“不凡”的头脑,还有着一种永不泯灭的好奇心!“小姐!终于……终于有人来提亲了!”丫头看着大堂浩浩荡荡的人群,开心地跑到花园里对着其丑无比的沈红妮说道。“谁敢上门提亲!”沈红妮气急败坏地走到大堂里。可是却看见一个英俊不凡的男子。“娘子……嘻嘻!我……本王就想娶你!”傻王爷咬着嘴唇对着红妮傻笑道。
  • 浮生修道

    浮生修道

    一个连卦都不会起的骚年,被捅几刀之后一睁眼发现已经是两年后,却变成了一个小奶娃。重来的人生,他会如何选择以后的路?
  • WTO知识简明读本

    WTO知识简明读本

    本书描述了20世界即将结束时终于克服了最主要的障碍。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在末世中追逐爱情

    在末世中追逐爱情

    随着一场红色的雨奇袭而来,整个世界都变了,尧旭只想安安静静的陪在她的身边
  • 斗罗之宇智波崛起

    斗罗之宇智波崛起

    一位缺个富的逗比高富帅携带着自己设计的火影游戏角色纵横斗罗大陆,将宇智波的力量在新的世界再次高举于王座,你们还想起舞么?
  • 女尊重生之安然一世

    女尊重生之安然一世

    对于谢清韵,刚开始陆安然发誓这辈子好好爱他,宠他,后来陆安然发现她跟自家夫郎的角色是不是有些颠倒?心有所悟的陆安然从此走上了每天都想要反攻的道路......
  • 等待岁月青睐

    等待岁月青睐

    她的岁月年华,青春可待一切只因遇见他从此爱恨交织,未来遥遥生死纠葛,如何原谅苏樱家境不是很好过去很多年都住在乡下听村里的老人说名字是两个字的人命里总会缺点什么要经历,才完整!经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