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34400000011

第11章 诗(3)(2)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起句写早春清晨晏起。款款:亦作“欸欸”。徐缓的样子。澹澹:飘拂;荡漾貌。诗中作颜色浅淡。低:垂。翠:青绿色。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栊:一作,梳理,同“拢”。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鸡舌:即“鸡舌香”、“丁香”。简作“鸡舌”、“鸡香”。古代尚书上殿向皇帝奏事,口含此香。据《初学记》记述:“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琼花:一种珍贵的花。其“叶柔而莹泽,花色微黄而有香。宋淳熙以后,多为聚八仙(八仙花)接木移植。”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载:“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谓玉蕊花也。”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癤叶才分——啼:本指“痛哭”。引申为鸣、叫。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尚:还。小:一作“少”。才:副词。刚刚、刚才。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今朝(zhāo):今日早晨。《说文》:“朝,旦也。”《尔雅·释诂》:“朝,早也。”觅:寻找,寻觅。撩乱:纷乱;杂乱。芳情:春意,春的气息。元稹《春六十韵》:“撩摘芳情遍,搜求好处终。”最:副词。表示超过所有同类的人。

《早春寻李校书》前四句写早春景象,后四句写寻李校书。正如《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所说:前解(“款款春风澹澹云”四句)写早春。此解虽写早春,然只起句是清朝晏起,已下二、三、四句,一路推窗看柳。巡檐嗅梅,出门观江,便是渐渐行出高斋,闲闲漫寻江岸,一头虽是赏心寓目,一头已是随步访人也。逐句细玩之。后解(“带雾山莺啼尚小四句)写寻李校书。五、六句又写早春,正是独取‘尚小’、‘才分’字,言一时春物,绝无足以撩乱我心者,然则今日之寻,乃是得以为君,而君不可不知也。”贯华堂此解既恰如其分,又确切真实!

有人批评此诗“轻艳”。而《唐诗评选》则驳论曰:“必欲抹此以轻艳,则《三百篇》之可删者多矣。但不犯梁家宫体(齐梁宫体),愿皋比先生勿易由言也。”又批评“轻艳”论者即所谓“坐虎皮讲学”的“皋比”学究先生,要他们不要轻易说话!

岳阳楼

岳阳楼,原为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古城楼。相传三国吴鲁肃在此建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即今岳阳市)时在旧阅兵台上建此楼。主楼三层,“西面洞庭,左顾君山”,雄伟壮观,碧波连天,登楼远眺,遥望君山,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咏岳阳楼诗。到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守巴陵时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名益彰。其后迭有兴废,屡次整修。

这首诗是诗人作为潭守的从事侍宴陪游时所作,颇带失意之感。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上日衔窗——首句即直截了当地点题,交代了地点、时间,正是太阳映照在楼窗上时。日衔窗:形象鲜明、生动。

影到深潭赤玉幢——诗人想像到楼影映湖面,一片赤红,倒影一定映印在洞庭湖龙王的水晶宫上。玉幢:即玉楼,古指神仙所居之处。读到此句,使人不禁想到《柳毅传》的传奇故事,《柳毅传》的作者与元稹同时,所以有的论者以为这首诗“说不定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

怅望残春万般意——一语双关。“怅望”、“残春”深富惆怅、失意的抑郁情感。登楼观赏景致本为赏心乐事,诗人却生“怅”意,春尽仍然风和日丽,诗人却曰“残春”,于是方产生“万般意”,惜春之叹、人生抑郁失意之感,那诸种况味一齐涌上心头。

满棂湖水入西江——是写映入湖中的岳阳楼的窗棂,随着湖水流入长江。而实际上反映了诗人满腹忧愁、一腔谪意,何日何时才能如同湖水一样西入长江,得以解脱!大有范仲淹“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的迁谪流放之感慨。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为南方三大名楼,历代咏岳阳楼的诗作很多,无论迁客、骚人,“题之者众矣”,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各臻其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时值遇赦,心情轻松,眼前景物,也觉得有情有义,同诗人一起分享着欢乐与喜悦。“情中含情,飘飘欲举”,通首俊爽,高意有致。杜甫《登岳阳楼》纵怀身世,浩然壮语,真情实景,凌厉百代,“气象宏放,涵蓄深远”,由于诗人晚年老病孤舟,漂泊无定,万里关山,兵荒马乱,登楼北望,不禁声泪俱下,充满身世飘零与家国多难之感。而元稹诗则独具一格,别有新意。所谓独具一格,其意有二,一者这位“元才子”,诗多善于艳情、悼亡,其他的诗常常或词伤于太烦,或意失于太尽,卑陋冗繁,“元轻白俗”几成定谳,而本诗拔出其伦,无此通病;二者本诗与诸家名篇相比,谓其“视角独特,别有意蕴”毫不过誉。其视角独特,表现在不像其他诗篇那样着力于岳阳楼的雄奇壮观之描写,而在写倒影深潭之壮观神奇,给读者以新颖独到之感。同他的《行宫》绝句一样,尽管只有四句,读来不觉其短,其艺术手法之妙,不言而喻。其别有意蕴,言其登楼观赏“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登楼观景,在什么呢?在“前言景,后言情”,在借此表达诗人残春时节登楼“怅望”的抑郁情怀。也就是“万般意”所谓的个中“惜春”、“伤春”之情,以及人生彷徨失意之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结句“满棂湖水入西江”,表面看似景语,写倒映在湖水中的岳阳楼的雕花窗,随着湖水将汇入长江。有的论者认为其中似乎在表达诗人元稹一种内心的“满怀忧愁”的自白,盼望有一天也能像湖水一样西入长江!而巧妙的是,此次登楼观赏之后不久,元稹奉诏西归长安,颇有“春风得意”、“春风十里”、“春风无限”、“春尽有归日”之慨!这首诗视角独特、含蕴深沉,在历代咏岳阳楼的诸诗中洵为名篇。

桐孙诗并序

桐孙,即诗序中所谓“桐树上孙枝”,桐树新生的嫩枝。唐周贺《赠神遘上人》有“草履蒲团山意存,坐看桐木长桐孙”。诗题下原注:“此后元和十年诏召入京,及通州司马以后诗。”诗序中说明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正月。

元和五年,予贬掾江陵。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山月晓时,见桐花满地,因有八韵寄白翰林诗。当时草蹙,未暇纪题。及今六年,诏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予亦白须两茎,而苍然斑鬓,感念前事,因题旧诗,仍赋《桐孙诗》一绝,又不知几何年复来商山道中。元和十年正月题。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诗序说明写作本诗的来龙去脉。

元和五年,予贬掾江陵——元和五年:元和,唐宪宗年号。元和五年即公元810年。贬:贬谪。掾(yuàn):职官名。古代属官通称掾。江陵:天宝初改荆州置江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荆州。上元元年(760)又改荆州为江陵府。均治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

“三月二十四日”至“因有八韵寄白翰林诗”——曾峰馆:馆驿名。桐花:桐树的花。白居易《桐花》诗:“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八韵:八韵诗是唐代科举考试用的一种诗体。也叫“试帖诗”。格式要求很严格。起初是五言六韵,后来成为五言八韵。白翰林:白居易于元和二年(807)末,由集贤院召试,授翰林学士,故称。

“当时草蹙”至“诏许西归”——草蹙:即仓卒;匆忙。暇:闲暇,空闲。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以其耕之暇,读书而为文。”诏:诏书。秦汉以来,专指皇帝的文书命令。所谓“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归:当时诗人从事于唐州。元和十年春自唐州还长安,唐州在河南,故称从唐州回长安为西归。元稹当时写有《西归绝句十二首》。

“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至“元和十年正月题”——去时:离开时。古代“去”字常用作及物动词,犹言离开某地。拱:犹言桐树上孙枝已长成两手合围那么粗了。两茎:言其白须已经开始长出。苍:灰白色。杜甫《洗兵行》:“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斑鬓:鬓毛斑白。指人年老。杜甫《壮游》:“黑貂宁免敝,斑鬓兀称觞。”感念:感慨思念。赋:吟咏、创作诗歌。一绝:诗中指一首绝句。几何:犹多少,若干。几何年,多少年。《新唐书·李多祚传》:“(张柬之)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复:再;又。商山:山名。在陕西省商县东。又名商坂、商岭、楚山、地肺山。山势险阻,景色幽胜。秦汉之际,四皓曾隐居此地,后谓之“商山四皓”。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去日:离开之日,离开之时。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作“已逝去的岁月”不同。半:犹言尚未长成的幼树。别来:分别、离别以来。老:老去;长大。与“幼”相对。写离开时的小桐树已长大,并长出嫩枝。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无穷:无尽。犹言很多的事。故园:旧家园。犹故乡、故里。骆宾王《晚憩田家》:“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写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事,如今年老了,要回归故乡。

元稹借写桐孙,“叹老嗟贫”。

诗虽通俗平易,然而无限嗟叹在言外。元和十年(815),诗人不过37岁,谈何白发满头,叹甚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个中有多少酸甜苦辣,有几许坎坷沉浮!?官场上的风云变幻,贬斥的反复折磨,才是事情症结之所在。元和十年(815)春,自唐州还长安,三月出任通州司马。元和十四年(819)自通州司马迁虢州长史,不久召还,授膳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820)五月,为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十月,又自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拜工部侍郎。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长庆三年(813)冬迁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大和二年(828)在浙东观察使任,加检校礼部尚书。翌年自越州征为尚书左丞。大和四年(830)代牛僧孺为武昌节度使,第二年(831)七月二十二日暴卒于武昌任所,年仅五十三岁。元稹在《桐花》诗中那“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的愿望没有达到,《桐花落》“我爱看不已,君烦先睡著……今日竟相牵,思量偶然错”对桐花的感情仍然存在,但诗人并没有想到暴病而亡,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结束了生命。

西归绝句十二首(选二)

《西归绝句》十二首是元和十年(815)春元稹自江陵从事于唐州还长安途中所作的一组诗。诗人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士曹参军,九年自江陵从事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十年春即奉诏回京。

其一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其二

五年江头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其一写返京途中的感慨,似全诗的序诗,总题一笔。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写奉诏回长安,鞍马劳顿,过了一个又一个记里程的堠,离京城越来越近,这才渐渐感到一天一天走近长安了。堠(hòu):本为瞭望敌情的土堡,《北史·韦孝宽传》云:“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一般五里为一堠,“五里单堠,十里双堠”。韩退之诗有“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双”(《路傍堠》)。去:离开,古常用作及物动词,指离开某地。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写屡屡遭贬,离开京城,每每总有“归乡梦”,如今真的奉诏回京,却还恍恍惚惚疑在梦中行。“春来”是实写,诗人的确是初春奉诏返回长安的。一半犹疑:半信半疑,将信将疑。诗人正直忠耿,一心为朝廷,反而连连遭受贬谪;如今奉诏回京,还是不敢完全相信,正所谓“深情人乃能作此语”(《唐贤小三昧集》)。

其二写返“京城”经过陕西商县途中之事。同时抒发了归途中捧读友人书信的喜悦兴奋心情。本首结句有“得复言、乐天书”小注,是知读信喜悦之举。

五年江头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首句忆昔日之愁苦。元和五年(810)元稹因为弹劾豪宦贪赃枉法,由监察御史朝官,被贬为职位卑微的地方小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朝廷内黑暗腐败,人世间屈辱沉沦,又来到长江边,那风风雨雨、是是非非,使元稹身心交瘁,于是发出了“五年江头损容颜”的切身慨叹。对句笔锋陡变,写今日(元和十年被召回京)之欢喜。一句写贬谪江陵之忧,一句写返回长安之喜。那奉诏还长安,沿唐河,渡汉水,越武关(在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快马加鞭,正值春天,那喜出望外,在“今日春风到武关”七个字中写尽,于叙事中衬托出诗人的欣喜心情。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进而写途中收到长安来的两封信,捧读之后心情就更舒畅了。两纸:自注“得复言、乐天书”。小桃:陆放翁《老学庵笔记》:“及游成都,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先后即著花,状似垂丝海棠。”商山:在商县东南方。结句不写人的欢乐心情,但说小桃花红,春满商山,更富诗情画意!

《西归绝句》中这两首诗,其一总题一笔,写足了诗人奉诏回京途中半信半疑、乍惊乍喜的神情和心态。诗人疑是“春来爱有归乡梦”的梦境,已经踏上归程,还疑信参半,怀疑自己在做梦,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有这种“犹疑”的感觉;也只有具备这种“犹疑”之感觉的人,即“深情人”,“乃能作此语”。

在内容上,特别是第二首,奉诏回京,又在途中收到李复言、白居易的信,“君恩友情”,交织心头,“临水”读信,形神毕具,似乎“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著一字,那急切、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临水”二字无异于诗眼,既使全诗皆活,又使意境毕呈。诚如《诗境浅说续编》所概括的:“微之五年远役,归至武关,得书而喜,临水开缄细读,出入怀袖,奚止三周。前三句事已说尽,四句乃接写武关所见,晴翠商山,依然到眼,小桃红放,如含笑迎人。故乡云树,入归人之目,倍觉有情,非泛写客途风景也。”

结尾“小桃花树”以景语收束,全诗戛然而止,画幅中桃花艳丽恰似彩笔点染商山春色,不写人如何快乐,而人的愉悦之情已自流露满纸。

总之,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临水读信、小桃花红,都是舟行春江实有之事;不必造境渲染,无须设色烘托,别具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清丽”之美、“淡雅”之韵。“写归时情境,尽在目前”(李慈铭《万首唐人绝句选》批语)。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乐天,白居易字。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州刺史的助理。元和十年(815),白居易44岁。这年六月,李师道遣盗刺杀宰相武元衡、伤裴度。白居易以太子左赞善大夫首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之凶犯。宰相张弘靖、韦贯之恨白居易非谏官而先上疏;加之有人诬陷白居易之母看花坠井死,又作赏花及新井诗,有伤名教,遂贬为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复上言白居易所犯状迹,不宜为刺史,追诏改授江州司马。八月,诗人元稹闻讯后写了这首诗。

授,给予、付与、授予。本来白居易是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如诗中所说“此夕闻君谪九江”。“谪(zhé)”,惩罚、处罚、贬斥。特指贬官或流放。元稹在题中用“授”而不用“谪”,个中深意,不言而喻。早在元和五年(810)正月,元稹在东都不畏权势,弹劾豪宦违法十馀案,执政者恶其专擅,罚俸,召还长安;还京途中,在华阴敷水驿,因争驿房又遭后至的中使(宦官刘士元)侮辱;宰相复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李绛、崔群、白居易等论其无罪,也无济于事。后来又改通州(治今四川达县)司马。同是被谪人,自然心照不宣。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写听到朋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内心极度震惊,于是一腔热血涌上心头:义愤填膺,同时悲从中来。那满腹愁思、万般苦怨和悲凉的心境,使诗人义愤幽情别移,眼前的一切景物随着诗人的心境都变得昏暗阴沉了:“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就连灯影,也摇曳飘忽、阴暗可怖!憧憧(chōnɡchōnɡ)(一作“幢幢”tónɡtónɡ):本义为往来不绝,诗中作摇曳不定、晃动不定解。谪(zhé):贬斥;降职。《诗式》谓:“点题在二句。首句先云‘残灯无焰影憧憧’,谓残灯则无光焰,而其影憧憧不明,凡夜境、病境、愁境俱已写出。”《古唐诗合解》认为:“灯残则无光焰而其景幢幢不明,夜境、病境、愁境都从此七字写出。病而垂死,病之至也;惊而坐起,惊之甚也。元白二人心知至友,休戚相关,其情如此。二句‘此夕’,即此残灯之夕再作一读,下五字点乐天之左降,乃逾吃紧。三句转到微之之凄切,写得十分透足。四句写足一种愁惨之境,但觉暗风吹雨从窗而入,无非助人凄凉耳……读此可见古人友谊之厚焉。”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确,写“凄切”,“悲惋特甚”(《唐诗训解》)。诗人觉得前两句还不“透足”,于是三、四句继续写昏暗的“愁境”,竟至“垂死病中惊坐起”,进而感到风“暗”、窗“寒”。“衬第三句,而末复以景终之,真有无穷之恨”(《删订唐诗解》吴昌祺语)。垂:将。惊坐起:又作“惊起坐”。

元白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新乐府”,相对古乐府而言。白居易把他任左拾遗时创作的“因事立题”、“美刺比兴”的五十首诗编为《新乐府》,这就是“新乐府”概念的来由。因为“新乐府”直接继承汉乐府的传统,用新题,写时事,不论入乐与否,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写了大量新乐府诗,使新乐府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白居易、元稹……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师友诗传续录》),在贞元、元和间,同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诗坛、文坛。元白“唱和颇多,或在人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旧唐书·元稹传》也说:“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由于他们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所以把他们创作的诗歌和仿效他们的诗歌统称“元和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就是“元和体”(“长庆体”)的一首代表作。表达了元稹、白居易之间无比真挚、深厚的情感。这首诗写元稹在江陵,病中闻乐天被贬江州。“残灯病卧,风雨凄其,俱是愁境,却分两层写。当此残灯影暗,忽惊良友之迁谪,兼感自己之多病,此时此际,殊难为情。末句另将风雨作结,读之味逾深。”(《唐诗笺注》)且“亦曲尽其情”,确实“非元白心知,不能作此”(《唐诗训解》)。《容斋随笔》评论本诗“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说诗晬语》则认为“垂死”二句“情非不挚,成慼蹶声矣”,是“过作苦语而失者”。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则认为:“唐人友道最古,可同休戚,可托死生,诵此诗元白之交可睹矣。”

在用词遣字、情景结合上,这首诗也独具特色。不仅语言朴实,而且感情诚挚,词浅意真,富于魅力。首句与结句“残灯无焰影憧憧”、“暗风吹雨入寒窗”,是景语,也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无垠。诗人遭贬,又值卧病,心境不言而喻,又闻听挚友白乐天被贬谪,极为震惊,心情悲苦,连周围的景物都变得一片昏暗阴沉,于是看灯成“残灯”,无所谓明暗的风,成了“暗风”;没什么寒热的窗,成了“寒窗”。在艺术上即所谓“移情”手法。因为情的移入,风、雨、灯、窗都变成了“暗风”、“秋雨”、“残灯”、“阴影”、“寒窗”。“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是关系上下的“传神之笔”。同乐天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两个“惊”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人的迫不及待的情状。“惊坐起”:“惊”表示震惊之“情”;“坐起”描写震惊之“状”。依常理而言,“垂死病中”的人,要“坐起”是很困难的!然而因为“惊”,却坐起来了,这恰恰说明震“惊”之巨、受“惊”之烈,入木三分地摹写出了诗人陡然一惊的超常的神态。同时表明元白二人同甘苦、共命运,休戚相关,彼此的挚友之情何等深切!诚然,《唐诗直解》断言:“残灯无焰,只起句便多少凄绝。止一‘惊’字,抵多少痛惜感愤之语”!一个“惊”字,其震撼力和内涵就蕴含在景语之中,那对乐天蒙冤遭贬的愤懑、悲痛及惋惜之情,深藏不露、含蓄不尽,都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去领悟、去想像!也正是在这乍“惊”的“有包孕的片刻”,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的片刻,给人留下思索的馀地,从而使全诗含蓄蕴藉,诗味隽永,感人至深,耐人咀华。

对于这首诗,不仅读之者感动,就是乐天,在江州接到这首诗,读了之后也异常感动。他在《与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如是叙事言情、情景交融、形神毕具、富于包孕的佳作,其无比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尚且深受感动,而况当事人白乐天呢?有人甚至说“乐天绝句多叙情,无真挚如此者”(《绝句类选评本》)。

总之,首句写景,烘染悲凉氛围;次句言事,点明题旨本事。第三句承上启下,写病困中听到故人被贬内心的悲愤和震惊,结句以景抒情,饶有馀味。诗人以景衬托人物心情,即使今天的读者,也似乎身在其中,感同身受。

得乐天书

这是元稹在通州写的一首诗。元稹于元和十年(815)三月被贬为通州(州治今四川达县)司马。八月,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相同的境遇把两个挚友的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更加凄苦艰难,他于当年闰六月抵达通州,就染上了疟疾,几乎病死。谪宦生涯,独处瘴乡,只有好友白居易与他音信往来。后来在其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序言中追述在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酬往来情况时说:“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予司马通州……寻而乐天贶予八首。予时疟病将死……通(州)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所谓“知状”即知道他同白居易诗书往来、互相关切慰问之情状。

“得乐天书”,古代称信为“书”,而“信”则指传书的信使(送信的使者)。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写看见远方来了一位传书的信使(送信的使者)进了自己的家门,马上就流下了眼泪。这种超常的特殊举动,惊动了妻女,妻子吃了一惊,女儿则看着自己哭,也跟着哭起来。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问何如”的问题。按说“得乐天书”,首先就是写信的内容和读信所感,以及全家人的反应。但诗没有如是做,却写出了如前所述的凄切盿惶场面。“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到信看完后就泪流满面。第二句没有写接到谁的信,也没有写为什么如此泪流满面,而是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由于妻女不明就里,十分困惑,便向诗人发问,而且是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是因为过分激动和伤心,诗人已不能说话回答了,于是引起了妻女两个人的猜测,她们窃窃私议,觉得自从来到通州,还从来没有什么事会使他如此激动过。于是引出下两句。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写母女二人的猜想和推测。“寻常不省曾如此”,妻子思忖,平常还记不起丈夫有过这么激动和伤心的情况,恐怕是传书的信使送来了江州司马白乐天的书信,才如此激动和伤心吧!在妻子看来,能够引得丈夫如此激动和伤心,能够让丈夫如此关心的人也就只有一个白乐天。了解诗人者莫如妻子也,确实让妻子猜对了。省(xǐnɡ):明白。

这首诗看似平常,实则奇绝!起句就突兀奇绝,诗人的万般感慨,全部凝结在“先有泪”三字之中,一下子就扣紧了读者的心弦;接着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面,有“问何如”的人物对话,有“寻常不省曾如此”猜测的心理活动,结以似猜测而又肯定的收束。一首抒情小诗,并未直接抒情,上述场面、情节、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对话见出深情。刘熙载评价白乐天:“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白乐天诗是如此,元微之诗亦是如此。就拿这首诗来说,也早就越过“重关”,而“用常得奇”了。

从结句看,妻子的忖度、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似乎就完结了。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极为耐人寻味、而且要读者自己去寻味的馀意。如果不是夫妻之间常常谈及这位沦落江州的好友,她哪能轻易地就发现了丈夫感情上的秘密?之后,如上述书信所谈的内容和情境,今后还会再现,还会时时浮现在我们的想像之中。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同白居易酬和诗作很多,在诗题明确标示“酬”、“和”、“与”、“寄”、“赠”、“书”、“别”、“见”、“闻”、“得”、“答”者就有八十多首,占到元稹今存诗作的六分之一左右,可见二人志同道合、交谊之深、友情之笃。“酬”,唱酬,酬答,酬对,赠和。“频梦”,元白友谊深笃,总盼望经常谋面;为官异地,总是书信往来、做诗酬和;如果山高水远,连通信都不方便,就只有梦中相见,以慰离别之怀。白居易常常梦见元稹,寄诗相告。这首诗就是元稹酬答乐天“频梦”之作,约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前后。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做诗相告,白诗四句是:“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诗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构思巧妙。从对方着眼,不说自己思念元稹苦思成梦,反问元稹为何忆我,使得我昨夜梦见君。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元白都在写梦,而写法迥然有别。作为一往情深的精神寄托的“梦”,其境界也不同。白乐天写梦以抒发念旧情怀,而元稹写梦以未曾入梦写思念的凄苦心境。白乐天写入梦念旧苦思,乃人之常情,事属常有;元氏以未曾入梦写心境,是人之至情,事所罕有。一个以挚情感人,一个以至情动心。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写元稹收到白乐天这首诉说衷肠的诗时,正在病中,且神魂颠倒。尽管思念好友却不曾出现在梦中,而那些一向不曾想到的“闲人”却频频出现于梦境,于是更使诗人凄凉悲痛。做梦本来就是希望和绝望之间极其痛苦、极其深沉的情感的折射流露,元稹把不能入梦的原因,说成是本来可以控制梦,同你梦中相见,但是,因为病魔缠身以致神不守舍、神魂颠倒,所以才“惟梦闲人不梦君”。描摹思君的凄苦心情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元稹被贬通州,白乐天被谪江州,同样蒙冤贬斥,沦落天涯,自然心有灵犀一点通。千里遥隔,交通阻塞,二人见面难,就是通信也很困难。由于“山水万重书断绝”,好不容易收到寄来的一首诗,而且说夜里还梦见自己,元稹自必深深感动。第三句说自己得了一场重病(疟疾),身体很不好,而且神魂颠倒、记忆衰退。诗中说因“病”,个中还不只是身体上的病,还有精神上被折磨受压抑的痛苦,欲言不能,但元白二人心照不宣,包含着多少凄苦之情。结句承上扣题,因为心神恍惚,难以自主,这才使得只梦见些不相干的人,就是梦不见你。诗突破常规,出人意料,翻出新意。以梦中相见代替实际相见,已使人惆怅,更何况连梦中也不曾相见呢?这种推进一步、深入一层的写法,“前两句属白,后两句属己,以白之频频梦己,与己之因病未尝梦白对照,事异情同。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写不入梦而仍见相思之切,则是己之所独。”(沈祖棻语)这就是这首诗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独特之处。同时,全诗纯用白描,几乎没有一点设色布景之处,也丝毫没有生涩拗口之语,而且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情调境界异常感人。特别是作为一首次韵和诗,在押韵韵脚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诗人能够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写出这样的好诗,更其难能可贵!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

因成四首(选二)

元和十年(815)三月底,元稹由长安赴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司马任。到任后写信给白居易,叙述其创作情况、艺术见解及通州情况、抑郁心情等。白居易写了《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写从元稹通州来信得知通州的山川形势、荒凉景象及民俗风情、刀耕火种状况,劝慰元稹无论环境,善于自救,并感叹无人同情、无人援救。元稹读了白居易诗后,又写了本诗。酬,酬对,酬和,赠答。

同类推荐
  •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原作者是明代万历时著名学者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全书通用四言。虽是短句,但上下对偶,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为主,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全书故事包罗万象,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本书所叙历史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由于作者“撮其要,记其事”,将“圣君明王,忠奸淑慝,总大纲,采集成编”,并且“其中本原,悉遵正史”,把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浩瀚史籍中的历史事件,炼压缩在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中,读后仍使人感到故事连贯,结构紧凑,没有情节松散、断续或虚假的觉。书中对各时期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以及历朝帝王开立国、昏君佞臣乱政祸民,均择其重点作了详细、生动的铺叙;岳飞抗金、闯王进京、义和团抵御外,以及历代重要农民起义运动,亦作了繁简不同的描述。
  •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是一本辅助广大年轻国学爱好者初入国学之门的书籍,将浩瀚无穷的国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既涉及品性修为方面的启发,也有处世方圆技巧的渗透,还包含有为学重孝理念的传达,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认识国学并在领略国学精华魅力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国学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学有所得,感受到国学精华的滋养。本书由苏陌编著。
  • 庄子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的证明

    王的证明

    王室开始落魄,作为王族家子的玄啸,决心要为王室证明,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却被神界之人看中,本以为即将结束,没想到只是开始……
  • 浙西抗战风云

    浙西抗战风云

    主要是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浙江西部的一个小城市,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游击队领导下,与国民党军队一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故事。
  • 攻略上神计划书

    攻略上神计划书

    苦追上神五百年,好不容易得手,第二天就吓成植物人…她是长得磕碜还是不够甜? 穿成美人鱼,游了半年不到岸,这是闹哪般?穿成无情杀手,还没开始追杀,目标主动投降? 穿成妙手医生,拿不动手术刀,这是走错剧场? #伤筋动骨一百天,追夫还要倒贴钱#
  •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编制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 霸道王子遇见华丽公主

    霸道王子遇见华丽公主

    一个从小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却意外得知自己还有一个父亲,他们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和她的女儿在一起了....————————————————————————“我想知道你对我的爱到底是怎样的,是亲情的爱?还是。。。。”“傻瓜,我对你的爱当然不止是亲情”他们看上去不般配但是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结果还是走到了一起
  • 带着MC系统闯异界

    带着MC系统闯异界

    MC骨灰玩家陆之涣,在用vr玩MC进入RPG服务器时,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当然,还带着一个老套的MC系统。这个世界有魔法,有战技,有等级,还有各种花里胡哨的mod。暮色森林,可种植矿物,甚至是虚无世界……陆之涣的冒险,就从和恶魂打保龄球开始。
  • 克苏鲁的死亡游戏

    克苏鲁的死亡游戏

    古神的低语在我耳畔回荡,诡秘的图景仍旧萦绕在我心房。我睁开眼往那迷雾中望去,那里矗立着既陌生又熟悉的山庄。它是魔鬼的乐园,亡者的故乡,它的墙壁上贴满了从不幸者身上剜下来的人皮,它是一场无尽循环的残酷游戏。我理应胆怯的……可神秘的窥视从未离开这个世界。恶意的神祇仍然将万物视作羔羊。我点燃火把,迈步而去,于极暗里祈求一丝光明。哪怕归路是死亡,也要去探索,去寻觅……
  • 仙侠途

    仙侠途

    习《太平要术》凝聚太平真元,战妖邪煞神鬼怪。吸食巨禽血肉妖核,的上古神翼雪翅,雪翅三脉,风脉全通,转瞬万里。雷脉打通,天雷滚滚,冰脉打通,万里冰封。孟羽凭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机缘,在修仙世界最后一片光辉之中,谨慎坚毅的踏上了自己的长生大道。
  • 魔妃舞苍穹

    魔妃舞苍穹

    她是杀手界的翘楚,她是外科第一把刀,她是中医世家传人,她创建佣兵组织—暗刺。她意外死亡,魂穿异世,强大的灵魂续写传奇,开拓新篇章。步步谋划,步步为营,只为心中的信念,只为不被人踩在脚下。奋斗,努力,抗争,只为无人敢欺。颠峰,是为强者而存在。原来一切早在万年之前已经注定,是认命还是独领风骚,万年前的是因,万年后的是果,这果只能由我百里千沐来写,唯我舞动苍穹,乾坤逆转。尘埃落定,谁与她笑傲江湖,谁才能俘获她那颗冰冷的孤傲之心。到底是谁负了谁?繁华万年,终不如她唇边一抹浅笑,千帆过尽,皆不如她一句温柔话语。她和他,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她和他,会一起共舞,舞一篇独一无二的盛世华章。